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学科。据这种研究,欧洲现存语言(除巴斯克语、芬兰语、匈 牙利语、土耳其语等以外)都属于同一语系,与亚洲现存语言中属 于梵语系统的印度诸语,属于赞德系统的伊兰诸语(Iran与Arya 为同一词源,为波斯称亚利安民族之用语)以及阿尔明尼亚语等有 密切关系,都包括在所谓的印度一日耳曼语系之名下。于是,进而 提出这些属于同一种之语言必有其本源之母语,而说这些语言的人 应出于同一祖先的学说。这种学说最初出现在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 们中间。他们根据梵语、赞德语是印欧语最古形式这一点,提出亚 洲、尤其是中央亚细亚为该语言之摇篮地。如波特(Angust Pott) 认为由锡尔河、阿姆河两大河所灌溉的喜马拉雅山之北、里海之东 地方为此民族之发祥地。此说至上一世纪著名梵语学家缪勒(Max Muller)遂其大成,几成为当时学术界之定说。他把鲍朴等称作印 度一日耳曼语、法国英国学者称做印度一欧罗巴语的语言简呼之为 亚利安语。把这个原指印度伊兰语的名称用来总称印度一欧罗巴系 的语言,并于1861年提出印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斯拉 夫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等的祖先曾住于同一房项之下的亚利安 族的理论',并因语言上同一形式保存在所有亚利安族中而认为在印 度人、波斯人之祖先向南方和希腊人、罗马人、凯尔特人、条顿人 斯拉夫人等殖民统率者迁到欧洲海岸之前,亚利安人的一小部分大 概居住在中央亚细亚的最高地,说一种尚未分化为梵语、希腊语、 日耳曼语,但已有此等诸语言的方言胚胎的语言。 但19世纪欧洲学术界之进步,不仅限于语言学。这期间人类学 史前考古学、地质学也大大发展了。依此等新兴学科研究者之研究 则与上述学说不相容。于是亚利安民族中央亚细亚起源说受到了动 摇。依人类学者、尤其是头盖骨学者和史前考古学者搜集的许多宝 贵材料研究之结果,居住在现今西班牙。法国、丹麦、德国、英国 等广大地区的住民的大部分是在新石器时代或甚至旧石器时代就成 了据有同一地方的未开化民族的后裔,而与语言学家基于比较语言 学的学说不相容。加之语言学家进一步基于语言的古生物研究也未 对此种学说带来有利的东西,他们在原始印欧语中未能发现产生于 中央亚细亚的动植物名称,相反地倒是有产生于欧洲的古生物名称, 这也对亚利安人从里海东部地区迁移的学说造成了障碍。此说1868 Max Maller::Lectures on the science of Language(《语言科学讲活》),Ist Series, pp.211-212:Survey of Languages(《语言研究》),p.29
这一学科。据这种研究,欧洲现存语言(除巴斯克语、芬兰语、匈 牙利语、土耳其语等以外)都属于同一语系,与亚洲现存语言中属 于梵语系统的印度诸语,属于赞德系统的伊兰诸语(Iran 与 Arya 为同一词源,为波斯称亚利安民族之用语)以及阿尔明尼亚语等有 密切关系,都包括在所谓的印度—日耳曼语系之名下。于是,进而 提出这些属于同一种之语言必有其本源之母语,而说这些语言的人 应出于同一祖先的学说。这种学说最初出现在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 们中间。他们根据梵语、赞德语是印欧语最古形式这一点,提出亚 洲、尤其是中央亚细亚为该语言之摇篮地。如波特(Angust Pott) 认为由锡尔河、阿姆河两大河所灌溉的喜马拉雅山之北、里海之东 地方为此民族之发祥地。此说至上一世纪著名梵语学家缪勒(Max Müller)遂其大成,几成为当时学术界之定说。他把鲍朴等称作印 度—日耳曼语、法国英国学者称做印度—欧罗巴语的语言简呼之为 亚利安语。把这个原指印度伊兰语的名称用来总称印度—欧罗巴系 的语言,并于 1861 年提出印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斯拉 夫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等的祖先曾住于同一房顶之下的亚利安 族的理论1,并因语言上同一形式保存在所有亚利安族中而认为在印 度人、波斯人之祖先向南方和希腊人、罗马人、凯尔特人、条顿人、 斯拉夫人等殖民统率者迁到欧洲海岸之前,亚利安人的一小部分大 概居住在中央亚细亚的最高地,说一种尚未分化为梵语、希腊语、 日耳曼语,但已有此等诸语言的方言胚胎的语言。 但 19 世纪欧洲学术界之进步,不仅限于语言学。这期间人类学、 史前考古学、地质学也大大发展了。依此等新兴学科研究者之研究 则与上述学说不相容。于是亚利安民族中央亚细亚起源说受到了动 摇。依人类学者、尤其是头盖骨学者和史前考古学者搜集的许多宝 贵材料研究之结果,居住在现今西班牙。法国、丹麦、德国、英国 等广大地区的住民的大部分是在新石器时代或甚至旧石器时代就成 了据有同一地方的未开化民族的后裔,而与语言学家基于比较语言 学的学说不相容。加之语言学家进一步基于语言的古生物研究也未 对此种学说带来有利的东西,他们在原始印欧语中未能发现产生于 中央亚细亚的动植物名称,相反地倒是有产生于欧洲的古生物名称, 这也对亚利安人从里海东部地区迁移的学说造成了障碍。此说 1868 1 Max Müller:Lectures on the science of Language(《语言科学讲活》),Ist Series, pp.211-212;Survey of Languages(《语言研究》),p.29
年一直为本费(Benley)所主张'。而依其意见该摇篮地应在黑海北 寻求。之后盖格(Geiger)2依同样方法认为应在更西北方寻求,即 应置于中央及西部德国之地。1871年库诺(Cuno)3提出北欧地区 是亚利安民族发祥地的说法。还有施拉德(Schrader)4提出的两根 据地学说 北欧是欧洲亚利安人之根报地,中央亚细亚的锡尔河 地方是亚洲亚利安人的根据地。关于前者,他认为没有迁自东方的 根据。在有证据的最早时代,他们曾向南方和东方扩大,在语言分 裂前他们据有的地方应在阿尔卑斯山之北方。关于后者,讲梵语的 民族从西北进入印度,在吠陀(V伦da)时代己位于印度河岸。印度 人和伊兰人虽一起住在喜马拉雅山北方的某一地方,因为两者都有 关于药杀水(Yaxartes按即今锡尔河的左面一译者)的传说,其 早朝居住地应在此河岸寻求。当以此说为妥当。至少他提出的关于 狭义的亚利安族(即印度伊兰人)的发祥地问题已为多数学者所 致承认。至于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这种亚利安人 的一部分进入印度驱逐了非亚利安人的先住民而渐次得势,同时另 部分进人波斯。而其在中亚及波斯方面的同族人称为伊兰人 (Iran)(如前所述为Aya一语的另一形式)。记录时代之初无疑此 族占有从锡尔、阿姆两河间到越过阿姆河的波斯地方。 中央亚细亚历史的曙光时代的民族分布情况即概略如上所述。 要之,亚利安人或类似他们的民族几分布于这一整个地区,其中 部分混有突厥族或与其类似的民族。这样说不会太错,至于以后的 变化,详见后文。 IBenfey说见I868年为Fick,Vergleichendes Worterbuch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印欧语比较字典》) 书所写的序言。 Geiger,Zur Entwickelungs geschichte der Menscbheit(《人类发展史》), S.113-150. 3 Cuno,Forschunger n in Gebiete der alten Volkerkunde(《古代民族学研究》). 4 Schrader,.Sprachvergleichung und urgeschichte(《语言比较与原始历史》)
年一直为本费(Benley)所主张1。而依其意见该摇篮地应在黑海北 寻求。之后盖格(Geiger)2依同样方法认为应在更西北方寻求,即 应置于中央及西部德国之地。1871 年库诺(Cuno)3提出北欧地区 是亚利安民族发祥地的说法。还有施拉德(Schrader)4提出的两根 据地学说——北欧是欧洲亚利安人之根报地,中央亚细亚的锡尔河 地方是亚洲亚利安人的根据地。关于前者,他认为没有迁自东方的 根据。在有证据的最早时代,他们曾向南方和东方扩大,在语言分 裂前他们据有的地方应在阿尔卑斯山之北方。关于后者,讲梵语的 民族从西北进入印度,在吠陀(Veda)时代已位于印度河岸。印度 人和伊兰人虽一起住在喜马拉雅山北方的某一地方,因为两者都有 关于药杀水(Yaxartes 按即今锡尔河的左面——译者)的传说,其 早朝居住地应在此河岸寻求。当以此说为妥当。至少他提出的关于 狭义的亚利安族(即印度伊兰人)的发祥地问题已为多数学者所一 致承认。至于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这种亚利安人 的一部分进入印度驱逐了非亚利安人的先住民而渐次得势,同时另 一部分进人波斯。而其在中亚及波斯方面的同族人称为伊兰人 (Iran)(如前所述为 Arya 一语的另一形式)。记录时代之初无疑此 族占有从锡尔、阿姆两河间到越过阿姆河的波斯地方。 中央亚细亚历史的曙光时代的民族分布情况即概略如上所述。 要之,亚利安人或类似他们的民族几分布于这一整个地区,其中一 部分混有突厥族或与其类似的民族。这样说不会太错,至于以后的 变化,详见后文。 1 Benfey 说见 1868 年为 Fick,Vergleichendes Wörterbuch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印欧语比较字典》)一书所写的序言。 2 Geiger,Zur Entwickelungs geschichte der Menscbheit(《人类发展史》), S.113-150。 3 Cuno,Forschungen in Gebiete der alten Völkerkunde(《古代民族学研究》)。 4 Schrader,Sprachvergleichung und urgeschichte(《语言比较与原始历史》)
第三章西域史的曙光 据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初滞留在波斯搜集关于东方知识的希 腊史学家Ktesias所述',波斯阿赫买尼德(Acaemenid)王朝的始祖 居鲁士(Kyus)大王曾越过妫水(即阿姆河一一译者)征用索格底 亚那地方,并在其东端建立了居鲁士城(Kyropolis)。生活在公元前 后一世纪的斯脱拉波(Strabon)所著的《地理书》中,也记有此为 居鲁士所建最后之城,临药杀水:位于波斯帝国的极界。建设此城 为了防止药杀水彼岸方面的游牧人种,即包含在希腊人泛称为斯基 泰人种中的部族的入侵。其位置一般认为相当于今萨马尔罕东的鸟 拉求别(Uratube)3。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就在属于伊兰人种的大 征服者与游牧人种的对抗中,此地的历史发出了曙光。在拜火教的 经典《赞德一阿维斯塔》(Zend-Avesta)中说Ahura Mazda神在 巴克特利亚(Bactria)即今之巴尔克(Balkh)地方最初创造了人, 该书中并屡见有索格底亚那(Sogdiana)等名子。还有Ktesias在谈 到亚述(Assyria)盛时征伐诸方的传说时,也见有索格底亚那的名 字。但很难认为是有关此问题的确实史料。 在同王朝大流士(Darius)王的刻于公元前521年左右的著名 的贝希斯屯(Behistun)4纪功碑中(见图一)记载马尔格亚那 (Margiana,即今之谋夫Meff)叛乱时王道其臣下巴克特利亚知事 达德尔舍施(Dadershish)去讨代并使其归服之事,在列举王的邻属 地区时见有Parthava=-Parthia(安息)、Zaranka=-Drangiana(德兰格 亚那)、Haraiva=Aria(阿里亚)、Uavarazmla=Chorasmia(花刺子模) Bakhtris=-Bactria(巴克特利亚)、Suguda=Sogdiana(索格底亚那)、 Gandara(犍陀罗)、Saka(塞)等名子。在同一国王的纪功碑Persepolis 碑文中,和据说作成于公元前486年的Nakhs-I Rustam王的墓碑中, 也看到有上述地名。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 I参见Indian Antiguares(《印度古物学》)中Mecrindle之译文,I882年加尔各 答单行本。 2 Hamilton&Falconer,Strabon's Geography(《斯波拉波地理书》),ol.IL, daz,ed Grossen Feld in Turkstan(《亚防山大对突联斯组 之远征》),1893,SI。 4 The Sculpture and Inscription of Darius the Greet(《大流士大王纪功碑》),I907, 大英博物馆出版
第三章 西域史的曙光 据公元前 5 世纪到 4 世纪初滞留在波斯搜集关于东方知识的希 腊史学家 Ktesias 所述1,波斯阿赫买尼德(Acaemenid)王朝的始祖 居鲁士(Kyrus)大王曾越过妫水(即阿姆河——译者)征用索格底 亚那地方,并在其东端建立了居鲁士城(Kyropolis)。生活在公元前 后一世纪的斯脱拉波(Strabon)2所著的《地理书》中,也记有此为 居鲁士所建最后之城,临药杀水;位于波斯帝国的极界。建设此城 为了防止药杀水彼岸方面的游牧人种,即包含在希腊人泛称为斯基 泰人种中的部族的入侵。其位置一般认为相当于今萨马尔罕东的乌 拉求别(Uratube)3。公元前 6 世纪后半叶就在属于伊兰人种的大 征服者与游牧人种的对抗中,此地的历史发出了曙光。在拜火教的 经典《赞德——阿维斯塔》(Zend-Avesta)中说 Ahura Mazda 神在 巴克特利亚(Bactria)即今之巴尔克(Balkh)地方最初创造了人, 该书中并屡见有索格底亚那(Sogdiana)等名子。还有 Ktesias 在谈 到亚述(Assyria)盛时征伐诸方的传说时,也见有索格底亚那的名 字。但很难认为是有关此问题的确实史料。 在同王朝大流士(Darius)王的刻于公元前 521 年左右的著名 的贝希斯屯(Behistun)4纪功碑中(见图一)记载马尔格亚那 (Margiana,即今之谋夫 Meff)叛乱时王道其臣下巴克特利亚知事 达德尔舍施(Dādershish)去讨代并使其归服之事,在列举王的邻属 地区时见有 Parthava=Parthia(安息)、Zaranka=Drangiana(德兰格 亚那)、Haraiva=Aria(阿里亚)、Uāvarazmla=Chorasmia(花剌子模)、 Bākhtris=Bactria(巴克特利亚)、Suguda=Sogdiana(索格底亚那)、 Gandāra(犍陀罗)、Saka(塞)等名子。在同一国王的纪功碑 Persepolis 碑文中,和据说作成于公元前 486 年的 Nakhs-ī Rüstam 王的墓碑中, 也看到有上述地名。生活在公元前 5 世纪的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 1 参见 Indian Antiguares(《印度古物学》)中 Mecrindle 之译文,1882 年加尔各 答单行本。 2 Hamilton & Falconer,Strabon’s Geography(《斯波拉波地理书》),Vol.II, p.54。 3 Schwarz,Alexander des Grossen Feldzüge in Turkestan(《亚历山大对突厥斯坦 之远征》),1893,S.I。 4 The Sculpture and Inscription of Darius the Greet(《大流士大王纪功碑》),1907, 大英博物馆出版
(Herodotos)在列举大流士王所定的纳税区域时,记有安息人、花 刺子模人、粟特人、阿里亚人等名。这些文献是说明这些地方曾属 于阿赫买尼德王朝统治下的最古记录。在这些地方中,尤其是巴克 特利亚(大夏)及索格底亚那(粟特)曾是伊兰人之根据地。古代 伊兰人生命的脉搏特别明显地跳动在大夏,这一点也与波斯所有传 说相一致。作为伊兰精神文化的琐罗亚斯特(Zoroastra)教(即拜 火教一一译者),实际上首先是在大夏传播的。据说居鲁士大王之养 子罗赫拉斯普(Lohrasp)居大夏作火的祭坛,继其后的古施塔斯普 (Gustasp)也居于此地。此时Zarathustra即琐罗亚斯特本人来到此 地祈愈了罗赫拉斯普王之病后,益发得到古施塔斯普王之信赖,其 王子伊斯分狄亚尔(Isfendiyar)为传播其教向各方进行了征伐。 前面谈到亚利安人的摇篮地曾为药杀水流域的某一地方。伊兰 人从那里往南往西迁移时,最初遇到的乐土当为肥沃的扎拉夫尚 (Zarafshan)河流域的索格底亚那,此名为Suguda原名的希腊语变 体。原名为“作成漂亮的神圣清洁之地”之义。在原住地主要经营 游牧生活的伊兰人,到此肥沃之地后遂转入定居的农耕生活。此事 发生在何时虽不能确知,但到记录时代出现粟特之名时,此地已表 现有以此教为中心的独特之伊兰精神。亚历山大大王在席卷波斯侵 入此地时曾屡遭挫折,就是这种精神之表现。 当时如水南部之重要地方为巴克特利亚。索格底亚那地方之中 心为现在的萨马尔罕,即当时希腊人记录中的马拉坎达 (Maracanda)。据公元一世人罗马作者Curtius2所记,亚历山大进 攻马拉坎达时,此城有内城、外城,各围以城墙,外城墙长70 stadia (即13公里)。此地临扎拉夫尚河,当时应已有运河相通。关于其 地肥沃之状己见诸希腊人之记录。后来阿拉伯地理学家称拥有此城 之粟特谷地为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四大乐地之一3。与萨马尔罕一起的 尚应有布哈拉(Bokhara),但在关于亚历山大入侵的记录中不见此 地名。学者中4认为马拉坎达是粟特部城之一。另有只记作Soga的 应指布哈拉。Sogda既用作地方名,也用作都城名。Sogda为粟特之 夏都,布哈拉为其冬都。 关于中亚城区之记载不甚明了,到了中国的汉代,才有确切的 Tomaschek,Centralasiatischen Studien(《中亚研究》)SPAW,1877,S.74。 2 Schwarz,同上书,页43。 3 Tomaschek,同上书,页227. 4 Schwarz,同上书,页41
(Herodotos)在列举大流士王所定的纳税区域时,记有安息人、花 刺子模人、粟特人、阿里亚人等名。这些文献是说明这些地方曾属 于阿赫买尼德王朝统治下的最古记录。在这些地方中,尤其是巴克 特利亚(大夏)及索格底亚那(粟特)曾是伊兰人之根据地。古代 伊兰人生命的脉搏特别明显地跳动在大夏,这一点也与波斯所有传 说相一致。作为伊兰精神文化的琐罗亚斯特(Zoroastra)教(即拜 火教——译者),实际上首先是在大夏传播的。据说居鲁士大王之养 子罗赫拉斯普(Lohrasp)居大夏作火的祭坛,继其后的古施塔斯普 (Gustasp)也居于此地。此时 Zarathustra 即琐罗亚斯特本人来到此 地祈愈了罗赫拉斯普王之病后,益发得到古施塔斯普王之信赖,其 王子伊斯分狄亚尔(Isfendiyar)为传播其教向各方进行了征伐。 前面谈到亚利安人的摇篮地曾为药杀水流域的某一地方。伊兰 人从那里往南往西迁移时,最初遇到的乐土当为肥沃的扎拉夫尚 (Zarafshan)河流域的索格底亚那,此名为 Suguda 原名的希腊语变 体。原名为“作成漂亮的神圣清洁之地”之义1。在原住地主要经营 游牧生活的伊兰人,到此肥沃之地后遂转入定居的农耕生活。此事 发生在何时虽不能确知,但到记录时代出现粟特之名时,此地已表 现有以此教为中心的独特之伊兰精神。亚历山大大王在席卷波斯侵 入此地时曾屡遭挫折,就是这种精神之表现。 当时如水南部之重要地方为巴克特利亚。索格底亚那地方之中 心 为 现 在 的 萨 马 尔 罕 , 即 当 时 希 腊 人 记录中的 马 拉 坎 达 (Maracanda)。据公元一世人罗马作者 Curtius2所记,亚历山大进 攻马拉坎达时,此城有内城、外城,各围以城墙,外城墙长 70 stadia (即 13 公里)。此地临扎拉夫尚河,当时应已有运河相通。关于其 地肥沃之状已见诸希腊人之记录。后来阿拉伯地理学家称拥有此城 之粟特谷地为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四大乐地之一3。与萨马尔罕一起的 尚应有布哈拉(Bokhara),但在关于亚历山大入侵的记录中不见此 地名。学者中4认为马拉坎达是粟特部城之一。另有只记作 Sogda 的 应指布哈拉。Sogda 既用作地方名,也用作都城名。Sogda 为粟特之 夏都,布哈拉为其冬都。 关于中亚城区之记载不甚明了,到了中国的汉代,才有确切的 1 Tomaschek,Centralasiatischen Studien(《中亚研究》)SPAW,1877,S.74。 2 Schwarz,同上书,页 43。 3 Tomaschek,同上书,页 227。 4 Schwarz,同上书,页 41
记载
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