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反省与百般掩饰 李学江 1月27日,是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60周年纪念日。美欧各地,从纽约到巴黎, 从联合国讲坛到各国媒体,都将这一天作为重要日子加以纪念与评说。24日,联合国为此专 门举行了一一整天的特别会议,191个国家的代麦参加了纪今活动:25日,闲际奥斯维辛秀员 会在柏林举行了纪念集会,德国总理施罗德等政要出席并讲话。27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俄 罗斯总统普京 国总统克勒等, 都将齐集奥斯维辛参加纪念活动。与此相呼应,联合国的 两个展览以及巴黎的“纳粹大屠杀纪念馆”都同时开展。 这些纪念活动有着多重含义。首先是反思历史,总结教训,也就是问一问,为什么会发 生如此惨绝人襄的历史悲剧。原因很多,如后起的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西方列强不惜牺牲小国利益而采取绥靖政策等。但当时德国狭隘的民族主义发酵导致种族主 狂热则是 不可忽视的重 西方诸国似应对前者作出 反省 而德国 应 者进行沉痛检讨。纪念活动的另一重含义是,在重温历史的同时,重点似更应放在如何教有 后代正确认识这段历史的问题上。要防止类似的人类悲剧重演,教有后代的任务不容忽视, 英国小王子身者纳粹军服时的得意形象无疑是给人们提了一个醒。 在这些纪念活动中,德国政府的态度今人欣慰。德国领导人从言到行都表现得真诚、 荡。德国外长菲舍尔在联大特别纪念会上的讲话中将纳粹当年行径称作“骇人听闻”的“野 蛮暴行”。他说,奥斯维辛集中营将作为种族大屠杀和极端蔑视人性的象征而在历史上遗臭厅 年:而这类暴行永远是德国历史的一部分:德国的过去使德国政府有责任防止并打击各种形 式的反犹主义、种族主义等排外行径,对这类行径,德国政府绝不会坐视不管。德国总理施 罗德在5日的柏林集会上再次强调要牢记历史教训。他指出,奥断维辛是德国和欧洲文明史 上“品橡痛的 一页”,这个历史负担虽然沉重,却是德国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他说,纳粹意 只形态及其暴行完全是 场人祸 尽管今天活若的绝大多数德国人与纳粹大屠杀无关,但“ 记纳粹时期的历史和暴行是一种道义责任,这种责任不仅是对纳粹暴行的罹难者、幸存者及 其家人的,而且也是对我们自己的”。 人们当然不会忘记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当年在华沙犹太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杆悔的一幕: 也会记得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10年前访问波兰时真诚反省、请求宽忽的情景。正是德国历届 政府这种直面历史的 气、真诚悔悟的决心,赢得了欧洲各受害国的原谅与尊重,成为欧洲 大家庭里一个负贵任的大国。 当人们追忆奥斯维辛的时候,自然不能不联想到同时期发生于中国大地上的南京大屠 杀和“三光政策”,那同样是人类历史上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然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 个东方加害国非但不愿直面历史,坦然地承担道义责任,反而试图掩饰与推卸。其政府要人 和官审历史教科书一再重曲历史真相,将对亚洲各国的“侵略”说成“解放”:将对邻国的“按 夺”描绘成“共荣将赤裸裸的“侵犯 与为 “进入”。其领导人连年参拜供奉着战犯亡灵 的靖国神社受到指责时,竟还装作无辜的样子说是“不知道这为什么会引起邻国的抗议”。即 便是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其领导人也只是吞吞吐吐、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对过去那场战争” (有意避开“侵略”这一定语)带米的“麻顷”和“伤害”表示“遗憾”。而在这些所谓反省 用语中,却从来就未曾使用过诸如“侵略战争”、“暴行”、“不人道”、“大屠杀”这类明确的 定性词语, 据报道,在欧洲各国和世界主流媒体大举纪念并评说奥斯维辛集中营之际,日本国内却 是一片沉寂,既没有政府表态或民间团体的纪念活动,更不见媒体的报道与评论。这一现象 似很值得人们深思。因此,当德国领导人敢于直面历史时,东方这个加害国领导人的心态如
真诚反省与百般掩饰 李学江 1 月 27 日,是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 60 周年纪念日。美欧各地,从纽约到巴黎, 从联合国讲坛到各国媒体,都将这一天作为重要日子加以纪念与评说。24 日,联合国为此专 门举行了一整天的特别会议,191 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纪念活动;25 日,国际奥斯维辛委员 会在柏林举行了纪念集会,德国总理施罗德等政要出席并讲话。27 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俄 罗斯总统普京、德国总统克勒等,都将齐集奥斯维辛参加纪念活动。与此相呼应,联合国的 两个展览以及巴黎的“纳粹大屠杀纪念馆”都同时开展。 这些纪念活动有着多重含义。首先是反思历史,总结教训,也就是问一问,为什么会发 生如此惨绝人寰的历史悲剧。原因很多,如后起的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西方列强不惜牺牲小国利益而采取绥靖政策等。但当时德国狭隘的民族主义发酵导致种族主 义狂热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西方诸国似应对前者作出深刻反省,而德国则应对后 者进行沉痛检讨。纪念活动的另一重含义是,在重温历史的同时,重点似更应放在如何教育 后代正确认识这段历史的问题上。要防止类似的人类悲剧重演,教育后代的任务不容忽视, 英国小王子身着纳粹军服时的得意形象无疑是给人们提了一个醒。 在这些纪念活动中,德国政府的态度令人欣慰。德国领导人从言到行都表现得真诚、坦 荡。德国外长菲舍尔在联大特别纪念会上的讲话中将纳粹当年行径称作“骇人听闻”的“野 蛮暴行”。他说,奥斯维辛集中营将作为种族大屠杀和极端蔑视人性的象征而在历史上遗臭万 年;而这类暴行永远是德国历史的一部分;德国的过去使德国政府有责任防止并打击各种形 式的反犹主义、种族主义等排外行径,对这类行径,德国政府绝不会坐视不管。德国总理施 罗德在 25 日的柏林集会上再次强调要牢记历史教训。他指出,奥斯维辛是德国和欧洲文明史 上“最惨痛的一页”,这个历史负担虽然沉重,却是德国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他说,纳粹意 识形态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场人祸;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与纳粹大屠杀无关,但“牢 记纳粹时期的历史和暴行是一种道义责任,这种责任不仅是对纳粹暴行的罹难者、幸存者及 其家人的,而且也是对我们自己的”。 人们当然不会忘记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当年在华沙犹太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忏悔的一幕; 也会记得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 10 年前访问波兰时真诚反省、请求宽恕的情景。正是德国历届 政府这种直面历史的勇气、真诚悔悟的决心,赢得了欧洲各受害国的原谅与尊重,成为欧洲 大家庭里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当人们追忆奥斯维辛的时候,自然不能不联想到同时期发生于中国大地上的南京大屠 杀和“三光政策”,那同样是人类历史上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然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 个东方加害国非但不愿直面历史,坦然地承担道义责任,反而试图掩饰与推卸。其政府要人 和官审历史教科书一再歪曲历史真相,将对亚洲各国的“侵略”说成“解放”;将对邻国的“掠 夺”描绘成“共荣”;将赤裸裸的“侵犯”写为“进入”。其领导人连年参拜供奉着战犯亡灵 的靖国神社受到指责时,竟还装作无辜的样子说是“不知道这为什么会引起邻国的抗议”。即 便是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其领导人也只是吞吞吐吐、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对过去那场战争” (有意避开“侵略”这一定语)带来的“麻烦”和“伤害”表示“遗憾”。而在这些所谓反省 用语中,却从来就未曾使用过诸如“侵略战争”、“暴行”、“不人道”、“大屠杀”这类明确的 定性词语。 据报道,在欧洲各国和世界主流媒体大举纪念并评说奥斯维辛集中营之际,日本国内却 是一片沉寂,既没有政府表态或民间团体的纪念活动,更不见媒体的报道与评论。这一现象 似很值得人们深思。因此,当德国领导人敢于直面历史时,东方这个加害国领导人的心态如
何,人们也就无从得知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责任编辑:高兵强》
何,人们也就无从得知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责任编辑:高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