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緒論 5 1.2研究概述 本書涉及的相關理論主要包括:漢字構形學、字形學、字用 學和漢字文化學。這幾方面的相關研究概况如下: 1.2.1漢字構形學研究概述 “構形方式是一個歷時態演進的系統,系統内部不斷調整優 化,這種調整優化從本質上反映了漢字體系的發展”,但是, “長期以來,文字學研究偏重漢字個體結構的分析,將不同歷史 階段產生的漢字置於同一歷史平面作類型性概括”①,這樣很難 準確揭示漢字體系運動的規律。 上世紀90年代,王寧先生創立了漢字構形學理論,對漢字 的結構單位、結構類型、構件功能、構形模式以及如何建立漢字 構形系統等問題進行了非常系統地闡述,並以實用為主歸納出十 一種漢字結構模式。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 生分别根據不同時期的文字材料對漢字構形系統進行了分時斷代 描高。他們利用計算機技術,對甲骨文到楷書的各個階段的漢字 構形情况從基礎構件、構形模式、結構層次、構件功能等方面進 行統計,作了從定量到定性的研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博士論 文有:鄭振峰《甲骨文構形系統研究》、羅衛東《春秋金文構形 系統研究》、李運富《楚國俺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趙學清 《戰國東方五國文字構形系統研究》、王貴元《馬王堆帛書構形 系統研究》、洪映熙《居延漢簡構形系統研究》、陳淑梅《東漢 碑隸構形系統研究》、劉延玲《魏晉行書棒形研究》、楊宏《北 ①黄德寬《漢字構形方式:一個歷時態演進的系統》,《安缴大學學報》1994 年第3期
古漢字結拂變化研究 魏石刻楷書構形系統研究》、王立軍《宋代雕版楷書構形系統研 究》、易敏《雲居寺銘刻石經文字構形研究》。碩士論文有:潘 傑《甲骨文非形聲字構形研究》、齊元濤《小篆構形屬性的計算 機测查》。這些論文都是以共時平面上同一形制的漢字為字料, 對漢字構形系統進行描寫。他們對漢字構形的斷代描述,已經初 步形成了一部漢字構形史。 李運富先生對王寧先生的漢字構形學理論又有所闡發。他將 王寧先生在《漢字構形學講座》中提出的四種基本的構件功能 和演變後喪失理據所形成的記號,並列為五種構件功能,即:象 形功能(或稱表形功能)、表義功能、示音功能、標誌功能和記 號功能。並且認為,漢字構件之間,主要是兩種功能的相互組 合,三種以上的極少。他把三種功能以上的組合統歸為“多功能 合成字”,把利用已有字形通過變異手段產生的無法界定構件功 能的字統歸為“變異獨體字”,剩下的就全都是雙功能組合的字 (包括零組合)。他用推算加變通的方法將各種功能的組合模式 總結如下: 象形 表卷 示音 標誌 代號 象形 形零合成字 形形合成字 形義合成字 形音合成字 形標合成字 形代合成字 表義 義零合成字 義形合成字 義義合成字 義音合成字 義標合成字 義代合成字 示音 音零合成字 音形合成字 音羲合成字 音音合成字 音標合成字 音代合成字 標誌 標零合成字 標形合成字 標羲合成字 標音合成字 標標合成字 標代合成字 代號 代墨合成字 代形合成字 代義合成字 代音合成字 代標合成字 代代合成字 變異猬酸字 多功能合成字 兩兩組合的機械類型可得30種,排除異序重複者10種(隸 書),减去不產生新形體的2種(楷書),實際應有零合成字 (或稱獨體字)3種,合體字15種;加上一種特殊的變異獨體
第1章绪論 字,一種多功能合成的合成字,總共20種(零合成字4種,合 體字16種)。 王寧先生和李運富先生所歸納的漢字結構模式,可以用來分 析古今一切漢字,而且標準簡單,系統明確,容易識記,便於操 作。但他們立足於靜態的構形系統,以是否產生新的形體作為漢 字構造的前提,因而把“假借字”排除在漢字結構類型之外。 本選題的研究對象是漢字的結構變化,要對記绿同一個語詞的漢 字結構進行比較。卜瓣和青銅銘文中,有很多本無其字的假借 字,如果按照假借字原本的形體構造分析,其本職功能(本義) 與後出本字的構造功能不相同,從而導致大批後出本字的結構沒 有源字可比,這就造成了處理材料的困難。在此,我們想借助趙 誠先生的“音本字”理論來解决這個問題。趙先生“從形音義 之間的關係來考察漢字和所表示的漢語的詞所形成的關係,把甲 骨文字分為‘形義字’‘音義字’‘形聲字’三類,…這三類 不僅可以在平面上概括全部漢字,而且可以從歷史上說明各種本 字,從字與詞的關係上說明各種本義。以本字而論,可以分為形 本字、音本字、形聲本字三類”①。這樣,把本無其字的假借看 成造字之法,用這種方法創造出來的字是後代某些字的音本字。 根據“音本字”理論,本無其字的假借字只與所記録語詞的讀 音有聯繫,依照漢字結構模式的分析原則,我們將它歸作“音零 合成字”。因此本鲁所涉及的結構模式,理論上說可能有21種不 同類型。 公開發表的關於漢字構形系統的單篇論文主要有:王寧先生 《系統論與漢字構形學的創建》,該文從理論高度對漢字構形學 内容、任務和意義進行了闡述。此外,鄭振峰《論甲骨文構形系 ① 詳見趙就《二十世紀甲骨文研究述要》第1251頁,書海出版社,2006年2 月
古漢字結構變化研究 統的特點及其演變》、超學清《戰國東方五國文字的構形系統》、 李運富《從楚文字的構形系統看戰國文字在漢字發展史上的地 位》、齊元禱《說文小篆構形系統相關資料的計算機测查》,這 些文章不僅對某一時期的漢字構形系統進行了斷代测查和研究, 而且通過與别的時期的测查資料進行比較,總結解納了某一時期 漢字構形系統的性質、特點和發展趨勢等。王貴元《漢字構形系 統及其發展階段》通過比較不同時期構形系統的测查結果,對古 今漢字構形模式的差異進行概括總結:“漢字在古文字階段,結 構上有象形組合到音義、會義組合的轉换過程,形體上有象形到 象形性降低的發展過程,後期形體的象形可稱為亞象形。到隸書 階段,漢字音義、會義的組合結構未變,固定的形與固定的音義 凝結(或者說相統一)模式未變,所變者僅是構件形體由象形 到音義符號的轉化,隸變的實質即在於此,古今文字的差異也在 於此”①。 但是,各個不同構形系統测查和描离的字不盡相同,字數也 相差懸殊,尤其是甲骨文和金文,至今發現的只是卜辭和青銅器 銘文的用字,不能作到對整個構形系統中所有字作窮盡性的御查 和描寫;而《說文》作爲一部字書,收字相對全面,因此,甲 骨文、金文的测查字料與小篆的测查字料性質不同,這些测查結 果的可比性是值得懷疑的。由於测查的文字不盡相同,不能前後 對應,因此,無法對演變現象、規律做從定量到定性的具體分 析,演變原因的探究也難以深入。 李運富先生《論漢字結構的演變》一文,從漢字結構演變 的結果、演變規律和演變原因三個方面分析闡述了漢字結構演變 間題②,與本書結構十分相似,有較強的借鑑作用;北京師範大 ①王贵元《漢字搆形系統及其發展階段》第104-109頁,《中國人民大婴梨 報》,1999年第1期。 ②見《河北大學學报》,2007年第二期
第1章緒論 9 學李秀坤的碩士論文《甲骨文演變到小篆的規律》,對甲骨文和 小篆構形特點進行了比較,並對引起演變的原因和規律進行了分 析,與本書的研究對象和結構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雖然這些文 章對漢字結構變化的分析只是舉例性的,但其分析間題的方法和 思路對本書具有一定啓發和參考作用。 1.2.2字形學和字用摩研究概述 王力先生認為漢字形體變化應該分為兩方面來看:第一是字 體(文字的筆劃姿態)的變遷,第二是字式(文字的結構方式) 的變遷①;蔣善國先生分為文字體系與形體演變②;裘錫圭先生 把漢字變化分為形體和結構两方面,形體上又分為字體與字形, 結構上則分為表意字、形聲字、假借字以及記號字、半記號 字③。這些研究涉及的内容、所用名稱以及分類方法各不相同, 卻都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對漢字形體的研究都涉及到兩項各自獨 立而又繁密聯繫的内容:一是結構,或稱為字式、構造、形體耩 造、組織構造、字形結構等。二是字體,或稱為體態、書體、態 勢、體式、字體風格、書法風格、書寫、寫法。 李運富先生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提出漢字本體研究具有三個不 同層面:即字形,字構、字用。字形,指稱外部形態,包括書窝 單位、書寫方法、書寫風格、字體類型、字形變體等等,可以形 成漢字形態學,即從外部形態入手,研究漢字樣式的書寫規律和 變異規律,也可以叫做漢字書體學。字構,指稱内部結構,包括 結構單位、構件類别、結構理據、組合模式以及各種結構屬性的 變化等等,可以形成漢字横形學,即從内部結構着眼,研究漢字 的結構理據和結構規律。字用,指稱記録職能,包括記録單位、 ①王力《漢語史稿》,中華善局,1958。 ②蔣善☒《漢字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③裘錫圭《漢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