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教案 第1节课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任务、作用、分类:明确分析化学在工农业生 产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明确学习的参考资料、考核方 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任务和作用: 基本内容: 发展趋势: 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 分析化学的定义: 分析化学的不同分类方法: 分析化学的任务: 明确ppm、ppb、ppt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成讲解内容 五、时间分配 内 时间分配(min) 任条和作用 30 基本内容 35 发展趋势 10 学习方法 15 总计 90 六、教学内容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结构分析 2.分析化学的作用 国民经济 科字研究 医药卫 学校教 学的基本 化学分 析 :重量 分析 量分为 常量组分分 仪器分析方法:物理分析:物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4.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提高分析速度:
《分析化学》教案 1 第 1 节课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任务、作用、分类;明确分析化学在工农业生 产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明确学习的参考资料、考核方 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任务和作用; 基本内容; 发展趋势; 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 分析化学的定义; 分析化学的不同分类方法; 分析化学的任务; 明确 ppm、ppb、ppt 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提问式教学方 法教授本绪论课程内容。在讲授时以板书的形式完成讲解内容。 五、时间分配 六、教学内容 1.分析化学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结构分析 2.分析化学的作用 国民经济 科学研究 医药卫生 学校教育 3.分析化学的基本内容 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方法分类:根据测定原理分为:重量 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根据样品量分为:常量分析、半微 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根据被测组分的百分含 量分为:常量组分分析、微量组分分析和痕量组分分析。 仪器分析方法:物理分析;物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4.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提高分析速度; 内容 时间分配(min) 任务和作用 30 基本内容 35 发展趋势 10 学习方法 15 总计 90
《分析化学》教案 发展遥测分析: 术的应用 础研究: 习和考核方法 10 作业、期中考试 10 期末考试 6.参考书目 教材:《分析化学》李发美主编,第五版,200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目: 中师范 学院编,2000年 《分析化学》武汉大学编,2003年
《分析化学》教案 2 发展遥测分析;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建立新的微区分析方法和不损坏试样的分析方法; 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 5.学习和考核方法 实验 10 作业、期中考试 10 期末考试 80 6.参考书目 教材:《分析化学》李发美主编,第五版,2003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目: 《分析化学》华东化工学院编,第五版,2004 年 《分析化学》华中师范学院编,2000 年 《分析化学》武汉大学编,2003 年
《分析化学》教案 第2节课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第一节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第二节偶然 误差与正态分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概念和特点。掌握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了解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减免方法。 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及其各自的表示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及计算: 系练误差和偶然误差的 点、来源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偶然误差与正态分布 三、重点、难点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特点、来源: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列举式教学方 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在讲授时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完成讲解内容。 五、时间分配 内容 时间分配(min)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及计算 10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特点、来源 25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0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0 然误差与正态分布■ 15 总计 90 六、教学内容 1绝对误弟和相对误美 绝对误差:公式计算 相对误差:公式:计算 举一例题说明允许相对误差的大小与组分含量有关: 结论:高含量的组分测定的相对误差应要求小些:低含量的组分测定的相 对左应要求大些 2系统 差和偶然误差 生的主 操作错误(过失误差) 3.准确度和精密度 准确将与误黄 精密度与偏差: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 差(RSD)或变异系数(CV):
《分析化学》教案 3 第 2 节课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节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偶然 误差与正态分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概念和特点。掌握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了解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减免方法。 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及其各自的表示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及计算;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特点、来源;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偶然误差与正态分布 三、重点、难点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特点、来源;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列举式教学方 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在讲授时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完成讲解内容。 五、时间分配 六、教学内容 1.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公式;计算 相对误差;公式;计算, 举一例题说明允许相对误差的大小与组分含量有关; 结论:高含量的组分测定的相对误差应要求小些;低含量的组分测定的相 对误差应要求大些。 2.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系统误差(可定误差); 系统误差的来源(产生的主要原因); 偶然误差(随机误差);减免方法; 操作错误(过失误差); 3.准确度和精密度 准确度与误差; 精密度与偏差: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 差(RSD)或变异系数(CV); 内容 时间分配(min)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及计算 10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特点、来源 25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0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0 偶然误差与正态分布 15 总计 90
《分析化学》教案 系 5,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兰的分 方法 消除测量中的系统误差的方法:校准仪器:做回收实验:做对照实验:做 空白哈 减少偶然误差: 6.偶然误差与正态分布 偶然误差的规律性 真值所处的范围的表示方法几置信度 七、思考题及作业 1思题.P27思13 2.作业:P28习题11
《分析化学》教案 4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4.误差的传递(自学) 5.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 减少测量误差; 消除测量中的系统误差的方法:校准仪器;做回收实验;做对照实验;做 空白实验; 减少偶然误差; 6.偶然误差与正态分布 偶然误差的规律性 真值所处的范围的表示方法几置信度 七、思考题及作业 1.思考题:P27 思 1.3 2.作业:P28 习题 11
《分析化学》教案 第3节课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第三节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掌握可疑值 的取舍检验法。了解显著性检验方法。了解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纲要 及其运算规则 相关和回归分析 三、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列举式教学方 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在讲授时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完成讲解内容。 五、时间分配 内容 时间分配(min) 右州影之马甘云竹国丽 1 公年士里的根小用 15 15 短羊和同日分岳 10 总计 90 六、教学内容 粉之的音义马位制 有效数字的运算:加减法:乘除法 取舍有效数字的几点注意事项 2.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步骤:整理数据:检验可疑值:计算平均值:偏差:平均偏差:求出真值 所处的范围 中值或中位数(m) 分 收情况的表示: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真值所处的 度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置信度(P置信区间: 可值的取舍:Q-检验法:G-检验法
《分析化学》教案 5 第 3 节课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 第三节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掌握可疑值 的取舍检验法。了解显著性检验方法。了解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可疑值的取舍检验法 显著性检验方法 相关和回归分析 三、重点、难点 有效数字;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显著性检验方法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列举式教学方 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在讲授时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完成讲解内容。 五、时间分配 六、教学内容 1.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有效数字的意义及位数 有效数字的运算:加减法;乘除法 取舍有效数字的几点注意事项 2.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步骤:整理数据;检验可疑值;计算平均值;偏差;平均偏差;求出真值 所处的范围 中值或中位数(m) 分散情况的表示: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真值所处的 范围; 置信度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置信度(P);置信区间; 3.可疑值的取舍检验法 可疑值的取舍:Q-检验法;G-检验法 内容 时间分配(min)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5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35 可疑值的取舍检验法 15 显著性检验方法 15 相关和回归分析 10 总计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