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和烈士 一一《遇罗克与出身论》序 徐友渔 人类历史上,有两种人对同时代人和后来者的精神和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种是烈士,他们为真理、为理想受苦受难,视死如归:另一种是思想家,他们目光如 炬,洞察实质,是社会的先知先觉。一身兼思想家和烈士两任者寥若晨星,他们承受的巨大 出的精神光苦 交相辉映,使他们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座座丰碑。苏格拉底是 这样的人,布鲁诺也是这样的人。 6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给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带来空前灾难,在这场 浩劫中,反人性、反人道的蠢行、丑行和恶行发展到登峰造极,夺去了无数人的青春、前途、 家庭和生命。对苦难的思考和对黑暗的反抗造就了思想家和烈士,遇罗克就是其中一身兼两 任的佼佼者」 思想家并不以年龄和地位为条件,遇罗克遇害时,年仅27岁,原为北京市人民机器厂 的徒工。他聪明过人、品学皆优,但因为所谓“家庭出身问题”,虽一再努力,仍被拒之于 大学门外。他见诸于世的文字,主要是本书收录的《出身论》等,他还深入思考和研究过中 国的经济、社会、历史等问顺,但那些耗费心血和充满容智的篇章,尚不知流落何方。 甲相家可以分为两举 一种人提出复杂、精深,甚至高度抽象、晦涩的理论,另一种人 则在是非颠倒、指鹿为马的蒙味和谎言时代道出常识般的真理 时过境迁之后,那振聋发聩的呐喊和“皇帝本来就没有穿衣服”的童稚之言在内容上似 平没有差别,但要向长期统治社会,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谬见挑战,要让千百万被侮辱与被损 害者恢复自尊自信,只用一支笔把谬见的传播者逼到墙角(他们为了既得利益必然会作拼死 铺斗和宽狂泊害),则只有阳识很佳者才能担此面任。酒罗点的《出身论》是在20世纪后半 叶,当中国处于深重黑暗之中,做视强权,解放精神奴隶的宜言, 它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它 具有深远的意义。 现在的青年,可能很难理解出身问题意味着什么,它为什么那么重要,遇罗克为什么会 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发表见解而献出生命。这一切都需要从头说起。 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的公民、青少年乃至儿童, 了三六九等,在诸如参加政治组织、评选模范、就业、参军,尤其是在升学等问愿上,人 因为家庭出身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尽管在一个新型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对于不少人而言,他 们的历史不但是本人永世受罚的根源,而且还祸及三代,儿孙们也要终生承受其罪孽的负担。 不少优秀青年升学、参军无望,空有壮志而报国无门:不少人在等待就业的队伍中,永远挂 在末尾,以至穷困潦倒、流离失所 在农村 “地、富子女 多半只能搞贱民通婚,许多农 村干部因为和“地、富女儿”结婚而失去职位,还有的“地、富子女”一辈子无缘娶嫁。 “阶级路线”是一个革命的政治概念,任何人都不敢对之置疑。但是,在一个自称为受马 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怎么搞起了论功绩足以封妻荫子,追血缘必定祸及三代的封 津宗法的一套呢? 认真说来,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传统中,这个路线是完全名实不符,没 有任何合法地位的。按照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解释,阶级路线应指:“无产阶级政党在不同的 革命阶段,根据当时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在分析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态度的基 础上提出的分清敌、我、友,确立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基本政策。” 如果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定义,那么只能说这两者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在正统定
思想家和烈士 ——《遇罗克与出身论》序 徐友渔 人类历史上,有两种人对同时代人和后来者的精神和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种是烈士,他们为真理、为理想受苦受难,视死如归;另一种是思想家,他们目光如 炬,洞察实质,是社会的先知先觉。一身兼思想家和烈士两任者寥若晨星,他们承受的巨大 苦难和发出的精神光芒交相辉映,使他们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座座丰碑。苏格拉底是 这样的人,布鲁诺也是这样的人。 6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给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带来空前灾难,在这场 浩劫中,反人性、反人道的蠢行、丑行和恶行发展到登峰造极,夺去了无数人的青春、前途、 家庭和生命。对苦难的思考和对黑暗的反抗造就了思想家和烈士,遇罗克就是其中一身兼两 任的佼佼者。 思想家并不以年龄和地位为条件,遇罗克遇害时,年仅27岁,原为北京市人民机器厂 的徒工。他聪明过人、品学皆优,但因为所谓“家庭出身问题”,虽一再努力,仍被拒之于 大学门外。他见诸于世的文字,主要是本书收录的《出身论》等,他还深入思考和研究过中 国的经济、社会、历史等问题,但那些耗费心血和充满睿智的篇章,尚不知流落何方。 思想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人提出复杂、精深,甚至高度抽象、晦涩的理论,另一种人 则在是非颠倒、指鹿为马的蒙昧和谎言时代道出常识般的真理。 时过境迁之后,那振聋发聩的呐喊和“皇帝本来就没有穿衣服”的童稚之言在内容上似 乎没有差别,但要向长期统治社会,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谬见挑战,要让千百万被侮辱与被损 害者恢复自尊自信,只用一支笔把谬见的传播者逼到墙角(他们为了既得利益必然会作拼死 搏斗和疯狂迫害),则只有胆识俱佳者才能担此重任。遇罗克的《出身论》是在20世纪后半 叶,当中国处于深重黑暗之中,傲视强权,解放精神奴隶的宣言,它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它 具有深远的意义。 现在的青年,可能很难理解出身问题意味着什么,它为什么那么重要,遇罗克为什么会 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发表见解而献出生命。这一切都需要从头说起。 出身问题曾经长期困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广大青年而言,它更是前途攸关的大事。 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的公民、青少年乃至儿童,都在“阶级路线”的名义下被分成 了三六九等,在诸如参加政治组织、评选模范、就业、参军,尤其是在升学等问题上,人们 因为家庭出身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尽管在一个新型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对于不少人而言,他 们的历史不但是本人永世受罚的根源,而且还祸及三代,儿孙们也要终生承受其罪孽的负担。 不少优秀青年升学、参军无望,空有壮志而报国无门;不少人在等待就业的队伍中,永远排 在末尾,以至穷困潦倒、流离失所;在农村,“地、富子女”多半只能搞贱民通婚,许多农 村干部因为和“地、富女儿”结婚而失去职位,还有的“地、富子女”一辈子无缘娶嫁。 “阶级路线”是一个革命的政治概念,任何人都不敢对之置疑。但是,在一个自称为受马 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怎么搞起了论功绩足以封妻荫子,追血缘必定祸及三代的封 建宗法的一套呢? 认真说来,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传统中,这个路线是完全名实不符,没 有任何合法地位的。按照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解释,阶级路线应指:“无产阶级政党在不同的 革命阶段,根据当时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在分析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态度的基 础上提出的分清敌、我、友,确立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基本政策。” 如果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定义,那么只能说这两者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在正统定
义中,阶级路线涉及作为阶级或阶层的群体,而不涉及个人:它依据的是群体中人们由经济 状况而决定的阶级地位,而与他们的室庭出身亮无关系。比加,许多革命导师、革命领轴 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但这并未妨碍他们参加和领导推翻剥削阶级的革命 革命队伍甚至 收和容纳过本人曾经具有地主、资本家、军阀等身份的人,革命要消灭他们所属的阶级,但 他们作为个人则有可能、有资格进入革命队伍。 这项歧视政策自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紧张,领导层中的明达之士一有机会就以宽松、温 和的方式解释阶级路线。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刷总理陈毅于1961年代表党中央对北京高 校毕业生讲话时说:“对剥削阶级出身的青年学生,不应该片面强调他们的家庭出身问题 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青年并不妨碍他们成为革命者 对各种家庭出身的子弟我们都要同 对待工农子弟一样,当成我们自己的子弟来教有,不应该在工农青年和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 青年之间划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 (调罗克在“谈鸿沟” 一文和别处用的就是这段话)1 966年1月31日,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影真代表中共中央在青年和学生代表大会 上作报告,宜布在家庭出身问题上的“重在表现”政策 当然, 如历史已经司 时阳 ,总是极左的作法占上风, 虽然有时某些明智的 领导 (特别是学校领导)会真正“重在表现”,给“出身不好”的青年一线生机。但当“文 革”风暴骤起时,血统论快“革命运动”之威,露出狰狞面目,肆虑神州大地。宣布“重在 表现”政策的彭真处于首批被打倒的“黑帮”中的第一位,这使得血统卫红兵有恃无恐、趾 高气扬,认定这项政管是影直的“修正主义纲领”、“变天复辟的里货”,以此为罪名斗争 学校领导、干部和。虑待昔日的同窗、校友,他们不但被叫“狗子。而日被强 当众承认自己是“狗崽子 1966年7月底,血统论红卫兵提出了“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幅 对联集中反映了他们的立场和观点,在狂热的革命口号后面,是赤裸裸的封建专制思想和血 腥的、法西斯式的残忍。在署名为“北京红卫兵”的传单“无产阶级的阶级路线万岁!”中 他们说:“几千年来,地主老爷传宗接代维持统治还不是要靠家传吗?”他们对出身不好的 人说: “我们要正告你们:如果你们死不悔改,反动到底 那我们就不客气了:我们要像父 兄一样,把刻骨的阶级仇恨接集到束刺刀尖上,桃出你们的五脏六腑,那你们就活该到霉: 在了解了阶级路线和“文革”中泛滥的血统论之后,才会明白遇罗克的“出身论”为何 触动了全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引起具有不同身份和利害关系的人的密切关注,或是衷心拥护, 或是恶毒诅咒,也才会明白遇罗克是如何单枪匹马地向何等样的庞然大物挑战。 遇罗克的文章在当时不但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超前 。他表面上是力图捍卫和恢复“重 在表现”的政策,但实质上是站在“人权 (这是他文章中出现的字眼)的立场上要求人的 尊严和平等。他在“出身论”中提出:“在表现面前,所有的青年都是平等的” “任何通 过个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利,我们一概不承认。”在“谈鸿沟”中,他宜称“无论什么出身 的青年,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政治待遇。” 在理论上。遇罗为白找到 ”一个实的支占 家庭出身并不等水人成分而在议 点上,不论是阶级路线的提侣者,还是血统论的鼓吹者, 都是无法驳辩的,因为他们从》 都把二者混为一谈。一个血统论者可以指明遇罗克家庭出身“不好”,但无法证明“按成分 区别对待”的政策可以导致对他的歧视合理,因为他本人成分是工人,为什么一个工人的儿 子因为自己家庭出身“红”就有资格凌驾于本身即为工人的人之上呢?温罗克敏锐地指出 在当时中国社会 “封建的东西右大的市场而固地盘在一些人的斗脑之中。 中,猖 时的血统论因为被中央“文革” 宣判为 4 阶级反动骂 线”的表现而遭到声讨和批判,这是否意味着反血统论的“出身论”的胜利?这是否意味着 遇罗克依仗“文革”发动者的威势而取得胜利?事实显然并非如此。中央“文革”小组不支 持血统论,是因为它的出现干扰了他们的战略布署,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血统论转移
义中,阶级路线涉及作为阶级或阶层的群体,而不涉及个人;它依据的是群体中人们由经济 状况而决定的阶级地位,而与他们的家庭出身毫无关系。比如,许多革命导师、革命领袖都 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但这并未妨碍他们参加和领导推翻剥削阶级的革命。革命队伍甚至吸 收和容纳过本人曾经具有地主、资本家、军阀等身份的人,革命要消灭他们所属的阶级,但 他们作为个人则有可能、有资格进入革命队伍。 这项歧视政策自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紧张,领导层中的明达之士一有机会就以宽松、温 和的方式解释阶级路线。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于1961年代表党中央对北京高 校毕业生讲话时说:“对剥削阶级出身的青年学生,不应该片面强调他们的家庭出身问题. 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青年并不妨碍他们成为革命者.对各种家庭出身的子弟我们都要同 对待工农子弟一样,当成我们自己的子弟来教育,不应该在工农青年和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 青年之间划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遇罗克在“谈鸿沟”一文和别处用的就是这段话)1 966年1月31日,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彭真代表中共中央在青年和学生代表大会 上作报告,宣布在家庭出身问题上的“重在表现”政策。 当然,正如历史已经证明的,长时期内,总是极左的作法占上风,虽然有时某些明智的 领导(特别是学校领导)会真正“重在表现”,给“出身不好”的青年一线生机。但当“文 革”风暴骤起时,血统论挟“革命运动”之威,露出狰狞面目,肆虐神州大地。宣布“重在 表现”政策的彭真处于首批被打倒的“黑帮”中的第一位,这使得血统卫红兵有恃无恐、趾 高气扬,认定这项政策是彭真的“修正主义纲领”、“变天复辟的黑货”,以此为罪名斗争 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虐待昔日的同窗、校友,他们不但被叫做“狗崽子”,而且被强迫 当众承认自己是“狗崽子”。 1966年7月底,血统论红卫兵提出了“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幅 对联集中反映了他们的立场和观点,在狂热的革命口号后面,是赤裸裸的封建专制思想和血 腥的、法西斯式的残忍。在署名为“北京红卫兵”的传单“无产阶级的阶级路线万岁!”中, 他们说:“几千年来,地主老爷传宗接代维持统治还不是要靠家传吗?”他们对出身不好的 人说:“我们要正告你们:如果你们死不悔改,反动到底,那我们就不客气了!我们要像父 兄一样,把刻骨的阶级仇恨凝集到刺刀尖上,挑出你们的五脏六腑,那你们就活该倒霉!” 在了解了阶级路线和“文革”中泛滥的血统论之后,才会明白遇罗克的“出身论”为何 触动了全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引起具有不同身份和利害关系的人的密切关注,或是衷心拥护, 或是恶毒诅咒,也才会明白遇罗克是如何单枪匹马地向何等样的庞然大物挑战。 遇罗克的文章在当时不但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超前性。他表面上是力图捍卫和恢复“重 在表现”的政策,但实质上是站在“人权”(这是他文章中出现的字眼)的立场上要求人的 尊严和平等。他在“出身论”中提出:“在表现面前,所有的青年都是平等的”,“任何通 过个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利,我们一概不承认。”在“谈鸿沟”中,他宣称“无论什么出身 的青年,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政治待遇。” 在理论上,遇罗克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坚实的支点:家庭出身并不等于本人成分,而在这 一点上,不论是阶级路线的提倡者,还是血统论的鼓吹者,都是无法驳辩的,因为他们从来 都把二者混为一谈。一个血统论者可以指明遇罗克家庭出身“不好”,但无法证明“按成分 区别对待”的政策可以导致对他的歧视合理,因为他本人成分是工人,为什么一个工人的儿 子因为自己家庭出身“红”就有资格凌驾于本身即为工人的人之上呢?遇罗克敏锐地指出, 在当时中国社会,“封建的东西还有广大的市场,还顽固地盘踞在一些人的头脑之中。” 在“文革”中,猖獗一时的血统论因为被中央“文革”小组宣判为“资产阶级反动路 线”的表现而遭到声讨和批判,这是否意味着反血统论的“出身论”的胜利?这是否意味着 遇罗克依仗“文革”发动者的威势而取得胜利?事实显然并非如此。中央“文革”小组不支 持血统论,是因为它的出现干扰了他们的战略布署,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血统论转移
了斗争的大方向,不利于团结大多数。他们这一次发动政治斗争的目的,是要在最高层搞清 洗,即“打倒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不是整出身不好的人,他们要调动 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来达此目标,而不喜欢分散火力。因此,他们一开始把首批红卫兵抖 上了天,支持他们“破四旧”、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以酿风福、造声势,形成天下大乱 的局面。但当血统论红卫兵把运动引向“群众斗群众”时,他们要严厉指责和采取措施了, 因为这一轮斗争的敌人在党内领导层。 遇罗克的“出身论”也是利用这混战的间隙出场的,但“全面专政”并没有留给他多少 活动的余地 “出身论”目头不久 就被中央 文革 八组的人宜判为“大毒草 ,他本人 终于被“文革 ,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实际上是作为思想犯)处决。 明白了遇罗克斗争时的艰难处境,明白了当时“文革”局面极端的混乱和复杂,我们才 可以用历史的眼光解读“出身论”等文木,懂得“红五类”(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 革命军人、革命列士)、黑五类(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等属于“文 革”的专门术语,理解遇罗克只能使用“文革”主流话语,比如“ 资本主义,修正主义” “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打倒走资派] ,理解他 文章中随大流地以贬损的方式指称刘少奇、邓小平、形真、“刘邓路线” 北京市旧市委 以褒扬的口气提及中央“文革”、江青、陈伯达等人。那个年代的任何文章(包括反“出身 论”的文章)要想公开发表,都只能使用这样的话语方式。当然,我们决无意作无原侧的拔 高和曲意辩解,说遇罗克为了战斗而正话反用、反话正用。在当时,任何人都不可能洞察 切,深知 文革” 运动的底蕴和具体目的, 预知“文革 的最后结局。 我们只有理解。 罗 克也会无例外地受当时“文革”形势的影响,在读他的文章时才不会以辞害意。 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时代,不过,遇罗克确实其有非凡的洞察力。从他在196 6年所记的日记中可以看出,早在5月10日,他就从对邓拓的大批判中,看出那场运动的 矛头是指向更高级的人物。当江青打者“批文艺黑线美化帝王将相” ,将“革命样板戏”的 成果据为己有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时 他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 他最坚持的是独立思考,反为 思想专制,反对当精神奴隶,这些,在1月18日、2月6日、2月15日、5月4日、 月23日的日记中都有反映。他和“文革”中涌现出的其他知名理论家不同,他不是从“两 个司令部的斗争”、“两条路线斗争”或“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出发,去 铺排出一个表面异端味十足,实则不过是诠释“文革”路线的理论体系 他的思考具有根本性,他的逻辑出发点与“文革”主流思想毫无关系,他坚信人生而平 等,每个人的权利和地位只能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他坚信基于家庭出身的歧视是不正义的 就像基于民族、肤色、示教信仰的歧视是不正义的一样。对于支视的提倡和辩解,不论来头 有多大,都吓不倒他,不论诡辩披上了多么华丽的外衣,都被他揭露无遗。 遇罗克和“出身论”的本质,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真理重于生命。我们 缩洗此书柜杯他,事重要的是题维承和发扬他的结神
了斗争的大方向,不利于团结大多数。他们这一次发动政治斗争的目的,是要在最高层搞清 洗,即“打倒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不是整出身不好的人,他们要调动 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来达此目标,而不喜欢分散火力。因此,他们一开始把首批红卫兵捧 上了天,支持他们“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以酿风潮、造声势,形成天下大乱 的局面。但当血统论红卫兵把运动引向“群众斗群众”时,他们要严厉指责和采取措施了, 因为这一轮斗争的敌人在党内领导层。 遇罗克的“出身论”也是利用这混战的间隙出场的,但“全面专政”并没有留给他多少 活动的余地。“出身论”冒头不久,就被中央“文革”小组的人宣判为“大毒草”,他本人 终于被“文革”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实际上是作为思想犯)处决。 明白了遇罗克斗争时的艰难处境,明白了当时“文革”局面极端的混乱和复杂,我们才 可以用历史的眼光解读“出身论”等文本,懂得“红五类”(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 革命军人、革命烈士)、黑五类(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等属于“文 革”的专门术语,理解遇罗克只能使用“文革”主流话语,比如“批判资本主义、修正主义”、 “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打倒走资派”之类,理解他在 文章中随大流地以贬损的方式指称刘少奇、邓小平、彭真、“刘邓路线”、“北京市旧市委”, 以褒扬的口气提及中央“文革”、江青、陈伯达等人。那个年代的任何文章(包括反“出身 论”的文章)要想公开发表,都只能使用这样的话语方式。当然,我们决无意作无原则的拔 高和曲意辩解,说遇罗克为了战斗而正话反用、反话正用。在当时,任何人都不可能洞察一 切,深知“文革”运动的底蕴和具体目的,预知“文革”的最后结局。我们只有理解,遇罗 克也会无例外地受当时“文革”形势的影响,在读他的文章时才不会以辞害意。 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时代,不过,遇罗克确实具有非凡的洞察力。从他在196 6年所记的日记中可以看出,早在5月10日,他就从对邓拓的大批判中,看出那场运动的 矛头是指向更高级的人物。当江青打着“批文艺黑线美化帝王将相”,将“革命样板戏”的 成果据为己有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时,他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他最坚持的是独立思考,反对 思想专制,反对当精神奴隶,这些,在1月18日、2月6日、2月15日、5月4日、5 月23日的日记中都有反映。他和“文革”中涌现出的其他知名理论家不同,他不是从“两 个司令部的斗争”、“两条路线斗争”或“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出发,去 铺排出一个表面异端味十足,实则不过是诠释“文革”路线的理论体系。 他的思考具有根本性,他的逻辑出发点与“文革”主流思想毫无关系,他坚信人生而平 等,每个人的权利和地位只能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他坚信基于家庭出身的歧视是不正义的, 就像基于民族、肤色、宗教信仰的歧视是不正义的一样。对于歧视的提倡和辩解,不论来头 有多大,都吓不倒他,不论诡辩披上了多么华丽的外衣,都被他揭露无遗。 遇罗克和“出身论”的本质,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真理重于生命。我们 编选此书缅怀他,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
出身论 遇罗克 (《出身论》原载1967年1月18日《中学文革报》第1期,署名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 小组。编者按为《中学文革报》编者所加。本文注释为《中学文革报》编者所加) 编者按 目前,北京市的中学运动普遍呈现出一派奄奄一毙的气象,造反派虽然十分努力,群众 却总是发动不起来,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依然猖獗如故。这种现象,不由使许多同志疑惑起来: 究竟是什么东西至今还这样有力地阻碍着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批判呢? 我们认为,不是别的,正是在社会上广有市场的唯出身论。过去各中学所普遍执行过的 那一条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根子不是别的,也正是反动的唯出身论 反动的唯出身论 价级形而上学的哲学 堆里寻 论上的根据,把学生分为 三、六、九等,妄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重新形成新的披上伪装的特权阶层,以至反动的种姓 制度,人与人之间新的压迫。是反动的唯出身论,使一部分青年学生背上了“自来红”的大 包袱,自以为老子是天生的革命者,其结果正成了修正主义苗子。是反动的唯出身论,迫使 另一部分青年学生产生了强列的自卑成,伸他们甘居中游,使他们放弃对国家的前途、世界 的前途应尽的责任。还是它,使许许多多受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蒙蔽的同志至今坚持其错误 还是罪恶的它,使多少同志至今在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前面畏缩恐惧 同志们,这样可恶的东西,不打倒它,如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不打倒它,哪里去 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的接班人?不打倒它,中国的颜色就必将发生改变! 全市的革命造反派们,你们不是要打退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阳在反扑吗?你们不是要发 动起千千万万群众共同战斗吗?那么,你们就城起一个狂涛巨浪,彻底冲垮反动的唯出身论 的堤岸吧:到了那- 日 ,千百万群众就会冲决束缚他们的 和你们汇成 股不可抗拒的 力量。也只有到了那一日,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才会彻底敲莽入坟墓,中国的颜色才永远永远 是鲜红的。 “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发表的《出身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列的反响。我们说 它的出现好得很!它官告了反动的唯出身论的破产,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出身论》敢于冲破社会上旧的观念的束缚,勇敢地向尚有强大社会势力的反动唯出身论 宣战,这种革命造反精神好得很! 《出身论》的出现,不免要被一些人认为是株大毒草,但这算得了什么?马克思主义在开 始的时候也曾被认为是毒草,然而今天却成了世界人民的指导思想。真理只有在同逐误的斗 争中才能发展,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我们深信:反动的唯出身论虽然貌似强大,但它的 反动本质决定了它只是一只腐朽的纸老虎,革命的《出身论》今日虽是星星之火,明日必成 镣原之势 同时,我们认为,由于作者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水平有限,由于对社会进行的调查研究不 够全面。《出身论》必定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不完美的地方。我们热切希望广大的革命同志用 毛泽东思想这个伟大的武器来衡量它,并真挚地欢迎同志们对《出身论》提出批评。 家庭出身问题是长期以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牵涉面很广。如果说地富反坏右分子 占全国人口的5%,那么他们的子女及其近亲就要比这个数字多好几倍(还不算资本家、历 史不清白分子、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更没有算上职员、富裕中农、中农阶级的子女)。不难
附; 出身论 遇罗克 (《出身论》原载 1967 年 1 月 18 日《中学文革报》第 1 期,署名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 小组。编者按为《中学文革报》编者所加。本文注释为《中学文革报》编者所加。) 编者按: 目前,北京市的中学运动普遍呈现出一派奄奄一毙的气象,造反派虽然十分努力,群众 却总是发动不起来,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依然猖獗如故。这种现象,不由使许多同志疑惑起来: 究竟是什么东西至今还这样有力地阻碍着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批判呢? 我们认为,不是别的,正是在社会上广有市场的唯出身论。过去各中学所普遍执行过的 那一条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根子不是别的,也正是反动的唯出身论。 反动的唯出身论,从资产阶级形而上学的哲学垃圾堆里寻得理论上的根据,把学生分为 三、六、九等,妄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重新形成新的披上伪装的特权阶层,以至反动的种姓 制度,人与人之间新的压迫。是反动的唯出身论,使一部分青年学生背上了“自来红”的大 包袱,自以为老子是天生的革命者,其结果正成了修正主义苗子。是反动的唯出身论,迫使 另一部分青年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使他们甘居中游,使他们放弃对国家的前途、世界 的前途应尽的责任。还是它,使许许多多受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蒙蔽的同志至今坚持其错误。 还是罪恶的它,使多少同志至今在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前面畏缩恐惧! 同志们,这样可恶的东西,不打倒它,如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不打倒它,哪里去 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的接班人?不打倒它,中国的颜色就必将发生改变! 全市的革命造反派们,你们不是要打退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猖狂反扑吗?你们不是要发 动起千千万万群众共同战斗吗?那么,你们就掀起一个狂涛巨浪,彻底冲垮反动的唯出身论 的堤岸吧!到了那一日,千百万群众就会冲决束缚他们的一切,和你们汇成一股不可抗拒的 力量。也只有到了那一日,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才会彻底被葬入坟墓,中国的颜色才永远永远 是鲜红的。 “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发表的《出身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们说, 它的出现好得很!它宣告了反动的唯出身论的破产,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出身论》敢于冲破社会上旧的观念的束缚,勇敢地向尚有强大社会势力的反动唯出身论 宣战,这种革命造反精神好得很! 《出身论》的出现,不免要被一些人认为是株大毒草,但这算得了什么?马克思主义在开 始的时候也曾被认为是毒草,然而今天却成了世界人民的指导思想。真理只有在同谬误的斗 争中才能发展,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我们深信:反动的唯出身论虽然貌似强大,但它的 反动本质决定了它只是一只腐朽的纸老虎,革命的《出身论》今日虽是星星之火,明日必成 燎原之势。 同时,我们认为,由于作者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水平有限,由于对社会进行的调查研究不 够全面。《出身论》必定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不完美的地方。我们热切希望广大的革命同志用 毛泽东思想这个伟大的武器来衡量它,并真挚地欢迎同志们对《出身论》提出批评。 -------- 家庭出身问题是长期以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牵涉面很广。如果说地富反坏右分子 占全国人口的 5%,那么他们 的子女及其近亲就要比这个数字多好几倍(还不算资本家、历 史不清白分子、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更没有算上职员、富裕中农、中农阶级的子女)。不难
设想,非红五类出身的青年是一个怎样庞大的数字。由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解放前只 二百多万产业工人,所以真正出身于血统无产阶级家庭的并不多。这一大批出身不好的青 一般不能参军,不能做机要工作。因此,具体到个别单位,他们(非红五类)就占了绝对 优势。 由于形“左”实右反动路线的影响,他们往往享受不到同等政治待遇。特别是所谓黑七 类出身的青年,即“狗崽子”,己经成了准专政对象,他们是先天的“罪人”。在它的影响 下,出身几乎决定了一切。出身不好不仅低人一等,甚至被剥夺了背叛自己的家庭、保卫党 中央 保卫毛主席、参加红卫兵的权利。这一时期 有多少无率青年, 死于非命,死于叫 出身论的深渊之中,面对这样严重的问题,任何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不能不正视,不能 不研究。而那些貌似冷静和全面的折衷主义观点,实际上是冷酷和虚伪。我们不能不予以揭 露、批判,起而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下面我们就从毛主席著作和社会实践中寻找答案, 分三个问题来阐述我们的观点。 社会影响和家庭影响问题 先从一副流毒极广的对联谈起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基本如此。 辩论这副对联的过程,就是对出身不好的青年侮辱的过程。因为这样辩论的最好结果, 也无非他们不算是个混蛋而已。初期敢于正面反驳它的很少见,即使有,也常常是荒羞答答 一的多北实这剧对联的上半联是从封建社会的山大王塞尔教那里借来的。在道批判窦尔数还霸 ?还有人说这副对联志 子作用。是吗? 主席说,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 利益的,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它起没起过好作用,要看它是否是真理 否符合毛泽东思想。 这剧对联不是真理,是绝对的错误。 它的错误在于:认为家庭影响超过了社会影响,看不到社会影响的决定性作用。说穿了 它只承认老子的影响,认为老子超过了 一切。实践恰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社会影响远过 超过了家庭影响,家庭影响服从社会影响。从孩子一出世就受到了两种影响。稍一懂事就步 入学校大门,老师的话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性,集体受教育比单独受教育共鸣性更强,在校 时间比在家时间更长,党的雨露和毛泽东思想的阳光滋润者这棵新生的幼芽,社会影响便成 了主流。朋友的磨,领导的教导,报纸、书籍、文学、艺术的言传,习俗的重垫。工作的 陶治等等,都会给 个人以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些统称社会影响。这都是家庭影响无法抗 的 即使是家庭影响,也是社会影响的一部分。一个人家庭影响的好坏,不能机械地以老子 如何而定。英雄的老子,反动的妈妈,影响未必是好的。父母都是英雄,子女却流于放任, 有时更槽糕。父母思想好,数育方法如果简单生硬,效果也会适得其反。同样,老子不好 家庭影响未必一定不好,列宁就是例证。总之, 个人的家庭影响是好是坏,是不能机械地 以出身判定的。出身只是家庭影响的参考 总的来说,我们的社会影响是好的。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制度是无比优越的,我们的 党是一贯突出政治的,是最重视年轻一代成长的:我们绝大多数人民是热爱新社会的。当然, 我们也不能忽视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不能忽视我们还处在小资产阶级汪洋大海之中」 我们的文化教育制度正待彻底改革。有时社会影响又不全是好的。无论是什么出身的青年, 如果接受社会上的坏影响, 一般总要服从这种坏影响 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得法,他很快就会抛掉旧东西,回到正确的立场上来。所以,故意让青年背上历史包袱,故 意让青年背上家庭包袱,同属于一种错误路线,二者都是残酷的。由于社会影响是无比强大 的,但又不见得全是好的,所以不管是什么出身的青年放弃思想改造,都是错误的。对于改 造思想来说,出身好的青年比出身不好的青年并没有任何优裁性
设想,非红五类出身的青年是一个怎样庞大的数字。由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解放前只 有二百多万产业工人,所以真正出身于血统无产阶级家庭的并不多。这一大批出身不好的青 年一般不能参军,不能做机要工作。因此,具体到个别单位,他们(非红五类)就占了绝对 优势。 由于形“左”实右反动路线的影响,他们往往享受不到同等政治待遇。特别是所谓黑七 类出身的青年,即“狗崽子”,已经成了准专政对象,他们是先天的“罪人”。在它的影响 下,出身几乎决定了一切。出身不好不仅低人一等,甚至被剥夺了背叛自己的家庭、保卫党 中央、保卫毛主席、参加红卫兵的权利。这一时期,有多少无辜青年,死于非命,溺死于唯 出身论的深渊之中,面对这样严重的问题,任何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不能不正视,不能 不研究。而那些貌似冷静和全面的折衷主义观点,实际上是冷酷和虚伪。我们不能不予以揭 露、批判,起而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下面我们就从毛主席著作和社会实践中寻找答案, 分三个问题来阐述我们的观点。 一、社会影响和家庭影响问题 先从一副流毒极广的对联谈起。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基本如此。” 辩论这副对联的过程,就是对出身不好的青年侮辱的过程。因为这样辩论的最好结果, 也无非他们不算是个混蛋而已。初期敢于正面反驳它的很少见,即使有,也常常是羞羞答答 的。其实这副对联的上半联是从封建社会的山大王窦尔敦那里借来的。难道批判窦尔敦还需 要多少勇气吗?还有人说这副对联起过好作用。是吗?毛主席说,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 利益的,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它起没起过好作用,要看它是否是真理——是 否符合毛泽东思想。 这副对联不是真理,是绝对的错误。 它的错误在于:认为家庭影响超过了社会影响,看不到社会影响的决定性作用。说穿了, 它只承认老子的影响,认为老子超过了一切。实践恰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社会影响远远 超过了家庭影响,家庭影响服从社会影响。从孩子一出世就受到了两种影响。稍一懂事就步 入学校大门,老师的话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性,集体受教育比单独受教育共鸣性更强,在校 时间比在家时间更长,党的雨露和毛泽东思想的阳光滋润着这棵新生的幼芽,社会影响便成 了主流。朋友的琢磨,领导的教导,报纸、书籍、文学、艺术的宣传,习俗的熏染,工作的 陶冶等等,都会给一个人以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些统称社会影响。这都是家庭影响无法抗衡 的。 即使是家庭影响,也是社会影响的一部分。一个人家庭影响的好坏,不能机械地以老子 如何而定。英雄的老子,反动的妈妈,影响未必是好的。父母都是英雄,子女却流于放任, 有时更糟糕。父母思想好,教育方法如果简单生硬,效果也会适得其反。同样,老子不好, 家庭影响未必一定不好,列宁就是例证。总之,一个人的家庭影响是好是坏,是不能机械地 以出身判定的。出身只是家庭影响的参考。 总的来说,我们的社会影响是好的。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制度是无比优越的,我们的 党是一贯突出政治的,是最重视年轻一代成长的;我们绝大多数人民是热爱新社会的。当然, 我们也不能忽视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不能忽视我们还处在小资产阶级汪洋大海之中。 我们的文化教育制度正待彻底改革。有时社会影响又不全是好的。无论是什么出身的青年, 如果接受社会上的坏影响,一般总要服从这种坏影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引导 得法,他很快就会抛掉旧东西,回到正确的立场上来。所以,故意让青年背上历史包袱,故 意让青年背上家庭包袱,同属于一种错误路线,二者都是残酷的。由于社会影响是无比强大 的,但又不见得全是好的,所以不管是什么出身的青年放弃思想改造,都是错误的。对于改 造思想来说,出身好的青年比出身不好的青年并没有任何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