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字結構變化研究 張素鳳著 中華書局
古漢序結構燮化研究 張素鳳著 中单著局
圆書在版編目(CIP)数據 古漢字結構變化研究/張素鳳著,一北京:中華書局, 2008.7 ISBN978-7-101-06340-0 I.古…Ⅱ.張…Ⅲ.漢字:古文字-結構-研究 W.H121 中國版本圆書館CP數據核字(2008)第152281號 貴任编解:趙伏 古漢字結構變化研究 張素陬著 米 中華昔局出版發行 (北京市雙毫蹑太平橘刚里38就10073) http://www.zhbc..com.en E-mail:zhbe@zhbe.com.cn 北京瑞古冠中印刷廠印刷 850×1168毫米1/32·11%印蛋·2播質·250平华 2008年7刀第1版2008年7月北京第3次印卿 印敏:1-2000册定价:29,00元 1SBN978-7-101-06340-0
序 雨於漢字的演變,通常只作字料的總體比較,如锐甲骨文有什 麽特點,金文有什麽特點,小篆有什麽特點等,然後列出一個從甲 骨文到楷書的發展序列。我們認爲,這種籠统的比較往往偏重表 面的字體,而且多属舉例性質,難以反映漢字發展的寶質和全貌。 這是因属漢字具有形(形體)、意(耩意)、用(功能)三個要素,漢字 的本體研究也相應地分爲字形(外部形態)、字耩(内部結耩)、字 用(記绿職能)三個系統①。漢字形、意、用的演變不可能全都同步 進行,合在一起叙述有時是锐不清楚的,所以關於漢字的演變研究 最好也要分属字形的演變、字構的演雙、字用的演變三個系統来進 行。 用三個系統的眼光来看,不管是自覺還是不自覺,從前關於字 形的演變論述得比較充分,而字構演變和字用演變的研究則相對 薄弱。就字構而言,盡管已有不少成果對歷代漢字的共時系統做 過结構分析和描窝,但利用這些成果,以探討漢字钻構演變属目 的,對不同時期的漢字結構體系作全面的縱向比較的却還幾乎是 一個空白。我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論漢字结構的演變》②,認爲 ①詳參李運富《漢字語用學論網》,《勒耘學刊》(語言卷)第1輯,擊苑出版社 2005年4月:《淡字性質綜論》,《北京師施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論“漢字起源”的 具随所指》,《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3輯,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 ②李運言《論漢字結擀的演變》,《河北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古漢字結構變化研究 漢字结構不是一成不變的,就演變的结果来說,有的钻構理據消失 了,有的結構理據重新分析了,有的结構理據隱含在系統之中了; 就演變的规律来說,不外乎義化、音化、代號化三種方式;就演變的 原因來說,有書寫方面的,有職能方面的,還有文化方面的。但我 的道篇文章也是舉例性的,搭了個漢字结構演變研究的框架而已, 並没有細緻的論述和系統材料的比較。舉舉例子,搭搭框架,是很 容易的;要全面分析材料,系統比較异同,深入解釋原因,就非下苦 功夫不可。值得高興的是,張素鳳《古漢字结構變化研究》一書的 出版,篇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真正下過苦功夫的重大成果,其價值也 正好體現在全面分析材料、系統比較异同、深入解釋原因上。 一、全面分析材料 該書爲了描窝古漢字结構變化的情况,不是用舉例方式,而是 針對《漢語古文字字形表》《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字詁林》《古文字 詁林》及《說文解字》所收绿的甲骨文、金文與秦篆進行全面的測 查和分析。盡管書中用來比較的有效字形只有一千多個,但這是 從所有材料中經過分析篩選得出的。篩選的標準主要是字形的本 用職能相當,就是說,只有構意明確并且是記绿同一語詞的不同時 代的字形才能用来比較。作者要選出這樣可以用来比較的字,首 先必須面對材料範圍内所有的字。那些最後被排除掉的字形也是 花费了作者許多心血的,可以說排除和舍棄本身就是研究的成果。 這一點通常不太属人注意,所以我要特别强調一下。例如,作者認 爲《字形表》等字書所收绿的字有兩種情况需要剔除,一是小篆字 形與商周字形雖然有傳承關係,但與字形相對瘾的語詞不同,這樣 的字應該排除。如甲骨文“”與小篆“今”雖然字形相近,但典字 形相切合的本義之間没有任何聯繁,所對應的語詞讀音也没有相 同相近關係,就是锐這兩個字形所對應的本詞不同,屬於形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