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 的,而是着重于说理议论的;然而即使这样的杂文也有别于 般的政论文。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理”与“情”的高度融 合,即理中有情,寓情于理,情理兼备,使它从政论文体中独 立出来,另辟新径而步入文学园林。所以,“理而情”是鲁迅 杂文的又一特色。虽然杂文中的“理”(思想、事理)与一般 的理论观念不同,但它不如“情”主要表现为可感性的情感状 态,通过人们视觉感觉的可触及性直接影响人们情绪,况且 “理”又要依附于感情而存在,不过,鲁迅杂文中的“情”也 离不开“理”,它必须伴随着所寓的“理”来打动人。鲁迅杂 文中的情理交融的抒写随手可得,有的往往表现为一种激情状 态,即这种激情洋溢着感情的思想或凝固着思想的感情,它是 感情和思想的化合物。正如别林斯基指出的:“激情永远是观 念在人的心灵中激发出来的一种热情,并且永远向往观念。因 此,它是一种纯粹精神的、道德的、极其完美的热情。”6读鲁 迅的一些杂文,总觉得有一种深沉、凝重、忧愤、压抑、悲痛 的激情荡漾于字里行间,这种感情的激越加强了文中思想的表 达效果,而思想的深刻又加重了感情的份量,使感情凝重而不 致于空泛破碎。当然杂文的重于“理”并不是“唯理”,准确 地说乃是古典诗论中所主张的“理趣”。鲁迅杂文的许多说理 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重要的原因之 就是它富有“理趣”;而“理趣”则必定含有浓郁的感情因素, 这就避免了缺乏情趣而流入抽象发议论的弊病。 任何文学作品都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但杂文却有自己 的抒情特点。如果说一般的叙事文学通过描述来传情,体现为 情景交融的话,那么在鲁迅的杂文中往往是把描叙、抒情和析 理结合起来。如《杂感》(《华盖集》)、《彼(《准风月谈) 等,可以说都是诗,句句充满了感情,但也富于浓郁的哲理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一
的, 而是着重于说理议论的; 然而即使这样的杂文也有别于一 般的政论文。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理”与“情”的高度融 合, 即理中有情, 寓情于理, 情理兼备, 使它从政论文体中独 立出来, 另辟新径而步入文学园林。所以, “理而情”是鲁迅 杂文的又一特色。虽然杂文中的“理” ( 思想、事理 ) 与一般 的理论观念不同, 但它不如“情”主要表现为可感性的情感状 态, 通过人们视觉感觉的可触及性直接影响人们情绪, 况且 “理”又要依附于感情而存在; 不过, 鲁迅杂文中的“情”也 离不开“理”, 它必须伴随着所寓的“理”来打动人。鲁迅杂 文中的情理交融的抒写随手可得, 有的往往表现为一种激情状 态, 即这种激情洋溢着感情的思想或凝固着思想的感情, 它是 感情和思想的化合物。正如别林斯基指出的: “激情永远是观 念在人的心灵中激发出来的一种热情, 并且永远向往观念。因 此, 它是一种纯粹精神的、道德的、极其完美的热情。”16 读鲁 迅的一些杂文, 总觉得有一种深沉、凝重、忧愤、压抑、悲痛 的激情荡漾于字里行间, 这种感情的激越加强了文中思想的表 达效果, 而思想的深刻又加重了感情的份量, 使感情凝重而不 致于空泛破碎。当然杂文的重于“理”并不是“唯理”, 准确 地说乃是古典诗论中所主张的“理趣”。鲁迅杂文的许多说理 之所以能打动读者,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重要的原因之一 就是它富有“理趣”; 而“理趣”则必定含有浓郁的感情因素, 这就避免了缺乏情趣而流入抽象发议论的弊病。 任何文学作品都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但杂文却有自己 的抒情特点。如果说一般的叙事文学通过描述来传情, 体现为 情景交融的话, 那么在鲁迅的杂文中往往是把描叙、抒情和析 理结合起来。如 《杂感》 (《华盖集》)、《夜颂》 (《准风月谈》) 等, 可以说都是诗, 句句充满了感情, 但也富于浓郁的哲理 前 言 9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10 鲁迅选集 味,句句发人深思,它们是诗与哲理的结晶品,事、情、理融 为一体。正因为杂文要议要抒,作者往往以“自我”形式公开 地直接地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审美感情,这与小说作者常常把 自我审美感情消融或隐蔽在人物、情节和场景之中是不同的, 它的传情方式更接近于诗歌,故有人称杂文为别一样式的诗。 鲁迅杂文表达主观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比来体现 作家主观感情的某种倾向,造成感情的强度,这是鲁迅杂文表 达感情的常见的一种方式;运用环境或气氛的渲染来表现感 情,以象征手法或以某种形象寄寓某种思想感情,利用人物对 话或独白来传达感情,这都是鲁迅杂文常采取的传情方式。 总之,鲁迅杂文的感情化是其产生巨大审美价值的重要美 学因素,不研究鲁迅杂文的感情化就很难真切地理解鲁迅杂文 的美学价值。并不像有的人所说的那样鲁迅杂文的抒情性仅指 其中的一类,不是所有的杂文都有感情性;其实鲁迅杂文的感 情性不只体现于一部分,乃是贯串在它的总体之中。若是从纵 向考察鲁迅杂文便会发现,他的杂文的感情化程度越来越浓, 他自己就认为《华盖集》的情感态度没有《热风》“那么质 直”,越到后期的杂文越显示出感情的浓度。冯雪峰早就指出 鲁迅杂文的感情因素:“一个能思想的人,一定是一个能感情 的人,正如一个假感情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假思想的人一样。正 确的说,感情也常常引导我们去思想的,思想是指导我们的感 情的。”7鲁迅既是富有正确深刻思想的思想家,也是善于运用 喜怒哀乐感情的艺术大师,他的杂文充分表现出革命家、思想 家、文学家三大家统一的特色。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味, 句句发人深思, 它们是诗与哲理的结晶品, 事、情、理融 为一体。正因为杂文要议要抒, 作者往往以“自我”形式公开 地直接地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审美感情, 这与小说作者常常把 自我审美感情消融或隐蔽在人物、情节和场景之中是不同的, 它的传情方式更接近于诗歌, 故有人称杂文为别一样式的诗。 鲁迅杂文表达主观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比来体现 作家主观感情的某种倾向, 造成感情的强度, 这是鲁迅杂文表 达感情的常见的一种方式; 运用环境或气氛的渲染来表现感 情, 以象征手法或以某种形象寄寓某种思想感情, 利用人物对 话或独白来传达感情, 这都是鲁迅杂文常采取的传情方式。 总之, 鲁迅杂文的感情化是其产生巨大审美价值的重要美 学因素, 不研究鲁迅杂文的感情化就很难真切地理解鲁迅杂文 的美学价值。并不像有的人所说的那样鲁迅杂文的抒情性仅指 其中的一类, 不是所有的杂文都有感情性; 其实鲁迅杂文的感 情性不只体现于一部分, 乃是贯串在它的总体之中。若是从纵 向考察鲁迅杂文便会发现, 他的杂文的感情化程度越来越浓, 他自己就认为 《华盖集》 的情感态度没有 《热风》 “那么质 直”, 越到后期的杂文越显示出感情的浓度。冯雪峰早就指出 鲁迅杂文的感情因素: “一个能思想的人, 一定是一个能感情 的人, 正如一个假感情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假思想的人一样。正 确的说, 感情也常常引导我们去思想的, 思想是指导我们的感 情的。”17 鲁迅既是富有正确深刻思想的思想家, 也是善于运用 喜怒哀乐感情的艺术大师, 他的杂文充分表现出革命家、思想 家、文学家三大家统一的特色。 10 鲁 迅 选 集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前言 11 五 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 喜刷的变简的一支流。”8从审美形态来看,鲁迅杂文的主要部 分属于喜剧美,充满着喜剧性的讽刺情感:而这种喜剧性的讽 刺却又包含着严肃的悲剧因素,这是鲁迅杂文的又一重要审美 特征。 鲁迅杂文对旧社会的暴露、抨击、鞭挞,是采取喜剧性讽 刺的方式,达到否定并撕毁无价值事物的目的,因此他所塑造 的“社会相”类型形象也主要是喜剧性的艺术形象。“高级喜 剧的目的在于刻画性格,也就是刻画一般的类型。”9鲁迅杂文 可以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世相大全”和“人像大 全”,透过这些喜剧性的类型性的讽刺性的艺术形象,深刻地 反映了旧社会的面貌和本质,达到对旧社会丑态的有力批判; 并将无价值的东西撕毁开来,使读者从这种“世相”或“人 像”的概括和展览中获得审美的满足。 不过,鲁迅杂文的喜剧性含有悲剧的因素。他既称赞我国 传统讽刺艺术的寓庄于谐的特色又赞赏果戈理的“含泪的微 笑”的讽刺;而“谐”“微笑”是属于喜剧的成分,“庄”“含 泪”则属于悲剧的因素,喜刷与悲剧的混合,不仅能以讽刺喜 剧的审美态度将假恶丑的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也能以严 肃的悲剧方式加强对无价值事物的否定力量,强化作家讽刺幽 默感的深度。鲁迅并不一般地反对杂文的“幽默”,他所反对 的是充满了士大夫悠闲气味的林语堂式的“幽默”;而鲁迅杂 文的强烈讽刺性和浓郁幽默感,却在喜剧性中包含着悲剧因 素。也就是说,鲁迅的幽默带着革命者的气质和热情,饱和着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一
五 鲁迅说: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 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18 从审美形态来看, 鲁迅杂文的主要部 分属于喜剧美, 充满着喜剧性的讽刺情感; 而这种喜剧性的讽 刺却又包含着严肃的悲剧因素, 这是鲁迅杂文的又一重要审美 特征。 鲁迅杂文对旧社会的暴露、抨击、鞭挞, 是采取喜剧性讽 刺的方式, 达到否定并撕毁无价值事物的目的, 因此他所塑造 的“社会相”类型形象也主要是喜剧性的艺术形象。“高级喜 剧的目的在于刻画性格, 也就是刻画一般的类型。”19 鲁迅杂文 可以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世相大全”和“人像大 全”, 透过这些喜剧性的类型性的讽刺性的艺术形象, 深刻地 反映了旧社会的面貌和本质, 达到对旧社会丑态的有力批判; 并将无价值的东西撕毁开来, 使读者从这种“世相”或“人 像”的概括和展览中获得审美的满足。 不过, 鲁迅杂文的喜剧性含有悲剧的因素。他既称赞我国 传统讽刺艺术的寓庄于谐的特色又赞赏果戈理的“含泪的微 笑”的讽刺; 而“谐”“微笑”是属于喜剧的成分, “庄”“含 泪”则属于悲剧的因素, 喜剧与悲剧的混合, 不仅能以讽刺喜 剧的审美态度将假恶丑的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也能以严 肃的悲剧方式加强对无价值事物的否定力量, 强化作家讽刺幽 默感的深度。鲁迅并不一般地反对杂文的“幽默”, 他所反对 的是充满了士大夫悠闲气味的林语堂式的“幽默”; 而鲁迅杂 文的强烈讽刺性和浓郁幽默感, 却在喜剧性中包含着悲剧因 素。也就是说, 鲁迅的幽默带着革命者的气质和热情, 饱和着 前 言 11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12 鲁迅选集 对人生世事的关心和热忱,熔铸着强烈的爱憎和深广的忧愤 达到了“壁而能谐”、“婉而多讽”的美学境界。他的杂文并不 都是“金刚怒目”式的讽刺嘲骂,也不全是装着一脸苦相,而 是在幽默讽喻中含着庄重,在喜剧中含有悲剧成分。他认为, “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 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即就并非讽刺了,这 便是所谓‘冷嘲’”0。讽刺之所以不同于“冷嘲”,其中悲剧 因素起了重要作用。鲁迅杂文对人情世态既是辛辣的讽刺又是 热情善意的,他反对那种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求全 责备的态度。鲁迅强调文人应有鲜明的爱憎,他说:“至于文 人,则不但要以强烈的憎,向‘异己’者进攻,还得以热烈的 憎,向‘死的说教者’抗战。在现在这‘可怜’的时代,能杀 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生与爱,才能文。”2鲁迅杂文就充分 体现了这种情感态度。可见,庄与谐相结合,悲与喜相交织, 不单是表达情感的方式,而且也构成了鲁迅杂文的重要审美风 格。特别当鲁迅观察社会现象时不能不带着强烈的爱憎之感 致使他的杂文在讽刺中有一股不可遏制的逻辑力量和感情力 量,一种明晰的是非感。这种带有喜刷意味和悲剧因素融合而 成的艺术魔力,不只可以使读者认清某种社会丑恶现象,并能 激励人们热烈地去改变这种社会现象。 总之,鲁迅杂文的喜剧美主要表现为一种“悲剧的诙谐” 往往表面诙谐而骨子里却沉痛深刻,直入人心深处,能打动你 的感情,使你在发笑之后感发兴起,深入思考。这不仅因为它 的内容与形式都饶有趣味,采取了嘻笑怒骂的方式,运用了风 趣幽默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将趣味性同情感性与真理性 紧密结合起来。朱光潜说得好,“同是诙谐,或为诗的胜境 或为诗的瑕疵,分别全在于它是否出于至性深情。理胜情者往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对人生世事的关心和热忱, 熔铸着强烈的爱憎和深广的忧愤, 达到了“蹙而能谐”、“婉而多讽”的美学境界。他的杂文并不 都是“金刚怒目”式的讽刺嘲骂, 也不全是装着一脸苦相, 而 是在幽默讽喻中含着庄重, 在喜剧中含有悲剧成分。他认为, “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 而毫无善意, 也毫无热情, 只使读者 觉得一切世事, 一无足取也, 一无可为, 即就并非讽刺了, 这 便是所谓‘冷嘲’”20 。讽刺之所以不同于“冷嘲”, 其中悲剧 因素起了重要作用。鲁迅杂文对人情世态既是辛辣的讽刺又是 热情善意的, 他反对那种金要“足赤”、人要“完人” 的求全 责备的态度。鲁迅强调文人应有鲜明的爱憎, 他说: “至于文 人, 则不但要以强烈的憎, 向‘异己’者进攻, 还得以热烈的 憎, 向‘死的说教者’抗战。在现在这‘可怜’的时代, 能杀 才能生, 能憎才能爱, 能生与爱, 才能文。”21 鲁迅杂文就充分 体现了这种情感态度。可见, 庄与谐相结合, 悲与喜相交织, 不单是表达情感的方式, 而且也构成了鲁迅杂文的重要审美风 格。特别当鲁迅观察社会现象时不能不带着强烈的爱憎之感, 致使他的杂文在讽刺中有一股不可遏制的逻辑力量和感情力 量, 一种明晰的是非感。这种带有喜剧意味和悲剧因素融合而 成的艺术魔力, 不只可以使读者认清某种社会丑恶现象, 并能 激励人们热烈地去改变这种社会现象。 总之, 鲁迅杂文的喜剧美主要表现为一种“悲剧的诙谐”, 往往表面诙谐而骨子里却沉痛深刻, 直入人心深处, 能打动你 的感情, 使你在发笑之后感发兴起, 深入思考。这不仅因为它 的内容与形式都饶有趣味, 采取了嘻笑怒骂的方式, 运用了风 趣幽默的语言; 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将趣味性同情感性与真理性 紧密结合起来。朱光潜说得好, “同是诙谐, 或为诗的胜境, 或为诗的瑕疵, 分别全在于它是否出于至性深情。理胜情者往 12 鲁 迅 选 集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前言 13 往流入纯粹的讽刺”2。鲁迅杂文的讽刺、幽默、诙谐自始至 终渗透着热烈的感情,因此它决不是纯粹的讥讽或冷嘲;同时 它在讽刺、幽默、诙谐中又阐明了客观真理,揭示了事物本 质,因此它又富有深刻的理性。这就构成了鲁迅杂文的谐趣即 “悲剧的诙谐”。 鲁迅杂文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它不像一般的 文学作品使任何人都可以感受到和认识到。马克思说过,“对 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3。要欣赏 鲁迅杂文,接受它的感染,也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有热 爱祖国、热爱人民、尊重民族历史的深厚感情,这样的人才能 与鲁迅的心相通,为他那深广的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所感动; 其次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 审美感受能力。目前能够阅读并欣赏鲁迅杂文的读者特别是广 大青年,大多具备了上述条件。因此,他们迫切需要一本“鲁 迅杂文选”,希冀从鲁迅杂文中获取思想上的深刻启示和感情 上的审美享受。但愿我们编注的《售迅选集·杂文卷》能满足 广大读者的需求。 一九九年一月 注释: ①《但介亭文集·徐懋庸作灯杂巢序》。 ②同上书。 ③《华盖集·题记。 ④《阻介亭杂文序言》。 ⑤噜迅杂感选集·序言》。 ⑥两地书十七》。 ⑦《华盖集·题记》 ⑧《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一
往流入纯粹的讽刺”2 。鲁迅杂文的讽刺、幽默、诙谐自始至 终渗透着热烈的感情, 因此它决不是纯粹的讥讽或冷嘲; 同时 它在讽刺、幽默、诙谐中又阐明了客观真理, 揭示了事物本 质, 因此它又富有深刻的理性。这就构成了鲁迅杂文的谐趣即 “悲剧的诙谐”。 鲁迅杂文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它不像一般的 文学作品使任何人都可以感受到和认识到。马克思说过, “对 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23 。要欣赏 鲁迅杂文, 接受它的感染, 也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首先要有热 爱祖国、热爱人民、尊重民族历史的深厚感情, 这样的人才能 与鲁迅的心相通, 为他那深广的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所感动; 其次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 有一定的 审美感受能力。目前能够阅读并欣赏鲁迅杂文的读者特别是广 大青年, 大多具备了上述条件。因此, 他们迫切需要一本“鲁 迅杂文选”, 希冀从鲁迅杂文中获取思想上的深刻启示和感情 上的审美享受。但愿我们编注的 《鲁迅选集·杂文卷》 能满足 广大读者的需求。 一九九 年一月 注释: ① 《且介亭文集·徐懋庸作 〈打杂集〉 序》。 ② 同上书。 ③ 《华盖集·题记》。 ④ 《且介亭杂文·序言》。 ⑤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⑥ 《两地书·十七》。 ⑦ 《华盖集·题记》。 ⑧ 《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 前 言 13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