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中古照三组在上古与舌上音知彻澄同类。黄氏赞同钱氏提出的古无舌上,那么 “照三归知”实际上就是照三归舌头音端透定(舌尖中塞音)。黄氏主要利用谐声证明 自己的观点,如:“且”字是精组字,从“且”得声的字,在中古有读粗组的,例如“租, 则吾切”,“租,昨胡切”:有读照二组的,如“菹,侧余切”,“鉏,士鱼切“,由此得 出在上古照二组与粗组同类的结论。”“旃”是照三组字,从丹得声,中古音“丹,都 寒切”,端组字;“阐”是照三且字,从单得声,中古“单”与“丹”同音,也是端组 字,由此得出在上古照三且与知组(即端组)同类的结论。黄氏照二归精说博得学术 界的广泛支持,照三归知说却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其原因在于照三组字音来源复杂, 并非都来自端组,如“枢,昌朱切”,“杵,疑古切”,都是中古照三组字,而枢从区得 声,杵从午得声,区、午都是见组字 (5)喻三组匣、喻四归定,指中古喻母在两汉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 擦音。这个论断是曾运乾提出来的。中古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 认为实际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曾氏称喻三为于母,称喻四为喻母 并认为中古哈三在上古与匣母(舌尖后擦音)同类,中古喻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 塞音)同类。曾氏说:“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线,部仵秩然,不相陵犯。” 他举的例证很多,如:“古读‘瑗’(喻三母一一编者)如奂,《春秋》左纸经襄二十七 陈孔奂’,公羊作‘陈孔瑗’。按:奂,胡玩切(玩字中古读去声一一编者),匣母 古读瑗如环,《春秋》襄十七年‘齐侯环卒’,公羊作‘齐侯瑗’。环,匣母。”“古读余 喻四母—一编者)如荼,《易·升》‘来徐徐',《释文》‘子丰作荼荼,翟同,音图, 王肃作余余。’按:茶,宅加切,澄母,又同都切,定母。澄定二母古音非类隔也 上述五条论断先后在学术界引起强列反响,当代学者考定上古声母时,主要参考上述见 当代学者对上古声母总数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28个和32个两种意见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列28个声母,王力《汉语史稿》列 32个声母,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殷焕先、董绍克合著《实用 音韵学》都采用王力《汉语史稿》的32个声母,而王力本人晚年著作《汉语语音史》则定 为33个声母,增加1个俟母 32个声母与28个声母从数目上看好像差别不小,其实区别很细微,只表现在一点上, 即对中古照二组庄初崇生4母如何处理。32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独立出来,单立一类; 28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归并到精清从心里边去了。也就是说,28个声母是采用黄氏照二 归精说,32个声母则是比较谨慎地让庄初崇生独立。应该说明的是,不论是否把照二组与 粗组合并,照二组与粗组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就是主张上古有32个声 母的学者也都承认为这一点。所以说,上古32个声母与上古28个声母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对 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依照王力《汉语史稿》(1980年修订本)的意见,列出上古6类32 个声母及其拟音 喉音见k溪k‘群疑昊 晓 匣影 舌头音端◆透◆‘余d定d 泥n来1 舌上音章t。昌t‘船de书 禅日 齿头音精◆ 邪: 正齿音庄◆ 初◆一‘崇d
同类,中古照三组在上古与舌上音知彻澄同类。黄氏赞同钱氏提出的古无舌上,那么 “照三归知”实际上就是照三归舌头音端透定(舌尖中塞音)。黄氏主要利用谐声证明 自己的观点,如:“且”字是精组字,从“且”得声的字,在中古有读粗组的,例如“租, 则吾切”,“租,昨胡切”;有读照二组的,如“菹,侧余切”,“鉏,士鱼切“,由此得 出在上古照二组与粗组同类的结论。”“旃”是照三组字,从丹得声,中古音“丹,都 寒切”,端组字;“阐”是照三且字,从单得声,中古“单”与“丹”同音,也是端组 字,由此得出在上古照三且与知组(即端组)同类的结论。黄氏照二归精说博得学术 界的广泛支持,照三归知说却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其原因在于照三组字音来源复杂, 并非都来自端组,如“枢,昌朱切”,“杵,疑古切”,都是中古照三组字,而枢从区得 声,杵从午得声,区、午都是见组字。 (5) 喻三组匣、喻四归定,指中古喻母在两汉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 擦音。这个论断是曾运乾提出来的。中古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 认为实际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曾氏称喻三为于母,称喻四为喻母。 并认为中古哈三在上古与匣母(舌尖后擦音)同类,中古喻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 塞音)同类。曾氏说:“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线,部仵秩然,不相陵犯。” 他举的例证很多,如:“古读‘瑗’(喻三母——编者)如奂,《春秋》左纸经襄二十七 ‘陈孔奂’,公羊作‘陈孔瑗’。按:奂,胡玩切(玩字中古读去声——编者),匣母。 古读瑗如环,《春秋》襄十七年‘齐侯环卒’,公羊作‘齐侯瑗’。环,匣母。”“古读余 (喻四母——编者)如荼,《易·升》‘来徐徐’,《释文》‘子丰作荼荼,翟同,音图, 王肃作余余。’按:茶,宅加切,澄母,又同都切,定母。澄定二母古音非类隔也。” 上述五条论断先后在学术界引起强列反响,当代学者考定上古声母时,主要参考上述见 解。 当代学者对上古声母总数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 28 个和 32 个两种意见。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列 28 个声母,王力《汉语史稿》列 32 个声母,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殷焕先、董绍克合著《实用 音韵学》都采用王力《汉语史稿》的 32 个声母,而王力本人晚年著作《汉语语音史》则定 为 33 个声母,增加 1 个俟母。 32 个声母与 28 个声母从数目上看好像差别不小,其实区别很细微,只表现在一点上, 即对中古照二组庄初崇生 4 母如何处理。32 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独立出来,单立一类; 28 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归并到精清从心里边去了。也就是说,28 个声母是采用黄氏照二 归精说,32 个声母则是比较谨慎地让庄初崇生独立。应该说明的是,不论是否把照二组与 粗组合并,照二组与粗组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就是主张上古有 32 个声 母的学者也都承认为这一点。所以说,上古 32 个声母与上古 28 个声母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对 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依照王力《汉语史稿》(1980 年修订本)的意见,列出上古 6 类 32 个声母及其拟音: 喉 音 见 k 溪 k‘ 群 疑 晓 x 匣 影 Ø 舌头音 端⧫ 透⧫‘ 余 d 定 d‘ 泥 n 来 l 舌上音 章 te 昌 te‘ 船 de 书 禅 日 齿头音 精⧫⬧ 清⧫⬧‘ 从 dz 心⬧ 邪 正齿音 庄⧫ 初⧫‘ 崇 d 生
唇音帮p滂p‘並b‘明m 从钱大昕到曾运乾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认为上古声母比中古声母少,总是在古 十六字母的基础上加以合并。这恐怕未必完全符合实际。这点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说明:其 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繁到简,与其相辅相成的是词汇音节由简到繁,即由单音节占 绝大多数到双音节为主,不难想象,在以单音节词为词汇主体的上古汉语中,如果声母很少, 那将会存在大量同音异义词,这是社会交际无法承受的。两汉以后以音节词大量产生,与声 韵系统的简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说明上古声母从原则上说不应该比中古声母少。其二, 语言学的历史比较法有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某时代完全相同的音,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不 应该有不同的变化,反过来说,后世不相同的音,早期可能有过相似的阶段,但仅仅是相似, 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完全相同就不可能有不同的分化。违背了这条基本原则,就等于背离 了历史比较法。这样说并不等于否认钱大昕等学者关于上古音的研究成果,刚好相反,我们 应该充分肯定这些学者的成就,认识他们提出的若干论断无疑是打开研究上古声母之门的钥 匙,但不宜把上述论断当做最后的定论,以为上古声母就是简单地“某归某”。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复音声母。承认为有复音声母,就能比较 顺利地解释同一谐声傍造出不同发音部位的形声字的现象。如:以来谐麦,以令谐命,以每 谐悔,以可谐何,以监谐滥,等等。高本汉构拟的复辅音有gl、kl、xl、tl、sl、bl、pl、 19种之多。如果复辅音真能得到充分证明的话,上古声母就不会像有些人设想 的那样单纯了。但是到现在为止,上古到底有多少组辅音声母?结合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演 变成单辅音声母的?演化的条件是什么?等等,这些重要问题,尽管有人提出种种设想,但 由于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还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承认。复辅音说不人为一种大胆的假说 或许有朝一日能取得突破性成果
唇 音 帮 p 滂 p‘ 並 b‘ 明 m 从钱大昕到曾运乾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认为上古声母比中古声母少,总是在古 十六字母的基础上加以合并。这恐怕未必完全符合实际。这点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说明:其一, 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繁到简,与其相辅相成的是词汇音节由简到繁,即由单音节占 绝大多数到双音节为主,不难想象,在以单音节词为词汇主体的上古汉语中,如果声母很少, 那将会存在大量同音异义词,这是社会交际无法承受的。两汉以后以音节词大量产生,与声 韵系统的简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说明上古声母从原则上说不应该比中古声母少。其二, 语言学的历史比较法有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某时代完全相同的音,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不 应该有不同的变化,反过来说,后世不相同的音,早期可能有过相似的阶段,但仅仅是相似, 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完全相同就不可能有不同的分化。违背了这条基本原则,就等于背离 了历史比较法。这样说并不等于否认钱大昕等学者关于上古音的研究成果,刚好相反,我们 应该充分肯定这些学者的成就,认识他们提出的若干论断无疑是打开研究上古声母之门的钥 匙,但不宜把上述论断当做最后的定论,以为上古声母就是简单地“某归某”。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复音声母。承认为有复音声母,就能比较 顺利地解释同一谐声傍造出不同发音部位的形声字的现象。如:以来谐麦,以令谐命,以每 谐悔,以可谐何,以监谐滥,等等。高本汉构拟的复辅音有 gl、kl、xl、tl、sl、bl、pl、 ml、xm……19 种之多。如果复辅音真能得到充分证明的话,上古声母就不会像有些人设想 的那样单纯了。但是到现在为止,上古到底有多少组辅音声母?结合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演 变成单辅音声母的?演化的条件是什么?等等,这些重要问题,尽管有人提出种种设想,但 由于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还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承认。复辅音说不人为一种大胆的假说, 或许有朝一日能取得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