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首页 绪论 第一章汉字 授课内容 文选:《左传》、《战国策》 所需课时20学时 王力《古代汉语》 裘锡圭《文字学概论》 主要教材或 参考资料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 解汉字性质和特点 教学目标掌握汉字结构理论和结构分析方法,并且能够分析常见汉字的结构 热爱汉字 汉字结构理论和结构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50个古文字,会分析结构,结合实例解释词的本义 教学难点汉字结构理论和结构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及课堂练习。 绪论1学时 第一章汉字 第一节汉字形体的演变2学时 教学内容及 第二节汉字的形体结构一六书2学时 时间安排 第三节因形求义2学时 第四节古书的用字2学时 文选左传11学时 文选国策4学时 学习指导 学习工具书的查找和利用工具书分析汉字的结构 作业及思考题四体区分(200字) 教研室意见
教案首页 授课内容 绪论 第一章 汉字 文选:《左传》、《战国策》 所需课时 20 学时 主要教材或 参考资料 王 力《古代汉语》 裘锡圭《文字学概论》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 教学目标 了解汉字性质和特点 掌握汉字结构理论和结构分析方法,并且能够分析常见汉字的结构。 热爱汉字。 教学重点 汉字结构理论和结构分析方法 认识 50 个古文字,会分析结构,结合实例解释词的本义。 教学难点 汉字结构理论和结构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及课堂练习。 教学内容及 时间安排 绪论 1 学时 第一章 汉字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2 学时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 2 学时 第三节 因形求义 2 学时 第四节 古书的用字 2 学时 文选左传 11 学时 文选国策 4 学时 学习指导 学习工具书的查找和利用工具书分析汉字的结构 作业及思考题 四体区分(200 字) 教研室意见
教学的基本内容 绪论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时间 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 语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现 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关联。一般说来,现代汉语是 指1919年“四五”运动以后所形成的、汉民族通用的、口语与书面基本一致的语言。但是,并 不是1919年以前的汉语都是我们这部书里怕要教学的古代汉语 般认为,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 《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伤口中 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一是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如《世 说新语》、唐代变文、禅宗语录,直到元明清的白话小说。这种语言的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 近。前一种,我们称作文言,后一种,我们称作古白话。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学习和研究的对 象,是文文而不包括古白话。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用文言记录的典章制度及史料,用文言撰写的文学作品,多 到不可计数。由于时间跨度大(上下三千多年),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言作品,其语言特点 有很大差异。最能反映文言原貌的,莫过于先秦两汉的作品,其次是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文。 所以,我们认为,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应以先秦两汉作品为主,兼及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 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既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一方面 它要较系统地讲授关于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阐述有关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通过对这 具体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语言科学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它要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指导下 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针对以上第一个目的,古代汉语的通论首先要考虑理论体系。本书首衔采用传统语言学三分 的框架,设文字、词汇和音韵三章;其次根据近现代的汉语研究成果,加入语法这一部分。第 一章到第五章,主要体现这一体系 这四个部分,同时也是达到第二个目的所必须的;而为了使古代汉语的课程真正对培养学生 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起作用,这一章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分别阐述书中的各部分在指导文方文 阅读中的作用 在学习古代汉语过程中,初学者最先遇到的字音和词义问题这类问题固然要逐个理解和记 忆,同时也要从理论上有总体的认识,换言感性认识要与理论认识相结合,为此,本书设有词 汇和音韵两章,主要解决学习中的字词音义问题。由于汉字是表义系统文字,字形与字义有着 密切关系,古代汉语单音词是多数,所以很多单字,也就是音音词,字义也就是词义,为此, 我们设文字一章,叙述有关汉字的基本理论,以便于学生依据造字方法和造字意图字义、词义 2
2 第 页 教学的基本内容 绪 论 一、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时间、 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 语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现 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关联。一般说来,现代汉语是 指 1919 年“四五”运动以后所形成的、汉民族通用的、口语与书面基本一致的语言。但是,并 不是 1919 年以前的汉语都是我们这部书里怕要教学的古代汉语。 一般认为,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 《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伤口中 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一是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如《世 说新语》、唐代变文、禅宗语录,直到元明清的白话小说。这种语言的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 近。前一种,我们称作文言,后一种,我们称作古白话。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学习和研究的对 象,是文文而不包括古白话。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用文言记录的典章制度及史料,用文言撰写的文学作品,多 到不可计数。由于时间跨度大(上下三千多年),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言作品,其语言特点 有很大差异。最能反映文言原貌的,莫过于先秦两汉的作品,其次是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文。 所以,我们认为,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应以先秦两汉作品为主,兼及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 文。 二、 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 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既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一方面, 它要较系统地讲授关于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阐述有关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通过对这一 具体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语言科学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它要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指导下, 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针对以上第一个目的,古代汉语的通论首先要考虑理论体系。本书首衔采用传统语言学三分 的框架,设文字、词汇和音韵三章;其次根据近现代的汉语研究成果,加入语法这一部分。第 一章到第五章,主要体现这一体系。 这四个部分,同时也是达到第二个目的所必须的;而为了使古代汉语的课程真正对培养学生 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起作用,这一章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分别阐述书中的各部分在指导文方文 阅读中的作用: 在学习古代汉语过程中,初学者最先遇到的字音和词义问题这类问题固然要逐个理解和记 忆,同时也要从理论上有总体的认识,换言感性认识要与理论认识相结合,为此,本书设有词 汇和音韵两章,主要解决学习中的字词音义问题。由于汉字是表义系统文字,字形与字义有着 密切关系,古代汉语单音词是多数,所以很多单字,也就是音音词,字义也就是词义,为此, 我们设文字一章,叙述有关汉字的基本理论,以便于学生依据造字方法和造字意图字义、词义
教学实践证明这是功省效宏的途径 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还常常遇到这样情况:一句话中的所有字都认识,字义也都知道,就 是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往往由于不懂古代汉语语法和特殊句式所致。为此,我们设语法 章,着重讲述古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以便解决由于语法不通而误解句意的问题 古代汉语课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读懂带有古注的文言文,为此设古书阅读常识一章,在 这章中讲述了古注的内容、形式和如何阅读古注,同时讲述了古代的修辞手法及有关工具书的 使用方法,这对培养学生阅读古书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三、古代汉语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抓住重点。古代汉语通论含文字、词汇、音韵、语法、其它有关阅读的 知识四个方面,哪些是它的重点?一般说来,古今差异较大、现代汉语涉及不到的知识,应作 为它的重点,比如语法中的虚词,有些用法可以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之”可以等于“的”,“于 可以等于“在”,“与”作连词、介词现代汉语还保留着,……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的知识去理解, 比较简单。而有些用法现代汉语是绝对没有的,例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莫”、“或”作无 指代词,“是”在判断句里不当系词用……这些就要着力去弄懂和记乙。又如语法中的实词,名 词、动词、形容词的分类及语法功能,现代汉语已经学过,古代汉语大同小异,实词的重点 就要放到词类活用上。活用自然要涉及本用,学习活用也就带动了对实词特点及功能的学习。 其他诸如语序、省略,等都要把古今差异大的弄懂并记住。 其次,要把左右通达、可以提纲挈领的概领当作重点首先把握牢。例如,词汇部分有一个新 概念“本义”,它既连着汉字形体结构分析,又连着引申义与引申系统,还关系同义词辨析。这 个概念就需要首先把握牢,并把它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把握好。能这样作,文字、词汇两部分的 主要内容,就可以掌握得差不多了 第三,要把不易分辨的现象、概念当作重点,把它们从理论上弄清,并且从实际上分开。例 如:“以”字作介词和作连词就不易清,“焉”字作代词的两种用法和作语气语也不易分清,又 如,古今字与通假字容易混淆等,都应下功夫首先弄清。 学习古代汉语,既要注意古今汉语的差异,也要注意古今汉语的汉通。前面已经说过,古今 汉语有源流关系,重视沟通,可以起到利用已知来认识未知的目的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理论与材料并重。也就是说,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还必须阅读足够 量的文言作品,以积累语言材料和产生语感。在教学中,通论和文选部分也是交叉进行的。本 书是通论部分,还有一部相应的文选教材,也是必须学习的 附录: 《左传》的补充材料 三晋处于四战之地,战略上为内线作战态势,地理上缺少天然屏障和回旋余地。为了在激 烈残酷的争霸兼并斗争中争取主动,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些诸侯国对内注意改革、练兵、储粮, 提倡法治,广揽人才,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外则随时权衡“国际”形势,利用矛盾,结交与国, 合纵连横、纵横捭阖。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三晋地区(也可以理解为中原地区)的兵 学文化,注重将厉行耕战、增强实力、推行法制、严明赏罚置放于优先的位置。具体地说,这 就是在战争观上积极主战,强调通过战争的手段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画策》)。在治军观上,主张高度集权,严格治军,追求令行禁止的效果,“故先王 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韩非子·饰邪》)。在 作战指导上,强调以实力发言,先为不可胜,讲求打歼灭战。在战略上,特别重视处理政治与
3 教学实践证明这是功省效宏的途径。 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还常常遇到这样情况:一句话中的所有字都认识,字义也都知道,就 是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往往由于不懂古代汉语语法和特殊句式所致。为此,我们设语法一 章,着重讲述古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以便解决由于语法不通而误解句意的问题。 古代汉语课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读懂带有古注的文言文,为此设古书阅读常识一章,在 这章中讲述了古注的内容、形式和如何阅读古注,同时讲述了古代的修辞手法及有关工具书的 使用方法,这对培养学生阅读古书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三、 古代汉语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抓住重点。古代汉语通论含文字、词汇、音韵、语法、其它有关阅读的 知识四个方面,哪些是它的重点?一般说来,古今差异较大、现代汉语涉及不到的知识,应作 为它的重点,比如语法中的虚词,有些用法可以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之”可以等于“的”,“于” 可以等于“在”,“与”作连词、介词现代汉语还保留着,……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的知识去理解, 比较简单。而有些用法现代汉语是绝对没有的,例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莫”、“或”作无 指代词,“是”在判断句里不当系词用……这些就要着力去弄懂和记乙。又如语法中的实词,名 词、动词、形容词的分类及语法功能,现代汉语已经学过,古代汉语大同小异,实词的重点, 就要放到词类活用上。活用自然要涉及本用,学习活用也就带动了对实词特点及功能的学习。 其他诸如语序、省略,等都要把古今差异大的弄懂并记住。 其次,要把左右通达、可以提纲挈领的概领当作重点首先把握牢。例如,词汇部分有一个新 概念“本义”,它既连着汉字形体结构分析,又连着引申义与引申系统,还关系同义词辨析。这 个概念就需要首先把握牢,并把它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把握好。能这样作,文字、词汇两部分的 主要内容,就可以掌握得差不多了。 第三,要把不易分辨的现象、概念当作重点,把它们从理论上弄清,并且从实际上分开。例 如:“以”字作介词和作连词就不易清,“焉”字作代词的两种用法和作语气语也不易分清,又 如,古今字与通假字容易混淆等,都应下功夫首先弄清。 学习古代汉语,既要注意古今汉语的差异,也要注意古今汉语的汉通。前面已经说过,古今 汉语有源流关系,重视沟通,可以起到利用已知来认识未知的目的。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理论与材料并重。也就是说,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还必须阅读足够 量的文言作品,以积累语言材料和产生语感。在教学中,通论和文选部分也是交叉进行的。本 书是通论部分,还有一部相应的文选教材,也是必须学习的。 附录: 《左传》的补充材料 三晋处于四战之地,战略上为内线作战态势,地理上缺少天然屏障和回旋余地。为了在激 烈残酷的争霸兼并斗争中争取主动,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些诸侯国对内注意改革、练兵、储粮, 提倡法治,广揽人才,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外则随时权衡“国际”形势,利用矛盾,结交与国, 合纵连横、纵横捭阖。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三晋地区(也可以理解为中原地区)的兵 学文化,注重将厉行耕战、增强实力、推行法制、严明赏罚置放于优先的位置。具体地说,这 就是在战争观上积极主战,强调通过战争的手段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画策》)。在治军观上,主张高度集权,严格治军,追求令行禁止的效果,“故先王 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韩非子·饰邪》)。在 作战指导上,强调以实力发言,先为不可胜,讲求打歼灭战。在战略上,特别重视处理政治与
军事的辩证关系,提倡文武并用,“凡战法必本于政胜”,“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商君书战 法》):“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尉缭子·兵令上》)。这些特征在《尉 缭子》等三晋兵学著作和《商君书》、《韩非子》、《荀子》的论兵之作中都有显著的体现 就鲁国而言,其兵学文化虽远不似齐国繁荣发达,但是,在当时也不无值得称道之处。从 兵要地理角度分析,鲁国拥有一定的优势,所谓“据河济之会,控淮泗之交,北阻泰岱,东带 琅邪,地大物繁,民殷土沃,用以根抵三楚,囊括三齐,直走宋卫,长驱许陈,足以方行于中 夏矣”(顾祖禹《读史方輿纪要》卷三十二)。春秋之初,鲁国曾强盛一时,四败宋,两败齐, 败卫,燕、几与“小霸”的郑国及强齐相匹敌(参见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春秋初年鲁国 之强”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这种局面的出现,以及长勺之战中所反映的高明作战 指导,均标志着周公旦所创立的文化传统中,兵学是其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而《吴子》 书,论治军用兵多袭用儒家“仁”、“义”、“礼”、“德”、“教”等重要范畴,提倡“绥之以道, 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云云,更是鲁文化“宗仁本义”特色的突出体现。故《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九《子部·兵家类》云:“然(起)尝受学于曾子,耳濡目染,终有典型。 故持论颇不诡于正。……大抵皆尚有先王节制之遗。高似孙《子略》谓:‘其尚礼义,明教训, 或有得于司马法者。’斯言允矣。” 先秦时期军事思想的发展曾先生经历了四个依次交替、逻辑嬗变的重要阶段。在四大阶段 之中,唱主角的始终是齐鲁兵学。第一阶段,其发韧者无疑是东夷文化的“尚武”精神,是蚩 尤所代表的“兵主”传统和孔武有力的精神风貌。第二阶段,则周公旦所缔造的礼乐文明和古 司马兵法的“军礼”传统,它们的大本营均建立在齐鲁大地之上,即所谓“《司马法》所从来尚 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史记》卷一三O《太史公自序》):“自古王者而有《司 马法》,穰苴能申明之”(同上)。这里,姜太公、孙子均为齐地人物:吴起是卫国人,“鲁卫之 政,兄弟也”,且吴起本人又深受鲁国文化的熏陶,可视为鲁国军事文化的代言人:王子即“王 子成甫”,与鲁文化亦有极深厚的渊源关系。由此可见,古司马法的建立与传受,均借助于齐鲁 地域文化而展开。第三阶段,孙武、孙膑、吴起皆是齐鲁文化的代表者,其兵学著作所反映的 军事思想,毫无疑义为当时乃至整个古代兵学的主体。第四阶段,《六韬》、《管子》以该时期齐 鲁兵学典范身份而承担起总结先秦兵学之历史重任,综合融汇、总揽贯通先秦兵学之大成,于 中国军事文化发展厥功居伟,实象征着齐鲁兵文化的不朽地位与永恒魅力。这一切表明,先秦 军事思想逻辑嬗递、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是齐鲁文化发挥重大影响、规范主导方向的历史,齐 鲁文化对中国古典兵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4 军事的辩证关系,提倡文武并用,“凡战法必本于政胜”,“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商君书·战 法》);“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尉缭子·兵令上》)。这些特征在《尉 缭子》等三晋兵学著作和《商君书》、《韩非子》、《荀子》的论兵之作中都有显著的体现。 就鲁国而言,其兵学文化虽远不似齐国繁荣发达,但是,在当时也不无值得称道之处。从 兵要地理角度分析,鲁国拥有一定的优势,所谓“据河济之会,控淮泗之交,北阻泰岱,东带 琅邪,地大物繁,民殷土沃,用以根抵三楚,囊括三齐,直走宋卫,长驱许陈,足以方行于中 夏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二)。春秋之初,鲁国曾强盛一时,四败宋,两败齐, 一败卫,燕、几与“小霸”的郑国及强齐相匹敌(参见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春秋初年鲁国 之强”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这种局面的出现,以及长勺之战中所反映的高明作战 指导,均标志着周公旦所创立的文化传统中,兵学是其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而《吴子》一 书,论治军用兵多袭用儒家“仁”、“义”、“礼”、“德”、“教”等重要范畴,提倡“绥之以道, 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云云,更是鲁文化“宗仁本义”特色的突出体现。故《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九《子部·兵家类》云:“然(起)尝受学于曾子,耳濡目染,终有典型。 故持论颇不诡于正。……大抵皆尚有先王节制之遗。高似孙《子略》谓:‘其尚礼义,明教训, 或有得于司马法者。’斯言允矣。” 先秦时期军事思想的发展曾先生经历了四个依次交替、逻辑嬗变的重要阶段。在四大阶段 之中,唱主角的始终是齐鲁兵学。第一阶段,其发韧者无疑是东夷文化的“尚武”精神,是蚩 尤所代表的“兵主”传统和孔武有力的精神风貌。第二阶段,则周公旦所缔造的礼乐文明和古 司马兵法的“军礼”传统,它们的大本营均建立在齐鲁大地之上,即所谓“《司马法》所从来尚 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自古王者而有《司 马法》,穰苴能申明之”(同上)。这里,姜太公、孙子均为齐地人物;吴起是卫国人,“鲁卫之 政,兄弟也”,且吴起本人又深受鲁国文化的熏陶,可视为鲁国军事文化的代言人;王子即“王 子成甫”,与鲁文化亦有极深厚的渊源关系。由此可见,古司马法的建立与传受,均借助于齐鲁 地域文化而展开。第三阶段,孙武、孙膑、吴起皆是齐鲁文化的代表者,其兵学著作所反映的 军事思想,毫无疑义为当时乃至整个古代兵学的主体。第四阶段,《六韬》、《管子》以该时期齐 鲁兵学典范身份而承担起总结先秦兵学之历史重任,综合融汇、总揽贯通先秦兵学之大成,于 中国军事文化发展厥功居伟,实象征着齐鲁兵文化的不朽地位与永恒魅力。这一切表明,先秦 军事思想逻辑嬗递、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是齐鲁文化发挥重大影响、规范主导方向的历史,齐 鲁文化对中国古典兵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教学的基本内容 附录(2) 文选左传补充材料 《尔雅·释诂》云:“叙,绪也。”然则举其纲要,若茧之抽绪。孔子为《书》作《序》,为 《易》作《序卦》,子夏为《诗》作《序》,故杜亦称《序》,序《春秋》名义、经传体例及已为 解之意也。此序大略,凡有十一段,明义以“春秋”是此书大名,先解立名之由。自“春秋” 至“所记之名也”,明史官记事之书、名曰“春秋”之义。自“周礼有史官”至“其实一也”。 明天子诸侯皆有史官、必须记事之义。自“韩宣子鲁”至“旧典礼经也”。言周史记事、褒贬 得失、本有大法之意。自“周德既衰”至“从而明之”,言典礼废缺、善恶无章,故仲尼所以 此经之意。自“左丘明受经於仲尼”至“所之要故也”,言丘明作传,务在解经,而有无传之 意。自“身为国史”至“然後为得也”,言经旨之表不应,须传有通经之意。自“其发凡以言例 至“非例也”,言丘明传有三等之体。自“故发传之体有三”至“三叛人名之类是也”,言仲尼 经有五种之例。自“推此五体”至“人伦之纪备矣”,总言圣贤大趣足以周悉人道,所说经 传理毕,故以此言结之。自“或曰《春秋》以错文见义”至“《释例》详之也”,言已异於先儒 自明作《集解》、《释例》之意。自“或曰《春秋》之作”下尽“亦无取焉”,大明《春秋》之早 晚、始隐终麟、先儒错缪之意。贾逵《大史公十二诸侯年表序》云:“鲁君子左丘明作传。”据 刘向《别录》云:“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铎椒作《抄撮》八 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此经既遭焚书而亦废灭。及鲁共王 坏孔子旧宅,於壁中得古文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天汉之後,孔安国献之,遭 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馀通,藏於秘府 伏而未发。汉武帝时,河间献《左氏》及古文《周官》。光武之世,议立《左氏》学,公羊之徒 上书讼《公羊》抵《左氏》,《左氏》之学不立。成帝时,刘歆校秘书,见府中古文《春秋左氏 传》,歆大好之。时丞相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传。歆略从咸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 义。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诂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释经,转相发明, 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梁在七十二弟子後 传闻之与亲见,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问向,向不能非也。及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 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於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儒博士或不肯置 对,歆因移书於大常博士,责让之。和帝元兴十一年,郑兴父子及歆创通大义奏上,《左氏》始 得立学,遂行於世。至章帝时,贾逵上《春秋大义》四十条,以抵《公羊》、《梁》,帝赐布五 百匹。又与《左氏》作《长义》。至郑康成,箴《左氏膏肓》,发《公羊墨守》,起《梁废疾》。 自此以後,二传遂微,《左氏》学显矣。“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 《艺文志》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戒。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礼记·玉藻》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
5 第 页 教学的基本内容 附录(2) 文选左传补充材料: 《尔雅·释诂》云:“叙,绪也。”然则举其纲要,若茧之抽绪。孔子为《书》作《序》,为 《易》作《序卦》,子夏为《诗》作《序》,故杜亦称《序》,序《春秋》名义、经传体例及已为 解之意也。此序大略,凡有十一段,明义以“春秋”是此书大名,先解立名之由。自“春秋” 至“所记之名也”,明史官记事之书、名曰“春秋”之义。自“周礼有史官”至“其实一也”。 明天子诸侯皆有史官、必须记事之义。自“韩宣子 鲁”至“旧典礼经也”。言周史记事、褒贬 得失、本有大法之意。自“周德既衰”至“从而明之”,言典礼废缺、善恶无章,故仲尼所以 此经之意。自“左丘明受经於仲尼”至“所 之要故也”,言丘明作传,务在解经,而有无传之 意。自“身为国史”至“然後为得也”,言经旨之表不应,须传有通经之意。自“其发凡以言例” 至“非例也”,言丘明传有三等之体。自“故发传之体有三”至“三叛人名之类是也”,言仲尼 经有五种之例。自“推此五体”至“人伦之纪备矣”,总言圣贤大趣足以周悉人道,所说经、 传理毕,故以此言结之。自“或曰《春秋》以错文见义”至“《释例》详之也”,言已异於先儒, 自明作《集解》、《释例》之意。自“或曰《春秋》之作”下尽“亦无取焉”,大明《春秋》之早 晚、始隐终麟、先儒错缪之意。贾逵《大史公十二诸侯年表序》云:“鲁君子左丘明作传。”据 刘向《别录》云:“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铎椒作《抄撮》八 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此经既遭焚书而亦废灭。及鲁共王 坏孔子旧宅,於壁中得古文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天汉之後,孔安国献之,遭巫 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馀通,藏於秘府, 伏而未发。汉武帝时,河间献《左氏》及古文《周官》。光武之世,议立《左氏》学,公羊之徒 上书讼《公羊》抵《左氏》,《左氏》之学不立。成帝时,刘歆校秘书,见府中古文《春秋左氏 传》,歆大好之。时丞相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传。歆略从咸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 义。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诂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释经,转相发明, 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 梁在七十二弟子後, 传闻之与亲见,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问向,向不能非也。及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 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於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儒博士或不肯置 对,歆因移书於大常博士,责让之。和帝元兴十一年,郑兴父子及歆创通大义奏上,《左氏》始 得立学,遂行於世。至章帝时,贾逵上《春秋大义》四十条,以抵《公羊》、《 梁》,帝赐布五 百匹。又与《左氏》作《长义》。至郑康成,箴《左氏膏肓》,发《公羊墨守》,起《 梁废疾》。 自此以後,二传遂微,《左氏》学显矣。“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 《艺文志》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戒。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礼记·玉藻》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