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简笔与繁笔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正确理解作者关于简笔与繁笔的观点 2.分析课文中所用论据的类型及特点,学会根据观点筛选典型论据。 3.体会课文在论述方面的特色,懂得客观、辩证的分析论证对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作用 关于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议的是简笔与繁笔的关系。提出的观点是: 第一,提倡简练,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应使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二,简练的标准是句无可削,字不得减。 第三,提倡简练,克服简而淡、繁而冗的毛病,应该从提炼生活和斟酌字句两方面去 努力。 课文的论述思路如下: 文章从来提倡简练,反对繁冗拖沓 补充观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例证: 简笔范例:“破落”“白色”“紧” 繁笔范例:拳打镇关西 《社戏》中小叫天出场 2.简笔的标准和途径:“无可削”,“不得减” 提炼生活,斟酌文字 现今创作上的问题:简练,繁冗 收3.提出主张:提倡简练 课文第1段共10个句子。1-3句提出观点,是全文关键,基本思路是先提出传统观 点,然后一分为二,在肯定之后指明偏误,进而提出自己的主张。一个“诚然”,一个“然 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有所补正,不是否定前人的主张,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4-10句 是论证观点。其中4—7句讲道理,针对“从来的文章家”关于繁简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 8--10句摆事实,概括文学大师们的创作说明简笔与繁笔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2段以《水浒传》的“破落”、“日色”、“紧”为例,说明百万长篇也不滥用笔墨 以简笔写出“神韵” 第3段以“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这句话为 过渡,以拳打镇关西一节为例,并与假设的简笔描写对比,让读者领会到繁笔的巧妙。 第4段以《社戏》中的一段繁笔为例,进一步说明在特定的条件、环境、气氛之下, 繁笔具有简笔无法取代的作用
83 28.简笔与繁笔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正确理解作者关于简笔与繁笔的观点。 2.分析课文中所用论据的类型及特点,学会根据观点筛选典型论据。 3.体会课文在论述方面的特色,懂得客观、辩证的分析论证对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作用。 关于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议的是简笔与繁笔的关系。提出的观点是: 第一,提倡简练,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应使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二,简练的标准是句无可削,字不得减。 第三,提倡简练,克服简而淡、繁而冗的毛病,应该从提炼生活和斟酌字句两方面去 努力。 课文的论述思路如下: 简笔范例:“破落”“白色”“紧” 繁笔范例: 拳打镇关西 《社戏》中小叫天出场 2.简笔的标准和途径: “无可削”,“不得减” 提炼生活,斟酌文字 现今创作上的问题:简练,繁冗 收 3.提出主张:提倡简练 课文第 1 段共 10 个句子。1—3 句提出观点,是全文关键,基本思路是先提出传统观 点,然后一分为二,在肯定之后指明偏误,进而提出自己的主张。一个“诚然”,一个“然 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有所补正,不是否定前人的主张,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4—10 句 是论证观点。其中 4—7 句讲道理,针对“从来的文章家”关于繁简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 8—10 句摆事实,概括文学大师们的创作说明简笔与繁笔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 2 段以《水浒传》的“破落”、“日色”、“紧”为例,说明百万长篇也不滥用笔墨, 以简笔写出“神韵”。 第 3 段以“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这句话为 过渡,以拳打镇关西一节为例,并与假设的简笔描写对比,让读者领会到繁笔的巧妙。 第 4 段以《社戏》中的一段繁笔为例,进一步说明在特定的条件、环境、气氛之下, 繁笔具有简笔无法取代的作用。 文章从来提倡简练,反对繁冗拖沓 补充观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例证: 1. 起
如何才能做到繁简适度?简练的标准是什么?第五段引刘勰的话明确了简练的标准,即 句无可削,字不得减”,并指出要做到简练就必须提炼生活,斟酌文字 在明确了简练的标准后,第六段再据此审视现实创作,指出存在的“简而淡”、“繁而 冗”的毛病,而病因一是生活提炼问题,二是语言表达欠洗练的问题。 最后一段水到渠成,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即提倡简练为文 论说全面辩证,推理准确中肯是课文的特色。首先作者提出的主张是辩证的,认为文 章的繁简不单以文字的多寡论,既提倡“言简意赅”的简,也提倡“以繁胜简”的繁:其 次课文对“简”与“繁”的分析是客观、辩证的,既分析了“简”的神韵,也分析了“繁 的巧妙:再次文章提出的“简练”的途径也是辩证而全面的,不但要在形式上下功夫“字 斟句酌”,而且要“发诸真情,来自生活”;最后文章对当前创作中的不良趋向的分析也是 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 课文的论据非常典型,精当,能以少胜多,有力地支持论点。如简笔的三则范例“没 落”、“日色”、“紧”都出自古代长篇名著《水浒传》,特別是“紧”的范例,简到不能再 简,只一“紧”字便境界全出:而“繁”的范例,一则仍出自《水浒传》,一则出自特别讲 究精当的鲁迅。例子不多,却非常有典型性,除以事实说明观点之外,文章也恰当地引用 名家名言。如引用刘勰《文心雕龙》的话,来揭示简练的标准,借用顾炎武的引言说明如 何做到繁简适当。有些引言与举例结合在一起,如引用金圣叹、鲁迅二位大家来评价《水 浒传》的简笔。这样的引文自然、贴切,恰到好处,简练地论说了问题,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收到了以简驭繁的效果。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作者周先慎,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师。本文发表在1981年2月18日《人民日 报》上。 文章繁简一直是文艺理论界探讨的问题。80年代初期,文坛上存在“写得过长”的倾 向,不少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写短文。但同时,又出现了片面追求短文的苗头。在这样的背 景下,作者写了这篇文章,辩证地论述了繁与简的关系,旨在提倡真正意义上的简练 文风。 【作者的写作体会】 这是一篇文艺随笔。随笔这种文章形式,要求论题集中,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作者 必须对所论对象有较深的体会,下笔时才能既挥洒自如,又不失于松散枝蔓。我讲的不过 是许多人已经讲过的一个朴素的道理:写文章要繁简得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但是, 老题目、老观点,写来还多少能给人一点启发,使人感到有一点新的意趣,其原因就在于 文章中有我的体会在。 这篇文章有三个特点可以提出来说一说,每一点都跟笔者的切身体会有关 第一是用例比较典型、生动
84 如何才能做到繁简适度?简练的标准是什么?第五段引刘勰的话明确了简练的标准,即 “句无可削,字不得减”,并指出要做到简练就必须提炼生活,斟酌文字。 在明确了简练的标准后,第六段再据此审视现实创作,指出存在的“简而淡”、“繁而 冗”的毛病,而病因一是生活提炼问题,二是语言表达欠洗练的问题。 最后一段水到渠成,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即提倡简练为文。 论说全面辩证,推理准确中肯是课文的特色。首先作者提出的主张是辩证的,认为文 章的繁简不单以文字的多寡论,既提倡“言简意赅”的简,也提倡“以繁胜简”的繁;其 次课文对“简”与“繁”的分析是客观、辩证的,既分析了“简”的神韵,也分析了“繁” 的巧妙;再次文章提出的“简练”的途径也是辩证而全面的,不但要在形式上下功夫“字 斟句酌”,而且要“发诸真情,来自生活”;最后文章对当前创作中的不良趋向的分析也是 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 课文的论据非常典型,精当,能以少胜多,有力地支持论点。如简笔的三则范例“没 落”、“日色”、“紧”都出自古代长篇名著《水浒传》,特别是“紧”的范例,简到不能再 简,只一“紧”字便境界全出;而“繁”的范例,一则仍出自《水浒传》,一则出自特别讲 究精当的鲁迅。例子不多,却非常有典型性,除以事实说明观点之外,文章也恰当地引用 名家名言。如引用刘勰《文心雕龙》的话,来揭示简练的标准,借用顾炎武的引言说明如 何做到繁简适当。有些引言与举例结合在一起,如引用金圣叹、鲁迅二位大家来评价《水 浒传》的简笔。这样的引文自然、贴切,恰到好处,简练地论说了问题,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收到了以简驭繁的效果。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作者周先慎,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师。本文发表在 1981 年 2 月 18 日《人民日 报》上。 文章繁简一直是文艺理论界探讨的问题。80 年代初期,文坛上存在“写得过长”的倾 向,不少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写短文。但同时,又出现了片面追求短文的苗头。在这样的背 景下,作者写了这篇文章,辩证地论述了繁与简的关系,旨在提倡真正意义上的简练 文风。 【作者的写作体会】 这是一篇文艺随笔。随笔这种文章形式,要求论题集中,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作者 必须对所论对象有较深的体会,下笔时才能既挥洒自如,又不失于松散枝蔓。我讲的不过 是许多人已经讲过的一个朴素的道理:写文章要繁简得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但是, 老题目、老观点,写来还多少能给人一点启发,使人感到有一点新的意趣,其原因就在于 文章中有我的体会在。 这篇文章有三个特点可以提出来说一说,每一点都跟笔者的切身体会有关。 第一是用例比较典型、生动
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只是空洞地讲些大道理,而必须运用典型的材料加以分析,才能 有较强的说服力。随笔一体尤其如此。文章在第一段里提出总的论点,并作了简括的分析, 接着第2、3、4段便举例加以论证。第2段是分析用简笔用得好的例子,第3、4两段是分 析用繁笔用得好的例子。例证的安排也注意到有一定的层次。简笔用了三个例子,第三个 例是简到不能再简,着一字而出境界、传神韵。繁笔用了两个例子,第二例是繁到近于 啰嗦”,却收到了以繁胜简的效果。例子选得好,又加排列有序,在论证上就能以少胜 多,并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使文章的论点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那么,这 些典型的例子是怎么选取出来的呢?这就跟阅读有关了。这些例子都是我平日读书时所积 累,而不是执笔写作时现去找来的。我曾经在教学中选用和分析过这些例子(当然不一定都 从繁简的角度),对它们艺术上的精妙之处是深有体会的。简言之,这篇短文的论点,不从 前人的陈说中来,不取自刘勰的《文心雕龙》,也不取之顾炎武的《日知录》,而是由当前 创作中趋长之弊的触发,又和优秀作品中这些典型生动的例子的对比里概括出来的。尽管 文章的论点跟前人的相近或相同,但因为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作基础,文章就多少具有 了从新的土壤中生发出来的新意。 先提出一种观点,然后去寻找例证,这是一种方法:从许多例证中分析、归纳、提炼 出观点,使观点材料不可分割地融合为一体,这又是一种方法。就我个人的体会看,后一 种方法是比较好的,运用这种方法不会有下笔时找不到例证的苦恼,也可以避免论据和论 点脱节的弊病。 第二是分析尚称周全、中肯。 议论的文章要有说服力,分析必须周全、中肯。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周全,就是论说 全面,有辩证的观点:中肯,就是析理准确,能揭出问题的本质。这篇短文的落脚点或者 说命意,如末段所示,在于“提倡简练为文”。但提倡“简练”,非但不排斥“繁笔”,而且 还肯定创作中有时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就是说,繁笔用得好,在艺术表现上有其特 殊的,同样是“句无可削”“字不得减”,合于精练的要求。这样从现象触及本质,立论就 比较辩证。繁笔之失在冗赘拖沓,这是人人所能见到的,故文中略而不论,只从正面讲了 繁笔的好处。但论及简笔,就顾及到两个方面:“言简意赅”和“言简意少”。提倡简练, 却不笼统地肯定简笔,而是具体分析,肯定应该肯定的,否定应该否定的。这样,说理就 比较全面。在分析当代创作中长的趋向时,也注意实事求是,分清主次,说得较有分寸: “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 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把所论的问题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如果因为有 所提倡,就把问题强调到不恰当的地步,那就不免失于片面了。 论析要周全、中肯,除了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对问题的深切感受和认识是很重要的。 如开首提出的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就是在平时阅读中从无数简得好的例 子和简得不好的例子、繁得好的例子和繁得不好的例子的具体感受和对比分析中概括出 来的
85 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只是空洞地讲些大道理,而必须运用典型的材料加以分析,才能 有较强的说服力。随笔一体尤其如此。文章在第一段里提出总的论点,并作了简括的分析, 接着第 2、3、4 段便举例加以论证。第 2 段是分析用简笔用得好的例子,第 3、4 两段是分 析用繁笔用得好的例子。例证的安排也注意到有一定的层次。简笔用了三个例子,第三个 例是简到不能再简,着一字而出境界、传神韵。繁笔用了两个例子,第二例是繁到近于 “ 嗦”,却收到了以繁胜简的效果。例子选得好,又加排列有序,在论证上就能以少胜 多,并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使文章的论点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那么,这 些典型的例子是怎么选取出来的呢?这就跟阅读有关了。这些例子都是我平日读书时所积 累,而不是执笔写作时现去找来的。我曾经在教学中选用和分析过这些例子(当然不一定都 从繁简的角度),对它们艺术上的精妙之处是深有体会的。简言之,这篇短文的论点,不从 前人的陈说中来,不取自刘勰的《文心雕龙》,也不取之顾炎武的《日知录》,而是由当前 创作中趋长之弊的触发,又和优秀作品中这些典型生动的例子的对比里概括出来的。尽管 文章的论点跟前人的相近或相同,但因为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作基础,文章就多少具有 了从新的土壤中生发出来的新意。 先提出一种观点,然后去寻找例证,这是一种方法;从许多例证中分析、归纳、提炼 出观点,使观点材料不可分割地融合为一体,这又是一种方法。就我个人的体会看,后一 种方法是比较好的,运用这种方法不会有下笔时找不到例证的苦恼,也可以避免论据和论 点脱节的弊病。 第二是分析尚称周全、中肯。 议论的文章要有说服力,分析必须周全、中肯。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周全,就是论说 全面,有辩证的观点;中肯,就是析理准确,能揭出问题的本质。这篇短文的落脚点或者 说命意,如末段所示,在于“提倡简练为文”。但提倡“简练”,非但不排斥“繁笔”,而且 还肯定创作中有时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就是说,繁笔用得好,在艺术表现上有其特 殊的,同样是“句无可削”“字不得减”,合于精练的要求。这样从现象触及本质,立论就 比较辩证。繁笔之失在冗赘拖沓,这是人人所能见到的,故文中略而不论,只从正面讲了 繁笔的好处。但论及简笔,就顾及到两个方面:“言简意赅”和“言简意少”。提倡简练, 却不笼统地肯定简笔,而是具体分析,肯定应该肯定的,否定应该否定的。这样,说理就 比较全面。在分析当代创作中长的趋向时,也注意实事求是,分清主次,说得较有分寸: “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 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把所论的问题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如果因为有 所提倡,就把问题强调到不恰当的地步,那就不免失于片面了。 论析要周全、中肯,除了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对问题的深切感受和认识是很重要的。 如开首提出的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就是在平时阅读中从无数简得好的例 子和简得不好的例子、繁得好的例子和繁得不好的例子的具体感受和对比分析中概括出 来的
第三是语言表达上力求简洁、明畅 随笔这种文体,本来要求语言精练生动、明畅活泼,加上论题又恰是作文的繁简得失, 这就促使我不能不力求笔下明洁。我在文章中用了一些文言词,这跟我从事古典的教学和 研究工作有关,日常习染所致,不是刻意追求。不过,文言词语用得恰当,也确能收到以 简驭繁的效果,使语言表达得简劲凝练。我还注意到了语言形式上的整饬。如果处理得自 然而不生硬,这不仅能使思想内容显豁,而且能给人以美感。像第1段里的几组句子:“言 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描摹动态,求其穷形尽相; 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 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形式上的对举,使相比较的两个方面 的特点,显得更加鲜明突出。文中也有有意避简而用繁之处,例如:“从味觉写,从视觉写, 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这句话若从字面上求简,也可以改成这样:“从味、视、听 觉三方面写,作了许多形容。”但故意分开来说,惟其“累赘”,就让读者通过语言形式也 能具体地感受到所引原文是有意使用繁笔,从而体会出它的好处。 不论使简用繁,要使文章写得简洁生动,须靠在日常阅读体会中培养起敏锐的语感。 什么是真正的简练,什么是繁冗,什么是美的语言,什么不过是语言中的渣滓,如果有敏 锐的判断能力,阅读时即能准确地体察出不同的意蕴与情味,自己下笔时自然就会较有把 握而得其分寸了 总括以上所讲,《简笔与繁笔》这篇小文章就是在平日积累的一点点体会的基础上写出 来的。这道理当然肤浅得很,而且不免是老生常谈。不过在生活里,许多老生常谈的道理 都反映了带普遍性的精要的规律,我想写作也不例外吧 〔周先慎:《(简笔与繁笔)的写作体会》,载《语文学习》,1995(7)。〕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指导学生筛选关键语句,以便能感知课文,把握作者观点与论述思路 特别是第1段的层次,可作重点分析 2.在分析论据的典型性时,还应注意点明作者是用哪些话把所举事例与阐述的道理联 系在一起,观点与材料形成有机统一体的。 29黑海风暴和天气预报的产生 必然性和偶然性 学习目标 1.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增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正确估计和利用偶 然性 学习课文借事明理的论说方法,进一步掌握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懂得在论 证过程中恰当安排典型事例的技巧
86 第三是语言表达上力求简洁、明畅。 随笔这种文体,本来要求语言精练生动、明畅活泼,加上论题又恰是作文的繁简得失, 这就促使我不能不力求笔下明洁。我在文章中用了一些文言词,这跟我从事古典的教学和 研究工作有关,日常习染所致,不是刻意追求。不过,文言词语用得恰当,也确能收到以 简驭繁的效果,使语言表达得简劲凝练。我还注意到了语言形式上的整饬。如果处理得自 然而不生硬,这不仅能使思想内容显豁,而且能给人以美感。像第 1 段里的几组句子:“言 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描摹动态,求其穷形尽相; 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 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形式上的对举,使相比较的两个方面 的特点,显得更加鲜明突出。文中也有有意避简而用繁之处,例如:“从味觉写,从视觉写, 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这句话若从字面上求简,也可以改成这样:“从味、视、听 觉三方面写,作了许多形容。”但故意分开来说,惟其“累赘”,就让读者通过语言形式也 能具体地感受到所引原文是有意使用繁笔,从而体会出它的好处。 不论使简用繁,要使文章写得简洁生动,须靠在日常阅读体会中培养起敏锐的语感。 什么是真正的简练,什么是繁冗,什么是美的语言,什么不过是语言中的渣滓,如果有敏 锐的判断能力,阅读时即能准确地体察出不同的意蕴与情味,自己下笔时自然就会较有把 握而得其分寸了。 总括以上所讲,《简笔与繁笔》这篇小文章就是在平日积累的一点点体会的基础上写出 来的。这道理当然肤浅得很,而且不免是老生常谈。不过在生活里,许多老生常谈的道理 都反映了带普遍性的精要的规律,我想写作也不例外吧。 〔周先慎:《〈简笔与繁笔〉的写作体会》,载《语文学习》,1995(7)。〕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指导学生筛选关键语句,以便能感知课文,把握作者观点与论述思路。 特别是第 1 段的层次,可作重点分析。 2.在分析论据的典型性时,还应注意点明作者是用哪些话把所举事例与阐述的道理联 系在一起,观点与材料形成有机统一体的。 29.黑海风暴和天气预报的产生 ——必然性和偶然性 学习目标 1.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增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正确估计和利用偶 然性。 2.学习课文借事明理的论说方法,进一步掌握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懂得在论 证过程中恰当安排典型事例的技巧
3.体会课文议论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关于课文 这是一篇阐述哲学原理的议论文。作者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阐明了必然性和偶然性 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指出只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曲折, 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课文的正标题是内容实例的概括,副题则简赅地揭示了论题范畴。从逻辑结构看,全 篇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引论部分(1-2段),是全文的引子,由黑海风暴导致天气预报产生一事提出必然性和 偶然性的关系这一论题。写法上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本论部分分为两节,阐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及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节阐明二者的区别。为增进读者对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两个哲学概念的理解,作者 仍从具体事例说起,先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为例,再以社会历史发 展的规律为例,讲清什么是必然的,什么是偶然的,最后顺理成章引出哲学意义,即本节 的结论。 第二节阐明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可分两层,第一层从三个方面论述二者之 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用黑海风暴导致天气预报产生这一例子证明“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 现,偶然性的背后存在着必然性”。以球王贝利获千球记录为例,证明“必然性支配着偶然 性,偶然性又表现着必然性”。以牛顿和莱布尼兹同为微积分学的创始人,达尔文和华莱士 分别得出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的结论这一组事例,证明“偶然性表现了必然性,而必然性 总要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二层证明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这个观点,用了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出现、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毛孩”的返祖现象 个例子来论述 最后一段是结论。在本论部分充分论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及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 上,指出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估计和利用偶然性,才能少走 弯路,我们的事业才能顺利发展。 哲学原理本来是很抽象的,但作者从具体事例说起,利用大量例证,从感情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化深奥为浅显,使得原本枯燥的晢学道理变得生动有趣。 在整个论证过程中,作者共选用了八则典型事例,涉及古今中外,或历史,或现实, 或自然,或社会,或名人,或普通人,取材广泛而典型,可见作者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而 且,例证的位置也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如论证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 观点时,用伟大人物的出现、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毛孩的“返祖”现象等三则例 子来说明。在论证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时,用黑海风暴导致天气预报的产生、球王贝利获 干球记录、牛顿和布尼兹同为微积分学创始人、达尔文和华莱士分别得出进化论中的自然 选择的结论等事例,分别证明二者对立统一关系的三种表现。这些例证与论点的逻辑关系 都很紧密,而且位置都恰到好处,不可互换
87 3.体会课文议论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关于课文 这是一篇阐述哲学原理的议论文。作者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阐明了必然性和偶然性 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指出只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曲折, 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课文的正标题是内容实例的概括,副题则简赅地揭示了论题范畴。从逻辑结构看,全 篇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引论部分(1—2 段),是全文的引子,由黑海风暴导致天气预报产生一事提出必然性和 偶然性的关系这一论题。写法上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本论部分分为两节,阐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及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节阐明二者的区别。为增进读者对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两个哲学概念的理解,作者 仍从具体事例说起,先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为例,再以社会历史发 展的规律为例,讲清什么是必然的,什么是偶然的,最后顺理成章引出哲学意义,即本节 的结论。 第二节阐明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可分两层,第一层从三个方面论述二者之 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用黑海风暴导致天气预报产生这一例子证明“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 现,偶然性的背后存在着必然性”。以球王贝利获千球记录为例,证明“必然性支配着偶然 性,偶然性又表现着必然性”。以牛顿和莱布尼兹同为微积分学的创始人,达尔文和华莱士 分别得出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的结论这一组事例,证明“偶然性表现了必然性,而必然性 总要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二层证明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这个观点,用了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出现、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毛孩”的返祖现象 三个例子来论述。 最后一段是结论。在本论部分充分论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及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 上,指出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估计和利用偶然性,才能少走 弯路,我们的事业才能顺利发展。 哲学原理本来是很抽象的,但作者从具体事例说起,利用大量例证,从感情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化深奥为浅显,使得原本枯燥的哲学道理变得生动有趣。 在整个论证过程中,作者共选用了八则典型事例,涉及古今中外,或历史,或现实, 或自然,或社会,或名人,或普通人,取材广泛而典型,可见作者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而 且,例证的位置也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如论证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一 观点时,用伟大人物的出现、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毛孩的“返祖”现象等三则例 子来说明。在论证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时,用黑海风暴导致天气预报的产生、球王贝利获 干球记录、牛顿和布尼兹同为微积分学创始人、达尔文和华莱士分别得出进化论中的自然 选择的结论等事例,分别证明二者对立统一关系的三种表现。这些例证与论点的逻辑关系 都很紧密,而且位置都恰到好处,不可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