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Ⅱ没有表达出原文逻辑结构所传达的信息,因为原文的信息焦点在“不 欲”二宇,不能轻易改变它。译文1采用了和原文一致的表达方式,所以信度更 大。 (六)形象变通 原文:瞧你像只落汤鸡! 译文I:Youlook like a bedraggled chicken!0.8] i译文il:Youlook like a drowned rat![ 译文IIl:Look!You're wet through.0.8] 译文1等于没有传达原文的意思。译文1舍弃了原文的比喻形象,只传达 了概念意义。译文1和都欠缺原文的形象性,没有充分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屑于“欠额翻译”。译文Ⅱ作了变通,改变了原文的喻体,可使原文表达的“湿 淋淋”的形象通过新的喻体得到再现,为“足额翻译”或“等额翻译 (七)心理转换 原文:这是一篇八股文。 译文1:This is a bagu essay.[0.2] 译文Il:This is an eight-legged essay.[0.3] 译文IIl:This is a stereotyped writing.0.5] 该句的关键词是“八股”。译文工品音译,其实等干没译,全句信度最低 译文为直译,信息量略有增加,但仍不够。译文Ⅲ属意译, 对原文信息量传 达得多一些。三个译文都属于“欠额翻译”。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有些意义 无法百分之百地传达过去,译者只能追求最大程度地传达原文的信息量。 (八)社会规范 原文:劳驾,去市场将怎么走? I:Excuse me,but could you show me the way to Market Street?[1] II:I beg you pardon,sir.Will you be so kind as to tell me how to reach Market Street?1o 81 II:Chap,tell me how to get to Market Street.[.6] 三个译文在礼貌程度上各不相同。译文山不够礼貌,译文Ⅱ客气过分。译 文I较妥当。 (九)双关语义 原文:骄阳下,柳树上,回答他的是蝉声。(毛炳甫《剥香蕉皮》) I:Under the scorching sun,from the willow tree,came the confirming reply ofthe cicada's chirrup:“See,see.”[0.9
译文 II 没有表达出原文逻辑结构所传达的信息,因为原文的信息焦点在“不 欲”二宇,不能轻易改变它。译文 I 采用了和原文一致的表达方式,所以信度更 大。 (六)形象变通 原文:瞧你像只落汤鸡! 译文 I:You look like a bedraggled chicken! [0.8] 译文 II:You look like a drowned rat! [1] 译文 III:Look! You’re wet through.[0.8] 译文 I 等于没有传达原文的意思。译文 III 舍弃了原文的比喻形象,只传达 了概念意义。译文 I 和 III 都欠缺原文的形象性,没有充分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属于“欠额翻译”。译文 II 作了变通,改变了原文的喻体,可使原文表达的“湿 淋淋”的形象通过新的喻体得到再现,为“足额翻译”或“等额翻译”。 (七)心理转换 原文:这是一篇八股文。 译文 I:This is a bagu essay. [0.2] 译文 II:This is an eight-legged essay. [0.3] 译文 III:This is a stereotyped writing. [0.5] 该句的关键词是“八股”。译文 I 是音译,其实等于没译,全句信度最低。 译文 II 为直译,信息量略有增加,但仍不够。译文 III 属意译,对原文信息量传 达得多一些。三个译文都属于“欠额翻译”。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有些意义 无法百分之百地传达过去,译者只能追求最大程度地传达原文的信息量。 (八)社会规范 原文:劳驾,去市场将怎么走? 语文 I:Excuse me, but could you show me the way to Market Street? [1] 译文 II:I beg you pardon, sir. Will you be so kind as to tell me how to reach Market Street? [0.8] 译文 III: Chap, tell me how to get to Market Street. [0.6] 三个译文在礼貌程度上各不相同。译文 III 不够礼貌,译文 II 客气过分。译 文 I 较妥当。 (九)双关语义 原文:骄阳下,柳树上,回答他的是蝉声。(毛炳甫《剥香蕉皮》) 译文 I:Under the scorching sun, from the willow tree, came the confirming reply of the cicada’s chirrup: “See, see .” [0.9]
译文Il:came the cicada's chirruping,.“zing-a-zing-a.”[0.5] 译文l:.came the cicada's reply ISee,I see. ”0.7刀 译文V:came the reply, “know,I know 0.41 I:Under the scorching sun,from the willow tree.came the confirming reply of the cicada's chirrup:"See,see.[0.9] 原文的“ 1了”有双关语义,译文1同时传达出了双重意义,所以信度最大 译文Ⅱ只传达了基本意义即拟声效果,另 一重意义丧失 译文 IⅢ顾及了语法的 完整、妨碍了拟声效果的传达。译文V只顾附加意义,丧失了基本意义,整体 上不合情理。 (十)语义连贯 原文:昨奉大函,诵悉一是。尊稿极佳:唯篇幅甚长,本志地位有限,故不 克刊登。良用歉然。 I:I received your letter yesterday.I read it and noted its contents.Your article is very good.But it is very long.This magazine has only limited space. Therefore I cann 071 ur article is ery good,but I am sorry that owing to pressure of space,I find it too long to be published.[0.9] 译文1中每句都很短,读起来给人一跳一跳的感觉,显得不连贯,读后不知 哪句是重点。译文Ⅱ就连贯多了,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也明确,整体译文好得多。 上面十个方面当然不是翻译标准的全部内容,而仅是翻译标准中许多个"元” 的一部分。译文仅从一个方面达到对原文的“信”还远远不够,而应力求从所有 方面部达到对原文最大限度的忠实。在实际翻译时要从整体出发,分清主次,选 择取舍,灵活掌握。既要学会拿翻译标准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也应知道如何衡 量别人的译作。 补充练习 请翩译下面一段关于翻译的论述: 俗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高度的双语,就是搞好翻译利器的基 本条件。有了良好的基本双语条件,就可以开始学习翻译 不过,请别忘记,语言既是翻译必备的利器,当然是越利越好。在学翻译时, 双语也应该不断磨练,越磨越利,不断提升。 在翻译方面,也像学语文那样,我向来都是靠自学和自修这四个字。我多年 来经常到书店里,找些英华对照的翻译书当案头师父,一有空就经常“拜师”、“学 艺”、练功” 我怎么“学艺(译)”呢?看英华对照的翻译书, 一看到好的翻译作品,我全 如获至宝,接着“进补”,吸收“好料”,学习好的表达方式,好的翻译方法,好的 翻译技巧。必要时,更在书本上做记号,用彩色笔加上五颜六色,甚至在本子上 另做笔记,以备日后参考
译文 II:. came the cicada’s chirruping, “zing-a-zing-a .” [0.5] 译文 III:. came the cicada’s reply, “I See, I see .” [0.7] 译文 IV:. came the cicada’s reply, “I know, I know .” [0.4] 译文 I:Under the scorching sun, from the willow tree, came the confirming reply of the cicada’s chirrup: “See, see .” [0.9] 原文的“知了”有双关语义,译文 I 同时传达出了双重意义,所以信度最大。 译文 II 只传达了基本意义即拟声效果,另一重意义丧失。译文 III 顾及了语法的 完整、妨碍了拟声效果的传达。译文 IV 只顾附加意义,丧失了基本意义,整体 上不合情理。 (十)语义连贯 原文:昨奉大函,诵悉一是。尊稿极佳;唯篇幅甚长,本志地位有限,故不 克刊登。良用歉然。 译文 I:I received your letter yesterday. I read it and noted its contents. Your article is very good. But it is very long. This magazine has only limited space. Therefore I cannot publish your article. I am very sorry. [0.7] 译文 II:I received your letter yesterday. Your article is very good, but I am sorry that owing to pressure of space, I find it too long to be published. [0.9] 译文 I 中每句都很短,读起来给人一跳一跳的感觉,显得不连贯,读后不知 哪句是重点。译文 II 就连贯多了,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也明确,整体译文好得多。 上面十个方面当然不是翻译标准的全部内容,而仅是翻译标准中许多个"元" 的一部分。译文仅从一个方面达到对原文的“信”还远远不够,而应力求从所有 方面部达到对原文最大限度的忠实。在实际翻译时要从整体出发,分清主次,选 择取舍,灵活掌握。既要学会拿翻译标准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也应知道如何衡 量别人的译作。 补 充 练 习 请翻译下面一段关于翻译的论述: 俗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高度的双语,就是搞好翻译利器的基 本条件。有了良好的基本双语条件,就可以开始学习翻译。 不过,请别忘记,语言既是翻译必备的利器,当然是越利越好。在学翻译时, 双语也应该不断磨练,越磨越利,不断提升。 在翻译方面,也像学语文那样,我向来都是靠自学和自修这四个字。我多年 来经常到书店里,找些英华对照的翻译书当案头师父,一有空就经常“拜师”、“学 艺”、“练功”。 我怎么“学艺(译)”呢?看英华对照的翻译书,一看到好的翻译作品,我会 如获至宝,接着“进补”,吸收“好料”,学习好的表达方式,好的翻译方法,好的 翻译技巧。必要时,更在书本上做记号,用彩色笔加上五颜六色,甚至在本子上 另做笔记,以备日后参考
怎么“练功”呢?华英对照的翻译书,并非都是十全十美的。 因此,在华英对照的翻译书里,也会有错译之处。在找到错误和不尽善的地 方,就是“练功”的大好场所和难得机会 ,我可以研究错在哪里, 老虑改正或多 订,避错就正,加以完善。这样,我才能够从翻译错误中,从进行负面学习,研 究翻译技巧,磨练翻译功夫,提升翻译水平。 研究华英对照的翻译书,好处可分两方面:一方面可以从善如流,吸收别人 的优点,当作是“进补”:另一方面,也可从别人的缺点中吸取教训,当作是“防 疫”(防错) 在自修或进修翻译时,还必须量力自作决定,自己是要做哪一类翻译。在我 看来,翻译大致可分为三类:一、英译华的单向翻译:二、华译英的单向翻译: 三、英华互译的双向翻译。 第二节可译度与可译性限度 可译度指的是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原文信息被传达的程度。决定可 译度的首要因素是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归根结底,正因为语言的不同,才需要 翻译:也是由于语言的不同,限制了翻译中意义的传达程度。汉英两种语言间互 译的难度体现在语音、词汇直至句法和篇章各个层次。 如果翻译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作要求,翻译的难度便大大增加,甚至达到 不可译的程度。最典型的例子是诗歌的翻译。诗歌是音韵、词语、句式、意境诸 方面的有机结合体,要译好虽然不是不可能.但十分困难。下面使辜正坤教授翻 译的毛泽东诗词片段: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唯馀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Snow To the tune of Spring Beaming in Garden What a scene is in the north found A thousand iof the earth is ice-clad aground Ten thousand li of the sky is snow-bound Behold!at both sides of the great wall An expanse of whiteness conquers all: In the Yellow River,up and down, The ging waves are gone Like silver snakes the mountains dance. Like wax elephants the highlands bounce, All try to be higher than heaven even once!
怎么“练功”呢?华英对照的翻译书,并非都是十全十美的。 因此,在华英对照的翻译书里,也会有错译之处。在找到错误和不尽善的地 方,就是“练功”的大好场所和难得机会。我可以研究错在哪里,考虑改正或修 订,避错就正,加以完善。这样,我才能够从翻译错误中,从进行负面学习,研 究翻译技巧,磨练翻译功夫,提升翻译水平。 研究华英对照的翻译书,好处可分两方面:一方面可以从善如流,吸收别人 的优点,当作是“进补”;另一方面,也可从别人的缺点中吸取教训,当作是“防 疫”(防错)。 在自修或进修翻译时,还必须量力自作决定,自己是要做哪一类翻译。在我 看来,翻译大致可分为三类:一、英译华的单向翻译;二、华译英的单向翻译; 三、英华互译的双向翻译。 第二节 可译度与可译性限度 可译度指的是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原文信息被传达的程度。决定可 译度的首要因素是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归根结底,正因为语言的不同,才需要 翻译;也是由于语言的不同,限制了翻译中意义的传达程度。汉英两种语言间互 译的难度体现在语音、词汇直至句法和篇章各个层次。 如果翻译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作要求,翻译的难度便大大增加,甚至达到 不可译的程度。最典型的例子是诗歌的翻译。诗歌是音韵、词语、句式、意境诸 方面的有机结合体,要译好虽然不是不可能.但十分困难。下面使辜正坤教授翻 译的毛泽东诗词片段: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唯馀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Snow To the tune of Spring Beaming in Garden What a scene is in the north found! A thousand li of the earth is ice-clad aground, Ten thousand li of the sky is snow-bound. Behold! At both sides of the Great Wall An expanse of whiteness conquers all; In the Yellow River, up and down, The surging waves are gone! Like silver snakes the mountains dance, Like wax elephants the highlands bounce, All try to be higher than heaven even once!
一一汉英对照《毛泽东诗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译文不仅忠实地表达了原作的思想内容,也译出了原文的形式一诗体,通过 重音及尾韵的安排,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体现了原作的气势。 但是,绝对地来看,译文并未“完全”译出原作的形式,即“沁园春”的格 律要求,失去了汉语特有的平仄韵律。如果和着“沁园春”的曲调吟诵译文,肯 定和不上曲调节拍。这种由语言的差异引起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有时是无法 克服的。 译度障碍在诗歌的翻译当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凡涉及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 翻译均会遇到类似的难题。此时,要么牺牲原文部分形式,要么牺牲部分意义.要 么通过变通、闸释等手段绕过矛盾。例如: 一一我只会马走日、象走田。 一让你在马的 I only know the most basic moves -Would you like me to allow you a handicap? 此例中的“马走日”、“象走田”和“车马炮”为中国象棋术语,只好绕过 原文形式意义 钱歌川先生曾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巧译和活译解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问题: 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 ”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地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事了。我还有委员的福份!” “么事的桂圆?“ 是委员!从前行的是大人老爷,现在行委员了!你还不明白?“ (茅盾《动摇》) Madame Hu gave a sigh and watched her husband anxiously pacing about as "What did Chang Tieh-tsui say?"she asked timidly "He gave me very good news.We need not look for trouble.I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 member of a member ofa Committee!" "What's ”asked the wife,.wh aguely caught the sound. Lords sand esquires are out of date,and the prevailing nomination is to a Committee.Don't you still understand? 用“common tea”与“committee”的发音相似来模仿原文中“桂圆”与“委 员”的谐音,可谓巧译,两种语言能有音形意俱似的表达方式只是偶然,可遇而
——汉英对照《毛泽东诗词》,北京大学出版社,l 993。 译文不仅忠实地表达了原作的思想内容,也译出了原文的形式一诗体,通过 重音及尾韵的安排,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体现了原作的气势。 但是,绝对地来看,译文并未“完全”译出原作的形式,即“沁园春”的格 律要求,失去了汉语特有的平仄韵律。如果和着“沁园春”的曲调吟诵译文,肯 定和不上曲调节拍。这种由语言的差异引起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有时是无法 克服的。 可译度障碍在诗歌的翻译当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凡涉及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 翻译均会遇到类似的难题。此时,要么牺牲原文部分形式,要么牺牲部分意义.要 么通过变通、阐释等手段绕过矛盾。例如: ——我只会马走日、象走田。 ——让你车马炮。 -I only know the most basic moves. -Would you like me to allow you a handicap? 此例中的“马走日”、“象走田”和“车马炮”为中国象棋术语,只好绕过 原文形式意义。 钱歌川先生曾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巧译和活译解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问题: 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 “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地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事了。我还有委员的福份!” “么事的桂圆?” “是委员!从前行的是大人老爷,现在行委员了!你还不明白?” (茅盾《动摇》) Madame Hu gave a sigh and watched her husband anxiously pacing about as before. “What did Chang Tieh-tsui say?” she asked timidly. “He gave me very good news. We need not look for trouble. I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 member of a member of a Committee!” “”What’s a common tea?” asked the wife, who only vaguely caught the sound. “”A committee! Lords and esquires are out of date, and the prevailing nomination is to a Committee. Don’t you still understand?” 用“common tea”与“committee”的发音相似来模仿原文中“桂圆”与“委 员”的谐音,可谓巧译,两种语言能有音形意俱似的表达方式只是偶然,可遇而
不可求。 二、文化因素的限制 文化是决定可译度的另一大因素。一篇文章的可译度,与其文化含量呈反比: 文化内涵越大,可译度越小,翻译的难度越大。 可译度在物质文化方面表现为词语的空缺,如中国的“水饺”在英文里找不 到对应词,只好通过音译把汉语的词借过去」 汉语中的词语虽然能在英文里找到功能相似的词语,但各自的文化内涵还是 不同的。如中文 “猎哭耗子”和英文的“”表达基本相同的 比喻义,但带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色彩。“豺狼一样凶狠”和“as fierce as sharks' 也是如此,前者带有明显的陆地文化待征,后者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亲属文化词语方面,也存在可译性障磅。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尊卑长幼.所以 亲属关系的分类很细,很多细类词语在英语里没有对应。虽然可以用修饰语解释, 但行文中总不能把“您好,表妹”译成“God male-cousin-on-mother's-or-patemal-aunt's-side-younger-than-myse 生例) 另外,像“来福哥”之类,有人译成“Brother Laifu”,且不论意思正确与 否,在西方的宗教文化背景中,听上去像是神职人员或教徒之间的称谓。 精神文化方面,由于语言间的对应空缺和似是而非的对应,可译性难度较大 如老子的“道” 于的“ 八卦的“阴阳”。这类词语被称为“culturall loaded words'”,翻译中有时需生造词语(Taoism,ren,yin and yang),有时借用 英文的近意词(way,benevolenc等)。两种译法都是可译度限制下的无可奈何之 策。 翻译过程总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限制,译者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突破这些 限制,将原文的信息尽可能充分地在译文中传达出来。 第四章汉译英的理解与表达 补充练习 一、翻译下列篇章,注意字里行间文化因素的处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顶儿孙谁见了?
不可求。 二、文化因素的限制 文化是决定可译度的另一大因素。一篇文章的可译度,与其文化含量呈反比: 文化内涵越大,可译度越小,翻译的难度越大。 可译度在物质文化方面表现为词语的空缺,如中国的“水饺”在英文里找不 到对应词,只好通过音译把汉语的词借过去。 汉语中的词语虽然能在英文里找到功能相似的词语,但各自的文化内涵还是 不同的。如中文的“猫哭耗子”和英文的“shed crocodile tears”表达基本相同的 比喻义,但带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色彩。“豺狼一样凶狠”和“as fierce as sharks” 也是如此,前者带有明显的陆地文化待征,后者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亲属文化词语方面,也存在可译性障磅。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尊卑长幼.所以 亲属关系的分类很细,很多细类词语在英语里没有对应。虽然可以用修饰语解释, 但 行 文 中 总 不 能 把 “ 您 好 , 表 妹 ” 译 成 “ Good morning, my female-cousin-on-mother’s-or-paternal-aunt’s-side-younger-than-myself”(赵元任先 生例)。 另外,像“来福哥”之类,有人译成“Brother Laifu”,且不论意思正确与 否,在西方的宗教文化背景中,听上去像是神职人员或教徒之间的称谓。 精神文化方面,由于语言间的对应空缺和似是而非的对应,可译性难度较大。 如老子的“道”、孔子的“仁”、八卦的“阴阳”。这类词语被称为“culturally loaded words”,翻译中有时需生造词语(Taoism, ren,yin and yang),有时借用 英文的近意词(way, benevo1enc 等)。两种译法都是可译度限制下的无可奈何之 策。 翻译过程总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限制,译者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突破这些 限制,将原文的信息尽可能充分地在译文中传达出来。 补 充 练 习 一、翻译下列篇章,注意字里行间文化因素的处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第四章 汉译英的理解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