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石笋中学高2010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I卷(共30分) 、(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市侩刽子手脍炙人口人才荟萃B、温馨钟磬坚如磐石罄竹难书 C、昏愦馈赠溃不成军功亏-簣D、婢女裨益稗官野史髀肉复生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们先得向杰作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2)任何东西在未认清确实是真的以前,决不能认为是真的。也就是说,必须小 心,避免 和偏见。 (3)那个可避风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人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 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一派苍凉。 A.表明草率体悟B.表明轻率体味C.申明轻率体味D.申明草率体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即使对于温柔慈祥的母亲,我也曾犯过盲目反抗的错误。等到了解“可怜 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已是鞭长莫及! B.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得到 实现,我们将会怨天尤人。 C.我们少年时代,读书真到了夙兴夜寐的快乐程度。我现在闭着眼能清晰地 看到自己一面吃饭一面读书的“迷样子 第1页共16页
第 1 页 共 16 页 四川省广安石笋中学高 2010 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共 30 分) 一、(共 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市侩. 刽.子手 脍.炙人口 人才荟.萃 B、温馨. 钟磬. 坚如磐.石 罄.竹难书 C、昏愦. 馈.赠 溃.不成军 功亏一篑. D、婢.女 裨.益 稗.官野史 髀.肉复生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们先得向杰作 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2)任何东西在未认清确实是真的以前,决不能认为是真的。也就是说,必须小 心,避免 和偏见。 (3)那个可避风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人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 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 一派苍凉。 A.表明 草率 体悟 B.表明 轻率 体味 C.申明 轻率 体味 D.申明 草率 体悟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 A. 即使对于温柔慈祥的母亲,我也曾犯过盲目反抗的错误。等到了解“可怜 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已是鞭长莫及! B. 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得到 实现,我们将会怨天尤人。 C. 我们少年时代,读书真到了夙兴夜寐的快乐程度。我现在闭着眼能清晰地 看到自己一面吃饭一面读书的“迷样子
D.我吃惊地发现,每个人留在纸上的物件,万千气象,绝不雷同,有些简直 让人目不暇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父母与子女能否消灭代沟,关键是父母要能够对下 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太追不上孩子的时代 B.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 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C.马克思以自己十七岁的年纪向社会发出了自己浩大的职业理想宣告,在与 伟人的对话中,我们应该尝试着考虑自己一生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D.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伟大人物,也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 但又有谁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这类教诲了呢?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 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 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 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 们看到建筑回廊、栏杄、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 是诗一般的语言。 ②“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 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 第2页共16页
第 2 页 共 16 页 D. 我吃惊地发现,每个人留在纸上的物件,万千气象,绝不雷同,有些简直 让人目不暇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父母与子女能否消灭代沟,关键是父母要能够对下 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太追不上孩子的时代。 B.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 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C.马克思以自己十七岁的年纪向社会发出了自己浩大的职业理想宣告,在与 伟人的对话中,我们应该尝试着考虑自己一生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D.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伟大人物,也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 但又有谁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这类教诲了呢?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①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 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 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 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 们看到建筑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 是诗一般的语言。 ②“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 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
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 是—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 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因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 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③“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千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 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舂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闹之 中,更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④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 粉墙处—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 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依照 《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 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5.下列对第一节文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第3页共16页
第 3 页 共 16 页 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 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 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因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 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③“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 “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 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闹之 中,更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④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 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 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依照 《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 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5.下列对第一节文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常》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舂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7.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与古代文学的积淀密切相关。 B.“内向性庭院”是我国古代庭院最具典型性的建筑。 C.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是说小院诗化了,可见小院必定给人丰富的想像空 间 D.一个人诗情画意的素养,影响着他对建筑形象的欣赏与创造。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为人大须学问 太宗谓房玄龄日:“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 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 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中。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 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 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 第4页共16页
第 4 页 共 16 页 A.第二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常》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7.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与古代文学的积淀密切相关。 B.“内向性庭院”是我国古代庭院最具典型性的建筑。 C.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是说小院诗化了,可见小院必定给人丰富的想像空 间。 D.一个人诗情画意的素养,影响着他对建筑形象的欣赏与创造。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 一 14 题。 为人大须学问 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 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 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中。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 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 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
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戶 走肉耳 欧阳修诲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 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 不念哉? 8.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比来四海安静:近来 B.人不学,不知道:知晓 C.每言人而不学:经常 D.题其衣裳:写 9.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②师之所存③大觉非也④觉而起,起而归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0.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太宗说:“为人大须学问。”此处的“学问”不是今天理解的学问,而指 的是“求学”与“提问”两个方面。 B.太宗,任末,欧阳修虽属不同朝代的人,但是在文中都表达了“读书然后 成人”的观点。 C.和任末一同求学的人因为赞许敬佩他勤奋读书的精神,就更加乐意用干净 第5页共16页
第 5 页 共 16 页 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 走肉耳!” 欧阳修诲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 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 不念哉? 8.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比.来四海安静:近来 B.人不学,不知.道:知晓 C.每.言人而不学:经常 D.题.其衣裳:写 9.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 ②师之所存 ③大觉非也 ④觉而起,起而归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0.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太宗说:“为人大须学问。”此处的“学问”不是今天理解的学问,而指 的是“求学”与“提问”两个方面。 B.太宗,任末,欧阳修虽属不同朝代的人,但是在文中都表达了“读书然后 成人”的观点。 C.和任末一同求学的人因为赞许敬佩他勤奋读书的精神,就更加乐意用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