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2014届高三9月开学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刍议/踌躇 诞生/涎水 蒙蔽/蒙昧 B.彻夜/掣肘 绯闻/悱恻 叨扰/咕 C.效仿/发酵 沙砾/闪烁 曝晒/曝光 D.菁华/矜持 觊觎/瑜伽 溃退/溃脓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在神州大地上沸沸扬扬上演的一出“新西兰毒奶粉”事件经过几天的折腾,终于尘埃落 定。虽然整个事件都已明朗,但“食品安全”再一次出现问题,有毒食品再一次给国人以伤害, 这是毋庸置疑的 A.沸沸扬扬B.尘埃落定C.明朗D.毋庸置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不但社会用证单位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人、证一致性 认定,而且能进一步增强证件防伪性能,可以有效防止身份证被违法冒用 B.加快促进信息消费,能够有效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 业转型和民生改善,是一项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C.道路交通拥堵一直是困扰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大程度缓解交通压力, 广州实施部分路段“限行”限外”,这种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D.8月,延安市公开拍卖35辆超编超标公务车。在拍卖过程中,多辆年份较新、行驶 里程较少的公务车竞争最为激烈,这些车最终以25万元左右的均价落锤成交。 4给下面一段打乱顺序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 ②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 ③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 ④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 ⑤镬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 ⑥镬耳屋以广府风格的民居建筑为主要代表,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亦有类似镬耳山墙。 A.③⑤④①⑥②B.③②⑤①④⑥C.③⑥⑤①④②D③⑤①④②⑥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末,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 讨贼淮左,手斩贼帅李青珪。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密与王世充战败入朝,德威亦率所部随密归。高祖嘉之,授左武候将军,封 滕县公。及刘武周南侵,诏德威统兵击之,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 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武周获德威,令率其 本兵往浩州招慰。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 嘉纳之。改封彭城县公。未几,检校大理少卿。从擒建德,平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 加散骑常侍,妻以平寿县主 贞观初,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出为绵州刺史,以廉平著称,百姓为 之立碑。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一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 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 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失入则无辜,失出便获大罪。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
广东省珠海市 2014 届高三 9 月开学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 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刍议/踌躇 诞生/涎水 蒙蔽/蒙昧 B.彻夜/掣肘 绯闻/悱恻 叨扰/叨咕 C. 效仿/发酵 沙砾/闪烁 曝晒/曝光 D. 菁华/矜持 觊觎/瑜伽 溃退/溃脓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 在神州大地上沸沸扬扬上演的一出“新西兰毒奶粉”事件经过几天的折腾,终于尘埃落 定。虽然整个事件都已明朗,但“食品安全”再一次出现问题,有毒食品再一次给国人以伤害, 这是毋庸置疑的。 A. 沸沸扬扬 B. 尘埃落定 C. 明朗 D. 毋庸置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不但社会用证单位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人、证一致性 认定,而且能进一步增强证件防伪性能,可以有效防止身份证被违法冒用。 B.加快促进信息消费,能够有效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 业转型和民生改善,是一项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C.道路交通拥堵一直是困扰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大程度缓解交通压力, 广州实施部分路段“限行”“限外”,这种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D.8 月,延安市公开拍卖 35 辆超编超标公务车。在拍卖过程中,多辆年份较新、行驶 里程较少的公务车竞争最为激烈,这些车最终以 25 万元左右的均价落锤成交。 4.给下面一段打乱顺序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 ②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 ③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 ④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 ⑤镬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 ⑥镬耳屋以广府风格的民居建筑为主要代表,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亦有类似镬耳山墙。 A. ③⑤④①⑥② B. ③②⑤①④⑥ C.③⑥⑤①④② D.③⑤①④②⑥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末,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 讨贼淮左,手斩贼帅李青珪。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密与王世充战败入朝,德威亦率所部随密归。高祖嘉之,授左武候将军,封 滕县公。及刘武周南侵,诏德威统兵击之,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 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武周获德威,令率其 本兵往浩州招慰。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 嘉纳之。改封彭城县公。未几,检校大理少卿。从擒建德,平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 加散骑常侍,妻以平寿县主。 贞观初,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出为绵州刺史,以廉平著称,百姓为 之立碑。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一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 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 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失入则无辜,失出便获大罪。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
之然,畏罪之所致耳。陛下但舍所急,则宁失不经'复行于今日矣。”太宗深然之。数岁, 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十七年,至濮州,闻祐杀长史权万纪,德威入据济州,斩杀 李佑,遣使以闻。诏德威便发河南兵马,以申经略,会遭母忧而罢。十八年,起为遂州刺史, 三迁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旧唐书·刘德威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 判:授予 B.妻以平寿县主 妻:妻子 C.诚在主上 诚:确实 D.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寻:不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后与仁基同归李密 与麾下兵 B.人主好宽则宽 今则反是 C.令于怀州镇守 复行于今日矣 D.俄出为绵州刺史 百姓为之立碑 7.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 下百姓相率投贼。 B.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序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 下/百姓相率投贼 C.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己至城 下/百姓相率投贼 D.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 下/百姓相率投贼。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德威有才干有谋略,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德威跟随李 密归附朝廷,并屡次受到唐髙祖的提拔,死后在献陵陪葬。 B.刘武周抓获刘德威后,下令德威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 得到唐高祖的亲自慰问。 C.唐朝法律条文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要减三等处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 要减五等处罚,而唐太宗时期法律则刚好相反,出现了“宁失不经”的局面 D.刘德威占据济州后,皇帝让刘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借以施展刘德威的抱 负,但恰逢刘德威的母亲去世而作罢。 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3分) ②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3分) ③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4分) 10阅读下面的元词,然后回答(1)(2)题。(7分) 渔父① 吴镇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注:①本词是吴镇临摹荆浩《渔父图》之后写下的十六首《渔父》词中的一首。 (1)在“风触湖心一叶横”这句词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3分)
之然,畏罪之所致耳。陛下但舍所急,则‘宁失不经’复行于今日矣。”太宗深然之。数岁, 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十七年,至濮州,闻祐杀长史权万纪,德威入据济州,斩杀 李佑,遣使以闻。诏德威便发河南兵马,以申经略,会遭母忧而罢。十八年,起为遂州刺史, 三迁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旧唐书•刘德威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 判:授予 B.妻以平寿县主 妻:妻子 C.诚在主上 诚:确实 D.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寻:不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后与仁基同归李密 与麾下兵 B.人主好宽则宽 今则反是 C.令于怀州镇守 复行于今日矣 D.俄出为绵州刺史 百姓为之立碑 7.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 下百姓相率投贼。 B. 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 下/百姓相率投贼。 C. 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 下/百姓相率投贼。 D. 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 下/百姓相率投贼。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刘德威有才干有谋略,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德威跟随李 密归附朝廷,并屡次受到唐高祖的提拔,死后在献陵陪葬。 B.刘武周抓获刘德威后,下令德威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 得到唐高祖的亲自慰问。 C.唐朝法律条文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要减三等处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 要减五等处罚,而唐太宗时期法律则刚好相反,出现了“宁失不经”的局面。 D.刘德威占据济州后,皇帝让刘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借以施展刘德威的抱 负,但恰逢刘德威的母亲去世而作罢。 9. 翻译下面的句子。(10 分) ① 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3 分) ② 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3 分) ③ 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4 分) 10.阅读下面的元词,然后回答(1)(2)题。(7 分) 渔父① 吴镇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注:①本词是吴镇临摹荆浩《渔父图》之后写下的十六首《渔父》词中的一首。 (1)在“风触湖心一叶横”这句词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3 分)
(2)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1l.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春江花月 夜》) (3)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雨霖铃》) (4)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朱光潜 谁都知道,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 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 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一棵古 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 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 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 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的观赏它的苍翠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 及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 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 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晴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 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 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 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 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 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 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 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 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 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 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植物 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2)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4 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曾子曰:“_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_,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2)___________,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 (《春江花月 夜》) (3)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雨霖铃》) (4)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朱光潜 谁都知道,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 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 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一棵古 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 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 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 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的观赏它的苍翠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 及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 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 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晴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 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 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 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 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 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 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 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 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 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 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植物 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 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 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 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 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 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衣,饥不可以 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 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 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 本有美的尝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 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 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状态。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 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两项是()()(5分) A.对一切事物,看法都可以有多种,可以从美丑、真假、善恶等不同的角度去看待。 因为看法有多种,所以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B.因为画家拥有有审美的眼晴,所以他去看古松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才能见到美 而木商和植物学家就没有这样的眼光和态度。 C.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 于实用,而是要对这个混乱的世界进行抽象的思考 D.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 饥不可以为食,所以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 E.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多方的。人有饮食之欲,但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 另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 13.根据作者的美学观点,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是壶就可以贮茶,是杯就可以装水,实用就好,不必求它们形式、花样、颜色都要 好看 B.饿了就吃饱饭,困了就睡觉,冷了就添衣,何必又呕心沥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 C.基于科学的态度,我们能判断某些人和物对于人的生活有益,而有些对于人的生活 有害。 D.在历史长河中,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湮没了,而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 朽的。 14.作者在本文结尾处写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断定他的心灵 已到了疾病、衰老状态”,请结合文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15.作者曾在《谈美》后文中提及:“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人常是不满意自 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树的倒影何以比正身美”等观点,请结合本文陈述的三种态度 中的某两种,来分析这种状态产生的原因。(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 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 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 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 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 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 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 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衣,饥不可以 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 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 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 本有美的尝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 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 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状态。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 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节 12-13 题为选择题。(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两项是( )( )(5 分) A.对一切事物,看法都可以有多种,可以从美丑、真假、善恶等不同的角度去看待。 因为看法有多种,所以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B. 因为画家拥有有审美的眼晴,所以他去看古松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才能见到美; 而木商和植物学家就没有这样的眼光和态度。 C.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 于实用,而是要对这个混乱的世界进行抽象的思考。 D.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 饥不可以为食,所以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 E.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多方的。人有饮食之欲,但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 另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 13.根据作者的美学观点,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是壶就可以贮茶,是杯就可以装水,实用就好,不必求它们形式、花样、颜色都要 好看。 B. 饿了就吃饱饭,困了就睡觉,冷了就添衣,何必又呕心沥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 C.基于科学的态度,我们能判断某些人和物对于人的生活有益,而有些对于人的生活 有害。 D.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湮没了,而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 朽的。 14.作者在本文结尾处写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断定他的心灵 已到了疾病、衰老状态”,请结合文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 分) 15.作者曾在《谈美》后文中提及:“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人常是不满意自己 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树的倒影何以比正身美”等观点,请结合本文陈述的三种态度 中的某两种,来分析这种状态产生的原因。(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l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 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 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凤凰的翅膀 林清玄 我时常想,创作的生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像恒星或行星一样,发散出永久而稳定的 光芒,这类创作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巨大而深刻的作品:另一类是像彗星或流星一样,在黑夜 的星空一闪,留下了短暂而眩目的光辉,这类作品特别需要灵感,也让我们在一时之间洗涤 了心灵 两种创作的价值无分高下,只是前者较需要深沉的心灵,后者则较需要飞扬的才气 最近在台北看了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的作品《女人城》,颇为费 里尼彗星似的才华所震慑。那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在火车上邂逅年轻貌 美的女郎而下车跟踪,误人了全是女人的城市,那里有妇女解放运动的成员,有歌舞女郎 荡妇、泼妇、应召女郎、“第三性”女郎等等,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费里尼像在写一本 灵感的记事簿,每一段落都表现出光辉耀眼的才华。 这些灵感的笔记,像是一场又一场的梦,粗看每一场均是超现实而没有任何意义,细细 地思考则仿佛每一场梦我们都经历过,任何的梦境到最后都是空的,但却为我们写下了人世 里不可能实现的想像 诚如费里尼说的:“这部影片有如茶余饭后的闲谈,是由男人来讲述女人过去和现在的 故事;但是男人并不了解女人,于是就像童话中的小红帽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一般。既然这 部影片是一个梦,就用的是象征性的语言:我希望你们不要努力去解释它的涵意:因为没有 什么好解释的。”有时候灵感是无法解释的,尤其对创作者而言,有许多灵光一闪的理念, 对自己很重要,可是对于一般人可能毫无意义,而对某些闪过同样理念的人,则是一种共鸣, 像在黑夜的海上行舟,遇到相同明亮的一盏灯。 在我们这个多变的时代里,艺术创作者真是如凤凰一般,在多彩的身躯上还拖着一条斑 灿的尾羽;它从空中飞过,还唱出美妙的歌声。记得读过火凤凰的故事,火凤凰是世界最美 的鸟,当它自觉到自己处在美丽的颠峰,无法再向前飞的时候,就火焚自己,然后在灰烬中 这是个非常美的传奇,用来形容艺术家十分贴切。我认为,任何无法在自己的灰烬中重 生的艺术家,就无法飞往更美丽的世界,而任何不能自我火焚的人,也就无法穿破自己,让 人看见更鲜美的景象 像是古语说的“破釜沉舟”,如果不能在启帆之际,将岸边的舟船破沉,则对岸即使风光 如画,气派恢宏,可能也没有充足的决心与毅力航向对岸。艺术如此,凡人也一样,我们的 梦想很多,生命的抉择也很多,我们常常为了保护自己的翅膀而迟疑不决,丧失了抵达对岸 的时机 人是不能飞翔的,可是思想的翅膀却可以振风而起,飞到不可知的远方,这也就是人可 以无限的所在。不久以前,我读到一本叫《思想的神光》的书,里面谈到人的思想在不同的 情况有不同的光芒和形式,而这种思想的神光虽是肉眼所不能见,新的电子摄影器却可以在 人身上摄得神光,从光的明暗和颜色来推断一个人的思想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我们思念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思想神光便已到达他的身侧温暖着 我们思念的人;当我们忌恨一个人的时候,思想的神光则会到他的身侧和他的神光交战,两 人的心灵都在无形中受损。而中国人所说的“缘”和“神交”,都是因于思想的神光有相似之处, 在无言中投合了。 我觉得这“思想的神光与“灵感”有相似之处,在“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搂,望尽天 涯路”时,灵感是一柱擎天;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时,灵感是专注的飞向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凤凰的翅膀 林清玄 我时常想,创作的生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像恒星或行星一样,发散出永久而稳定的 光芒,这类创作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巨大而深刻的作品;另一类是像彗星或流星一样,在黑夜 的星空一闪,留下了短暂而眩目的光辉,这类作品特别需要灵感,也让我们在一时之间洗涤 了心灵。 两种创作的价值无分高下,只是前者较需要深沉的心灵,后者则较需要飞扬的才气。 最近在台北看了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作品《女人城》,颇为费 里尼彗星似的才华所震慑。那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在火车上邂逅年轻貌 美的女郎而下车跟踪,误人了全是女人的城市,那里有妇女解放运动的成员,有歌舞女郎、 荡妇、泼妇、应召女郎、“第三性”女郎等等,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费里尼像在写一本 灵感的记事簿,每一段落都表现出光辉耀眼的才华。 这些灵感的笔记,像是一场又一场的梦,粗看每一场均是超现实而没有任何意义,细细 地思考则仿佛每一场梦我们都经历过,任何的梦境到最后都是空的,但却为我们写下了人世 里不可能实现的想像。 诚如费里尼说的:“这部影片有如茶余饭后的闲谈,是由男人来讲述女人过去和现在的 故事;但是男人并不了解女人,于是就像童话中的小红帽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一般。既然这 部影片是一个梦,就用的是象征性的语言;我希望你们不要努力去解释它的涵意;因为没有 什么好解释的。”有时候灵感是无法解释的,尤其对创作者而言,有许多灵光一闪的理念, 对自己很重要,可是对于一般人可能毫无意义,而对某些闪过同样理念的人,则是一种共鸣, 像在黑夜的海上行舟,遇到相同明亮的一盏灯。 在我们这个多变的时代里,艺术创作者真是如凤凰一般,在多彩的身躯上还拖着一条斑 灿的尾羽;它从空中飞过,还唱出美妙的歌声。记得读过火凤凰的故事,火凤凰是世界最美 的鸟,当它自觉到自己处在美丽的颠峰,无法再向前飞的时候,就火焚自己,然后在灰烬中 重生。 这是个非常美的传奇,用来形容艺术家十分贴切。我认为,任何无法在自己的灰烬中重 生的艺术家,就无法飞往更美丽的世界,而任何不能自我火焚的人,也就无法穿破自己,让 人看见更鲜美的景象。 像是古语说的“破釜沉舟”,如果不能在启帆之际,将岸边的舟船破沉,则对岸即使风光 如画,气派恢宏,可能也没有充足的决心与毅力航向对岸。艺术如此,凡人也一样,我们的 梦想很多,生命的抉择也很多,我们常常为了保护自己的翅膀而迟疑不决,丧失了抵达对岸 的时机。 人是不能飞翔的,可是思想的翅膀却可以振风而起,飞到不可知的远方,这也就是人可 以无限的所在。不久以前,我读到一本叫《思想的神光》的书,里面谈到人的思想在不同的 情况有不同的光芒和形式,而这种思想的神光虽是肉眼所不能见,新的电子摄影器却可以在 人身上摄得神光,从光的明暗和颜色来推断一个人的思想。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我们思念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思想神光便已到达他的身侧温暖着 我们思念的人;当我们忌恨一个人的时候,思想的神光则会到他的身侧和他的神光交战,两 人的心灵都在无形中受损。而中国人所说的“缘”和“神交”,都是因于思想的神光有相似之处, 在无言中投合了。 我觉得这“思想的神光’与“灵感”有相似之处,在“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搂,望尽天 涯路”时,灵感是一柱擎天;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时,灵感是专注的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