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气体及沸点不高、易于挥发的样品,可以用图 中上方的装置。贮样器为玻璃或上釉不锈钢制成,抽低 真空(1Pa),并加热至150°℃,试样以微量注射器注 入,在贮样器内立即化为蒸汽分子,然后由于压力梯度, 通过漏孔以分子流形式渗透入高真空的离子源中。 对于高沸点的液体、固体,可以用探针(probe) 杆直接进样(图6.2下图)。调节加热温度,使试样气 化为蒸汽。此方法可将微克量级甚至更少试样送入电离 室。探针杆中试样的温度可冷却至约一100°℃,或在数 秒钟内加热到较高温度(如300℃左右)
对于气体及沸点不高、易于挥发的样品,可以用图 中上方的装置。贮样器为玻璃或上釉不锈钢制成,抽低 真空(1Pa),并加热至150℃,试样以微量注射器注 入,在贮样器内立即化为蒸汽分子,然后由于压力梯度, 通过漏孔以分子流形式渗透入高真空的离子源中。 对于高沸点的液体、固体,可以用探针(probe) 杆直接进样(图6.2下图)。调节加热温度,使试样气 化为蒸汽。此方法可将微克量级甚至更少试样送入电离 室。探针杆中试样的温度可冷却至约-100℃,或在数 秒钟内加热到较高温度(如300℃左右)
(3)离子源(ion source) 被分析的气体或蒸汽首先进入仪器的离子源,转化 为离子。使分子电离的手段很多。最常用的离子源是电 子轰击(electron impact,EI)离子源,其构造原理 如图6.3 G栅极 漏孔 离子排斥极 离子排斥极 (正极) ①a①o⊙d9 电离室a 加速电极 离子束 电子收集极 铼丝 图6.3电子轰击离子源
(3)离子源 (ion source) 被分析的气体或蒸汽首先进入仪器的离子源,转化 为离子。使分子电离的手段很多。最常用的离子源是电 子轰击(electron impact,EI)离子源,其构造原理 如图6.3 图6.3 电子轰击离子源
在电离室内,气态的样品分子受到高速电子的轰击后,该分子就失去电子成为正 离子(分子离子): M+e =M*+2e 分子离子继续受到电子的轰击,使一些化学键断裂,或引起重排以瞬间速度裂解 成多种碎片离子(正离子)。在排斥极土施加正电压,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被排挤出 离子化室,而形成离子束,离子束经过加速极加速,而进入质量分析器。多余热电 子被钨丝对面的电子收集极(电子接收屏)捕集。分子离子继续受到电子的轰击, 使一些化学键断裂,或引起重排以瞬间速度裂解成多种碎片离子(正离子)。在排 斥极上施加正电压,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被排挤出离子化室,而形成离子束,离子束 经过加速极加速,而进入质量分析器。多余热电子被钨丝对面的电子收集极(电子 接收屏)捕集
在电离室内,气态的样品分子受到高速电子的轰击后,该分子就失去电子成为正 离子(分子离子): 分子离子继续受到电子的轰击,使一些化学键断裂,或引起重排以瞬间速度裂解 成多种碎片离子(正离子)。在排斥极上施加正电压,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被排挤出 离子化室,而形成离子束,离子束经过加速极加速,而进入质量分析器。多余热电 子被钨丝对面的电子收集极(电子接收屏)捕集。分子离子继续受到电子的轰击, 使一些化学键断裂,或引起重排以瞬间速度裂解成多种碎片离子(正离子)。在排 斥极上施加正电压,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被排挤出离子化室,而形成离子束,离子束 经过加速极加速,而进入质量分析器。多余热电子被钨丝对面的电子收集极(电子 接收屏)捕集。 M + e = M + 2e + • −
()化学电离源(CI) 有些化合物稳定性差,用非方式不易得到分子离子, 因而也就得不到分子量。为了得到分子量可以采用化学 电离源(chemical ionization)。 现以甲烷作为反应气为例,说明化学电离的过程。 在电子轰击下,甲烷首先被电离:现以甲烷作为反应气 为例,说明化学电离的过程
(i)化学电离源(CI) 有些化合物稳定性差,用EI方式不易得到分子离子, 因而也就得不到分子量。为了得到分子量可以采用化学 电离源(chemical ionization)。 现以甲烷作为反应气为例,说明化学电离的过程。 在电子轰击下,甲烷首先被电离:现以甲烷作为反应气 为例,说明化学电离的过程
在电子轰击下,甲烷首先被电离: CH4+>CH4++CH3++CH2++CH++C++H+ 甲烷离子与分子进行反应,生成加合离子: CH4++CH4→CH5++CH CH3++CH4→C2H5++H2 加合离子与样品分子反应: CH5++XH→XH2++CH4 C2H5++XH→X++C2H6
在电子轰击下,甲烷首先被电离: CH4 + →CH4 ++CH3 ++CH2 ++CH++C++H+ 甲烷离子与分子进行反应,生成加合离子: CH4 ++CH4 →CH5 ++CH3 CH3 ++CH4 →C2H5 ++H2 加合离子与样品分子反应: CH5 + +XH→XH2 ++CH4 C2H5 + +XH→X++C2H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