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一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 斯 (注意:所有问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评阅) 一、单项选择题(1X1X50=50分。从每一个问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 正确答案,并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把它涂上。)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 9 承者对它的发展 期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闲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字 3.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 D、核心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剑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怨 7.“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卷第】页(共7页)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 (A ) 卷 第 1 页(共 7 页)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201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 (注意:所有问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评阅) 一、单项选择题(1╳1╳50=50 分。从每一个问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 正确答案,并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把它涂上。)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 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 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3.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7.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这是指(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8.“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 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9.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1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 A、客观性 B、无限性 C、方向性 D、一维性 1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统一 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B、矛盾着的对立面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3.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1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变化 B、事物的质变和飞跃 C、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D、绝对性和相对性 16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 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17.“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主要体现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矛盾分析的方法 C、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D、抓住主要矛盾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卷第2页(共7页)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 (A ) 卷 第 2 页(共 7 页) 8.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 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9.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1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 ) A、客观性 B、无限性 C、方向性 D、一维性 11.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统一 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B、 矛盾着的对立面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 C、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观点 D、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3.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1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变化 B、事物的质变和飞跃 C、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 16.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 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17.“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主要体现了(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矛盾分析的方法 C、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D、抓住主要矛盾的原理
1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范围的大小 B、事物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D、事物内部结构是否变化 19.“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质与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结合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20.“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孤立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 诡辩论观点 21辩证否定即“扬弃”是指() A、彻底抛弃旧事物 B、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C、新事物和旧事物融为一体 D、完全否定旧事物 2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23.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 A、理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 B、理性认识是抽象的,感性认识是具体的 C、理性认识是绝对的,感性认识是相对的 D、理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不可靠 24.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客观规律B、科学理论C、社会实践 D、对人们是否有用 2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B、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真理的两种不同形式 D、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2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唯物的观点 2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B.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重构 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反映 2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卷第3页(共7页)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 (A ) 卷 第 3 页(共 7 页) 1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变化范围的大小 B、事物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D、事物内部结构是否变化 19.“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 A、 质与量的统一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结合 D、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20. “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 A、 形而上学孤立观点 B、 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诡辩论观点 21.辩证否定即“扬弃”是指( ) A、彻底抛弃旧事物 B、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C、新事物和旧事物融为一体 D、完全否定旧事物 2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23.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 ) A、理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 B、理性认识是抽象的,感性认识是具体的 C、理性认识是绝对的,感性认识是相对的 D、理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不可靠 24.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 A、客观规律 B、科学理论 C、社会实践 D、对人们是否有用 2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真理的两种不同形式 D、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2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实践的观点 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唯物的观点 2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B.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重构 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反映 2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
A、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B、是相对的 C、是绝对的 D、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相对的 29.感觉、知觉、表象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30.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A、感觉一知觉一表象 B、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 C、概念一判断一推理 D、经验一理论一经验一理论 3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的对立 3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3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精神B、物质C、政治D、道德 3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属于()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36.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管理方式 3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3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 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39.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在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卷第4页(共7页)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 (A ) 卷 第 4 页(共 7 页) A、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B、是相对的 C、是绝对的 D、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相对的 29.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 意识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30.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 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31.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的对立 3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3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 )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精神 B、物质 C、政治 D、道德 35.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属于( )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36.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3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3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 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39.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4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4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A、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略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2.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商品的() A、效用决定的 B、使用价值决定的 C、价值决定的 D、供求关系决定的 43.下述关于使用价值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 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D、使用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44.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45.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 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 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应分别为() A、150%,100%B、150%,200% C、150%,300%D、100%,200% 46.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47.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4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剩余价值()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与流通领域无关 D、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与生产领域无关 49.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卷第5页(共7页)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 (A ) 卷 第 5 页(共 7 页)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4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4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 A、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略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2.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商品的( ) A、效用决定的 B、使用价值决定的 C、 价值决定的 D、 供求关系决定的 43.下述关于使用价值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 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D、使用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44. 商品经济是( )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45.假设原来工作日为 8 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 4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 4 小 时, 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 间各延 长 2 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应分别为( ) A、150%,100% B、150%,200% C、150%,300% D、100%,200% 46.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47.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4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剩余价值( )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与流通领域无关 D、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与生产领域无关 49.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