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吸收光谱
\ 红外吸收光谱
2.1光谱分析导论 光谱分析法是基于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 发射等现象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光学分析法。 光谱是光的不同波长成分及其强度分布按波长 或波数次序排列的记录,它描述了物质吸收或发射 光的特征,可以给出物质的组成、含量以及有关分 子、原子的结构信息。由原子的吸收或发射所形成 的光谱称为原子光谱(atomic spectrum), 原子光谱是线光谱。由分子的吸收或发光所形成的 光谱称为分子光谱(molecular spectrum), 分子光谱是带状光谱
2. 1 光谱分析导论 光谱分析法是基于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 发射等现象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光学分析法。 光谱是光的不同波长成分及其强度分布按波长 或波数次序排列的记录,它描述了物质吸收或发射 光的特征,可以给出物质的组成、含量以及有关分 子、原子的结构信息。由原子的吸收或发射所形成 的光谱称为原子光谱(atomic spectrum), 原子光谱是线光谱。由分子的吸收或发光所形成的 光谱称为分子光谱(molecular spectrum), 分子光谱是带状光谱
2.1.1光的性质 1波长()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直线距离,单位为米(m), 厘米(cm)微米(μm)、纳米(nm)。这些单位之 间的换算关系为1m=102cm=106μm=10nm。 2频率(v) 单位时间内通过传播方向某一点的波峰或波谷的数目,即 单位时间内电磁场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赫兹(HZ, 即s),频率和波长的关系为 3波数(σ) 每厘米长度内所含的波长的数目,它是波长的倒数,即 6=1/入 波数单位常用cml来表示
2.1.1光的性质 1 波长(λ)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直线距离,单位为米(m)、 厘米(cm)、微米(μm)、纳米(nm)。这些单位之 间的换算关系为1m=102cm=106μm=109nm。 2 频率(v) 单位时间内通过传播方向某一点的波峰或波谷的数目,即 单位时间内电磁场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赫兹(Hz, 即s -1),频率和波长的关系为 3 波数(σ) 每厘米长度内所含的波长的数目,它是波长的倒数,即 σ =1 / λ 波数单位常用cm-1来表示
4传播速度 辐射传播速度ω等于频率乘以波长),即v=v。 在真空中辐射传播速度与频率无关,并达到最大数 值,用c表示,c值准确测定为2.99792×1010cms 5周期T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通过空间某固定点所需要 的时间间隔,单位为秒(s)
4 传播速度 辐射传播速度υ等于频率v乘以波长λ,即υ=v λ。 在真空中辐射传播速度与频率无关,并达到最大数 值,用c表示,c值准确测定为2.99792×1010cm/s 5 周期T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通过空间某固定点所需要 的时间间隔,单位为秒(s)
2.1.2电磁波谱 将电磁辐射按波长或频率的大小顺序排列起来称 为电磁波谱。表2-1列出了用于不同分析目的的电磁 波的有关参数。波长短者,能量大;射线区的波长 最短,能量最大,接着依次是X射线区、紫外光区、 可见光区、红外光区。无线电波区波长最长,其能量 最小。物质粒子吸收或发射光子的过程称为能级跃迁; 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是物质吸收光子的过程,称 为激发。由下式可计算出在各电磁波区产生各种跃迁 所需要的能量(E);同样根据激发能也能求出相应 的辐射波长
2.1.2 电磁波谱 将电磁辐射按波长或频率的大小顺序排列起来称 为电磁波谱。表2-1列出了用于不同分析目的的电磁 波的有关参数。波长短者,能量大;γ射线区的波长 最短,能量最大,接着依次是X射线区、紫外光区、 可见光区、红外光区。无线电波区波长最长,其能量 最小。物质粒子吸收或发射光子的过程称为能级跃迁; 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是物质吸收光子的过程,称 为激发。由下式可计算出在各电磁波区产生各种跃迁 所需要的能量(E);同样根据激发能也能求出相应 的辐射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