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怀泽传》译序 钟肇政 非洲圣人史怀泽博士逝世,迄今已超过30年的岁月,但他那伟大的胸襟和辉煌的事业, 直都活在人们心日中。 《新湖文库》里早就译介讨中怀泽博士的著作,加《文明的哲学》、《原始森林的边缘》 《非洲故事、《非洲行医记》、《史怀泽的世界、《史怀泽自传》等 一系列著作 大家早就熟 均拥有广大 的读者,想必 。他是在赤道非沙 为黑人贡献了 的当代伟人,他的大名 响遍了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在某些人心目中,他还是被神格化的。史怀泽确乎是个了不起的 人。可是,他为什么伟大呢?他的哪一点值得人们那样崇拜呢?为什么黑人们对他无限孺慕, 景仰他,崇拜他呢? 是因为他的许多了不起的著作吗 是因为他弹风琴的不凡身 是因为他得了歌德奖、诺贝尔奖,以及许多的奖章与荣誉吗? 是因为他医治了那么多黑人的病,数活了那么多黑人的生命吗? 这些答案也许都对,但我们愿意在这里强调的,是他生活的信念。他是神学家、牧师、哲 学家、音乐家、著作家。他诱过作为一个医生的身份,将基督的爱传播给蛮荒的非洲社会」 他是身体力行的人 用他的身体、他的行动、他的质。来传播了爱。这才总直正的爱的 实践。我们都知道,没有实践的宗教、道德,不外都是空论而已。当今人类面临分崩离析 、道德沦丧的惨境,在这种情况下,脱离了现实的说教,完全无补于事。史怀泽的伟大,应 该在于这爱的实践。在举世滔滔中,史怀泽医生的行为,显得那么珍贵,那么值得吾人崇墩。 崇高的实践和思索 关于史怀泽一生的事迹,本书里有颜为详尽的叙述,无需在此多作介绍,但这儿似乎不城 略作鸟瞰。 1913年,史氏携妻来到现今加蓬共和国的兰巴伦地方。当时,史氏38岁,己是个近中年 的人。在这以前,史氏己是个成名的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一片光明的坦途正展现在他 眼前,可是他却把这一切弃如敝屣,毅然决然地从头学医,花了七年漫长岁月,始获得医学 学位,以 名医生的身份来到这热带非洲的蛮貊之地。 夫妻俩抵非后,马上展开了义诊工作 受诊的绝大多数是黑人,因此备极艰辛。支持他们的,是基督的爱的精神。为了减轻士人们 的病痛,他们拼命地工作,日以继夜,做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一天,他忽然想到了人类生 存的根本伦理:“尊重生命”。一切有生之物,都值得尊崇,因而守护它,促进它,便是善 反之,便是恶。个人与社会,如果能一体来遵守敬畏生命的伦理观,人类文化始能生生不息 为人类带来福祉。而靠这伦理观念来改造个人与社会,人类文化才能免于沦丧,获得重建的 生机 史怀泽就以这观念为基础,发展出他独特的哲学体系。他那本著名的作品《文明的哲学》 便是这哲学体系的具体表现。而他一直努力过的,以及日后务力不懈的事业,也不外就是基 于这哲学理念的实践。 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们被关进俘虏营,辗转各地。大战结束后,不但重建医院 不可期,连健康也受到损害 。有段期间 史怀 过着郁郁不得志的日子。然而 ,意料不到 的援手,从意料不到的地方伸过来,很快地就把这僵局打开。他应邀到瑞典去演讲,得到金 前的成功,使他明白靠演讲与演奏,居然也可以赚到不少钱,不数月之间,不但生活可以解 决,历年来因办医院而负的债也可以还清了。紧接着,他到欧洲各地去旅行,从事演讲与演
《史怀泽传》译序 钟肇政 非洲圣人史怀泽博士逝世,迄今已超过 30 年的岁月,但他那伟大的胸襟和辉煌的事业,一 直都活在人们心目中。 《新潮文库》里早就译介过史怀泽博士的著作,如《文明的哲学》、《原始森林的边缘》、 《非洲故事》、《非洲行医记》、《史怀泽的世界》、《史怀泽自传》等一系列著作,均拥有广大 的读者,想必大家早就熟悉。他是在赤道非洲,为黑人贡献了一生的当代伟人,他的大名, 响遍了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在某些人心目中,他还是被神格化的。史怀泽确乎是个了不起的 人。可是,他为什么伟大呢?他的哪一点值得人们那样崇拜呢?为什么黑人们对他无限孺慕, 景仰他,崇拜他呢? 是因为他的许多了不起的著作吗? 是因为他弹风琴的不凡身手吗? 是因为他得了歌德奖、诺贝尔奖,以及许多的奖章与荣誉吗? 是因为他医治了那么多黑人的病,救活了那么多黑人的生命吗? 这些答案也许都对,但我们愿意在这里强调的,是他生活的信念。他是神学家、牧师、哲 学家、音乐家、著作家。他透过作为一个医生的身份,将基督的爱传播给蛮荒的非洲社会。 他是身体力行的人-用他的身体、他的行动、他的牺牲,来传播了爱。这才是真正的爱的 实践。我们都知道,没有实践的宗教、道德,不外都是空论而已。当今人类面临分崩离析 、道德沦丧的惨境,在这种情况下,脱离了现实的说教,完全无补于事。史怀泽的伟大,应 该在于这爱的实践。在举世滔滔中,史怀泽医生的行为,显得那么珍贵,那么值得吾人崇敬。 崇高的实践和思索 关于史怀泽一生的事迹,本书里有颇为详尽的叙述,无需在此多作介绍,但这儿似乎不妨 略作鸟瞰。 1913 年,史氏携妻来到现今加蓬共和国的兰巴伦地方。当时,史氏 38 岁,已是个近中年 的人。在这以前,史氏已是个成名的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一片光明的坦途正展现在他 眼前,可是他却把这一切弃如敝屣,毅然决然地从头学医,花了七年漫长岁月,始获得医学 学位,以一名医生的身份来到这热带非洲的蛮貊之地。夫妻俩抵非后,马上展开了义诊工作。 受诊的绝大多数是黑人,因此备极艰辛。支持他们的,是基督的爱的精神。为了减轻土人们 的病痛,他们拼命地工作,日以继夜,做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天,他忽然想到了人类生 存的根本伦理:“尊重生命”。一切有生之物,都值得尊崇,因而守护它,促进它,便是善, 反之,便是恶。个人与社会,如果能一体来遵守敬畏生命的伦理观,人类文化始能生生不息, 为人类带来福祉。而靠这伦理观念来改造个人与社会,人类文化才能免于沦丧,获得重建的 生机。 史怀泽就以这观念为基础,发展出他独特的哲学体系。他那本著名的作品《文明的哲学》, 便是这哲学体系的具体表现。而他一直努力过的,以及日后努力不懈的事业,也不外就是基 于这哲学理念的实践。 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们被关进俘虏营,辗转各地。大战结束后,不但重建医院 渺不可期,连健康也受到损害。有段期间,史怀泽过着郁郁不得志的日子。然而,意料不到 的援手,从意料不到的地方伸过来,很快地就把这僵局打开。他应邀到瑞典去演讲,得到空 前的成功,使他明白靠演讲与演奏,居然也可以赚到不少钱,不数月之间,不但生活可以解 决,历年来因办医院而负的债也可以还清了。紧接着,他到欧洲各地去旅行,从事演讲与演
泰,有关非洲行医的情形,也写成书发表,在各地畅销,版税收入可观,使他终能实现重建 医院的愿望。于是他回到非洲 新医院盖起来,较前更具规模。此后的数十年间,虽然屡次面临困难,都能 一一克服 吾志浩然, 一以贯之 史怀洋还是一个极有成就的歌德研究家,53岁时,荣获由歌德的出生地法兰克福颁赠的“歌 德奖”。0岁生日那天,世界各地的广播电台都播放了特别节目来为他祝寿。他已是名震全 球的人物,来自各地的鼓 励与赞关 接连不断。到了他78岁那 (1953年) 世界最高 誉的诺贝尔奖也领给了他。除了这些以外,来自各国的大大小小的荣誉奖不知有多少种。但 是,这所有的荣誉与奖赏,史怀泽都没有私用。只因对医院的扩建与充实有所牌益,所以得 奖才使他高兴。事实上,诺贝尔奖的奖金,他悉数用来改善医院,没有为个人而花费一文。 史杯泽浙世已这么多年,如今我们再来看君他的一生,实在难禁一份感概。当今什界,像史 怀泽这样享有盛名 普受尊崇的人物 ,实在不容易找到第二个。集在他身上的美誉,指不胜 屈,日:人性的天才 ,日:和平的使徒,日:基督的重生,还有丛林的圣者 人性的布道者 人类之友、活的巴赫、20世纪最伟大的人等等,无一不是人类所想象的最高赞誉,他不但 当之无愧,而且是及身而见的。 但是,如果我们光是读他的诸多著作及有关他行为的介绍文字,而受到感动,实在还不够 他那种浩然正气,贯彻始终的毅力、无私的爱、永远不厌倦的奋斗,在在都值得我们作为医 生的榜样 尤其今日的年轻 一般以为 的就是克服困难、奋斗不懈的 情 能借明了史怀泽一生事迹而得到一些启示,作为人生的指南针,对许多人的未来,必有莫大 的牌益。这也是笔者在暑热中苦苦翻译这本书的最大心圆。史坏泽不顾父母亲友的反对,四 面八方议论纷纷,教授他管风琴魏多老师严厉失望的斥责,旁观者揣测“特立独行,标新立 异”想骤得大名的冷潮热讽,或者怀疑他在感情上受创企图迷避蛮荒疗伤的各种传闻,毅然 决定献身非洲,他完成医学博士教程之后,便者手准备行囊,带若新婚的妻子海伦向兰巴伦 启程 个在盛年(36岁)拥有哲学、神学、音乐、医学四个博士学位,并具备多种才能(一 流的管风琴演奏家)和成就,摆在前面的是可以预见的锦绣前程,等待他攫取的各种声名, 但是史坏泽章然无动于夷,把一切荣名弃之如数橱,决心接受上帝的呼召,去非洲为苦难的 黑人进行医疗工作,当时坐在船里的这对年轻夫妻,他(她)的心中究竞在想什么?不过】 显然很清楚的 他们知道这不是去度蜜月, 他们的航程从宛若天堂的 欧洲,奔向有如炼狱的非洲蛮荒。38岁的史怀泽心里早已做好坚定的准备,他不认为自己 尔后在欧格威河的航行是指向“黑暗之心”,而是一般人当时无疑理解的实践上帝之爱的天堂 之能 如果我们要在耶之后拣选最坚定的门徒,史怀泽应该是其中之一吧。尽管当时提出前往 非洲服务的时候,他是以 个医生的身份, 而不是作为传教士的资格去的 决心抵达非洲之 后,毅然决然放弃心中的最爱:讲学、传道、写作、演奏、研究生活的史怀泽,在往后53 年的献工生涯中,以每天工作16小时的惊人意志力,照样在哲学、神学、音乐的领域留下 一流的著作,上帝对他的施舍也给予爱的回报。 希望史怀泽的脚踪,会有更多的追随者,也许这是苦难的时代唯一的救脖之道 1976年8月,译者识于桃园九龙书室 1997年1月重排大字修订本
奏,有关非洲行医的情形,也写成书发表,在各地畅销,版税收入可观,使他终能实现重建 医院的愿望。于是他回到非洲, 新医院盖起来,较前更具规模。此后的数十年间,虽然屡次面临困难,都能一一克服。 吾志浩然,一以贯之 史怀泽还是一个极有成就的歌德研究家,53 岁时,荣获由歌德的出生地法兰克福颁赠的“歌 德奖”。70 岁生日那天,世界各地的广播电台都播放了特别节目来为他祝寿。他已是名震全 球的人物,来自各地的鼓励与赞美,接连不断。到了他 78 岁那年(1953 年),世界最高荣 誉的诺贝尔奖也颁给了他。除了这些以外,来自各国的大大小小的荣誉奖不知有多少种。但 是,这所有的荣誉与奖赏,史怀泽都没有私用。只因对医院的扩建与充实有所裨益,所以得 奖才使他高兴。事实上,诺贝尔奖的奖金,他悉数用来改善医院,没有为个人而花费一文。 史怀泽逝世已这么多年,如今我们再来看看他的一生,实在难禁一份感慨。当今世界,像史 怀泽这样享有盛名,普受尊崇的人物,实在不容易找到第二个。集在他身上的美誉,指不胜 屈,曰:人性的天才,曰:和平的使徒,曰:基督的重生,还有丛林的圣者,人性的布道者、 人类之友、活的巴赫、20 世纪最伟大的人等等,无一不是人类所想象的最高赞誉,他不但 当之无愧,而且是及身而见的。 但是,如果我们光是读他的诸多著作及有关他行为的介绍文字,而受到感动,实在还不够。 他那种浩然正气,贯彻始终的毅力、无私的爱、永远不厌倦的奋斗,在在都值得我们作为医 生的榜样。尤其今日的年轻一辈,一般以为最缺乏的就是克服困难、奋斗不懈的精神。如果 能借明了史怀泽一生事迹而得到一些启示,作为人生的指南针,对许多人的未来,必有莫大 的裨益。这也是笔者在暑热中苦苦翻译这本书的最大心愿。史怀泽不顾父母亲友的反对,四 面八方议论纷纷,教授他管风琴魏多老师严厉失望的斥责,旁观者揣测“特立独行,标新立 异”想骤得大名的冷嘲热讽,或者怀疑他在感情上受创企图逃避蛮荒疗伤的各种传闻,毅然 决定献身非洲,他完成医学博士教程之后,便着手准备行囊,带着新婚的妻子海伦向兰巴伦 启程。 一个在盛年(36 岁)拥有哲学、神学、音乐、医学四个博士学位,并具备多种才能(一 流的管风琴演奏家)和成就,摆在前面的是可以预见的锦绣前程,等待他攫取的各种声名, 但是史怀泽竟然无动于衷,把一切荣名弃之如敝屣,决心接受上帝的呼召,去非洲为苦难的 黑人进行医疗工作,当时坐在船里的这对年轻夫妻,他(她)的心中究竟在想什么?不过, 显然很清楚的,他们知道这不是去度蜜月,他们的航程从宛若天堂的 欧洲,奔向有如炼狱的非洲蛮荒。38 岁的史怀泽心里早已做好坚定的准备,他不认为自己 尔后在欧格威河的航行是指向“黑暗之心”,而是一般人当时无疑理解的实践上帝之爱的天堂 之旅。 如果我们要在耶稣之后拣选最坚定的门徒,史怀泽应该是其中之一吧。尽管当时提出前往 非洲服务的时候,他是以一个医生的身份,而不是作为传教士的资格去的。决心抵达非洲之 后,毅然决然放弃心中的最爱:讲学、传道、写作、演奏、研究生活的史怀泽,在往后 53 年的献工生涯中,以每天工作 16 小时的惊人意志力,照样在哲学、神学、音乐的领域留下 一流的著作,上帝对他的施舍也给予爱的回报。 希望史怀泽的脚踪,会有更多的追随者,也许这是苦难的时代唯一的救赎之道。 1976 年 8 月,译者识于桃园九龙书室 1997 年 1 月 重排大字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