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Physical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Chemistry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 物理化学 (第五版)上册 E D 1+B 高等教育版社 AB+
第五版前言 本书自1961年出版以来,曾于1965年、1979年和1990年分别修订了3 次,每次修订都是根据当时教学改革的形势和要求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化 学编审委员会”的有关文件和精神进行的。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高教司在化学学科成立了“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 心”,规划并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商教司又成立了“化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化学教 育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制订了《化学类专业基本培养规划和教学 基本要求》以及《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等文件,后者只确定在本科四年 中化学教学的全部基本内容,并不与课程设置直接挂钩。这一举措放开了教师 的手脚,大大推动了化学教学改革的进程。许多学校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 况,自行组织课程设置,从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模式,取得了百 花齐放的良好效果。 2004年岁末,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对“化学教学基本内 容”作了修改,所发文件中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本科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 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德,使学生具有 潜在的发展能力(即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达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 的能力)。文件中还指出:必须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但其内涵也应随着学 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而有所变化。文件还指出:课堂教学不是本科基础教学 的惟一形式,所列基本内容不等于课堂必讲的内容,应提倡因材施教,课前自学, 课堂内外相辅相成,从而可适当减少课堂讲授而辅之以讨论或讲座等形式。 编者认为:作为一本教材,其作用只是提供一个能满足文件中“基本要求”的 素材,供教师授课时参考,并使学生在课后有书可读。 此次修订中,对全书的整体框架基本上没有做大的改动,对各章的内容作了 适当的调整、删节和补充。如个别章节增加了一些加“*”号的小节,其内容对学 生不作要求,仅作为课外阅读的拓展材料。本书仍保留了便于自学的特点,使学 生养成课前自学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也 可以集中精力讲授一些更重要的内容。 编者对本书的习题部分也作了一些增别,并从Noyes和Sherrill的“Chem ical Principles”一书上选编了少量的题目,这本书多年前是美国MIT使用的教 材,我国老一代的许多物理化学家对该书的题目多有赞誉
Ⅱ属五质百缘 在修订此书时,我们充分考虑上述文件(或文章)所指出的精神,但限于编者 的认知水平,不妥或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使用本书的读者不吝指正。 北京大学的韩德刚教授和高盘良教授对本书历年来的修订,都曾提出不少 宝贵意见;陈懿教授曾参加本书的第一版和第二版的编写工作,此后因另有重 任,没有直接参加后续的修订工作,但他一直非常关心物理化学的教学工作,并 经常提出改进意见: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王志林教授和董林教投在本书的 修订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还有曾使用本教材前几版的教师和读者们的支持,编 者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04年12月
第四版前言 本书自1961年初版以来,曾于1965年和1979年根据当时的教学大纲和具 体情况分别修订过两次。这次修订是依据1987年理科化学编委会物理化学编 审小组广州会议的精神进行的,当时曾明确指出在物质结构和物理化学仍分开 单独开课的情况下,在整体结构和体例上不宜做大的变动。根据这一原则,本书 仅在内容取舍上作相应的调整并适当地增加了一些必要的内容。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半个世纪以来,近代化学的发展有明显的趋势和 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即:从宏观到微观,从体相到表相,从静态到动态,从 定性到定量,从纯学科到边缘学科。物理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基 本上是由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物质结构三个部分所组成,这些都是在长期 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同时不断地发展着。当前化学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已扩 展到非平衡态热力学和非平衡态统计力学;化学动力学已扩展到微观反应动力 学和表面化学;物质结构已发展到结构化学、量子化学。因此,在经典的物理化 学内容中逐步增添一部分现代物理化学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如何适当反映非 平衡态的内容,如何更好的使宏观与徽观相结合,使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则将成 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努力方向。 这次修订仍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统计热力学基 础,溶液,相平衡和化学平衡诸章;下册包括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 用,电解与极化作用,化学动力学基础(I)、(Ⅱ),界面现象,胶体与高分子诸章 在上册中剧去了气体一章(按规定这部分内容已由普通物理课中讲授),为加强 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把统计热力学基础一章提前,紧接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之后讲 授,尽早介绍分子微观运动状态与宏观状态之间的联系,以期在以后的章节中得 以应用并有助于对宏观规律的深刻理解。上册中还增加了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节,介绍非平衡态方面的基础。在下册中副诚了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一章,部分 内容放入化学动力学(Ⅱ)和界面现象中讲授,有些内容放到有关的专门化课中 去讲授。在化学动力学中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外,适当增添了一些微观反应动 力学方面的内容。根据当前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实际设课情况,本书中仍不包括 物质结构。 在学习物理化学的过程中,经验证明学生必需自已己动手演算一定数量的习 题,这是十分必要的,这非但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 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次修订中,精选更新了部分习
Ⅱ西版古款 题,同时把题目分为两类:复习题和习题,前者供复习时参考,以利于弄清概念, 后者则以解题为主。对处理过程较繁或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以“*”号作记,不作 要求。 本书仍保留了便于学生自学的特点,经验证明,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提 纲挈领重点讲授,收效较好。编者认为,凡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只需总结理顺,分 清主次,明确其来龙去脉,再辅之以习题和讨论子以巩固,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 果,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可精简讲课学时, 减轻学生课内负担,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 在各章之后推荐了一些课外参考读物,大部分均取自易干获得的期刊或书 籍供读者选读。如能组织学生作一些小型的讨论会或读书报告会,则既可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空气,同时也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加深对教学内容 的理解。 本书中所有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均来自国家标准局1986-05-19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这个标准参照采用了国际单位制(S)。单位的换 算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对许多符号也还不太习惯,但国家公布的法定计量单 位必领采用,不容忽视。本书中编者虽作了很大的努力,但仍不免有疏忽或错误 之处,希望读者随时指出,以便重印时改正。 参加本书初稿审稿工作的有:韩德刚教授(北京大学),赵善成教授(南京师 范大学),印永嘉教授、奚正楷副教投(山东大学),邓景发教授(复旦大学),刘芸 教授(清华大学),屈松生教授(武汉大学),苏文煅副教授(厦门大学)、金世助教 授(河北师范大学)、杨文治教授(北京大学)和李大珍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编者对他们所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衷心的感谢 历年来,不少教师和读者对本书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对本书给予了 极大的支持和爱护,编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第三版编者之一陈瑞华副教授因另有任务,故未参加本版编写工作。 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取材不当、叙述不清或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 读者指正,以便再版时得以更正。 编者 198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