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2017年“二诊”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 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 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 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 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 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 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 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 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 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 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 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 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 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髙瞻远 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 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 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 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 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 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 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 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 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 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 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 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 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 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 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 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 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 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 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四川省德阳市 2017 年“二诊”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 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 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 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 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 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 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 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 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 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 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 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 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 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 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 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 “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 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 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 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 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 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 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 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 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 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 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 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 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 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 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 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 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 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D.“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 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l【答案】A(张冠李戴,“知人论世”经历代文论家的发展,才成为一种论文 的方法;“知人论世法”与孟子最初所说的“知人论世”已不是同一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 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B.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 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C.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既平淡、又豪放的特点,有力地 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 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2【答案】D(A不是对比论证;B不是假设论证,同时,原文是说不能解读的诗 歌是很少的,并不是说这样的读者很少;C朱熹并没有认为陶渊明平淡,而是认 为其豪放,原文是“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 了文学史的框架 B.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 对其作品的理解 C.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 闺情诗。 D.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 确把握 3【答案】A(因果倒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掌眼 刘志学 好字画的陈四仙,是骑河镇上唯一的看病先生,因为诊病、进药、买字画一类的 事儿,常到七十里外、黄河对岸的省城开封去。因而,很多外边的消息,都是陈 四仙带到镇上来的。比如说京城里的宣统爷退位、从陈州府起家的洪宪大皇帝被 气死、冯玉祥打下开封等等,但这次,陈四仙却从城里带来了一个旗人。 旗人是陈四仙多年的老朋友,汉名叫金辨芝,三十多岁,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 水烟袋,说起话来,一口的“里城音儿”,一听就知道是从北京城里出来的。金 辨芝的髙祖是穿四爪正蟒袍的贝勒爷,到他这一辈儿,才搬来开封府。金辨芝见 多识广,过手的名人字画不计其数,自小练成了一双法眼。开封城里的官宦商贾, 手里有了货又拿不准时,都要请金辨芝去搂一眼。前段日子,陈四仙用古方治愈 了自己的肺痨,一高兴,去大相国寺后头的寺后街捡漏,花二百现洋买了一幅徐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 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D.“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 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答案】A (张冠李戴,“知人论世”经历代文论家的发展,才成为一种论文 的方法;“知人论世法”与孟子最初所说的“知人论世”已不是同一概念)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 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B.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 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C.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既平淡、又豪放的特点,有力地 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 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2【答案】D (A 不是对比论证;B 不是假设论证,同时,原文是说不能解读的诗 歌是很少的,并不是说这样的读者很少;C 朱熹并没有认为陶渊明平淡,而是认 为其豪放,原文是“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 了文学史的框架。 B.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 对其作品的理解。 C.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 闺情诗。 D.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 确把握。 3【答案】A (因果倒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掌 眼 刘志学 好字画的陈四仙,是骑河镇上唯一的看病先生,因为诊病、进药、买字画一类的 事儿,常到七十里外、黄河对岸的省城开封去。因而,很多外边的消息,都是陈 四仙带到镇上来的。比如说京城里的宣统爷退位、从陈州府起家的洪宪大皇帝被 气死、冯玉祥打下开封等等,但这次,陈四仙却从城里带来了一个旗人。 旗人是陈四仙多年的老朋友,汉名叫金辨芝,三十多岁,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 水烟袋,说起话来,一口的“里城音儿”,一听就知道是从北京城里出来的。金 辨芝的高祖是穿四爪正蟒袍的贝勒爷,到他这一辈儿,才搬来开封府。金辨芝见 多识广,过手的名人字画不计其数,自小练成了一双法眼。开封城里的官宦商贾, 手里有了货又拿不准时,都要请金辨芝去搂一眼。前段日子,陈四仙用古方治愈 了自己的肺痨,一高兴,去大相国寺后头的寺后街捡漏,花二百现洋买了一幅徐
渭的《古道青藤图》,正有心想请金辨芝给看看,碰巧冯玉祥在开封遣散旗营, 于是,俩人就到了骑河镇。 好茶好酒为伴儿,与金辨芝神聊了几日后,陈四仙终于挂出了那副《古道青藤图》: “辨芝兄,您给搭个眼儿。” 金辨芝端着自己那个大水烟袋,咕噜咕噜地抽了几口烟之后,在那幅画前踱来踱 去,眯着眼睛,看款识、看笔韵、看墨色;再踱一阵,再看… 陈四仙屏着气,看金辨芝走来走去,只看不语,顿时呼吸粗了起来。 终于,金辨芝扭过身来,呼噜呼噜又抽了几口烟,问:“四哥,您多少钱到手的?” ……二百块钢洋!”陈四仙伸出俩手指,冲金辨芝晃了晃,另一只手抚着胸 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缘分!能在这小镇上见到徐渭神品,缘分啊!”金辨芝这些话出口后,陈四仙 嗓子里的嘶嘶声渐渐落了 在骑河镇小住了几个月后,金辨芝要走了。临走,他要了陈四仙灸病用的几根银 针,说:“四哥,行里规矩,替人掌眼,不能落空。这针,算是我的酬劳吧。” 金辨芝这一走,陈四仙就再也没见过他。听开封城行里人说,他去了天津卫。 十六年过去了,日本人打开封,从黄河北岸调兵,在骑河镇以南的贯台口架浮桥。 骑河镇被日本人占了后,镇上的人都逃了,但陈四仙被日本人扣了,要他给受伤 的日本兵治刀枪伤。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藤图》。陈 四仙见了,胸口忽地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 个日军大佐看到那画时,立即惊呼:“徐渭,支那明朝大画家!金辨芝的,有 请 听“金辨芝”三个字,陈四仙心里咯噔一下,刺疼! 不一会儿,一个日军下士跑来,伏在大佐耳朵上说了一通陈四仙听不懂的日本话 之后,大佐的脸色突然变了。 等陈四仙再见到金辨芝时,他已经瞎了,但他手里,依然端着那个银制的大水烟 袋 夜里,陈四仙和金辨芝被关在一起,这才知道,还在天津卫的时候,金辨芝就被 日军抓住来为他们劫得的古玩珍宝掌眼,一路到了骑河镇,他听说日军掠了《古 道青藤图》,就趁人不备,用当年从陈四仙这儿拿走的银针刺瞎了双眼 “辨芝兄弟,你这是……”陈四仙不解, “我如果说实话,他们就会杀了你!”十余年没见,金辨芝还是一口的“里城音 儿 “啊?!”陈四仙猛咳了几声,吐出一口血来。 那幅画,是新活儿!”金辨芝忽然说。 “你说啥?!那你当年……”陈四仙忽然觉得心里一阵轻松,呼吸也畅快了不少 “我那时要说实话,你肺痨刚好,又花了二百块现洋,会经受不起,有性命之虞。” 金辨芝一只手捂着还在作疼的眼睛,另一只手托着水烟袋,慢吞吞地说 “那这次,你何苦刺目?还那样说,不就得了?”陈四仙己经不喘了,他抚摸着 老友的盲眼。 金辨芝苦笑了一声,说:“这次?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我说实话,你一个人活 不成;我说假话,咱俩都得送命!唉……掌眼,掌眼,给畜生掌眼,不如瞎掉! 陈四仙长叹一声,落下泪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渭的《古道青藤图》,正有心想请金辨芝给看看,碰巧冯玉祥在开封遣散旗营, 于是,俩人就到了骑河镇。 好茶好酒为伴儿,与金辨芝神聊了几日后,陈四仙终于挂出了那副《古道青藤图》: “辨芝兄,您给搭个眼儿。” 金辨芝端着自己那个大水烟袋,咕噜咕噜地抽了几口烟之后,在那幅画前踱来踱 去,眯着眼睛,看款识、看笔韵、看墨色;再踱一阵,再看…… 陈四仙屏着气,看金辨芝走来走去,只看不语,顿时呼吸粗了起来。 终于,金辨芝扭过身来,呼噜呼噜又抽了几口烟,问:“四哥,您多少钱到手的?” “二……二百块钢洋!”陈四仙伸出俩手指,冲金辨芝晃了晃,另一只手抚着胸 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缘分!能在这小镇上见到徐渭神品,缘分啊!”金辨芝这些话出口后,陈四仙 嗓子里的嘶嘶声渐渐落了。 在骑河镇小住了几个月后,金辨芝要走了。临走,他要了陈四仙灸病用的几根银 针,说:“四哥,行里规矩,替人掌眼,不能落空。这针,算是我的酬劳吧。” 金辨芝这一走,陈四仙就再也没见过他。听开封城行里人说,他去了天津卫。 十六年过去了,日本人打开封,从黄河北岸调兵,在骑河镇以南的贯台口架浮桥。 骑河镇被日本人占了后,镇上的人都逃了,但陈四仙被日本人扣了,要他给受伤 的日本兵治刀枪伤。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藤图》。陈 四仙见了,胸口忽地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 一个日军大佐看到那画时,立即惊呼:“徐渭,支那明朝大画家!金辨芝的,有 请!” 一听“金辨芝”三个字,陈四仙心里咯噔一下,刺疼! 不一会儿,一个日军下士跑来,伏在大佐耳朵上说了一通陈四仙听不懂的日本话 之后,大佐的脸色突然变了。 等陈四仙再见到金辨芝时,他已经瞎了,但他手里,依然端着那个银制的大水烟 袋。 夜里,陈四仙和金辨芝被关在一起,这才知道,还在天津卫的时候,金辨芝就被 日军抓住来为他们劫得的古玩珍宝掌眼,一路到了骑河镇,他听说日军掠了《古 道青藤图》,就趁人不备,用当年从陈四仙这儿拿走的银针刺瞎了双眼。 “辨芝兄弟,你这是……”陈四仙不解。 “我如果说实话,他们就会杀了你!”十余年没见,金辨芝还是一口的“里城音 儿”。 “啊?!”陈四仙猛咳了几声,吐出一口血来。 “那幅画,是新活儿!”金辨芝忽然说。 “你说啥?!那你当年……”陈四仙忽然觉得心里一阵轻松,呼吸也畅快了不少。 “我那时要说实话,你肺痨刚好,又花了二百块现洋,会经受不起,有性命之虞。” 金辨芝一只手捂着还在作疼的眼睛,另一只手托着水烟袋,慢吞吞地说。 “那这次,你何苦刺目?还那样说,不就得了?”陈四仙已经不喘了,他抚摸着 老友的盲眼。 金辨芝苦笑了一声,说:“这次?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我说实话,你一个人活 不成;我说假话,咱俩都得送命!唉……掌眼,掌眼,给畜生掌眼,不如瞎掉!” 陈四仙长叹一声,落下泪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一口的‘里城音儿’”等外貌描写充分 体现了“旗人”金辨芝的风采神韵。 B.金辨芝为《古道青藤图》“搭个眼儿”时“只看不语”这一细节为小说结尾 揭示画作是“新活儿”埋下了伏笔。 C.金辨芝擅长鉴定字画,明知画作是赝品,却做出了违心的判别,是出于对朋 友的保护,怕陈四仙得知真相有性命之虞。 D.小说写金辨芝向陈四仙要了几根灸病用的银针作为自己酬劳,主要目的是遵 循鉴定行里“替人掌眼,不能落空”的规矩。 E.小说写金辨芝有“一双法眼”、看画也看人,到最后“刺瞎了双眼”,在关 照题目的同时,塑造了金辨芝的光彩形象 4【答案】AD(A“充分”不确切,金辨芝的风采神韵主要通过两次“掌眼”情节 表现出来;D这一情节的作用是暗示鉴定结果的错误,并为下文“刺目”张本。 A项2分,D项3分) 5.文中划线句子着重描写了陈四仙的呼吸,请逐一分析,并说明这样写的作用 (4分) 5【答案】第一处:表现他听到画被鉴定为真品后的放松+;第二处:表现他对古 画落入日本人手中的担心十;第三处:表现他获知真相之后的释然。都是外貌(肖 像)的细节描写,通过陈四仙的呼吸变化表现了他的内在情绪变化.(对掌眼对 象的细致辨别过程,髙超有见识是真正的文物鉴定专家)。显得人物真实形象。 (分说各1分,作用1分) 6.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金辨芝刺瞎双眼这一情节的设置并不合理,请问你怎么 看?(5分) 6【答案】 (1)合理:①从情节看:前文金辨芝向陈四仙要银针已埋下伏笔,刺眼照应应 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前后呼应,结构谨严。 ②从人物形象看:金辨芝重友情,讲义气,爱国家,在“掌眼”和“刺眼”之间, 必然选择后者 ③从主旨看:刺眼这一情节彰显了对在外来侵略者面前坚持民族气节的精神的褒 扬 (2)不合理:①从情节看:“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说明金辨芝的刺目于事 无补;②从人物形象看:刺眼这一鲁莽的举动不符合金辨芝人情练达的形象特点 ③从主旨看:金辨芝的无奈的“刺眼”之举无法表现人物在侵略者面前的斗争智 慧和民族血性。(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4分,三点5分,只有观点不给分。言 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从1936年10月起,钱学森在冯·卡门指导和领导下进行了长达10年的学习与工 作 冯·卡门十分赏识钱学森的才华,在他身上倾注了很大的心力。钱学森则以他非 凡的勤奋与智慧,以出类拔萃的理论与实验成果,成长为冯·卡门的得意学生和 不可缺少的助手 钱学森拿出了上交大时练就的苦读工夫,开始废寝忘食地读书,他立志读完全世 界现存的所有力学著作。整整三个寒暑,心无旁骛,埋头研读,每天坚持12小 时以上,将买来或借来的全部力学书籍读了个遍,还对相关的学科理论进行了醉 心的研究。这种“笨办法”为钱学森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功底,钱学森戏称为“三
A.“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一口的‘里城音儿’”等外貌描写充分 体现了“旗人”金辨芝的风采神韵。 B.金辨芝为《古道青藤图》“搭个眼儿”时“只看不语”这一细节为小说结尾 揭示画作是“新活儿”埋下了伏笔。 C.金辨芝擅长鉴定字画,明知画作是赝品,却做出了违心的判别,是出于对朋 友的保护,怕陈四仙得知真相有性命之虞。 D.小说写金辨芝向陈四仙要了几根灸病用的银针作为自己酬劳,主要目的是遵 循鉴定行里“替人掌眼,不能落空”的规矩。 E.小说写金辨芝有“一双法眼”、看画也看人,到最后“刺瞎了双眼”,在关 照题目的同时,塑造了金辨芝的光彩形象。 4【答案】AD(A“充分”不确切,金辨芝的风采神韵主要通过两次“掌眼”情节 表现出来;D 这一情节的作用是暗示鉴定结果的错误,并为下文“刺目”张本。 A 项 2 分,D 项 3 分) 5. 文中划线句子着重描写了陈四仙的呼吸,请逐一分析,并说明这样写的作用 (4 分) 5【答案】第一处:表现他听到画被鉴定为真品后的放松+;第二处:表现他对古 画落入日本人手中的担心+;第三处:表现他获知真相之后的释然。都是外貌(肖 像)的细节描写,通过陈四仙的呼吸变化表现了他的内在情绪变化.(对掌眼对 象的细致辨别过程,高超有见识是真正的文物鉴定专家)。显得人物真实形象。 (分说各 1 分,作用 1 分) 6. 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金辨芝刺瞎双眼这一情节的设置并不合理,请问你怎么 看?(5 分) 6【答案】 (1)合理:①从情节看:前文金辨芝向陈四仙要银针已埋下伏笔,刺眼照应应 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前后呼应,结构谨严。 ②从人物形象看:金辨芝重友情,讲义气,爱国家,在“掌眼”和“刺眼”之间, 必然选择后者; ③从主旨看:刺眼这一情节彰显了对在外来侵略者面前坚持民族气节的精神的褒 扬。 (2)不合理:①从情节看:“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说明金辨芝的刺目于事 无补;②从人物形象看:刺眼这一鲁莽的举动不符合金辨芝人情练达的形象特点; ③从主旨看:金辨芝的无奈的“刺眼”之举无法表现人物在侵略者面前的斗争智 慧和民族血性。(答出一点给 2 分,两点 4 分,三点 5 分,只有观点不给分。言 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2 分) 从 1936 年 10 月起,钱学森在冯•卡门指导和领导下进行了长达 10 年的学习与工 作。 冯•卡门十分赏识钱学森的才华,在他身上倾注了很大的心力。钱学森则以他非 凡的勤奋与智慧,以出类拔萃的理论与实验成果,成长为冯•卡门的得意学生和 不可缺少的助手。 钱学森拿出了上交大时练就的苦读工夫,开始废寝忘食地读书,他立志读完全世 界现存的所有力学著作。整整三个寒暑,心无旁骛,埋头研读,每天坚持 12 小 时以上,将买来或借来的全部力学书籍读了个遍,还对相关的学科理论进行了醉 心的研究。这种“笨办法”为钱学森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功底,钱学森戏称为“三
年出货”法。他认为:基础打得不牢,总是要吃亏的,一定要积下足够的老本, 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后,仅用一年时间,钱学森在航空结构理论研究中便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1939年6月,他完成了《高速气 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篇博士论文,取得了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 由冯·卡门的推荐,钱学森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硏究员,成了冯·卡门 的直接助手。在1940年美国航空学会年会上,钱学森宣读了一篇薄壳体稳定性 研究论文,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为钱学森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航空工程 技术理论领域,进入了国际知名学者的行列 钱学森的才干在实验研究中发挥得更为出色。从1936年起,钱学森便成了冯 卡门领导的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的研究生。他对火箭技术兴趣很浓,便与同窗好 友马林纳发起成立了火箭研究小组,进行火箭发动机试验,由于点火不良,试验 连连失败,爆炸时有发生,他们不顾有毒气体有损健康,坚持进行一系列的再试 验,尔后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还完成了火箭发动机喷管扩散角对推力影响的计 算 次年,他们在阿洛约赛克建立了第一座火箭试验台,引起了有关当局的注意,并 得到空军的支持。军方委托加州理工学院举办喷气技术训练班,钱学森被聘为教 员 1943年,由于反法西斯战争需要,美国军方决定研制实战导弹,慎重委托钱学 森负责和推动导弹火箭发动机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当年11月,钱学森便与马 林纳一起提出了三种火箭(导弹)的设计方案,受到军事当局的高度重视。这份 报告为美国四、五十年代成功硏制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基础。 1942年2月,美国当局决定委托冯·卡门研究远程火箭。冯·卡门向陆军军械署 推荐钱学森负责理论组。钱学森从弹道分析,燃烧室热传导与燃烧理论入手,研 究远程火箭的有关理论问题,钱学森还向冯·卡门建议运用新的军事思想和方法 从事火箭技术研究,为美国火箭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新组建的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在 少将团长冯·卡门的率领下来到德国接管,考察及研究德国的火箭技术,被任命 为上校团员的钱学森参加了这次考察。回美国以后,钱学森向空军领导人作了精 彩的考察报告,得到了空军司令亨利·阿诺德上将的通令嘉奖 不久,钱学森在冯·卡门领导下,参与了为美国空军提供火箭远景发展规划的制 定工作。美国军方对钱学森的评价是:为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无法 估价的贡献”。钱学森被舆论称为“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 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是“制定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 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期规划的关键人物。” 钱学森被加州理工学院提升为副教授,并兼任航空喷气公司的技术顾问,美国海 军火炮研究所顾问 1947年2月,经冯·卡门的推荐,钱学森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时年36 岁 【相关链接】 1.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 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 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2.1935年,钱学森从交大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毕业一年后,决定到欧 美国家去深造。整整20年,钱学森经历了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灾难……1955年
年出货”法。他认为:基础打得不牢,总是要吃亏的,一定要积下足够的老本, 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后,仅用一年时间,钱学森在航空结构理论研究中便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1939 年 6 月,他完成了《高速气 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 4 篇博士论文,取得了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 由冯•卡门的推荐,钱学森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成了冯•卡门 的直接助手。在 1940 年美国航空学会年会上,钱学森宣读了一篇薄壳体稳定性 研究论文,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为钱学森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航空工程 技术理论领域,进入了国际知名学者的行列。 钱学森的才干在实验研究中发挥得更为出色。从 1936 年起,钱学森便成了冯• 卡门领导的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的研究生。他对火箭技术兴趣很浓,便与同窗好 友马林纳发起成立了火箭研究小组,进行火箭发动机试验,由于点火不良,试验 连连失败,爆炸时有发生,他们不顾有毒气体有损健康,坚持进行一系列的再试 验,尔后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还完成了火箭发动机喷管扩散角对推力影响的计 算。 次年,他们在阿洛约赛克建立了第一座火箭试验台,引起了有关当局的注意,并 得到空军的支持。军方委托加州理工学院举办喷气技术训练班,钱学森被聘为教 员。 1943 年,由于反法西斯战争需要,美国军方决定研制实战导弹,慎重委托钱学 森负责和推动导弹火箭发动机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当年 11 月,钱学森便与马 林纳一起提出了三种火箭(导弹)的设计方案,受到军事当局的高度重视。这份 报告为美国四、五十年代成功研制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基础。 1942 年 2 月,美国当局决定委托冯•卡门研究远程火箭。冯•卡门向陆军军械署 推荐钱学森负责理论组。钱学森从弹道分析,燃烧室热传导与燃烧理论入手,研 究远程火箭的有关理论问题,钱学森还向冯•卡门建议运用新的军事思想和方法 从事火箭技术研究,为美国火箭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1945 年 5 月 8 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新组建的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在 少将团长冯•卡门的率领下来到德国接管,考察及研究德国的火箭技术,被任命 为上校团员的钱学森参加了这次考察。回美国以后,钱学森向空军领导人作了精 彩的考察报告,得到了空军司令亨利•阿诺德上将的通令嘉奖。 不久,钱学森在冯•卡门领导下,参与了为美国空军提供火箭远景发展规划的制 定工作。美国军方对钱学森的评价是:为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无法 估价的贡献”。钱学森被舆论称为“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 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是“制定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 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期规划的关键人物。” 钱学森被加州理工学院提升为副教授,并兼任航空喷气公司的技术顾问,美国海 军火炮研究所顾问。 1947 年 2 月,经冯•卡门的推荐,钱学森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时年 36 岁。 【相关链接】 1.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 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 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 20 年。 2.1935 年,钱学森从交大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毕业一年后,决定到欧 美国家去深造。整整 20 年,钱学森经历了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灾难……195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