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学内容 一、学科性质 二、研究对象 核心问题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贫困、性别 .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教育投入、教育成本、教育收益、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教 育生产 3.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政策、教育腐 4.教育的非经济收益,如健康收益、职业发展能力、非认知能力等,是最新的研究前 沿。 三、研究意义 1.认识论目的 (1)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 ●·教育与外部世界:经济发展、个人收入 ●… 教育系统内部:教育经费的筹措与分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制度 (2)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了解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 ●·掌握一种独特的分析工具 2.政治论目的 (1)宏观经济政策(增长、收入分配、就业) (2)政府教育决策(经费投入、分配、学费) (3)学校管理和运营(效率、校内资源配置) (4)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成人教有) (5)家庭和个人的教育决策(接受教育的程度和类型 四、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规范的静态分析方法主要是解决应有意义上的命题,它考虑 社会价值判断,企图回答“应当是什么“或“不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方法主要进行客观的 动态描述和分析研究业已存在的现象,主要解决实施意义上的问题,它不考虑社会价值判断,它 企图回答“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问题。二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进而形成互为补充的研 究范式
第一章 教学内容 一、学科性质 二、研究对象 核心问题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贫困、性别 2.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教育投入、教育成本、教育收益、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教 育生产 3.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政策、教育腐 败 4.教育的非经济收益,如健康收益、职业发展能力、非认知能力等,是最新的研究前 沿。 三、研究意义 1.认识论目的 (1)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 l 教育与外部世界:经济发展、个人收入 l 教育系统内部:教育经费的筹措与分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制度 (2)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l 了解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 l 掌握一种独特的分析工具 2.政治论目的 (1)宏观经济政策(增长、收入分配、就业) (2)政府教育决策(经费投入、分配、学费) (3)学校管理和运营(效率、校内资源配置) (4)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成人教育) (5)家庭和个人的教育决策(接受教育的程度和类型 四、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规范的静态分析方法主要是解决应有意义上的命题,它考虑 社会价值判断,企图回答"应当是什么"或"不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方法主要进行客观的 动态描述和分析研究业已存在的现象,主要解决实施意义上的问题,它不考虑社会价值判断,它 企图回答"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问题。二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进而形成互为补充的研 究范式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指从事物的本质属性上来认识、把握该事 物:定量分析则是从事物的规模上来认识、把握该事物。定量研究是教育经济学的特色, 经济计量法与教有统计法在学科研究中运用广泛。 3.比较分析。包括水平比较、垂直比较、因素比较、标准化比较、平均值比较等。 五、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古代朴素的教有经济思想 教育起源于劳动,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与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联系着。这种联 系,开始比较微弱。随者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教育对经济 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人们对教有与经济关系的认识一一教有经济思想,也经历了从简 单到复杂、从朴素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 墨子的教育经济思想 2. 管仲的教有经济思想 3. 柏拉图的教有经济思想 4,颜元的教育经济思想 (二)早期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教育经济的思想 1.配弟(《政治算术》1676) 2.斯密(《国富论》1776) 3.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 (三)西方教有经济学 1.西方教育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1)时代背景 a.第三次技术革命(计算机、原子能、航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 技术革命。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发明、新发现在生产上的应用,新兴的产业 部门不断涌现,一些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劳动者有更扎实的理 论知识和更换其职业的能力。由于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的比重日趋减少,脑 力劳动的比重日益增加,要求劳动者有更高的文化程度。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发展 教有。 b.日本与西德战败后的迅速崛起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西德的国民经济发展很快,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进入了经济 高谏度发展闲家的前列。而战后独立的一些国家,其中有的还接受了发达固家的“经济援 助”,但国民经济增长却一直比较缓慢。这些事实,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经过分析研究 认为:日本、西德的国民经济在战后之所以恢复、发展很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 战前重视教育,拥有人数众多的人才,国民的文化水平较高,能很快吸取先进的科学技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指从事物的本质属性上来认识、把握该事 物;定量分析则是从事物的规模上来认识、把握该事物。定量研究是教育经济学的特色, 经济计量法与教育统计法在学科研究中运用广泛。 3.比较分析。包括水平比较、垂直比较、因素比较、标准化比较、平均值比较等。 五、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古代朴素的教育经济思想 教育起源于劳动,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与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联系着。这种联 系,开始比较微弱。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教育对经济 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教育经济思想,也经历了从简 单到复杂、从朴素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 墨子的教育经济思想 2. 管仲的教育经济思想 3. 柏拉图的教育经济思想 4. 颜元的教育经济思想 (二)早期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教育经济的思想 1.配弟(《政治算术》1676) 2.斯密(《国富论》1776) 3.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 (三)西方教育经济学 1.西方教育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1)时代背景 a.第三次技术革命(计算机、原子能、航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 技术革命。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发明、新发现在生产上的应用,新兴的产业 部门不断涌现,一些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劳动者有更扎实的理 论知识和更换其职业的能力。由于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的比重日趋减少,脑 力劳动的比重日益增加,要求劳动者有更高的文化程度。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发展 教育。 b.日本与西德战败后的迅速崛起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西德的国民经济发展很快,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进入了经济 高速度发展国家的前列。而战后独立的一些国家,其中有的还接受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援 助",但国民经济增长却一直比较缓慢。这些事实,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经过分析研究 认为:日本、西德的国民经济在战后之所以恢复、发展很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 战前重视教育,拥有人数众多的人才,国民的文化水平较高,能很快吸取先进的科学技
术,并加以发展和利用。而战后独立的一些国家,由于原来是殖民地国家,教育不发达, 国民文化水平较低,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差,因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这 使人们认识到教育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c.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 总而言之,教育经济学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科 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要求劳动者具有比以往更高的受教育程度。 这就使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密切,使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以往 任何时侯更加明显。在这种条件下,就要求对教有与经济的关系做出系统的理论说明,于 是世界上就掀起了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热潮,产生了教育经济学。 (2)理论背景 a.经济增长理论 一残差现象(Residuals) 所谓“经济增长“是指社会再生产不断扩张的过程或趋势。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一种用 数学模型来描述有关经济增长过程及动因的经济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曾经历了20世纪40一50年代的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和60一70年代索洛 及丹尼森模型的大发展时期。 哈多氏模型:Y=min(K/w,L/u) 索洛模型:Y=A(t)F(K,) ●Kuznets(1952):劳动时间和资本投入的增长在英、美、德人均产值增长中只起次 要作用 ●So1ow(1957):美国1990-1949年全部经济增长中只有1/8来自于要素投入K和L的 贡献,而其余的7/8则是外生变量A(t)的变化值 Dension(1962):美国1929-1957年平均2.93%的增长率中有0.93%无法用传统的三要素 解释 h 发展经济学 -马撒尔计别(1947) 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经济结构上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不断优 化和高级化的演进过程。“经济发展其实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即社会基础由旧的结构向新的 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包括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社 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旧的观念、行为、组织、生活等惯性的突破等。 发展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 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c.收入分理论 -一明瑟的研究(1957) 2.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一20世纪50-60年代 (1)早期的研究 ●…沃尔什《人力资本观》 (1935):把教育投资视为理性行为,比较大学毕业生和 高中毕业生的收入现值 贝克尔(1960):估计教育的私人回报率和社会回报率 (2)标志性事件 ●·韦锥《教育经济学》(1962) ●…教育经济学国际会议(1963) 布劳格《教育经济学书目选注》(1966) (3)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a.舒尔茨(1961、1963、1975) ●… 向传统观念挑战
术,并加以发展和利用。而战后独立的一些国家,由于原来是殖民地国家,教育不发达, 国民文化水平较低,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差,因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这 使人们认识到教育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c.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 总而言之,教育经济学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科 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要求劳动者具有比以往更高的受教育程度。 这就使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密切,使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以往 任何时侯更加明显。在这种条件下,就要求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做出系统的理论说明,于 是世界上就掀起了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热潮,产生了教育经济学。 (2) 理论背景 a. 经济增长理论——残差现象(Residuals) 所谓"经济增长"是指社会再生产不断扩张的过程或趋势。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一种用 数学模型来描述有关经济增长过程及动因的经济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曾经历了20世纪40-50年代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和60-70年代索洛 及丹尼森模型的大发展时期。 哈多氏模型:Y=min(K/v,L/u) 索洛模型:Y=A(t)F(K,L)) l Kuznets (1952):劳动时间和资本投入的增长在英、美、德人均产值增长中只起次 要作用 l Solow(1957):美国1990-1949年全部经济增长中只有1/8来自于要素投入K和L的 贡献,而其余的7/8则是外生变量A(t)的变化值 Dension(1962):美国1929-1957年平均2.93%的增长率中有0.93%无法用传统的三要素 解释 b. 发展经济学——马歇尔计划(1947) 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经济结构上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不断优 化和高级化的演进过程。"经济发展其实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即社会基础由旧的结构向新的 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包括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社 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旧的观念、行为、组织、生活等惯性的突破等。 发展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 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c. 收入分配理论——明瑟的研究(1957) 2.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形成——20世纪50-60年代 (1) 早期的研究 l 沃尔什《人力资本观》(1935):把教育投资视为理性行为,比较大学毕业生和 高中毕业生的收入现值 l 贝克尔(1960):估计教育的私人回报率和社会回报率 (2) 标志性事件 l 韦锥《教育经济学》(1962) l 教育经济学国际会议(1963) 布劳格《教育经济学书目选注》(1966) (3)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a. 舒尔茨(1961 、1963、1975) l 向传统观念挑战
●…确立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6 贝克尔(1964、1976) ·用成本-收益方法分析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对在职培训的研究 把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领域拓展到家庭经济学及其它经济研究领域 c.明瑟(1957、1974) ●·人力资本投资改善收入分配 ●·明瑟收入方程 Ln (Y)=a+bS+cE+dE2+ 式中,Y为个人年收入,S表示受教育年限,E表示劳动力在市场上的就业经历 (即工龄),e为误差项 3.西方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两条脉络 ()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 ●·1970年代:谛选假说 ●·1970年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1970-1980年代:社会化理论 (2)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完善和深化:内生增长理论(1980-1990年代) 罗默:知识和报酬递增模型(1986,1990) ●·卢卡斯:两时期模型与两商品模型(1988) 贝克尔、墨菲:劳动分工、协调成本和知识(1992 (四)苏联教育经济学 斯特鲁米林与《国民教有的经济意义》 (五)中国教育经济学 1.学科确立: 中国教育经济学会(1984) 《教有育与经济》杂志(1985) 2.研究状况 研究队伍 研究命题 3.人才培养 硕士点(1983》 博士点(1996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看待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2.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教育经济学 4.如何从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 5.简述教育经济学产生发展的历程
l 确立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l 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b. 贝克尔(1964、1976) l 用成本-收益方法分析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l 对在职培训的研究 把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领域拓展到家庭经济学及其它经济研究领域 c. 明瑟(1957、1974) l 人力资本投资改善收入分配 l 明瑟收入方程 Ln(Y)=a+bS+cE+dE2+ε 式中,Y为个人年收入,S表示受教育年限,E表示劳动力在市场上的就业经历 (即工龄),ε为误差项 3.西方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两条脉络 (1) 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 l 1970年代:筛选假说 l 1970年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l 1970-1980年代:社会化理论 (2) 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完善和深化:内生增长理论(1980-1990年代) l 罗默:知识和报酬递增模型(1986,1990) l 卢卡斯:两时期模型与两商品模型(1988) 贝克尔、墨菲:劳动分工、协调成本和知识(1992 (四)苏联教育经济学 斯特鲁米林与《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五)中国教育经济学 1.学科确立: 中国教育经济学会(1984) 《教育与经济》杂志(1985) 2.研究状况 研究队伍 研究命题 3.人才培养 硕士点(1983) 博士点(1996)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看待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2.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教育经济学? 4.如何从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 5.简述教育经济学产生发展的历程
本章教学小结 通过这一份内容的学习,使同学们对于教育经济学 的What“、“hy”、“Where”、“How“等几个学科基本问题有了轮廓性的认识,从同学们的课 堂表现来看,对于这门学科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德、日本等在战争中实物资本遭到巨大破坏的国家奇迹般地 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丹麦、瑞士、亚洲四小龙等资源条件很差的国家也同样取得了迅趸 的增长:与此同时,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以资本积累为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在实践中却普遍不 成功,他们虽然进口了不少先进技术和设备,但是由于劳动者知识技能水平低下和管理人 员匮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未能提供充足有效的产出,整个经济仍不能摆脱低水平循环 的陷阱。对于这些现象,舒尔茨(1960年)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子以解释。那么,什 么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人力资本理论为什么能解释“增长奇 迹“和“贫困陷阱“现象?人力资本为何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教育对人力资本积累有 何作用?本章将重点讨论这些问题。 一、人力资本及其相关概今 (一)人力资本 资本(Capital)是为了获得一定利润或收益预期在目前付出的代价。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是指人们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投资所形成的资本,它是 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的,凝结在 行为主体身上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等。简言之, 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上的“人力“”:又是可以作为获利手段使用的“资本“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概念的表述:"何谓人力资本?其经济属性是什么?它为何对解释经济 增长至关重要?我对这些问题曾作过如下回答:人们需要有益的技能和知识这是显而易见 的,但是人们却不完全知道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这种资本实质是一种计划投资的产物:这 种投资在西方社会按着一种比传统的(非人力)投资大得多的速率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恰好是 该经济体系最为突出的特点。 人力资本在生活和工作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多样化的能力。能力的划分有许多标准, 教育经济学一般将其划分为基础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和领导能力等三种,并据此把人力资 本区分为典型的三种类型:第一种, 一般型人力资本。它指一般劳动者通过人力资本投资 形成的,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和完成程序性工作等能力的人力资本。这种类型的人力资 本具有社会平均的知识存量和一般能力水平,通常所需完成的工作及步骤事先已经确定, 不需要他们创新。对应的社会分工角色是一般劳动者。第二种,技术研究型人力资本。它 是指具有某项特殊技能的人力资本。拥有此类人力资本的人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本章教学小结 通过这一份内容的学习,使同学们对于教育经济学 的"What"、"Why"、"Where"、"How"等几个学科基本问题有了轮廓性的认识,从同学们的课 堂表现来看,对于这门学科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 教学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德、日本等在战争中实物资本遭到巨大破坏的国家奇迹般地 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丹麦、瑞士、亚洲四小龙等资源条件很差的国家也同样取得了迅猛 的增长;与此同时,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以资本积累为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在实践中却普遍不 成功,他们虽然进口了不少先进技术和设备,但是由于劳动者知识技能水平低下和管理人 员匮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未能提供充足有效的产出,整个经济仍不能摆脱低水平循环 的陷阱。对于这些现象,舒尔茨(1960年)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予以解释。那么,什 么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人力资本理论为什么能解释"增长奇 迹"和"贫困陷阱"现象?人力资本为何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教育对人力资本积累有 何作用?本章将重点讨论这些问题。 一、人力资本及其相关概念 (一)人力资本 资本(Capital)是为了获得一定利润或收益预期在目前付出的代价。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是指人们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投资所形成的资本,它是 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的,凝结在 行为主体身上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等。简言之, 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上的"人力";又是可以作为获利手段使用的"资本"。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概念的表述:"何谓人力资本?其经济属性是什么?它为何对解释经济 增长至关重要?我对这些问题曾作过如下回答: 人们需要有益的技能和知识,这是显而易见 的,但是人们却不完全知道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 这种资本实质是一种计划投资的产物;这 种投资在西方社会按着一种比传统的(非人力)投资大得多的速率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恰好是 该经济体系最为突出的特点。" 人力资本在生活和工作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多样化的能力。能力的划分有许多标准, 教育经济学一般将其划分为基础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和领导能力等三种,并据此把人力资 本区分为典型的三种类型:第一种,一般型人力资本。它指一般劳动者通过人力资本投资 形成的,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和完成程序性工作等能力的人力资本。这种类型的人力资 本具有社会平均的知识存量和一般能力水平,通常所需完成的工作及步骤事先已经确定, 不需要他们创新。对应的社会分工角色是一般劳动者。第二种,技术研究型人力资本。它 是指具有某项特殊技能的人力资本。拥有此类人力资本的人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