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鲁迅选集 事实为根据,既能“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⑧,又能“撕去旧 社会的假面”。所以,读鲁迅的杂文就等于读一部中国现代 史,一部形象生动的充满了爱憎之情的历史。 鲁迅的杂文概括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凝聚着鲁迅对历史的 深刻反思。虽然他的杂文不是历史经验的汇编,但其中揭示出 的与强烈感情交织在一起的历史经验既动人心弦又发人深省, 由此可见鲁迅的杂文不只是文学遗产,也是历史遗产。《论 “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杂文,清醒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 的沉痛教训,鲁迅说这些杂文“虽然不是我的血所写,却是见 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而写的⑩。《铲共大观 等杂文是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流血教训的历史总结 较前他对革命成败的原因看得更加深刻了。三十年代,鲁迅经 历的斗争愈加复杂,总结的经验教训也更加丰富。对于左翼 作家联盟的意见》等文,深刻地揭示了极左和右倾是革命的两 大危险,既指出“革命的完结”是“由于投机者的潜入”,又 看出“左翼”作家容易变成“右翼”作家,这在三十年代是了 不起的历史经验。当然,这些深刻的历史经验并不是以抽象的 说教形式出现的,它完全融会在杂文的诗情诗意之中。 它透过对历史人物的栩栩如生的勾勒,映现出历史发展的 某些侧影;虽然鲁迅杂文见不到历史人物列传的题目,但具体 描述中却包含着许多历史人物的面影踪迹。其中不只是有“正 人君子”、“特种学者”、“土绅士”、“洋绅士”、“洋场恶少”、 “遗老”、“遗少”、“革命小贩”、“叭儿”等可憎的人物,也有 李大钊、刘和珍、柔石、殷夫等许多可敬的人物。《守常全 集题记》是篇短文,却抵得一大篇李大钊传记,它以朴实的 文笔勾勒出一个革命先驱者的动人形象及其不搞“明争暗斗”、 不“扶植自己势力”的高尚品质。对于胡适、陈独秀、章太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事实为根据, 既能“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⑧ , 又能“撕去旧 社会的假面”⑨ 。所以, 读鲁迅的杂文就等于读一部中国现代 史, 一部形象生动的充满了爱憎之情的历史。 鲁迅的杂文概括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凝聚着鲁迅对历史的 深刻反思。虽然他的杂文不是历史经验的汇编, 但其中揭示出 的与强烈感情交织在一起的历史经验既动人心弦又发人深省, 由此可见鲁迅的杂文不只是文学遗产, 也是历史遗产。 《论 “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等杂文, 清醒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 的沉痛教训, 鲁迅说这些杂文“虽然不是我的血所写, 却是见 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而写的”⑩ 。《铲共大观》 等杂文是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流血教训的历史总结, 较前他对革命成败的原因看得更加深刻了。三十年代, 鲁迅经 历的斗争愈加复杂, 总结的经验教训也更加丰富。《对于左翼 作家联盟的意见》 等文, 深刻地揭示了极左和右倾是革命的两 大危险, 既指出“革命的完结”是“由于投机者的潜入”, 又 看出“左翼”作家容易变成“右翼”作家, 这在三十年代是了 不起的历史经验。当然, 这些深刻的历史经验并不是以抽象的 说教形式出现的, 它完全融会在杂文的诗情诗意之中。 它透过对历史人物的栩栩如生的勾勒, 映现出历史发展的 某些侧影; 虽然鲁迅杂文见不到历史人物列传的题目, 但具体 描述中却包含着许多历史人物的面影踪迹。其中不只是有“正 人君子”、“特种学者”、“土绅士”、“洋绅士”、“洋场恶少”、 “遗老”、“遗少”、“革命小贩”、“叭儿”等可憎的人物, 也有 李大钊、刘和珍、柔石、殷夫等许多可敬的人物。《〈守常全 集〉 题记》 是篇短文, 却抵得一大篇李大钊传记, 它以朴实的 文笔勾勒出一个革命先驱者的动人形象及其不搞“明争暗斗”、 不“扶植自己势力” 的高尚品质。对于胡适、陈独秀、章太 4 鲁 迅 选 集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前言 5 炎、刘半农等较复杂的人物,也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予以 公正的历史评价。可以说,读鲁迅这样的杂文比读过去任何历 史传记,更能发人深思,催人省悟。 总之,鲁迅的杂文从多方面显示了它的“史诗”价值,这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三 鲁迅杂文“展示了活的人间相”。众所周知,鲁迅的杂文 异于政治的、哲学的、历史的教科书,它主要不是逻辑思维的 结果,而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杂文作为一种 边缘性的文体,具有评论性和文学性这两重性,但到了伟大文 学家鲁迅手里却被极为熟练地驾驭着,尽可能以形象思维的方 式来把握世界,尽可能多方面地赋予它艺术本质。这就使鲁迅 杂文里的概念与形象、理性与诗意之间以多种形式自由地转 化、渗透,判断推理的展开往往连缀着形象的美丽花结,形象 的描绘也无不为理智的光芒所照耀,达到了诗意化的境界。 如果仅仅一般地说鲁迅杂文富有形象化特征,很容易将鲁 迅杂文高度艺术性的获得只归结为某些形象化的修辞格的运 用,而忽略了作家在杂文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创造性的艺术思 维活动。精心研读鲁迅杂文便会发现,不论是种种历史事件或 是各色社会现象或是不同人物风情,在作者笔下之所以都能展 现出动人的艺术画面,这正是他出色地运用艺术想象的结果。 杂文的艺术性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来实现,而艺术想象则 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成分和实质,尤其“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的 想象活动”(黑格尔语)。况且杂文又是一种文学样式,尽管它 有独特之处,但却不能离开艺术想象而存在。鲁迅的高明之处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炎、刘半农等较复杂的人物, 也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予以 公正的历史评价。可以说, 读鲁迅这样的杂文比读过去任何历 史传记, 更能发人深思, 催人省悟。 总之, 鲁迅的杂文从多方面显示了它的“史诗”价值, 这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三 鲁迅杂文“展示了活的人间相”。众所周知, 鲁迅的杂文 异于政治的、哲学的、历史的教科书, 它主要不是逻辑思维的 结果, 而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杂文作为一种 边缘性的文体, 具有评论性和文学性这两重性, 但到了伟大文 学家鲁迅手里却被极为熟练地驾驭着, 尽可能以形象思维的方 式来把握世界, 尽可能多方面地赋予它艺术本质。这就使鲁迅 杂文里的概念与形象、理性与诗意之间以多种形式自由地转 化、渗透, 判断推理的展开往往连缀着形象的美丽花结, 形象 的描绘也无不为理智的光芒所照耀, 达到了诗意化的境界。 如果仅仅一般地说鲁迅杂文富有形象化特征, 很容易将鲁 迅杂文高度艺术性的获得只归结为某些形象化的修辞格的运 用, 而忽略了作家在杂文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创造性的艺术思 维活动。精心研读鲁迅杂文便会发现, 不论是种种历史事件或 是各色社会现象或是不同人物风情, 在作者笔下之所以都能展 现出动人的艺术画面, 这正是他出色地运用艺术想象的结果。 杂文的艺术性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来实现, 而艺术想象则 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成分和实质, 尤其“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的 想象活动” (黑格尔语) 。况且杂文又是一种文学样式, 尽管它 有独特之处, 但却不能离开艺术想象而存在。鲁迅的高明之处 前 言 5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6 鲁迅选集 在于,他辩证地处理了杂文凭事实说话与艺术想象的关系,即 以生活的客观真实性为前提,结合杂文体裁的具体特点,巧妙 而娴熟地挥动着艺术想象的彩笔,在逻辑形式纵横交错的背景 上开拓出形象思维的胜境。 “展示了活的人间相”,即塑造形形色色的“社会相”艺术 形象,这就十分突出地表现了鲁迅杂文中艺术想象的成功运 用。鲁迅多次谈到他创造“社会相”艺术形象的经验。他自称 “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1。假若 鲁迅舍弃创造性的艺术想象,那便不可能将客观现实存在的 “人间相”或“社会相”塑造成具有类型性或典型性的艺术形 象。鲁迅认为,杂文讽刺家欲创造动人的艺术形象,必须是在 社会上某种人的丑相充分暴露的关键时刻给他“照下来的一张 相”2;而这一张相所显示的不是“社会相”的表层现象,“多 是现世相的神髓”,社会某类人的灵魂。这种深入人物灵魂的 刻画,如果不借助艺术想象,那是不可理解的。鲁迅杂文的巨 大美学价值和不朽艺术魔力,与他以天才的艺术想象力成功地 塑造了“社会相”类型艺术形象系列紧密相关,它们组成了半 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的百丑图,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和 浓郁的审美旨趣。特别是鲁迅笔下的“奴才相”和“流氓相” 等类型形象,不只是中国旧社会的产物,也是这个社会中假恶 丑的代表。鲁迅说自己的杂文:“格局虽小,不是也描出了或 一形象了么”3的确,他以艺术想象的画笔,将其一连串的直 感理性和理性直感诉诸于形象,读者可以由这一系列的“类 型”形象而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嘴脸,从而产生 种心灵的共振,领略到一种审美意趣。 艺术想象在鲁迅杂文的“社会相”类型形象的刻画上主要 表现为“虚拟”,也就是靠虚拟赋予人物以表现特征。即使是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在于, 他辩证地处理了杂文凭事实说话与艺术想象的关系, 即 以生活的客观真实性为前提, 结合杂文体裁的具体特点, 巧妙 而娴熟地挥动着艺术想象的彩笔, 在逻辑形式纵横交错的背景 上开拓出形象思维的胜境。 “展示了活的人间相”, 即塑造形形色色的“社会相”艺术 形象, 这就十分突出地表现了鲁迅杂文中艺术想象的成功运 用。鲁迅多次谈到他创造“社会相”艺术形象的经验。他自称 “我的坏处, 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 砭锢弊常取类型”1 。假若 鲁迅舍弃创造性的艺术想象, 那便不可能将客观现实存在的 “人间相”或“社会相”塑造成具有类型性或典型性的艺术形 象。鲁迅认为, 杂文讽刺家欲创造动人的艺术形象, 必须是在 社会上某种人的丑相充分暴露的关键时刻给他“照下来的一张 相”12 ; 而这一张相所显示的不是“社会相”的表层现象, “多 是现世相的神髓”, 社会某类人的灵魂。这种深入人物灵魂的 刻画, 如果不借助艺术想象, 那是不可理解的。鲁迅杂文的巨 大美学价值和不朽艺术魔力, 与他以天才的艺术想象力成功地 塑造了“社会相”类型艺术形象系列紧密相关, 它们组成了半 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的百丑图, 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和 浓郁的审美旨趣。特别是鲁迅笔下的“奴才相”和“流氓相” 等类型形象, 不只是中国旧社会的产物, 也是这个社会中假恶 丑的代表。鲁迅说自己的杂文: “格局虽小, 不是也描出了或 一形象了么 ?”13 的确, 他以艺术想象的画笔, 将其一连串的直 感理性和理性直感诉诸于形象, 读者可以由这一系列的“类 型”形象而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嘴脸, 从而产生一 种心灵的共振, 领略到一种审美意趣。 艺术想象在鲁迅杂文的“社会相”类型形象的刻画上主要 表现为“虚拟”, 也就是靠虚拟赋予人物以表现特征。即使是 6 鲁 迅 选 集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前言 “再现”客观生活的“社会相”类型人物,也必须以敏锐的艺 术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作根底,对生活素材进行捕捉、选择 和提炼。“虚拟”主要靠作者艺术想象力的发挥,把人物引入 设想的规定情境中进行活动。鲁迅杂文“社会相”类型人物的 刻画虽然有想象之辞和虚拟的成分,但却惟妙惟肖,神情跃 然,使他们的无耻灵魂、可僧可笑的面目暴露得淋漓尽致。这 说明艺术想象的功能可以克服具体客观事实的局限性,在一定 的限度内赋予人物以显著的表现特征,使理性思维对象化为活 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这种“虚拟”既符合艺术的真实,切近 某个人或某群人的性格逻辑;又具有生活的假定性,使真实的 人物符合假定的样子,这与小说的“虚构”完全是以假为真大 不相同,因为“虚拟”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总起来看,就“社会相”类型人物形象的刻画而言,鲁迅 杂文对艺术想象的运用具有这样的特点:把艺术想象纳入逻辑 论证的轨道,围绕着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赋予人物对象以表现 特征,使逻辑论证与形象描绘融为一体,使艺术想象之花获得 内在生命力,此其一;以实带虚,以虚衬实,虚实结合,即刻 画人物总是有根有据,不虚构夸张,并在此基础上以虚拟的方 式进行艺术想象,使所写人物紧紧附丽于客观事实,显得飞驰 有变,虚不离实,此其二;“类型”的创造,把“形”与“神” 完美的融为一体,既以浓缩的笔墨选取一瞬间变化对人物予以 描绘,又以作者对人物审美感情的渗透来统一整篇杂文中的思 理,使艺术想象不仅置于深刻的理性思维之上,且具有单向 性、片断性和高度概括性,这表明艺术想象不能不受到逻辑思 维的严格限制,此其三。由于鲁迅成功地运用了艺术想象,出 色地塑造了一系列“人间相”的类型人物形象,致使其杂文具 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和丰厚的审美价值。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一
“再现”客观生活的“社会相”类型人物, 也必须以敏锐的艺 术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作根底, 对生活素材进行捕捉、选择 和提炼。“虚拟”主要靠作者艺术想象力的发挥, 把人物引入 设想的规定情境中进行活动。鲁迅杂文“社会相”类型人物的 刻画虽然有想象之辞和虚拟的成分, 但却惟妙惟肖, 神情跃 然, 使他们的无耻灵魂、可憎可笑的面目暴露得淋漓尽致。这 说明艺术想象的功能可以克服具体客观事实的局限性, 在一定 的限度内赋予人物以显著的表现特征, 使理性思维对象化为活 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这种“虚拟”既符合艺术的真实, 切近 某个人或某群人的性格逻辑; 又具有生活的假定性, 使真实的 人物符合假定的样子, 这与小说的“虚构”完全是以假为真大 不相同, 因为“虚拟”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总起来看, 就“社会相”类型人物形象的刻画而言, 鲁迅 杂文对艺术想象的运用具有这样的特点: 把艺术想象纳入逻辑 论证的轨道, 围绕着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赋予人物对象以表现 特征, 使逻辑论证与形象描绘融为一体, 使艺术想象之花获得 内在生命力, 此其一; 以实带虚, 以虚衬实, 虚实结合, 即刻 画人物总是有根有据, 不虚构夸张, 并在此基础上以虚拟的方 式进行艺术想象, 使所写人物紧紧附丽于客观事实, 显得飞驰 有变, 虚不离实, 此其二;“类型”的创造, 把“形”与“神” 完美的融为一体, 既以浓缩的笔墨选取一瞬间变化对人物予以 描绘, 又以作者对人物审美感情的渗透来统一整篇杂文中的思 理, 使艺术想象不仅置于深刻的理性思维之上, 且具有单向 性、片断性和高度概括性, 这表明艺术想象不能不受到逻辑思 维的严格限制, 此其三。由于鲁迅成功地运用了艺术想象, 出 色地塑造了一系列“人间相”的类型人物形象, 致使其杂文具 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和丰厚的审美价值。 前 言 7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8 鲁 迅选 集 四 鲁迅的杂文“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4 “移人情”,足以说明鲁迅杂文具有情感化的审美特征;也就是 说,情感性与形象性不只是鲁迅杂文能够步入高尚文学楼台的 两根柱石,也是决定其杂文文艺本质的两大要素。 鲁迅塑造的“社会相”类型形象并不是生活原型客体的单 纯复制,而是与作家主观感情相渗透相融合的产物,是作家感 情化了的形象。只有当客体原型引起了作家的本质认识,成为 抒发作家主观感情的具象,这时才有可能构建杂文的“类型” 人物形象。鲁迅曾自述他的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 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这清楚地说明他的杂文是借助 某种具象、类型、物态来表达自己对不合理社会的愤懑,抒发 自己的强烈爱憎之情,并达到了悲哭喜歌的情感强度。不过, 作家的主观感情不是游离于客体之外,它是渗透于客体并与客 体相融合,使之成为相对独立于作品中的“类型”形象;而这 种“类型”形象并不完全相同于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它 是服务于作家“释愤抒情”的目的,贮满了作家的主观情感」 虽然这种“类型”形象受制于客观生活原型,然而它却受作家 主观感情的支配,如若离开作家主观感情的渗入,社会相的 “类型”形象是无法诞生的。如“叭儿狗”这种社会相中的 “类型”形象,由于作家主观感情的渲染和憎恶感情的渗透, 赋予它“人”的某种气质和个性特征,才使它脱开了动物标本 的静态,成为“人化”了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活的艺术类型形 象。 鲁迅杂文还有许多并不侧重于刻画社会相“类型”形象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四 鲁迅的杂文“生动, 泼辣, 有 益, 而 且也能移 人情”14 。 “移人情”, 足以说明鲁迅杂文具有情感化的审美特征; 也就是 说, 情感性与形象性不只是鲁迅杂文能够步入高尚文学楼台的 两根柱石, 也是决定其杂文文艺本质的两大要素。 鲁迅塑造的“社会相”类型形象并不是生活原型客体的单 纯复制, 而是与作家主观感情相渗透相融合的产物, 是作家感 情化了的形象。只有当客体原型引起了作家的本质认识, 成为 抒发作家主观感情的具象, 这时才有可能构建杂文的“类型” 人物形象。鲁迅曾自述他的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 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15 。这清楚地说明他的杂文是借助 某种具象、类型、物态来表达自己对不合理社会的愤懑, 抒发 自己的强烈爱憎之情, 并达到了悲哭喜歌的情感强度。不过, 作家的主观感情不是游离于客体之外, 它是渗透于客体并与客 体相融合, 使之成为相对独立于作品中的“类型”形象; 而这 种“类型”形象并不完全相同于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形象, 它 是服务于作家“释愤抒情”的目的, 贮满了作家的主观情感, 虽然这种“类型”形象受制于客观生活原型, 然而它却受作家 主观感情的支配, 如若离开作家主观感情的渗入, 社会相的 “类型”形象是 无法诞生 的。如“叭儿 狗”这种 社会相中 的 “类型”形象, 由于作家主观感情的渲染和憎恶感情的渗透, 赋予它“人”的某种气质和个性特征, 才使它脱开了动物标本 的静态, 成为“人化” 了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活的艺术类型形 象。 鲁迅杂文还有许多并不侧重于刻画社会相“类型” 形象 8 鲁 迅 选 集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