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梦溪笔谈》两则 学习目标 了解采草药不必“拘以定月”的科学道理和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学 习作者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掌握本文用语贴切、文笔生动的特点。 关于课文 1.《采草药》是阐明事理的说明文,本文以大量的材料为依据,说明了采草药不可 拘以定月”的科学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开头至“此殊未当”):摆出观点。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是很不妥 第二层次(从“但二月草已芽”至“皆不可限以时月”):从“内因”(草药使用的部位 不同)的角度否定古法,阐明观点。先说古法多在二、八月采药,只是因为容易辨认罢了, 但从药的功效看,这并不是好时节。接着从用根、用叶、用芽、用实的不同需要出发,说 明采药不可限定在固定的时间内。其中对用根的,又区分为有宿根和无宿根两种情况,并 分别举例说明 这部分有几个实词具有不同词性和意思。 但二月草已芽 芽:发芽,动词 用芽者自从本说 芽:嫩芽,名词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实:充实,形容词 用实者成实时采 实:果实,动词。 花{花过而采 花:开花,动词 用花者取花初敷时 花:花朵,名词。 第三层次(从“缘土气有早晚”至篇末):从“外因”(草药生长的条件不同)的角度否 定古法,阐明观点。先引白乐天的诗句为例,说明由于地势高低不同,植物开花的日期就 各有差异;次以笙竹和水稻为例,说明同一植物因品种不同,其发育期和成熟期就参差不 再以岭峤、并汾、诸越、朔漠等地植物为例,说明由于各地气候不同,其荣枯的季节 也不一样;又以同一亩地的庄稼为例,说明水肥充足就先发芽,晚种的就后结实的道理 由此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因而采药的时间也不可拘以 定月 本篇先摆出观点,然后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列举了大量例证,逐层说明 了采草药不必“拘以定月”的科学道理。说明层次十分清晰,事理阐述非常明白,使读者 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43 18.《梦溪笔谈》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采草药不必“拘以定月”的科学道理和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学 习作者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掌握本文用语贴切、文笔生动的特点。 关于课文 1.《采草药》是阐明事理的说明文,本文以大量的材料为依据,说明了采草药不可 “拘以定月”的科学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开头至“此殊未当”):摆出观点。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是很不妥 当的。 第二层次(从“但二月草已芽”至“皆不可限以时月”):从“内因”(草药使用的部位 不同)的角度否定古法,阐明观点。先说古法多在二、八月采药,只是因为容易辨认罢了, 但从药的功效看,这并不是好时节。接着从用根、用叶、用芽、用实的不同需要出发,说 明采药不可限定在固定的时间内。其中对用根的,又区分为有宿根和无宿根两种情况,并 分别举例说明。 这部分有几个实词具有不同词性和意思。 但二月草已芽. 芽:发芽,动词。 用芽.者自从本说 芽:嫩芽,名词。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实:充实,形容词。 用实.者成实时采 实:果实,动词。 花.过而采 花:开花,动词。 用花.者取花初敷时 花:花朵,名词。 第三层次(从“缘土气有早晚”至篇末):从“外因”(草药生长的条件不同)的角度否 定古法,阐明观点。先引白乐天的诗句为例,说明由于地势高低不同,植物开花的日期就 各有差异;次以笙竹和水稻为例,说明同一植物因品种不同,其发育期和成熟期就参差不 一;再以岭峤、并汾、诸越、朔漠等地植物为例,说明由于各地气候不同,其荣枯的季节 也不一样;又以同一亩地的庄稼为例,说明水肥充足就先发芽,晚种的就后结实的道理。 由此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因而采药的时间也不可拘以 定月。 本篇先摆出观点,然后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列举了大量例证,逐层说明 了采草药不必“拘以定月”的科学道理。说明层次十分清晰,事理阐述非常明白,使读者 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芽 实 花
2.《雁荡山》也是阐明事理的说明文 本文以细致、生动的文笔,描绘了雁荡山的地貌,说明了水流侵蚀、沉积作用而形成 山峰、峡谷、洞穴的科学道理。 雁荡山位于我国浙江省东南部温州地区一带,瓯江把它分隔为两段,北段的北雁荡山 (在乐清县东北)、中雁荡山(在乐清县西)和南段的南雁荡山(在平阳县的西南),古称“东 瓯三雁”,而以北雁荡山最为奇秀,是古今风景胜地。宋神宗煕宁七年(1074),沈括察访浙 东时,对雁荡山的地貌及其成因,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写成这篇文章。文中 写的是北雁荡山。 全文共两段。 第一段:介绍雁荡山的发现经过及其命名的由来。先从历史上有关文献记载谈起,指 出雁荡山这一天然奇秀却很少见诸文字记载。唐代的西域书和唐僧贯休《诺矩罗赞》诗, 虽然有雁荡、龙湫之名,但后人不知雁荡、龙湫在什么地方。就是做过永嘉太守的南朝著 名诗人谢灵运,虽然永嘉(雁荡山就在当时永嘉郡的治区之内)的山水都游遍了,却惟独没 有提到过雁荡山,这足以证明雁荡山当时不为世人所知。那么,什么原因呢?这就很自然的 为下文做了铺垫。 此时尚未有名”的“名”是名字,名词。“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的“名”是命名, 动词。 第二段:介绍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首先简明地 介绍了雁荡山地貌的奇特之处:然后推断雁荡山的形成原因,并以他处的类似地形来证明 此说;结尾点明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 与篇首相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平面”一—“以至……,亦…”就是“甚至· 也……”“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一一定语后置,相当于“亦具体而微之雁荡”,意思是:“也 (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 本文六处提到“雁荡”,有“雁荡”和“雁荡山”之分。“雁荡”是指雁在飞行途中停 歇的积水长草的浅水湖。“雁荡山”则是因山上有“雁荡”而以之命名的山。文中“未知雁 荡、龙湫所在”和“相传以为雁荡”两处,是指“雁荡”。“雁荡经行云漠漠”、“盖当时未 有雁荡之名”、“予欢雁荡诸峰”、“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四处的“雁荡”是指雁荡山 本篇层次非常清楚。先由雁荡山的发现经过、命名由来写起,再描绘地貌、探究成因、 提出见解,一气呵成。 3.这两篇说明文用语严谨,平实而又不乏生动 如《采草药》第一句:“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多用”说明的现 象不是全部,只是多数,这是符合实际,分寸恰当的。作者批评“古法”是“未当”,不是 谬误”,说得很准确。如果是“谬误”,那就二月、八月绝对不能采药了,作者的意思只 是不能“一刀切”。谈到采药的不同“良时”时,“叶初长足”,说明不是老叶,也不是嫩叶
44 2.《雁荡山》也是阐明事理的说明文 本文以细致、生动的文笔,描绘了雁荡山的地貌,说明了水流侵蚀、沉积作用而形成 山峰、峡谷、洞穴的科学道理。 雁荡山位于我国浙江省东南部温州地区一带,瓯江把它分隔为两段,北段的北雁荡山 (在乐清县东北)、中雁荡山(在乐清县西)和南段的南雁荡山(在平阳县的西南),古称“东 瓯三雁”,而以北雁荡山最为奇秀,是古今风景胜地。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沈括察访浙 东时,对雁荡山的地貌及其成因,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写成这篇文章。文中 写的是北雁荡山。 全文共两段。 第一段:介绍雁荡山的发现经过及其命名的由来。先从历史上有关文献记载谈起,指 出雁荡山这一天然奇秀却很少见诸文字记载。唐代的西域书和唐僧贯休《诺矩罗赞》诗, 虽然有雁荡、龙湫之名,但后人不知雁荡、龙湫在什么地方。就是做过永嘉太守的南朝著 名诗人谢灵运,虽然永嘉(雁荡山就在当时永嘉郡的治区之内)的山水都游遍了,却惟独没 有提到过雁荡山,这足以证明雁荡山当时不为世人所知。那么,什么原因呢?这就很自然的 为下文做了铺垫。 “此时尚未有名”的“名”是名字,名词。“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的“名”是命名, 动词。 第二段:介绍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首先简明地 介绍了雁荡山地貌的奇特之处;然后推断雁荡山的形成原因,并以他处的类似地形来证明 此说;结尾点明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 与篇首相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平面”——“以至……,亦……”就是“甚至……, 也……”“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定语后置,相当于“亦具体而微之雁荡”,意思是:“也 (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 本文六处提到“雁荡”,有“雁荡”和“雁荡山”之分。“雁荡”是指雁在飞行途中停 歇的积水长草的浅水湖。“雁荡山”则是因山上有“雁荡”而以之命名的山。文中“未知雁 荡、龙湫所在”和“相传以为雁荡”两处,是指“雁荡”。“雁荡经行云漠漠”、“盖当时未 有雁荡之名”、“予欢雁荡诸峰”、“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四处的“雁荡”是指雁荡山。 本篇层次非常清楚。先由雁荡山的发现经过、命名由来写起,再描绘地貌、探究成因、 提出见解,一气呵成。 3.这两篇说明文用语严谨,平实而又不乏生动 如《采草药》第一句:“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多用”说明的现 象不是全部,只是多数,这是符合实际,分寸恰当的。作者批评“古法”是“未当”,不是 “谬误”,说得很准确。如果是“谬误”,那就二月、八月绝对不能采药了,作者的意思只 是不能“一刀切”。谈到采药的不同“良时”时,“叶初长足”,说明不是老叶,也不是嫩叶;
“花初敷”,说明不是未放的蕾,也不是萎谢的残花。《雁荡山》中对雁荡诸峰的描述 “自岭外望之……”“至谷中则……”“自下望之……”“从上观之……”从各个不同角度 准确地说明了雁荡诸峰的地形 实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之一,这两篇文章体现了这个特点。但也有不少生动之处, 如《采草药》第二句“但二月草己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 语气平平,接着“但……采掇者易辨识耳”,略含讥评语气,然后一个转折,“在药则未为 良时”,否定了这种易采而低效的“古法”。《雁荡山》第一句用转折句揭示矛盾,提出问题: 雁荡山既然是天下奇秀,为什么自古图牒都不记载呢?它激发读者急欲了解的心理,接下 来引述历史事实和佛经、僧诗,一连用了四个“未”:“未尝有言者”“未有名”、“未知雁 荡、龙湫所在”“未有雁荡之名”,层层铺垫,给人以迷离神秘之感,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而这一连串的“未”,实际又是下文说明的“雁荡诸峰……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 无所见”的很好说明 补充资料 【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含浙江杭州)人。仁宗 嘉祐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 利、差役。熙宁八年(1075)出使辽国,驳斥辽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 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任延州知府(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元丰五年(1082),因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受连累被贬。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 江),筑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全书二十六卷。又《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因写于润州梦溪园 而得名,于十一世纪末年成书,是一部以笔记体写成的学术著作。内分故事、辨证、乐律、 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 药议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 药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 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梦溪笔谈》 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北雁荡山简介】 北雁荡山东西、南北各距三十多公里,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09米,峰 顶附近有湖泊,因南来北往的雁群常来栖息,所以 雁荡山也因此得名。山上风景 名目繁多,号称百有二峰、六十一岩、四十六洞、 十三瀑、十七潭、十四嶂、 十三溪、十岭八谷、八桥七门、六坑四泉、四水二湖等等,从这些名目也可见北雁荡山的 地形。山上古刹有灵岩寺、灵峰寺,前者传说就是高僧诺矩罗观瀑坐化处,后者建寺较迟, 初见于宋代
45 “花初敷”, 说明不是未放的蕾,也不是萎谢的残花 。《雁荡山》 中对雁荡诸峰的描述, “自岭外望之……”“至谷中则……”“自下望之……”“从上观之……”从各个不同角度, 准确地说明了雁荡诸峰的地形。 平实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之一,这两篇文章体现了这个特点。但也有不少生动之处, 如《采草药》第二句“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 语气平平,接着“但……采掇者易辨识耳”,略含讥评语气,然后一个转折,“在药则未为 良时”,否定了这种易采而低效的“古法”。《雁荡山》第一句用转折句揭示矛盾,提出问题: 雁荡山既然是天下奇秀,为什么自古图牒都不记载呢?它激发读者急欲了解的心理,接下 来引述历史事实和佛经、僧诗,一连用了四个“未”:“未尝有言者”、“未有名”、“未知雁 荡、龙湫所在”、“未有雁荡之名”,层层铺垫,给人以迷离神秘之感,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而这一连串的“未”,实际又是下文说明的“雁荡诸峰……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 无所见”的很好说明。 补充资料 【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含浙江杭州)人。仁宗 嘉祐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 利、差役。熙宁八年(1075)出使辽国,驳斥辽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 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任延州知府(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元丰五年(1082),因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受连累被贬。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 江),筑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全书二十六卷。又《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因写于润州梦溪园 而得名,于十一世纪末年成书,是一部以笔记体写成的学术著作。内分故事、辨证、乐律、 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 药议十七目,凡 609 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 药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 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梦溪笔谈》 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北雁荡山简介】 北雁荡山东西、南北各距三十多公里,面积约 300 平方公里,主峰海拔 1 109 米,峰 顶附近有湖泊,因南来北往的雁群常来栖息,所以叫雁荡,雁荡山也因此得名。山上风景 名目繁多,号称百有二峰、六十一岩、四十六洞、二十六桥、十三瀑、十七潭、十四嶂、 十三溪、十岭八谷、八桥七门、六坑四泉、四水二湖等等,从这些名目也可见北雁荡山的 地形。山上古刹有灵岩寺、灵峰寺,前者传说就是高僧诺矩罗观瀑坐化处,后者建寺较迟, 初见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