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市高2016届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统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余生脚步博客”博主)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具体而言,一首诗即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和 任何其他的事物一样,它就是自己,以其本身的存在而存在。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客 观的、自足的、独立的艺术品的存在。这种主张把诗首先当作诗而不是别的什么 来考虑,使批评者得以将注意力聚焦于文本,其重要意义在于它将语言还原为文 学的主体,颠覆了偏于文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使文学研究回到它的形式 本原 在作品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新批评认为,作者的感情或意图不能等同于诗的意义。 他们批评那种在诗或文艺作品与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之间划等号的观点,斥其 为“意图缪见”。根据新批评的观点,以作者的心理动机作为批评依据,结果必然 导致传记式批评与相对主义。新批评称,任何一首诗都是一个公共文本,批评者可 以使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其予以解读,而无需诗人个人经验、兴趣爱好及 性格等因素作为条件。 在新批评之前,文学批评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研究 文本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况,研究者努力在这些因素和作品之间建立联系, 确定相互间的影响关系,从而印证文本的意义。虽然新批评并不绝对否认作品产 生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于研究作品可能会产生有益的作用,但是,他们坚决认为, 作者个人的生活和历史,如作者的意图一样,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 联系。一首诗并非诗人的个性与情感的告白,相反,诗人致力于用语言表现人类普 遍的情感。新批评理论强调的是,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 将作者、作者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从文学的本体分离出去之后,新批 评进一步地将读者也予以剥离。他们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情感式的反应也不能成为 有说服力的解读,对于这种错误,他们也有一个名称,叫做“感受缪见”。其错误 的原因在于混淆了诗的意义及功能。谈一首诗对读者的心理影响属于印象主义批 评,在新批评看来,这不是客观的批评,是非科学的。 既然意义既不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之中,也不存在于读者的情感好恶之中,更不能 简单地将社会和个人历史的原因作为获得意义的可靠通道,那么,意义到底在哪 里呢?新批评认为诗的意义存在于诗自身的结构之中,存在于它的形式之中。它论 证说,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一个结构,诗也不例外,作为艺术品,它有自己的结构 和构成要素。这个结构及其形式要素和规则是可以分析的。通过科学的方法,人 们可以发现存在于作品中的,赋予诗作以统一性并统领作品整体的结构。也就是 在这一发现的过程中,诗的意义会逐渐显露出来
四川广元市高 2016 届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统考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余生脚步博客”博主)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具体而言,一首诗即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和 任何其他的事物一样,它就是自己,以其本身的存在而存在。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客 观的、自足的、独立的艺术品的存在。这种主张把诗首先当作诗而不是别的什么 来考虑,使批评者得以将注意力聚焦于文本,其重要意义在于它将语言还原为文 学的主体,颠覆了偏于文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使文学研究回到它的形式 本原。 在作品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新批评认为,作者的感情或意图不能等同于诗的意义。 他们批评那种在诗或文艺作品与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之间划等号的观点,斥其 为“意图缪见”。根据新批评的观点,以作者的心理动机作为批评依据,结果必然 导致传记式批评与相对主义。新批评称,任何一首诗都是一个公共文本,批评者可 以使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其予以解读,而无需诗人个人经验、兴趣爱好及 性格等因素作为条件。 在新批评之前,文学批评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研究 文本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况,研究者努力在这些因素和作品之间建立联系, 确定相互间的影响关系,从而印证文本的意义。虽然新批评并不绝对否认作品产 生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于研究作品可能会产生有益的作用,但是,他们坚决认为, 作者个人的生活和历史,如作者的意图一样,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 联系。一首诗并非诗人的个性与情感的告白,相反,诗人致力于用语言表现人类普 遍的情感。新批评理论强调的是,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 将作者、作者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从文学的本体分离出去之后,新批 评进一步地将读者也予以剥离。他们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情感式的反应也不能成为 有说服力的解读,对于这种错误,他们也有一个名称,叫做“感受缪见”。其错误 的原因在于混淆了诗的意义及功能。谈一首诗对读者的心理影响属于印象主义批 评,在新批评看来,这不是客观的批评,是非科学的。 既然意义既不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之中,也不存在于读者的情感好恶之中,更不能 简单地将社会和个人历史的原因作为获得意义的可靠通道,那么,意义到底在哪 里呢?新批评认为诗的意义存在于诗自身的结构之中,存在于它的形式之中。它论 证说,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一个结构,诗也不例外,作为艺术品,它有自己的结构 和构成要素。这个结构及其形式要素和规则是可以分析的。通过科学的方法,人 们可以发现存在于作品中的,赋予诗作以统一性并统领作品整体的结构。也就是 在这一发现的过程中,诗的意义会逐渐显露出来
新批评立足文本本身的分析不失为文学批评的方法之一,它给当代文学批评留下 了一些可被接受的观念和概念。(摘编自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批评主张要把诗当作诗来读而不是当作别的什么,要求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到 诗歌文本本身,而不是聚焦于文本之外的其它外部联系 B.新批评认为对文学文本的传统批评形态,重视对文本的外缘进行研究,没有将 语言还原为文学的主体。 C.将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直接等同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在新批评理论看来,就 是“意图谬见”,所得到的作品的意义是不科学的。 D.批评者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诗歌进行解读,仍然离不开诗人的个人经 验、兴趣爱好等因素作为参考条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是“知人论世”,也就是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探 索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从而探索作品的意义,而新批评理论则肯定作者的背 景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B.用新批评的观点来看,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艾青 的《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等中国诗歌,也都是公共文本,是诗人在用语言表现 人类普遍的情感。 C.新批评排斥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研究文学作品,但并不排斥读者的情感式反 应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D.诗歌的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所以我们研究诗歌作品必须立足于诗 歌文本本身,对文本进行细读,回到文学作品的形式本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批评强调评价文学作品必须客观、科学,那种奢谈作品对读者的心理影响的 批评恰恰是既不客观也不科学的,是“感受谬见” B.诗的意义在哪里呢?新批评认为就在诗的结构之中,在诗的形式之中,而不是 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之中 C.诗歌的结构可以让诗歌的各种要素统一协调起来,可以统领诗歌作品整体,读 者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发现它,发现它的过程可以让诗的意义逐渐显露出来 D.新批评将文学从“外在研究”转向“内在研究”,将文本本身作为发现其意义 的出发点,颠覆了偏于文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是当代唯一有效的文学批 评方法。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多逊①,怀州河内人。曾祖得一、祖真启皆为邑宰;父亿,字子元,少笃学, 以孝悌闻。 多逊,显德初,举进上,解褐秘书郎、集贤校理,迁左拾遗、集贤殿修撰。乾德 年,权知贡举。三年,加兵部郎中。四年,复权知贡举。六年,加史馆修撰 判馆事。开宝二年,车驾征太原,以多逊知太原行府事。移幸常山,又命权知镇 州。四年冬,命为翰林学士。六年,使江南还,受诏同修《五代史》,迁中书舍 人、参知政事。丁外艰,数日起复视事。会史馆修撰扈蒙请复修时政记,诏多逊 专其事,加吏部侍郎
新批评立足文本本身的分析不失为文学批评的方法之一,它给当代文学批评留下 了一些可被接受的观念和概念。(摘编自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批评主张要把诗当作诗来读而不是当作别的什么,要求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到 诗歌文本本身,而不是聚焦于文本之外的其它外部联系。 B.新批评认为对文学文本的传统批评形态,重视对文本的外缘进行研究,没有将 语言还原为文学的主体。 C.将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直接等同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在新批评理论看来,就 是“意图谬见”,所得到的作品的意义是不科学的。 D.批评者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诗歌进行解读,仍然离不开诗人的个人经 验、兴趣爱好等因素作为参考条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是“知人论世”,也就是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探 索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从而探索作品的意义,而新批评理论则肯定作者的背 景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B.用新批评的观点来看,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艾青 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中国诗歌,也都是公共文本,是诗人在用语言表现 人类普遍的情感。 C.新批评排斥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研究文学作品,但并不排斥读者的情感式反 应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D.诗歌的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所以我们研究诗歌作品必须立足于诗 歌文本本身,对文本进行细读,回到文学作品的形式本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批评强调评价文学作品必须客观、科学,那种奢谈作品对读者的心理影响的 批评恰恰是既不客观也不科学的,是“感受谬见”。 B.诗的意义在哪里呢?新批评认为就在诗的结构之中,在诗的形式之中,而不是 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之中。 C.诗歌的结构可以让诗歌的各种要素统一协调起来,可以统领诗歌作品整体,读 者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发现它,发现它的过程可以让诗的意义逐渐显露出来。 D.新批评将文学从“外在研究”转向“内在研究”,将文本本身作为发现其意义 的出发点,颠覆了偏于文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是当代唯一有效的文学批 评方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卢多逊①,怀州河内人。曾祖得一、祖真启皆为邑宰;父亿,字子元,少笃学, 以孝悌闻。 多逊,显德初,举进士,解褐秘书郎、集贤校理,迁左拾遗、集贤殿修撰。乾德 二年,权知贡举。三年,加兵部郎中。四年,复权知贡举。六年,加史馆修撰、 判馆事。开宝二年,车驾征太原,以多逊知太原行府事。移幸常山,又命权知镇 州。四年冬,命为翰林学士。六年,使江南还,受诏同修《五代史》,迁中书舍 人、参知政事。丁外艰,数日起复视事。会史馆修撰扈蒙请复修时政记,诏多逊 专其事,加吏部侍郎
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力,文辞敏给,好任数,有谋略。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 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 焉 先是,多逊知制诰,与赵普不协,及在翰林日,每召对,多攻普之短。未几,普 出镇河阳。太宗践祚,普入为少保。数年,普子承宗娶燕国长公主女,承宗适知 泽州,受诏归阙成婚礼,未逾月,多逊白遣归任,普由是愤怒。上留承宗京师, 未几,复用普为相,多逊益不自安。会有以多逊尝遣堂吏赵白交通秦王廷美②事 闻,太宗怒,下诏数其不忠之罪,削夺多逊在身官爵及三代封赠、妻子官封,并 用削夺追毁。一家亲属,并配流崖州③,所在驰驿发遣,纵经大赦,不在量移之 限。期周已上亲属,并配隶边远州郡,部曲奴婢纵之。 多逊至海外,因部送者还,上表称谢。雍熙二年,卒于流所,年五十二 初,亿性俭素,自奉甚薄,及多逊贵显,赐赉优厚,服用渐侈,愀然不乐,谓亲 友曰:“家世儒素,一旦富贵暴至,吾未知税驾之所。”后多逊果败,人服其识 (摘编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三》) 【注】①卢多逊与后文赵普均为北宋初宰相。②“秦王廷美”是宋太祖赵匡胤四 弟,原名匡美,避太祖讳改名光美,太宗光义继位后又避太宗讳改名廷美。③古 崖州位于今海南省三亚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 /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 B.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 /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 C.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 /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 D.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 /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 B.权知:“权”为暂且;“知”为主持。“权知”指代掌某官职。 C.丁外艰:“丁”遭逢;“外艰”旧指父丧 D.视事:巡视事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卢多逊在开宝六年出使江南回京,受诏与他人一同编撰《五代史》,后提拔为 中书舍人、参知政事。 B.宰相赵普的儿子赵承宗回京举办婚礼,不满月,卢多逊即请太宗要赵承宗回到 任所,二位宰相从这时开始矛盾加深 C.太宗诏令说卢多逊流放崖州,遇到大赦,可以免除流放,服丧期满的亲戚、宾 客、奴仆一并流放。 D.卢多逊的父亲卢亿生前预见卢多逊不会有好结果,后来卢多逊果然败落,让人 叹服他的见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有以多逊尝遣堂吏赵白交通秦王廷美事闻,太宗怒,下诏数其不忠之罪 (2)初,亿性俭素,自奉甚薄,及多逊贵显,赐赉优厚,服用渐侈,愀然不乐
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力,文辞敏给,好任数,有谋略。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 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 焉。 先是,多逊知制诰,与赵普不协,及在翰林日,每召对,多攻普之短。未几,普 出镇河阳。太宗践祚,普入为少保。数年,普子承宗娶燕国长公主女,承宗适知 泽州,受诏归阙成婚礼,未逾月,多逊白遣归任,普由是愤怒。上留承宗京师, 未几,复用普为相,多逊益不自安。会有以多逊尝遣堂吏赵白交通秦王廷美②事 闻,太宗怒,下诏数其不忠之罪,削夺多逊在身官爵及三代封赠、妻子官封,并 用削夺追毁。一家亲属,并配流崖州③,所在驰驿发遣,纵经大赦,不在量移之 限。期周已上亲属,并配隶边远州郡,部曲奴婢纵之。 多逊至海外,因部送者还,上表称谢。雍熙二年,卒于流所,年五十二。 初,亿性俭素,自奉甚薄,及多逊贵显,赐赉优厚,服用渐侈,愀然不乐,谓亲 友曰:“家世儒素,一旦富贵暴至,吾未知税驾之所。”后多逊果败,人服其识。 (摘编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三》) 【注】①卢多逊与后文赵普均为北宋初宰相。②“秦王廷美”是宋太祖赵匡胤四 弟,原名匡美,避太祖讳改名光美,太宗光义继位后又避太宗讳改名廷美。③古 崖州位于今海南省三亚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祖好读书 / 每取书史馆 / 多逊预戒 / 吏令白己知所取书 / 必通夕阅览 / 及太祖问 /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 / 同列皆伏焉。 B.太祖好读书 / 每取书史馆 / 多逊预戒吏 / 令白己知所取书 / 必通夕阅览 / 及太祖问 /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 / 同列皆伏焉。 C.太祖好读书 / 每取书史馆 / 多逊预戒吏令白己 / 知所取书 / 必通夕阅览 / 及太祖问书中事 / 多逊应答无滞 / 同列皆伏焉。 D.太祖好读书 / 每取书史馆 / 多逊预戒 / 吏令白己知所取书 / 必通夕阅览 / 及太祖问书中事 / 多逊应答无滞 / 同列皆伏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 B.权知:“权”为暂且;“知”为主持。“权知”指代掌某官职。 C.丁外艰:“丁”遭逢;“外艰”旧指父丧。 D.视事:巡视事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卢多逊在开宝六年出使江南回京,受诏与他人一同编撰《五代史》,后提拔为 中书舍人、参知政事。 B.宰相赵普的儿子赵承宗回京举办婚礼,不满月,卢多逊即请太宗要赵承宗回到 任所,二位宰相从这时开始矛盾加深。 C.太宗诏令说卢多逊流放崖州,遇到大赦,可以免除流放,服丧期满的亲戚、宾 客、奴仆一并流放。 D.卢多逊的父亲卢亿生前预见卢多逊不会有好结果,后来卢多逊果然败落,让人 叹服他的见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会有以多逊尝遣堂吏赵白交通秦王廷美事闻,太宗怒,下诏数其不忠之罪。 (2)初,亿性俭素,自奉甚薄,及多逊贵显,赐赉优厚,服用渐侈,愀然不乐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③闻曙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 ②平仲:银杏的别称,俗称白果。③褒城:地名,在今陕西汉中北 8.诗的颔联从特殊的角度表现了蜀道之高,其表现手法与李白“噫吁嗤!危乎髙 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相比有什么不同?请结合首联进行具体分析。(5 分) 9.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类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形式。《琵琶行》中的一句 ,由琴声联想到珠玉 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概括了 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 表》中的“ 两句意思一致。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冬雨王蒙 今年冬天的天气真见鬼,前天下了第一场雪,今天又下起雨来了,密麻麻的毛毛 雨,似乎想骗人相信现在是春天,可天气明明比下雪那天还冷。我在电车站等电 车,没带雨具,淋湿了头发、脖子和衣服;眼镜沾满了水,连对面的百货店都看 不清。 下午有几个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传纸条,使我生了一顿气。说也怪,作了20年小 学教员了,却总是不喜欢小孩子,孩子们也不怎么喜欢我。校长常批评我对学生 的态度不好。细雨不住地下,电车老不见来,想想这些事,心里怪郁闷。 当当当,车来了,许多人拥上去,我也扯紧了大衣往上走,在慌忙中,一只脚踩 在别人的鞋上,听见一个小伙子叫了一声 我上了车,赶忙摘下了沾满了水的眼镜,那年轻人也上了车,说:“怎么往人脚 上走呀!”我道了对不起,掏出手帕擦眼镜,又听见那人说:“真是的,戴着眼 镜眼也不管事,新皮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③闻曙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 ②平仲:银杏的别称,俗称白果。③褒城:地名,在今陕西汉中北。 8.诗的颔联从特殊的角度表现了蜀道之高,其表现手法与李白“噫吁嚱!危乎高 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相比有什么不同?请结合首联进行具体分析。(5 分) 9.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类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形式。《琵琶行》中的一句 “ , ”,由琴声联想到珠玉 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 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 表》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冬 雨 王蒙 今年冬天的天气真见鬼,前天下了第一场雪,今天又下起雨来了,密麻麻的毛毛 雨,似乎想骗人相信现在是春天,可天气明明比下雪那天还冷。我在电车站等电 车,没带雨具,淋湿了头发、脖子和衣服;眼镜沾满了水,连对面的百货店都看 不清。 下午有几个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传纸条,使我生了一顿气。说也怪,作了20年小 学教员了,却总是不喜欢小孩子,孩子们也不怎么喜欢我。校长常批评我对学生 的态度不好。细雨不住地下,电车老不见来,想想这些事,心里怪郁闷。 当当当,车来了,许多人拥上去,我也扯紧了大衣往上走,在慌忙中,一只脚踩 在别人的鞋上,听见一个小伙子叫了一声。 我上了车,赶忙摘下了沾满了水的眼镜,那年轻人也上了车,说:“怎么往人脚 上走呀!”我道了对不起,掏出手帕擦眼镜,又听见那人说:“真是的,戴着眼 镜眼也不管事,新皮鞋……
我戴上眼镜,果然看见他那新鞋上有泥印子。他是一个头发梳向一边的青年,宽 宽的额头下边是两道排起来的眉毛,眼睛又大又圆,鼻子大而尖,嘴里还在嘟哝 着,我觉得这小伙子很“刺儿”,对成年人太不礼貌,于是还他一句说:“踩着 您的新鞋了,我很抱歉。不过年轻人说话还是谦和一点好!” “什么?”他窘住了,脸红了,两道眉毛连起来。我知道他火了,故意轻轻地、 倚老卖老地咳嗽了几下。 就在纠纷马上要爆发的时候,忽然电车的另一边传来一阵掌声。我们俩回过头, 只见那边一部分人离开了座位,一部分人探着身子,注视着车窗,议论着、笑着。 我不由得走过去。原来大家是围着一个小姑娘。那小姑娘梳着小辫子,围着大花 围脖,跪在座位上,聚精会神地对着玻璃。再走向前一步看,才知道她是在玻璃 上画画:;乘客呼出的气沾在密闭的窗玻璃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雾,正好作画板。 那小姑娘伸出自己圆圆的小指头,在画一座房屋。她旁边座位上跪着一个更小的 男孩子,出主意说:“画一棵树,对了,小树,还有花,花……”小姑娘把头发 上的卡子取下来画花,这样线条更细。我略略转动一下目光,呵唷,左边的几个 窗玻璃上已经都有了她的画稿了,一块玻璃上画着大脑袋的小鸭子,下面有三条 曲线表示水波,另一块玻璃上画着一艘轮船,船上还飘扬着旗帜,旗上仿佛还有 五颗星;哈哈,这一块玻璃上是一个胖娃娃,眼睛眯成一道线,嘴咧得从一只耳 朵梢到另一只耳朵梢……回头来看,她的风景画刚刚完成,作为房屋、花、树木 的背景的,是连绵的山峰,两峰之间露出了太阳,光芒万丈。 “这个更好!”一个穿黑大衣的胖胖的中年女人说。 好孩子,手真利落!”一个老太太说。 车停了,下车的人在下车以前纷纷留下了夸赞小画家的话。那女孩好像根本没有 听见这些议论,只是向身旁的男孩说:“弟弟,再画一个好不好?”男孩连连说: “好,好,再画一架大飞机!”两个人就从座位上下来,向右边没有画过的窗玻 璃走去。车上的人本来不少,又聚在一端,就显得很挤,但大家自动给他们让了 路和座位。隔着许多人,我只看见那小画家的侧面,她的额上、鬓上的头发弯曲 而细碎,她的头微扬着,脸上显出幸福和沉醉的表情:她弟弟的样子却俨然是姐 姐的崇拜者,听话地尾随在姐姐后面 车到“平安里”了,小画家已经在所有的玻璃上留下了自己的作品。她拉着弟弟 准备下车,别人问她在哪儿上学,叫什么名字,她只是嘻嘻地笑,没回答。我退 到车门边,欣赏着她天真活泼而又大方的样子。她就要下车了,忽然目光停留在 我身上,然后深深地给我鞠了一个大躬:“赵老师!”她的弟弟也随着给我鞠了 个躬 “这难道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我大吃一惊,想看看她胸前戴着校徽没有,她已 经下去了,在车外边一蹦一跳地走在细雨里,很快地消失了矮矮的身影。 所有的视线都集中到我身上了,都友善地、羡慕地、尊敬地看我,使我一时手足 无措,只好哼着哈着往电车的另一端走,一转身,正好看见那被我踩了新鞋的小 伙子,才想起这儿还有一场未了的纠纷。那小伙子看见我,想躲开,又躲不开了, 露出了一种怪不好意思的样子。 电车上的乘客亲切地互望着,会心地微笑着,好像大家都是熟人,是朋友,好像 有什么奇妙的东西赋予了这平凡的旧车厢以魅力,使陌生的乘客变得亲近,使恶 劣的天气不再影响人的心绪了。 1957年(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我戴上眼镜,果然看见他那新鞋上有泥印子。他是一个头发梳向一边的青年,宽 宽的额头下边是两道排起来的眉毛,眼睛又大又圆,鼻子大而尖,嘴里还在嘟哝 着,我觉得这小伙子很“刺儿”,对成年人太不礼貌,于是还他一句说:“踩着 您的新鞋了,我很抱歉。不过年轻人说话还是谦和一点好!” “什么?”他窘住了,脸红了,两道眉毛连起来。我知道他火了,故意轻轻地、 倚老卖老地咳嗽了几下。 就在纠纷马上要爆发的时候,忽然电车的另一边传来一阵掌声。我们俩回过头, 只见那边一部分人离开了座位,一部分人探着身子,注视着车窗,议论着、笑着。 我不由得走过去。原来大家是围着一个小姑娘。那小姑娘梳着小辫子,围着大花 围脖,跪在座位上,聚精会神地对着玻璃。再走向前一步看,才知道她是在玻璃 上画画;乘客呼出的气沾在密闭的窗玻璃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雾,正好作画板。 那小姑娘伸出自己圆圆的小指头,在画一座房屋。她旁边座位上跪着一个更小的 男孩子,出主意说:“画一棵树,对了,小树,还有花,花……”小姑娘把头发 上的卡子取下来画花,这样线条更细。我略略转动一下目光,呵唷,左边的几个 窗玻璃上已经都有了她的画稿了,一块玻璃上画着大脑袋的小鸭子,下面有三条 曲线表示水波,另一块玻璃上画着一艘轮船,船上还飘扬着旗帜,旗上仿佛还有 五颗星;哈哈,这一块玻璃上是一个胖娃娃,眼睛眯成一道线,嘴咧得从一只耳 朵梢到另一只耳朵梢……回头来看,她的风景画刚刚完成,作为房屋、花、树木 的背景的,是连绵的山峰,两峰之间露出了太阳,光芒万丈。 “这个更好!”一个穿黑大衣的胖胖的中年女人说。 “好孩子,手真利落!”一个老太太说。 车停了,下车的人在下车以前纷纷留下了夸赞小画家的话。那女孩好像根本没有 听见这些议论,只是向身旁的男孩说:“弟弟,再画一个好不好?”男孩连连说: “好,好,再画一架大飞机!”两个人就从座位上下来,向右边没有画过的窗玻 璃走去。车上的人本来不少,又聚在一端,就显得很挤,但大家自动给他们让了 路和座位。隔着许多人,我只看见那小画家的侧面,她的额上、鬓上的头发弯曲 而细碎,她的头微扬着,脸上显出幸福和沉醉的表情;她弟弟的样子却俨然是姐 姐的崇拜者,听话地尾随在姐姐后面。 车到“平安里”了,小画家已经在所有的玻璃上留下了自己的作品。她拉着弟弟 准备下车,别人问她在哪儿上学,叫什么名字,她只是嘻嘻地笑,没回答。我退 到车门边,欣赏着她天真活泼而又大方的样子。她就要下车了,忽然目光停留在 我身上,然后深深地给我鞠了一个大躬:“赵老师!”她的弟弟也随着给我鞠了 个躬。 “这难道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我大吃一惊,想看看她胸前戴着校徽没有,她已 经下去了,在车外边一蹦一跳地走在细雨里,很快地消失了矮矮的身影。 所有的视线都集中到我身上了,都友善地、羡慕地、尊敬地看我,使我一时手足 无措,只好哼着哈着往电车的另一端走,一转身,正好看见那被我踩了新鞋的小 伙子,才想起这儿还有一场未了的纠纷。那小伙子看见我,想躲开,又躲不开了, 露出了一种怪不好意思的样子。 电车上的乘客亲切地互望着,会心地微笑着,好像大家都是熟人,是朋友,好像 有什么奇妙的东西赋予了这平凡的旧车厢以魅力,使陌生的乘客变得亲近,使恶 劣的天气不再影响人的心绪了。 1957 年(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