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漢字結構變化研究 5.2職能簡縮與古漢字結構變化… (178) 5.3職能擴大與古漢字結構變化 (200) 5.4職能轉移與古漢字結構變化 (204) 第6章社會歷史文化對古漢字結構的影響 (209) 6.1理論依據… (209) 6.2實例分析… (217) 結語 (240) 參考文獻 (244) 附録1 (250) 附绿1.1 殷商文字與小篆結構模式比較一覽表…(250) 附錄1.2西周金文與小篆結構模式比較一覽表 .(304) 附録2 (333) 附绿2.1釋“帚” (333) 附録2.2甲骨文中从“帚”之字考釋… (342) 後記 (352)
第1章緒 論 1.1研究目標和意義 按照使用時代的不同,漢字可以分爲古文字和今文字,古文 字又可以劃分為殷商文字、西周文字、春秋戰國文字和秦代的小 篆。這些不同時代的漢字相互之間是一脈相承而又有所差異的。 本選題主要是對古文字階段的漢字結構變化現象、規律和原因進 行分析和探討。要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一、以現今發現的最早的商周文字和對應的小篆字形為比較 對象,對古文字階段漢字結構變化情沉進行分類描窝;利用計算 機敷據庫,對古漢字結構模式和構件功能變化情祝進行從定量到 定性的分析。 二、總結古文字階段漢字結構變化的規律。 三、從漢字書窝、記绿職能、社會歷史文化三個角度對漢字 結構變化的原因進行分析和探討。 本選题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豐富漢字構形學的内容,對漢字學理論的發展具有一定 價值。 漢字搆形學的研究目標主要是“探前漢字的形體依一定的理
古漢字结構變化研究 據構成和演變的規律”①。因此,漢字構形學有两個不同的研究 角度,即漢字結構的“共時研究”和漢字結構的“歷時研究”。 漢字結構的“共時研究”是對漢字結構的斷代研究,它要描寫 一個時代或一個時期的漢字結構系統,包括基礎構件、結構模 式、結構層次、構件功能等。漢字結構的“歷時研究”是對漢 字結構發展演變過程的研究,它以漢字結構的變化為研究對象, 在弄清個醴字符結構變化的基礎上,考查出漢字構形系統的總體 演變規律,並且對這種演變的内在和外在原因作出符合歷史的解 釋。 對於漢字結構的共時研究,北京師範大學漢字所的師生作了 大量工作。他們對殷商甲骨文、春秋金文、戰國文字、小篆、隸 書、楷書等各個時期的漢字構形系統做了非常細繳的斷代描寫, 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每個階段構形系統的测查與描篇逐步完 成後,漢字的發展歷史與發展趨勢的探討,應當產生突破性的進 展。在這些進展之後,漢字的性質、漢字的優化和簡化等素來有 爭議的問題,較易取得共識”②。也就是說,漢字構形系統的共 時研究完成之後,在此基礎上的歷時研究也應當有所突破。然 而,目前對漢字的歷時研究,一方面,或限於書體的研究,流於 概念化,正如詹鄞鑫所說:“過去的研究,在辨析各種書體的名 實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對於漢字演變的過程和原因的研究仍然 很薄弱,或流於概念化。人們習慣於按書體的不同,把漢字演變 過程歸納為‘甲骨文一金文—篆文(或分爲大篆或小 篆)—隸書(或分爲古隸八分)一草書一一楷書—行書’ 的模式。這種模式既不能完全反映漢字演變的原因和動力,也並 不完全符合漢字演變的實際過程”③;另一方面,或限於對個體 ① 王寧《漢字構形舉满座》第10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② 王寧《系統論與漢字構形學的創建》,《暨南學報》2000年第2期第21寬: ③詹鄞鑫《漠字說略》第24頁,途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第1章绪输 3 字符演變過程的研究,但“僅僅探討漢字個體字符的形體變化不 能稱作漢字史。只有在弄清個體字符形體變化的基礎上,考查出 漢字構形系統的總體演變規律,並且對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做 出符合歷史的解釋和比較研究,才能稱為漢字史。有了科學的漢 字史,漢字的發展趨勢才能清楚,漢字的改革方向才會進一步明 碓”①。因此,對漢字結構進行系統的歷時研究,總結漢字結構 變化的規律,對引起漢字結構變化的原因做深入而系統的研究, 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能夠對漢字構形舉的發展有所補益,使漢 字構形學的研究更加系統、深人,而且能夠促進漢字史研究,豐 富漢字學理論。 二、探求古文字演變的規律和原因,為古文字的系統研究及 考釋提供依據和參考,同時,為現行漢字的改革提供借鑒。 “假使我們為文字學的目的而去研究古文字,那磨,我們必 須詳考每一個字的歷史,每一族文字中的關係,每一種變異或錯 誤的規律;總之,我們要由很多的材料裹,歸納出些規則來,做 研究時的標準。有了這種標準,就可以做有系統的研究,既不必 作無謂的謹慎,也不至於象沒籠頭的野馬一樣”②。同樣,我們 研究古文字的演變現象,歸納其中的規律,也可以為今後古文字 的系統研究及考釋工作提供依據和參考。 些小篆字形與對應商周字形相比,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但 “字形之學不在於以古字為正字來糾正後代的‘訛誤',而在於 發現演變的原因,歸納演變的規律,掌握字形演變的方向”③。 “研究漢字發展歷史及其規律的漢字擊和根據漢字發展的歷史探 ①王寧《二十世紀漢字間題的爭論舆跨世紀的漢字研究》,《中國社含科摩》 1997年第1期。 ②唐蘭《古文字學導論》第140頁,齊魯昔社,1981年1月。 ③王廊陽《漢字學》第730頁,吉林文史出版杜,1989年12月
古漢字結樽變化研究 討漢字的改進和改革的漢字學本來應該是互補的,相輔相成 的”①。因此,我們研究古文字的演變規律,掌握字形演變的方 向,不僅促進漢字學理論研究,而且,對於探求現行漢字發展演 變趨勢和動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漢字改革工作具有一定的借 鑒作用。 三、認識《說文》的性質和構意分析特點,探求漢字結構 分析的一般規律,對於現行漢字的結構分析和識字教學有一定的 借鑒意義。 通過小篆與甲骨文、金文在結構和構意方面的歷時比較,可 以發現很多字的結構理據已經改變,《說文》對這部分小篆字形 的說解與對應商周字形的構意並不都吻合。我們的研究目的不是 用甲骨文字形去駁斥《說文》的說解,當然也不能把《說文》 奉為圭桌,而是通過《說文》說解與商周字形構意的比較,清 楚地認識《說文》說形解義的特點。即:立足於小篆字形,對 小篆的形義關係作出說解,其字形字義的說解不僅具有嚴密的系 統性,而且體現了作者為解經服務的寫作宗旨。如《說文》對 於“一”“二”“三”的說解,“一”“二”“三”的本義是敷目 字,這一點許慎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如果對“一”“二”“三” 的本義進行說解,不但對於解經沒有任何幫助,而且,也不能與 其對“王”字的說解相呼應。可見,《說文》理據說解立足於小 篆字形,具有嚴密的系統性,其寫作目的是為解經服務。《說 文》的這些說解特點對於現行漢字的理據說解和識字教學有一定 的借鑒意義。 ①王鳳陽《漢字學》第9頁,吉林文史出版杜,198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