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求:了解公众的定义、特征和分类,传播沟通的特征、模式、种类 以及在组织和公众传播沟通过程中的种种障碍:掌握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 系,社会组织开展公关的必要性。重点:社会组织开展公关的必要性。难点: 充分认识组织开展公共关系的重要意义:组织如何克服传播沟通过程中的种种 障碍,有效地开展与公众的信息传播活动。 通过上一章的阐述分析,我们知道公共关系的两方是公共关系主体一社会 组织、公共关系客体一公众,使它们二者联系起来的媒介是公共关系手段一 一传播沟通。因此,社会组织、公众、传播沟通构成了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 素。 第一节公共关系主体 从最高层次来讲,公共关系主体是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责任承担 者:公共关系机构是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动者:公共关系人员是公共关系活动的 策划者、实施者。在公共关系工作中,他们三者的角色各不相同,互相不能取 代,因而,在此将分别进行阐述。 一、 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定义 关于社会组织,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过就其有宏观、微观之 分己经达成共识。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既包括像家 庭、家族等这样的初级首属群体,也包括像政党组织这样的次属群体;狭义的 社会组织仅指次属群体,又称之为正式的社会组织。要称其为一个组织,必须 具备5个要件:组织目标、组织职能、组织物质基础、组织成员和组织行事规 则。 公共关系学中所指的社会组织就是指属于次属群体的社会组织。它是指人 们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社会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联合起来,执行一定的 社会职能的社会团体。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及其公共关系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社会组织的分类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我国的 社会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为若干类。如以产业的标准划分,可以分为第一产
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求:了解公众的定义、特征和分类,传播沟通的特征、模式、种类 以及在组织和公众传播沟通过程中的种种障碍;掌握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 系,社会组织开展公关的必要性。重点:社会组织开展公关的必要性。难点: 充分认识组织开展公共关系的重要意义;组织如何克服传播沟通过程中的种种 障碍,有效地开展与公众的信息传播活动。 通过上一章的阐述分析,我们知道公共关系的两方是公共关系主体——社会 组织、公共关系客体——公众,使它们二者联系起来的媒介是公共关系手段— —传播沟通。因此,社会组织、公众、传播沟通构成了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 素。 第一节 公共关系主体 从最高层次来讲,公共关系主体是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责任承担 者;公共关系机构是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动者;公共关系人员是公共关系活动的 策划者、实施者。在公共关系工作中,他们三者的角色各不相同,互相不能取 代,因而,在此将分别进行阐述。 一、 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定义 关于社会组织,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过就其有宏观、微观之 分已经达成共识。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既包括像家 庭、家族等这样的初级首属群体,也包括像政党组织这样的次属群体;狭义的 社会组织仅指次属群体,又称之为正式的社会组织。要称其为一个组织,必须 具备 5 个要件:组织目标、组织职能、组织物质基础、组织成员和组织行事规 则。 公共关系学中所指的社会组织就是指属于次属群体的社会组织。它是指人 们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社会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联合起来,执行一定的 社会职能的社会团体。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及其公共关系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社会组织的分类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我国的 社会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为若干类。如以产业的标准划分,可以分为第一产
业组织、第二产业组织和第三产业组织:以机构编制的标准划分,可以分为国 家机构编制的组织、国家事业编制组织和国家企业编制组织;以社会职能的标 准划分,可以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和社 区组织:以社会属性的标准划分,可以分为营利性组织、互利性组织、服务性 组织和公益性组织。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分析,后两种分法更有意义。因为这 两种分法互有交叉,在此只就最后一种分法进行分析。 1、营利性组织(经济组织): 营利性组织追求的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益,因而不能为了公关而公关,应该 将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实现与公众的良好沟通,在产品、服务和形象 等多方面争取公众的信赖和拥护,增强自己与对手竞争的能力。 2、互利性组织: 互利性组织如党派、团体和宗教组织等。这类组织应广泛宣传自己的主张, 争取更多人的支持,日益扩大组织规模,。 3、服务性组织: 服务性组织包括学校、医院等组织。这类组织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来 为自己赢得良好的生存条件为目标,其公关任务是为自身准确定位,树立正确 的服务理念,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4、公益性组织: 公益性组织的定义还没有统一,基本上是指以社会利益为目标,为社会上 的人们谋福利的组织,如现代政府、消防组织、环保组织等。这类组织应该充 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自己的服务落到实处。 (三)、社会组织与环境 1、社会组织的环境 社会组织的环境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大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国际、国家、地区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科技、 文化、资源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情况。随着国家间、地区间联系、交往的 日益紧密,大环境对社会组织的影响、制约也日益明显。只不过由于社会组织 的性质、职能、规模和地区的不同,因而这种影响、制约的作用也就有大有小 了。 小环境是指对组织的决策产生直接影响和制约作用的综合因素,其中包括
业组织、第二产业组织和第三产业组织;以机构编制的标准划分,可以分为国 家机构编制的组织、国家事业编制组织和国家企业编制组织;以社会职能的标 准划分,可以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和社 区组织;以社会属性的标准划分,可以分为营利性组织、互利性组织、服务性 组织和公益性组织。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分析,后两种分法更有意义。因为这 两种分法互有交叉,在此只就最后一种分法进行分析。 1、营利性组织(经济组织): 营利性组织追求的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益,因而不能为了公关而公关,应该 将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实现与公众的良好沟通,在产品、服务和形象 等多方面争取公众的信赖和拥护,增强自己与对手竞争的能力。 2、互利性组织: 互利性组织如党派、团体和宗教组织等。这类组织应广泛宣传自己的主张, 争取更多人的支持,日益扩大组织规模,。 3、服务性组织: 服务性组织包括学校、医院等组织。这类组织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来 为自己赢得良好的生存条件为目标,其公关任务是为自身准确定位,树立正确 的服务理念,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4、公益性组织: 公益性组织的定义还没有统一,基本上是指以社会利益为目标,为社会上 的人们谋福利的组织,如现代政府、消防组织、环保组织等。这类组织应该充 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自己的服务落到实处。 (三)、社会组织与环境 1、社会组织的环境 社会组织的环境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大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国际、国家、地区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科技、 文化、资源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情况。随着国家间、地区间联系、交往的 日益紧密,大环境对社会组织的影响、制约也日益明显。只不过由于社会组织 的性质、职能、规模和地区的不同,因而这种影响、制约的作用也就有大有小 了。 小环境是指对组织的决策产生直接影响和制约作用的综合因素,其中包括
组织的内部环境、上级机关和同行业竞争者等对本组织的影响。小环境对组织 的影响非常巨大。 2、社会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环境对组织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存:社会是否需要是决定组织能否生存下去的决定条件:发展:组织在 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大,其发展的速度就越大,反之亦然;成效:组织活动能 否取得成效或成效的大小,评估的标准是客观实际和相关公众的反映。 (2)、组织必须适应环境及其变化 既然环境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组织就必须认清组织 环境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发展 壮大。 (3)、组织对环境的能动作用 环境对组织有着重要的影响,组织必须适应环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组织在 环境面前完全是消极的、无能为力的。实际上,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方面受到 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对环境有所影响、有所超越。这样就正 好为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第二节公共关系客体 公共关系客体一一公众,是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对象。在信息传播沟通的 过程中,尽管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公众接收了公共关系主体一组织的信息后, 会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并采取不同的行动,构成了组织复杂 的生存发展环境。因而认真分析研究公众,明确公众的涵义、特征、分类等内 容后,组织才能有的放矢地确定目标公众、制定公共关系的策略和战略,实现 组织的发展目标。因此,做好公众工作,是组织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前提。 一、公众的涵义 公众是指与特定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有现实或潜 在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称。 公共关系学中的公众不同于“人民”、“群众”、“大众”、受众”等概念。 “人民”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群众”有三层含义:第一,指 人民大众:第二,指在我国没有加入共产党的人:第三,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 人。“大众”指群众、民众:“受众”是指接受别人信息的人,属于传播学
组织的内部环境、上级机关和同行业竞争者等对本组织的影响。小环境对组织 的影响非常巨大。 2、社会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环境对组织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存:社会是否需要是决定组织能否生存下去的决定条件;发展:组织在 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大,其发展的速度就越大,反之亦然;成效:组织活动能 否取得成效或成效的大小,评估的标准是客观实际和相关公众的反映。 (2)、组织必须适应环境及其变化 既然环境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组织就必须认清组织 环境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发展 壮大。 (3)、组织对环境的能动作用 环境对组织有着重要的影响,组织必须适应环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组织在 环境面前完全是消极的、无能为力的。实际上,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方面受到 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对环境有所影响、有所超越。这样就正 好为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第二节 公共关系客体 公共关系客体——公众,是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对象。在信息传播沟通的 过程中,尽管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公众接收了公共关系主体——组织的信息后, 会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并采取不同的行动,构成了组织复杂 的生存发展环境。因而认真分析研究公众,明确公众的涵义、特征、分类等内 容后,组织才能有的放矢地确定目标公众、制定公共关系的策略和战略,实现 组织的发展目标。因此,做好公众工作,是组织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前提。 一、公众的涵义 公众是指与特定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有现实或潜 在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称。 公共关系学中的公众不同于“人民”、 “群众”、 “大众”、受众”等概念。 “人民”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群众”有三层含义:第一,指 人民大众;第二,指在我国没有加入共产党的人;第三,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 人。 “大众”指群众、民众; “受众”是指接受别人信息的人,属于传播学
广告学的范畴,有时公共关系学也用。如果从政治哲学、社会历史的角度去分 析,“人民”、“大众”和“群众”的第一层含义属于同义词,其内涵为一切对 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外延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仅通过概念的简单 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公共关系学中的公众与“人民”、“群众”、“大众”、 受众”等概念截然不同。 二、公众的基本特征 (一)、同质性 公众的同质性是指组成公众的个人、群体或组织肯定有着某种共同性。公 众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等等,但 是,由于发生了什么事件,该事件对他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他们有了 共同的目的或共同的利益或共同关心的问题。正是这种“共同”使他们紧密联 合起来,组成某一社会组织的公众。如某企业由于乱排污水,导致水污染,下 游地区的人们面临着饮水困难的问题,这就是公众同质性的一个体现。公众同 质性的意义在于,组织面对众多的公众,必须认真了解、分析公众的内在联系, 找出他们的共同所在,确定分类的标准,研究不同的权力要求,制定相应的解 决办法。 (二)、整体性 公众的整体性是指组成公众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一起构成组织的环境。公 众只是对组织公共关系对象的总称,但是其内部结构、成份比较复杂。譬如, 公众包括内部公众、外部公众:内部公众又分为员工、股东,外部公众又分为 顾客、政府、社区、媒介和同行业竞争者等等。他们作为组织的环境,共同作 用于组织。公众整体性的意义在于,组织应该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营造,而 绝对不能从客观上或主观上造成厚此薄彼、重此轻彼的结果;否则的话,轻者 将影响组织整体环境的质量,重者甚至会影响组织的生死存亡。 【案例】2一1“托普事件”引发的对公众环境的思考 托普公司为庆祝集团成立十周年,精心策划了一些公关活动。其中一项是: 从2002年7月5日开始,在全国多家媒体(包括电视台、报纸、网站上),刊 登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的广告。此举似乎昭示托普正蓬勃发展,业务有所拓 展,急需人才。哪知这样一个公关行为,却一石激起千层浪。7月15日,网络 媒体“硅谷动力”发表的《托普的炒作》一文,引发了业界和媒体对托普招聘
广告学的范畴,有时公共关系学也用。如果从政治哲学、社会历史的角度去分 析,“人民”、“ 大众”和“群众”的第一层含义属于同义词,其内涵为一切对 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外延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仅通过概念的简单 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公共关系学中的公众与 “人民”、 “群众”、 “大众”、 受众”等概念截然不同。 二、公众的基本特征 (一)、同质性 公众的同质性是指组成公众的个人、群体或组织肯定有着某种共同性。公 众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等等,但 是,由于发生了什么事件,该事件对他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他们有了 共同的目的或共同的利益或共同关心的问题。正是这种“共同”使他们紧密联 合起来,组成某一社会组织的公众。如某企业由于乱排污水,导致水污染,下 游地区的人们面临着饮水困难的问题,这就是公众同质性的一个体现。公众同 质性的意义在于,组织面对众多的公众,必须认真了解、分析公众的内在联系, 找出他们的共同所在,确定分类的标准,研究不同的权力要求,制定相应的解 决办法。 (二)、整体性 公众的整体性是指组成公众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一起构成组织的环境。公 众只是对组织公共关系对象的总称,但是其内部结构、成份比较复杂。譬如, 公众包括内部公众、外部公众;内部公众又分为员工、股东,外部公众又分为 顾客、政府、社区、媒介和同行业竞争者等等。他们作为组织的环境,共同作 用于组织。公众整体性的意义在于,组织应该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营造,而 绝对不能从客观上或主观上造成厚此薄彼、重此轻彼的结果;否则的话,轻者 将影响组织整体环境的质量,重者甚至会影响组织的生死存亡。 【案例】2-1“托普事件”引发的对公众环境的思考 托普公司为庆祝集团成立十周年,精心策划了一些公关活动。其中一项是: 从 2002 年 7 月 5 日开始,在全国多家媒体(包括电视台、报纸、网站上),刊 登招聘 5000 名软件工程师的广告。此举似乎昭示托普正蓬勃发展,业务有所拓 展,急需人才。哪知这样一个公关行为,却一石激起千层浪。7 月 15 日,网络 媒体“硅谷动力”发表的《托普的炒作》一文,引发了业界和媒体对托普招聘
举措的普遍质疑。8月19日、26日和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国内媒体刊 发《托普泡沫》、《托普调查》等深度报道,对托普的质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招聘动机、可操作性、财务问题、多元化经营、拳头产品和核心技术等均遭到 质疑。更有甚者,将托普的招聘行为指责为“软件圈地”运动。 历时一个多月的风波,使托普的形象和业务受到影响。(资料来源:刘进 《“托普事件”引出危机公关的新视角》《公关世界》2003年第3期) 分析:托普在全国多家媒体上刊登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广告的行为,其 当初的愿望是好的,但事后的一系列结果证明效果不好,其原因是对环境分析 不周所致。首先,对公司一次招聘如此多的软件工程师的行为,公司现任软件 工程师会有危机感:其次,软件同行认为这是一次软件工程师的圈地运动,势 必引起他们的敌视:再次,在社会大众极力呼唤诚信的大环境下,此事引发他 们的质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最后,充当新闻监督角色的媒体,对此事的刨 根问底和不断跟踪,更使这一事件沸沸扬扬。托普公司的行为本身没有什么过 错,但由于对自己公众的心理特征、要求愿望等没有分析透彻,就在全国的媒 体上刊登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的广告,在信息传播如此快捷的时代,招致不 良后果、引发形象危机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变化性 一些个人、群体和组织是某一组织的公众的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 时间的推移,组织主观条件、外界客观关环境的变化,公众都会在数量、成份、 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对于组织的态度,公众可以信任、接近抑或怀疑、 疏远,成为这个组织的公众或成为那个组织的公众。这个中缘由,主要取决于 组织的行为是否可以满足公众需要、利益。当今社会,公众是组织的一种极其 重要的资源,同行组织之间争夺公众的竞争异常激烈。一个有远大战略规划的 组织,一方面应该练好内功,另一方面必须做好公共关系工作,了解公众所需, 不断满足变化着的公众及其变化着的各种需求,实现组织和公众的动态平衡。 (四)、相关性(互动性) 公众的意见和行动对组织的目标、发展具有影响力和制约力;反之,该组 织的目标、行动对公众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的解决也具有影响力和制约力。 三、公众的分类 在现代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公众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公众的分类
举措的普遍质疑。8 月 19 日、26 日和 29 日,《21 世纪经济报道》等国内媒体刊 发《托普泡沫》、《托普调查》等深度报道,对托普的质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招聘动机、可操作性、财务问题、多元化经营、拳头产品和核心技术等均遭到 质疑。更有甚者,将托普的招聘行为指责为“软件圈地”运动。 历时一个多月的风波,使托普的形象和业务受到影响。(资料来源:刘进 《“托普事件”引出危机公关的新视角》《公关世界》2003 年第 3 期) 分析:托普在全国多家媒体上刊登招聘 5000 名软件工程师广告的行为,其 当初的愿望是好的,但事后的一系列结果证明效果不好,其原因是对环境分析 不周所致。首先,对公司一次招聘如此多的软件工程师的行为,公司现任软件 工程师会有危机感;其次,软件同行认为这是一次软件工程师的圈地运动,势 必引起他们的敌视;再次,在社会大众极力呼唤诚信的大环境下,此事引发他 们的质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最后,充当新闻监督角色的媒体,对此事的刨 根问底和不断跟踪,更使这一事件沸沸扬扬。托普公司的行为本身没有什么过 错,但由于对自己公众的心理特征、要求愿望等没有分析透彻,就在全国的媒 体上刊登招聘 5000 名软件工程师的广告,在信息传播如此快捷的时代,招致不 良后果、引发形象危机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变化性 一些个人、群体和组织是某一组织的公众的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 时间的推移,组织主观条件、外界客观关环境的变化,公众都会在数量、成份、 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对于组织的态度,公众可以信任、接近抑或怀疑、 疏远,成为这个组织的公众或成为那个组织的公众。这个中缘由,主要取决于 组织的行为是否可以满足公众需要、利益。当今社会,公众是组织的一种极其 重要的资源,同行组织之间争夺公众的竞争异常激烈。一个有远大战略规划的 组织,一方面应该练好内功,另一方面必须做好公共关系工作, 了解公众所需, 不断满足变化着的公众及其变化着的各种需求,实现组织和公众的动态平衡。 (四)、相关性(互动性) 公众的意见和行动对组织的目标、发展具有影响力和制约力;反之,该组 织的目标、行动对公众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的解决也具有影响力和制约力。 三、公众的分类 在现代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公众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公众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