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2013年5月高三综合试题(二)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包括六个部分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禅让/嬗变 讳言/纬度 朝晖/朝觐 B.庇荫/辟谣 纰漏/毗连 扎实/扎根 C.侍奉/伺机 卓识/绰约 殷红/殷实 D.跌宕/档案机械/告诫 调和/调停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重启对郭美美事件的调査,这多少表示出了红十字会急欲摆脱信任危机、重塑 公信力的姿态,说起来也是一个好事。先不管其调查结果最终如何,能主动重启 调査总比麻木不仁、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破罐子破摔”心态要强得多。倘若以此 调査为契机,红十字会能知耻而后勇,并改头换面彻底转型,倒不失为慈善业之 A.麻木不仁 B.破罐子破摔 C.契机 D.改头 换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恢复五一长假的受益面几乎是中国全社会,它能给民众带来一份“惊喜”, 而这样的“惊喜”对中国今日恰逢其时, B.切实保障并不断改善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 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C.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下拨200万元救灾款,用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地 震灾区职工的生产、生活困难。 D.据中央气象台预测,近日,随着冷空气再次到来和雨水的出现,西北和华北 的大部地区升温被遏制,气温开始回落。 4、给下面一段打乱顺序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②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 ③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 ④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 态 ⑤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⑥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A.⑤①④⑥②③ B.④⑤①②①⑥ ⑤②①④⑥③ D.④①②⑤⑥③ 本大题7小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 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 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珠海市 2013 年 5 月高三综合试题(二) 语 文 本试卷共 8 页,包括六个部分 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 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禅让 / 嬗变 讳言/纬度 朝晖 / 朝觐 B.庇荫 / 辟谣 纰漏 / 毗连 扎实 / 扎根 C.侍奉 / 伺机 卓识 / 绰约 殷红 / 殷实 D.跌宕 / 档案 机械 / 告诫 调和 / 调停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重启对郭美美事件的调查,这多少表示出了红十字会急欲摆脱信任危机、重塑 公信力的姿态,说起来也是一个好事。先不管其调查结果最终如何,能主动重启 调查总比麻木不仁、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破罐子破摔”心态要强得多。倘若以此 调查为契机,红十字会能知耻而后勇,并改头换面彻底转型,倒不失为慈善业之 幸。 A. 麻木不仁 B. 破罐子破摔 C. 契机 D. 改头 换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恢复五一长假的受益面几乎是中国全社会,它能给民众带来一份“惊喜”, 而这样的“惊喜”对中国今日恰逢其时。 B.切实保障并不断改善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 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C.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下拨 200 万元救灾款,用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地 震灾区职工的生产、生活困难。 D. 据中央气象台预测,近日,随着冷空气再次到来和雨水的出现,西北和华北 的大部地区升温被遏制,气温开始回落。 4、给下面一段打乱顺序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②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 ③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 ④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 态 ⑤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⑥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A. ⑤①④⑥②③ B. ④⑤①②①⑥ C. ⑤②①④⑥③ D. ④①②⑤⑥③ 二、本大题 7 小题,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 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 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 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卜,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 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 而狂走。家人瞤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 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 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 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 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 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 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 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 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 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 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 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恐旋誓目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 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来源:学§科§网]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瞤(jia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 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晨起,即科头 甫:刚刚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 间:机会 C.客伺久,辄大怒诟 诟:责骂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起而狂走 辄怒而责 B.竹床一,坐以之 饱饮墨以俟 C.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 D.乃窃相议 乃不复立戒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①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 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 之 ③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④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⑥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A.①③⑥ B.①②⑤ ③④⑤ 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 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 陶醉的心态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 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 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 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 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 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 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 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 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 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 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 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 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 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 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 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来源:学§科§网]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 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晨起,即科头 甫:刚刚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 间:机会 C.客伺久,辄大怒诟 诟:责骂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起而狂走 辄怒而责 B. 竹床一,坐以之 饱饮墨以俟 C. 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 D. 乃窃相议 乃不复立戒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 ①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 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 之 ③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④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⑥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A.①③⑥ B. ①②⑤ C. ③④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 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 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 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 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 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成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 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3分) ②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3分) ③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4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临江仙·夜归临皋③④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 边,苏轼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 地,名曰“东坡”。雪堂,为苏轼在东坡所筑。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 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②穀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3分 (2) 简析这首词的几种主要表现手法(4分) [来源:Zxxk.Com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谷对一空给1分。)(6分)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2)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李白《春夜宴 从弟桃花园序》)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 牧《阿房宫赋》) (4)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 宗白华 人类社会的法律、习惯、礼教,使人们在和平秩序的保障之下,过着 一种平凡安逸的生活;使人忘记了宇宙的神秘,生命的奇迹,心灵内部的诡幻与 矛盾
B. 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 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 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 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 书”持赞赏态度。 D. 作者本打算成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 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9、翻译下面的句子。(10 分) ①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3 分) ②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3 分) ③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4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临江仙•夜归临皋 ③④ (宋)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 边,苏轼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 地,名曰“东坡”。雪堂,为苏轼在东坡所筑。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 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3 分) (2) 简析这首词的几种主要表现手法(4 分) [来源:Zxxk.Com]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 1 分。)(6 分) (1)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2)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 。(李白《春夜宴 从弟桃花园序》)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 , ?(杜 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 ,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 宗白华 人类社会的法律、习惯、礼教,使人们在和平秩序的保障之下,过着 一种平凡安逸的生活;使人忘记了宇宙的神秘,生命的奇迹,心灵内部的诡幻与 矛盾
近代的自然科学更是帮助近代人走向这条平淡幻灭的路。科学欲将 这矛盾创新的宇宙也化作有秩序、有法律、有礼教的大结构,像我们理想的人类 社会一样,然后我们更觉安然。 然而人类史上向来就有一些不安分的诗人、艺术家、先知、哲学家 等,偏要化腐朽为神奇、在平凡中惊异,在人生的喜剧里发现悲剧,在和谐的秩 序里指出矛盾,或者以超脱的态度守着一种“幽默”。 生活严肃的人,怀抱着理想,不愿自欺欺人,在人生里面体验到不可解 救的矛盾,理想与事实的永久冲突。然而愈矛盾则体验愈深,生命的境界愈丰满 浓郁,在生活悲壮的冲突里显露出人生与世界的“深度”。 所以悲剧式的人生与人类的悲剧文学使我们从平凡安逸的生活形式 中重新认识观察到生活内部的深沉冲突,人生的真实内容是永远奋斗,是为了超 越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毁灭了生命以殉这种超生命的价值,觉得是痛快, 得是超脱解放。 大悲剧家作家席勒说:“生命不是人生最高的价值。”这是“悲剧” 给我们最深的启示。悲剧中的主角是宁愿毁灭生命以求“真”,求“美”,求“权 力”,求“神圣”,求“自由”,求人类的上升,求最高的善。在悲剧中我们发 现了超越生命的价值的真实性,因为人类曾愿牺牲生命、血肉、幸福,以证明它 们的真实存在。果然,在这种牺牲中人类自己的价值升高了,在这种悲剧的毁灭 中,人生显露出“意义”了 肯定矛盾,殉于矛盾,以战胜矛盾,在虚空毁灭中寻求生命的意义 获得生命的价值,这是悲剧的人生态度 另一种人生态度则是以广博的智慧照嘱宇宙间的复杂关系,以深挚 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在伟大处发现它的狭小,在渺小里却也看到它 的深厚;在圆满里发现它的缺憾,在缺憾里也找出它的意义。于是以一种拈花微 笑的态度同情一切;以一种超越的笑,了解的笑,含泪的笑,惘然的笑,包容 切以超越一切,使灰色黯淡的人生也罩上一层柔和的金光。觉得人生可爱。可爱 处就在它的渺小处,矛盾处,就同我们欣赏小孩们的天真烂漫的自私,使人心花 开放,不以为忤 这是一种所谓幽默的态度。真正的幽默是平凡渺小里发掘价值。以 高的角度测量那“煊赫伟大”的,则认识它不过如此;以深的角度窥探“平凡渺 小”的,则发现它里面未尝没有宝藏。一种愉悦,满意,含笑,超脱,支配了幽 默的心襟。 “幽默”不是谩骂,也不是讽刺。幽默是冷隽,然而在冷隽背后与 里面有“热 悲剧和幽默都是“重新估定人生价值”的,一个是肯定超越平凡人 生的价值,一个是平凡人生里肯定深一层的价值,两者都是给人生以“深度”的。 莎士比亚以最客观的慧眼笼罩人类,同情一切,他是最伟大的悲剧 家,他的作品里充满着何等丰富深沉的“黄金幽默”。 以悲剧情绪透入人牛:以幽默情绪超脱人生,是两种意义的人牛态度。 (原载南京《中国文学》创刊号,1934年1月 本文题依《艺境》未刊本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近代的自然科学更是帮助近代人走向这条平淡幻灭的路。科学欲将 这矛盾创新的宇宙也化作有秩序、有法律、有礼教的大结构,像我们理想的人类 社会一样,然后我们更觉安然。 然而人类史上向来就有一些不安分的诗人、艺术家、先知、哲学家 等,偏要化腐朽为神奇、在平凡中惊异,在人生的喜剧里发现悲剧,在和谐的秩 序里指出矛盾,或者以超脱的态度守着一种“幽默”。 生活严肃的人,怀抱着理想,不愿自欺欺人,在人生里面体验到不可解 救的矛盾,理想与事实的永久冲突。然而愈矛盾则体验愈深,生命的境界愈丰满 浓郁,在生活悲壮的冲突里显露出人生与世界的“深度”。 所以悲剧式的人生与人类的悲剧文学使我们从平凡安逸的生活形式 中重新认识观察到生活内部的深沉冲突,人生的真实内容是永远奋斗,是为了超 越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毁灭了生命以殉这种超生命的价值,觉得是痛快,觉 得是超脱解放。 大悲剧家作家席勒说:“生命不是人生最高的价值。”这是“悲剧” 给我们最深的启示。悲剧中的主角是宁愿毁灭生命以求“真”,求“美”,求“权 力”,求“神圣”,求“自由”,求人类的上升,求最高的善。在悲剧中我们发 现了超越生命的价值的真实性,因为人类曾愿牺牲生命、血肉、幸福,以证明它 们的真实存在。果然,在这种牺牲中人类自己的价值升高了,在这种悲剧的毁灭 中,人生显露出“意义”了。 肯定矛盾,殉于矛盾,以战胜矛盾,在虚空毁灭中寻求生命的意义, 获得生命的价值,这是悲剧的人生态度! 另一种人生态度则是以广博的智慧照嘱宇宙间的复杂关系,以深挚 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在伟大处发现它的狭小,在渺小里却也看到它 的深厚;在圆满里发现它的缺憾,在缺憾里也找出它的意义。于是以一种拈花微 笑的态度同情一切;以一种超越的笑,了解的笑,含泪的笑,惘然的笑,包容一 切以超越一切,使灰色黯淡的人生也罩上一层柔和的金光。觉得人生可爱。可爱 处就在它的渺小处,矛盾处,就同我们欣赏小孩们的天真烂漫的自私,使人心花 开放,不以为忤。 这是一种所谓幽默的态度。真正的幽默是平凡渺小里发掘价值。以 高的角度测量那“煊赫伟大”的,则认识它不过如此;以深的角度窥探“平凡渺 小”的,则发现它里面未尝没有宝藏。一种愉悦,满意,含笑,超脱,支配了幽 默的心襟。 “幽默”不是谩骂,也不是讽刺。幽默是冷隽,然而在冷隽背后与 里面有“热”。 悲剧和幽默都是“重新估定人生价值”的,一个是肯定超越平凡人 生的价值,一个是平凡人生里肯定深一层的价值,两者都是给人生以“深度”的。 莎士比亚以最客观的慧眼笼罩人类,同情一切,他是最伟大的悲剧 家,他的作品里充满着何等丰富深沉的“黄金幽默”。 以悲剧情绪透入人生;以幽默情绪超脱人生,是两种意义的人生态度。 (原载南京《中国文学》创刊号,1934 年 1 月。 本文题依《艺境》未刊本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 )
A.和平秩序的保障,平凡安逸的生活,使人们忘记了宇宙的神秘,生命的奇迹, 心灵内部的诡幻与矛盾。 B.矛盾体验愈深,生命的境界就愈丰满浓郁,人生与世界的“深度”就愈能在 生活悲壮的冲突里显露出来 C.悲剧式的人生是为了超越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 D.生命的最高价值就是求“真”,求“美”,求“权力”,求“神圣”,求“自 由”,求人类的上升,求最高的善 E.悲剧和幽默两者都是给人以“深度”的,悲剧肯定超越平凡人生的价值,而 幽默是平凡人生里肯定深一层的价值。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莎士比亚具有悲剧的态度也具有幽默的态度。 B.钱钟书的人生态度里透着冷隽的幽默,在冷隽背后与里面都有“热” C.悲剧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是剧作家发现了超越生命的价值的真实性。 D.我们以深挚的同情看待人生中的一切矛盾冲突就是具有了幽默的态度。 14、请根据原文,解说文中画线的句子中“透入”“超脱”的意思。(4分) 15、史铁生生前曾于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那年他才21岁。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健康状态 日益恶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 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 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请结合文本所述内容,阐述史铁生“悲剧的与幽默 的人生态度”。(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 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 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湘西路 后山 ①中国有不少特殊的地方,湘西就是其中之一。湘西有与众不同的山、水、树、 雾、习俗风情,还有石板路。我早就想写写石板路,可是湘西的石板路太长、太 远、太崎岖,轻易写不得。 ②我客居湘西也有数次,但见识湘西之前毕竟二十多年生长在豫西的濯濯黄土 上,因而每一次都感到新鲜、好奇。武陵山脉峭峭叠叠地垒砌起来,粗放狂悍中 透露着娟秀妩媚。近看,不时有一株幼杉或一本芭蕉给刚刚过去的雨雾洗得莹莹 逗人;远瞧,一座座庞大的墨绿色绒团涌动着,涌动着,绒团间的沟壑偶有颜色 每每又见宽宽窄窄节节级级的瀑布披挂其上,泻落下来的水波流进河里,载起许 多渔舟和许多“武陵人捕鱼为业”……在这样一派湘西独有的风景中,藏着古 老的城镇、古老的乡村和数不清走不尽的古老的石板路
A.和平秩序的保障,平凡安逸的生活,使人们忘记了宇宙的神秘,生命的奇迹, 心灵内部的诡幻与矛盾。 B.矛盾体验愈深,生命的境界就愈丰满浓郁,人生与世界的“深度”就愈能在 生活悲壮的冲突里显露出来。 C.悲剧式的人生是为了超越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 D.生命的最高价值就是求“真”,求“美”,求“权力”,求“神圣”,求“自 由”,求人类的上升,求最高的善。 E.悲剧和幽默两者都是给人以“深度”的,悲剧肯定超越平凡人生的价值,而 幽默是平凡人生里肯定深一层的价值。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莎士比亚具有悲剧的态度也具有幽默的态度。 B.钱钟书的人生态度里透着冷隽的幽默,在冷隽背后与里面都有“热”。 C.悲剧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是剧作家发现了超越生命的价值的真实性。 D.我们以深挚的同情看待人生中的一切矛盾冲突就是具有了幽默的态度。 14、请根据原文,解说文中画线的句子中“透入”“超脱” 的意思。(4 分) 15、史铁生生前曾于 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京, 那年他才 21 岁。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健康状态 日益恶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 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 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请结合文本所述内容,阐述史铁生“悲剧的与幽默 的人生态度”。(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 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 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湘 西 路 后 山 ①中国有不少特殊的地方,湘西就是其中之一。湘西有与众不同的山、水、树、 雾、习俗风情,还有石板路。我早就想写写石板路,可是湘西的石板路太长、太 远、太崎岖,轻易写不得。 ②我客居湘西也有数次,但见识湘西之前毕竟二十多年生长在豫西的濯濯黄土 上,因而每一次都感到新鲜、好奇。武陵山脉峭峭叠叠地垒砌起来,粗放狂悍中 透露着娟秀妩媚。近看,不时有一株幼杉或一本芭蕉给刚刚过去的雨雾洗得莹莹 逗人;远瞧,一座座庞大的墨绿色绒团涌动着,涌动着,绒团间的沟壑偶有颜色, 每每又见宽宽窄窄节节级级的瀑布披挂其上,泻落下来的水波流进河里,载起许 多渔舟和许多“武陵人捕鱼为业”…… 在这样一派湘西独有的风景中,藏着古 老的城镇、古老的乡村和数不清走不尽的古老的石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