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陈杰审题人;熊果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卷 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将客观题填涂在机读卡相应题号下,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 3.考试结束后,将机读卡和答题卷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乡文化的交融 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 渭分明。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 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其 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 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 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 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
彭州市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陈杰 审题人;熊栗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卷 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客观题填涂在机读卡相应题号下,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机读卡和答题卷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城乡文化的交融 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 渭分明。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 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其 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 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 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 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
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 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 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 组成部分。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是 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 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样,经过改造 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和构成要素了。 再看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 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改 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市文化自身。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 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产生于城市,以大众 为自己的“典型”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 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这就有力地弥补了 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 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并成为了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改革开放 以来,在这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 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滲透到了农村。二是现代传媒的传播。与城里人 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所传 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题材的节目,也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 行加工和提炼的。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的时候 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融合的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 ,而现代传媒每发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 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 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 组成部分。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是 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 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样,经过改造 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和构成要素了。 再看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 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改 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市文化自身。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 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产生于城市,以大众 为自己的“典型”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 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这就有力地弥补了 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 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并成为了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改革开放 以来,在这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 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渗透到了农村。二是现代传媒的传播。与城里人一 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所传 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题材的节目,也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 行加工和提炼的。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的时候, 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融合的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 一,而现代传媒每发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 方向。 1.下列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城市的文化,它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文化 ,却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 B.大众文化的崛起会促使城市文化不断地被改变并不断向外扩张,与此同时,也必然 会带来乡村文化的衰落。 C.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大众文化关注世俗的特点则有利地弥补了城市文化的这 先天不足 D.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成批生产,大量复制,大众文化利用自身优势成为推动城 乡文化融合的主要力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一天天跟进,我国的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逐渐变小,这对乡村 文化的冲击最为显著。 B.乡村文化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呈现衰退趋势,地方戏曲尤其是地方小剧种的衰退是 历史的必然 C.东北大秧歌及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乡村文化 也会对城乡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D.跳大秧歌的人会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可以看作是农村文化 向城市文化趋同的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的文化都将走 向衰亡 B.随着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传媒的日益繁荣,势必加速城乡文化的“一体化” 的到来 C.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愿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以看出 城乡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
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 方向。 1.下列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城市的文化,它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文化 ,却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 B.大众文化的崛起会促使城市文化不断地被改变并不断向外扩张,与此同时,也必然 会带来乡村文化的衰落。 C.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大众文化关注世俗的特点则有利地弥补了城市文化的这一 先天不足。 D.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成批生产,大量复制,大众文化利用自身优势成为推动城 乡文化融合的主要力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一天天跟进,我国的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逐渐变小,这对乡村 文化的冲击最为显著。 B.乡村文化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呈现衰退趋势,地方戏曲尤其是地方小剧种的衰退是 历史的必然。 C.东北大秧歌及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乡村文化 也会对城乡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D.跳大秧歌的人会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可以看作是农村文化 向城市文化趋同的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的文化都将走 向衰亡。 B.随着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传媒的日益繁荣,势必加速城乡文化的“一体化” 的到来。 C.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愿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以看出 城乡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
D.在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城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 化的渗透也不可忽视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费聚,字子英,五河人。父德兴,以材勇为游徼卒。聚少习技击。太祖遇于濠,伟其 貌,深相结纳。定远张家堡有民兵无所属,郭子兴欲招之,念无可使者。太祖力疾请行, 偕聚骑而往,步卒九人俱。至宝公河,望其营甚整,弓弩皆外向。步卒惧,欲走。太祖日 “彼以骑蹴我,走将安往!”遂前抵其营。招谕已定,约三日。太祖先归,留聚俟之。其 帅欲他属,聚还报。太祖复偕聚以三百人往,计缚其帅,收卒三千人。豁鼻山有秦把头八 百余人,聚复招降之。遂从取灵璧,克泗、滁、和州。授承信校尉。 既定江东,克长兴.立永兴翼元帅府,以聚副耿炳文为元帅。张士诚入寇,击败之 召领宿卫。援安丰,两定江西,克武昌,皆从。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亲军指挥司,仍副 炳文为指挥同知。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随征淮安、湖 州、平江,皆有功,进指挥使。汤和讨方国珍,聚以舟师从海道邀击。浙东平,复由海道 取福州,破延平。归次昌国,剿海寇叶、陈二姓于兰秀山。至是,聚始独将。 洪武二年会大军取西安,改西安卫指挥使,进都督府佥事,镇守平凉。三年,封平凉 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时诸将在边屯田募伍,岁有常课。聚颇耽酒色,无所事事 又以招降无功,召还,切责之。明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大战白石江,擒达里麻。云南平 进取大理。未几,诸蛮复叛,命副安陆侯吴复为总兵。授以方略,分攻关索岭及阿咱等 寨,悉下之。蛮地始定。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以聚署司事。十八年命为总兵官,帅指挥丁 忠等征广南,擒火立达,俘其众万人。还镇云南。二十三年召还。李善长败,语连聚 日:“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竞坐党死,爵除。 (选自《明史·列传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先归,留聚俟之 等待
D.在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城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 化的渗透也不可忽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费聚,字子英,五河人。父德兴,以材勇为游徼卒。聚少习技击。太祖遇于濠,伟其 貌,深相结纳。定远张家堡有民兵无所属,郭子兴欲招之,念无可使者。太祖力疾请行, 偕聚骑而往,步卒九人俱。至宝公河,望其营甚整,弓弩皆外向。步卒惧,欲走。太祖日 :“彼以骑蹴我,走将安往!”遂前抵其营。招谕已定,约三日。太祖先归,留聚俟之。其 帅欲他属,聚还报。太祖复偕聚以三百人往,计缚其帅,收卒三千人。豁鼻山有秦把头八 百余人,聚复招降之。遂从取灵璧,克泗、滁、和州。授承信校尉。 既定江东,克长兴.立永兴翼元帅府,以聚副耿炳文为元帅。张士诚入寇,击败之。 召领宿卫。援安丰,两定江西,克武昌,皆从。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亲军指挥司,仍副 炳文为指挥同知。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随征淮安、湖 州、平江,皆有功,进指挥使。汤和讨方国珍,聚以舟师从海道邀击。浙东平,复由海道 取福州,破延平。归次昌国,剿海寇叶、陈二姓于兰秀山。至是,聚始独将。 洪武二年会大军取西安,改西安卫指挥使,进都督府佥事,镇守平凉。三年,封平凉 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时诸将在边屯田募伍,岁有常课。聚颇耽酒色,无所事事。 又以招降无功,召还,切责之。明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大战白石江,擒达里麻。云南平 ,进取大理。未几,诸蛮复叛,命副安陆侯吴复为总兵。授以方略,分攻关索岭及阿咱等 寨,悉下之。蛮地始定。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以聚署司事。十八年命为总兵官,帅指挥丁 忠等征广南,擒火立达,俘其众万人。还镇云南。二十三年召还。李善长败,语连聚。帝 日:“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竞坐党死,爵除。 (选自《明史·列传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先归,留聚俟 . 之 俟:等待
B.以聚副耿炳文为元帅 副:副手 C.归次昌国,剿海寇叶、陈二姓于兰秀山次:驻扎 D.时诸将在边屯田募伍,岁有常课 课:考核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B.士诚复人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C.士诚复人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D.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聚貌伟尚武。费聚自幼学习武术,太祖因其相貌壮伟,与其结下深厚的情谊。他 在行军打仗中,毫无畏惧,屡立战功。 B.费聚处事果断。对于张家堡的民兵,采用恩威并重的谋略,费聚洞察忠奸,及时向 太祖反馈。他偕同太祖机智地擒获其首领。 C.费聚战功显赫。在与张士诚的战斗中,费聚自始至终独挑大梁,使其闻风丧胆。在 拦击海盗时,势如破竹,同样表现出色 D.费聚未得善终。他沉迷酒色,且又招降无功,曾受皇帝指责。又因李善长谋反之事 而受牵连,以致落得未能善终的下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步卒惧,欲走。太祖曰:“彼以骑蹴我,走将安往?”遂前抵其营。(5分) (2)帝曰:“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竞坐党死,爵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
B.以聚副 . 耿炳文为元帅 副:副手 C.归次 . 昌国,剿海寇叶、陈二姓于兰秀山 次:驻扎 D.时诸将在边屯田募伍,岁有常课 . 课:考核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B.士诚复人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C.士诚复人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D.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聚貌伟尚武。费聚自幼学习武术,太祖因其相貌壮伟,与其结下深厚的情谊。他 在行 军打仗中,毫无畏惧,屡立战功。 B.费聚处事果断。对于张家堡的民兵,采用恩威并重的谋略,费聚洞察忠奸,及时向 太祖反馈。他偕同太祖机智地擒获其首领。 C.费聚战功显赫。在与张士诚的战斗中,费聚自始至终独挑大梁,使其闻风丧胆。在 拦击海盗时,势如破竹,同样表现出色。 D.费聚未得善终。他沉迷酒色,且又招降无功,曾受皇帝指责。又因李善长谋反之事 而受牵连,以致落得未能善终的下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步卒惧,欲走。太祖曰:“彼以骑蹴我,走将安往?”遂前抵其营。(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帝曰:“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竞坐党死,爵除。(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