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它保存了神话学的宇宙学和人类学而给它们以新的形态和新 的深度。从此以后,认识由我不是被看成为一种单纯的理论兴趣; 它不仅仅是好奇心或思辨的问题了,而是被宣称为人的基本职贲。 伟大的宗教思想家们是最早反复灌输这个道德要求的。在宗教生 活的一切较高形式中,“认识你自己”这句格言都被看成是一个绝 对命令,一个最高的道德和宗教法则。在这种命令中,我们仿佛看 到了最初天生的求知本性的突然倒转一我们看见了对一切价值 的另一种不同估价。在世界上一切宗教一一犹太教、佛散、儒教、 和基督教一的历史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们各自的这种发展步 噪。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哲学思想的一般进程。希腊哲学在其最 初各阶段上看上去贝关心物理宇宙。宇宙学明显地支配着哲学研 究的所有其它分支。然而,希腊精神特有的深度和广度正是在于, 几乎每一个思想家都是同时代表着一种新的普遍的思想类型。在 米利都学派的物理哲学之后,毕达哥拉斯派发现了数学哲学,埃利 亚派思想家最早表达了一个逻辑哲学的理想。赫拉克利特则站在 宇宙学思想与人类学思想的分界线上。虽然他仍然象一个自然哲 学家那样说话,并且属于“古代自然哲学家”,然而他确信,不先研 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自然的秘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 把握实在并理解它的意义,我们就必须把自我反省的要求付诸实 现。因此对梦拉克利特来说,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他的全部哲学:“我 已经寻找过我自己”(e6no44nvue⊙r6).①但是,这种新的思想 倾向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内在于早期希腊哲学之中的,但直到 苏格拉底时代才臻于成熟。我们发现,划分苏格拉底和前苏格拉 底思想的标志恰恰是在人的问题上。苏格拉底从不攻击或批判他 的前人们的各种理论,他也不打算引入一个新的哲学学说。然而 ④k残滴I01。见第尔断(Diela)辑本:c前苏格拉演哲学家残篇(Die Fragmont心 der Vorsokratil止er),林,1934年,第5版第1章,第13页。 *6·
在他那里,以往的一切问题都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了,因为这些 问题都指向一个新的理智中心。希腊自然哲学和希腊形而上学的 各种问题突然被一个新问题所遮蔽,从此以后这个新问题似乎 吸引了人的全部理论兴趣。在苏格拉底那里,不再有一个独立的 自然理论或一个独立的逻辑理论,甚至没有象后来的伦理学体系 那样的前后一贯和系统的伦理学说。唯一的问题只是:人是什么? 苏格拉底始终坚持并挥卫一个客观的、绝对的、普遍的真理的理 想。但是,他所知道以及他的全部探究所指向的唯一世界,就是人 的世界。他的哲学(如果他具有一个哲学的话)是严格的人类学哲 学。柏拉图在一篇对话中,描写了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斐德若 (Phaedrus)的谈话。他们两人一块散步,不一会儿来到了雅典城门 外的一个地方。苏格拉底突然赞赏起这个地方的美丽来。他对他 所高度赞美的这片风景简直喜不自禁。但是斐德若打断了他。斐 德若惊讶的是,苏格拉底的举止就象一个由导游者带着来观光的 异乡人一样。他问苏格拉底:你从未出过城门吗?”苏格拉底的 回答是颇有象征意义的。他回答道:“确实如此,我亲爱的朋友。我 希望你知道了其中的缘故后会凉解我。因为我是一个好学的人, 而田园草木不能让我学得什么,能让我学得一些东西的是居住在 这个城市里的人民。”① 然而当我们研究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时,我们在任何地方 都找不到对这个新问题的一个直接解答。苏格拉底向我们详细而 不厌其烦地分析了人的各种品质和品德。他试图规定这些品质的 性质并给它们下定义:普、公正、节制、勇敢,等等。但他从未冒 膝地提出一个关于人的定义。这种表面上的不足应当如何解释呢? 苏格拉底是有意地采取了一种兜圈子的方法一一种只允许触及 问题的表面而不深入问题内部及其真正核心的方法吗?但是在这 ①柏拉图:k斐德若篇(Phaedrus.)23A(侨城特英泽本)。 7
里比在其它任何地方,我们都更加应该揣测苏格拉底的反语。恰 恰正是苏格拉底的这种否定回答给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和意想不 到的启示,正是这种否定问答告诉了我们苏格拉底对人的概念的 正面看法:我们绝不可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本性的方法来发现人 的本性。物理事物可以根据它们的客观属性来描述,但是人却只 能根据他的意识来描述和定义。这个事实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 题,这个问题是不可能靠我们通常的研究方式来解决的。前苏格拉 底哲学中所使用的那种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在这里被证明是不 够的和不充分的。因为只有在我们与人类的直接交往中,我们才 能涡察人的特性。要理解人,我们就必须在实际上面对着人,必须 面对面地与人来往。因此,苏格拉底哲学的与众不同之处不在于 一种新的客观内容,而拾恰在于一种新的思想活动和功能。哲学, 在此以前一直被看成是一种理智的独白,现在则转变为一种对话。 只有靠着对话式的亦即辩证的思想活动,我们才能达到对人类本 性的认识。以往,真理总是被看成应当是某种现成的东西,它可以 靠思考者的独自努力而被把握,并且能轻易地传递和传达给其他 人。但是苏格拉底不再满足于这种见解。在《理想国》中柏拉图 说道,往一个人的灵魂中灌输真理,就象给一个天生的瞎子以视力 一样是不可能的。真理就其本性而言就是辩证的思想的产物。因 此,如果不通过人们在相互的提问与回答中不断地合作,真理就不 可能获得。因此,真理不象一种经验的对象,它必须被理解为是一 种杜会活动的产物。在这里,我们获得了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 题的新的、间接的答案。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 在物 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 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 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 ·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①我们可以概括苏格拉 ①柏拉图:《申辞篇37E(乔威特英译本)。 ·8·
底的思想说,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子理性回答 的存在物。人的知识和逍德都包含在这种循环的问答活动中。正 是依靠这种基本的能力一对自己和他人作出回答(response)的 能力,人成为一个“有资任的”(responsible)存在物,成为一个道德 主钵。 2 〔苏格拉底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①这第一个答案,在某 种意义上说已经沿袭下来而成了经典的答案。苏格拉底的问题和 苏格拉底的方法绝不会被遗忘或抹杀。通过柏拉图思想的媒介,它 在人类文明的全部未来发展巾留下了它的标记。国要使我们相信 古代哲学的深刻统一性和绝对连续性,或许最可靠最简便的方法 就是,把希腊哲学中的这些早期阶段与希腊罗马文化最晚最崇高 的作品之 一马可·奥勒留·安托尼努斯皇帝写的《沉思录》一 书相比较。乍一看来,作这样的一个比较显得很任意,因为马可·奥 ①本书方括孤内文字均为译者据上下文意思增补。一正者 ②在以下的篇幅中我并不打算对人类学者学的历史发展作全面的评述。我将可 桃出几个代表阶段以便说明一般的思想路线。关于人的哲学的方更仍然是迫切需婴研 究的。形行上学的历史、自然哲学的历史、伦理与科学思想的历史一直都得到了详细 的究,可是在人类学哲学方面,我们仍然只是刚刚形始。在上 一世纪,这个问题的 性超来越强烈地被 惑觉到了。威 ·致尔泰余力集中三这个问题的解。 是,狄尔参的著述虽然丰预并富有启发,却仍然是不完全的。狄尔泰的一个学生贝思 哈特·格勒图转(Bernhard Groethuysen.)对于入类学哲学的-般发展作了相当出色的 叙述。但可情的是,即使这个叙述也没有达到最近的关键性的一步一我们现时代的 一步,而是传了下来。参阅格勤图森:《哲学人类学(Philosophis5 che Anthrop 我c哲学手册>(Handouch der Philo 0phe),暮尼黑与柏林,1931年,第3章 第1 207页。还可参何他的论文迈向人类学轿学CT0wrds4 Anthrope0 ogiea1P%ilo ophy),教*哲学与历史*(Philosophy and History,Essays presented to Erust Casirer),牛邝,1936年,第77-39页。 094
勒留并不是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他也不避循严格的逻辑方法。 他感谢诸神说,当他下决心使自己从事哲学时,他并没有变戒一个 誓学的著述家或三段论法的解决者。①但是,苏格拉底和马可· 奥勒留都同样地深信,为了发现人的真正本性或本质,我们首先就 必须摆脱人的一切外部的和偶然的特性。 “不能使他成为一个人的那些东西,根本就不能称为 人的东西。它们无权自称为是属于人的东西,人的本性 与它们无涉,它们不是那种本性的完成。因此,置身于这 些东西之中,既不是人生活的目的,也不是目的亦即普的 完成。而且,如果任何这些东西确曾与人相关,那么蔑视 它们和反对它们则不是人的事,.不过事实上,一个人 越是从容不造地使自己排斥这坐和其它这样的东西,他 也就越善。”自 所有那些从外部降临到人身上的东西都是空虚的和不真实 的。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 价值。财富、地位、杜会差别、甚至健康和智慧的天资一所有 这些都成了无关紧要的。唯一要紧的就是灵魂的意向、灵魂的内 在态度,这种内在本性是不容扰乱的。“那不能使一个人本身变得 比从前更坏的东西,既不可能使他的生活变得更环,也不可能从外 部或内部伤害它。”回 因此,在斯多葛主义那里,就象在苏格拉底的概念中一样,自 ①马可·奥勒留·安托尼努斯:Ad se ip5Hm”,第1卷,第8段。在以下大多 数!文中我都引用海恩斯(C.R.Ha扣s)的英译本,《马可·奥勒留·安托尼努断的 沉思录,(The Communings with Himself of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马萨诸 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16年,露白古典丛书。 ②爽勒园:沉思录第5卷,第15段。 ⑤同上书,第4卷,第3段。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