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 录 作者序1.1 上篇人是什么? 第一章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3 第二章符号:人的本性之提示.31 第三章从动物的反应到人的应对.35 第四章人类的空间与时间世界.54 第五章事实与理想.71 下篇人与文化 第六章以人类文化为依据的人的定义.81 第七章神话与宗敦.92 第八章语言.140 第九章艺术.175 第十章历史.217 第十一章科学. 263 第十二章总结与结论.281
上篇 人是什么?
第一章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1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 的。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 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 可动摇的中心。即使连最极端的怀疑论思想家也从不否认认识自 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们怀疑一切关于事物本性的普遍原理,但 是这种怀疑仅仅意味着去开启一种新的和更可靠的研究方式。在 哲学史上,怀疑论往往只是一种坚定的人本主义的副本而已。借 着否认和摧毁外部世界的客观确实性,怀疑论者希望把人的一切 思想都投回到人本身的存在上来。怀疑论者宣称,认识自我乃是 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为了欢享真正的自由,我们就必须努力打 破把我们与外部世界联结起来的锁链。蒙田①写道:“世界上最重 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然而,甚至连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内省的方法——也同 样不能免于怀疑论者的怀疑。近代哲学开端于这样一个原则—一 我们自身存在的自明性是坚不可摧、无懈可击的。但是心理学知 识的进展几乎根本没有证实这个笛卡儿主义的原则。现时代总的 思想趋势又一次指向了相反的一端。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心理学会 承认或推荐一种单纯的内省方法。一般来说他们总是告诉我们, ①蒙田(Montaigne,旧译蒙台涅,1533—1592年),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人文主 义者、不疑论思想家。——译者 ,3·
这样的方法是非常靠不住的。他们确信,一种严格的行为主义态 度是通向科学的心理学的唯一可能的途径。但是,一种始终如 的彻底的行为主义是不足以达到科学的心理学这个目标的。它能 告诫我们提防可能的方法论错误,却不可能解决关于人的心理学 的一切问题。我们可以北评或怀疑纯粹的内省观察,却不能取消 它或抹煞它。没有内省,没有对各种感觉、情绪、知觉、思想的直接 意识,我门甚至都不能规定人的心理学的花围。然而必须承认,单 靠这种内省方法是决不可能全面了解人的本性的。内省向我们揭 示的仅仅是为我们个人经验所能接触到的人类生活的一小部分, 它决不可能包括人类现象的全部领域。即使我们成功地收集并联 结了一切材料,我们所能得到的仍然不过是关于人类本性的一幅 非常残缺不全的图画,一具无头断肢的躯干而已。 亚里士多德宣称,一切人类知识都来源子人类本性的一种基 本倾向一一这种倾向在人的各种最基本的行为和反应中都表现出 来。感性生活的全部纳容是被这种倾向所决定并且充分体现着这 种领向的。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 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 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 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 事物,并明纂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 之于视党者为多。”@ 这段话充分地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观与柏拉图的知识观 之间的区别。对人的感性生活作这样的哲学赞领,这在柏拉图的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0。参见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文饭,第1页。一一 译者 4
著作中是断然不可能有的。柏拉图决不会把求知的欲望与我们运 用感官的嗜好相提并论。在柏拉图那里,感性生活与避智生活被 一条宽阔而不可逾越的鸿沟所分离:知识和真理属于先验系列,属 于一个纯粹的永恒理念的王国。即使是亚里士多德,也确信科学 的知识不可能单单靠知觉活动来达到。但是当他作为一个生物学 家而说话时,他拒绝接受柏拉图在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之间所作 的这种割裂。亚里士多德试图从生命这一方面来解释理念的世界, 解释知识的世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在这两个领域中,我门 可以发现同样不间断的连续性。在自然界中就象在人类知识中一 样,较高的形式是从较低的形式发展而来的。感官知觉、记忆、经 险、想象和理性都被一个共同的纽带联结在一起,它们仅仅是同 种基本活动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表现而已。这种基本活动在人那里 已达尽善尽美,不过在某种方式下,它也体现在动物以及有机生命 的一切形式中。 如果我们接受了这种生物学的观点,我门就会认为,人类知识 的最初阶段一定是全部都只涉及外部世界的,因为就一切直接需 求和实践利益而言,人都是依赖于他的自然环境的。如果不能不 断地使自己适应于周围世界的环境,人就不可能生存下去。走向 人的理智和文化生活的那些最初步骤,可以说是一些包含着对直 接环境进行某种心理适应的行为。但是在人类的文化进腰方面, 我们立即就遇见了人类生活的一个相反倾向。从人类意识最初萌 发之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 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超加 显著。人的天生的好奇心慢慢地开始改变了它的方向。我们几乎 可以在人的文化生活的一切形式中看到这种过程。在对宇宙的最 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 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 解地交织在一起。宗教并没有消除掉这种最早的神话学解释,相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