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一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B) (注意:机读题的答案均填涂在答题卡上,作文写在作文纸上,否则不予评阅) 一、单项选择题(1X1X50=50分。从每一个问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 确答案,并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把它涂上)(机读题)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联系 B.运动 C矛盾 D.规律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内容是 A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和精神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物质能不能变精神的问题 D.精神能不能变物质的问题 3.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系统的观点 4“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这一著名命题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 D.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5.在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直立行走B.手脚分工 C.劳动 D.语言 6.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是 A.认真读书 B.理论联系实际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用什么学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卷第1页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 卷 第1页 共 8 页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B) (注意:机读题的答案均填涂在答题卡上,作文写在作文纸上,否则不予评阅) 一、单项选择题(1X1X50=50 分。从每一个问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 确答案,并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把它涂上)(机读题)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联系 B.运动 C.矛盾 D.规律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内容是 A.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和精神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物质能不能变精神的问题 D.精神能不能变物质的问题 3.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系统的观点 4.“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这一著名命题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5.在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劳动 D.语言 6.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是 A.认真读书 B.理论联系实际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用什么学什么
8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9.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坚持了 A.辩证法 B.唯物论 C.决定论 D.非决定论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私有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1.时间的特点是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12.马克思一生所取得的最伟大的理论成就是创立 A.剩余价值学说 B.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D.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1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 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 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14.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5.在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问题上,形成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B.反映论与先验论两种不同的观点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种不同的观点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不同的观点 16.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演员在舞台上表演 B.矿工开矿 C.农民在田里插秧 D.炼钢工人炼钢 1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孤立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诡辩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卷第2页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 卷 第2页 共 8 页 8.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9.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坚持了 A.辩证法 B.唯物论 C.决定论 D.非决定论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私有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1.时间的特点是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12.马克思一生所取得的最伟大的理论成就是创立 A.剩余价值学说 B.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D.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1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 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 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14.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5.在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问题上,形成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B.反映论与先验论两种不同的观点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种不同的观点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不同的观点 16.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演员在舞台上表演 B.矿工开矿 C.农民在田里插秧 D.炼钢工人炼钢 1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孤立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诡辩论观点
18.小麦从“麦种一一麦株一一麦穗”这种生长过程所体现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矛盾运动规律 19.“两极相通,物极必反”,这句话体现了 A.矛盾的变动性原理 B.矛盾的系统性原理 C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20.下列观点属于正确的观点的是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1.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多元论 D.相对论 2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B.矛盾着的对立面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3.“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 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这段论述说明我们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 A.一定要扎扎实实做事情 B.一定要有理想和奋斗目标 C.一定要善于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D.一定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4.理性认识的第一种形式是 A表象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25.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 B.矛盾的 C.实践的 D.发展的 26.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 A.经验论 B.选择论 C.反映论 D.先验论 27,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是 A.预付总资本B.不变资本 C.可变资本 D.商业资本 28.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 A.定性分析方法 B.定量分析方法 C.矛盾分析方法 D.阶级分析方法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永恒发展的原理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卷第3页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 卷 第3页 共 8 页 18.小麦从“麦种——麦株——麦穗”这种生长过程所体现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矛盾运动规律 19.“两极相通,物极必反”,这句话体现了 A.矛盾的变动性原理 B.矛盾的系统性原理 C.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20.下列观点属于正确的观点的是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1.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多元论 D.相对论 2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B.矛盾着的对立面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3.“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 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这段论述说明我们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 A.一定要扎扎实实做事情 B.一定要有理想和奋斗目标 C.一定要善于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D.一定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4.理性认识的第一种形式是 A.表象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25.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 B.矛盾的 C.实践的 D.发展的 26.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 A.经验论 B.选择论 C.反映论 D.先验论 27.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是 A.预付总资本 B.不变资本 C.可变资本 D.商业资本 28.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 A.定性分析方法 B.定量分析方法 C.矛盾分析方法 D.阶级分析方法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永恒发展的原理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
30.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 B.交换价值和价值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31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是 A.由实践的自觉能动性特点决定的 B.由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决定的 C.由实践的社会性特点决定的 D.由实践的历史性特点决定的 32.阶级是一个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文化范畴 D.永恒范畴 33.马克思认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商品二因素理论 B.劳动二重性理论 C.货币理论 D.价值规律理论 34.新旧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3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普遍联系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3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推动了技术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37.资本主义工资是 A.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B.劳动的价格 C.劳动价值的转化形式 D.劳动的价值 38.认识的主体是 A.自我意识 B.有生命的个人 C有情感的个人 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卷第4页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 卷 第4页 共 8 页 30.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 B.交换价值和价值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31.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是 A.由实践的自觉能动性特点决定的 B.由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决定的 C.由实践的社会性特点决定的 D.由实践的历史性特点决定的 32.阶级是一个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文化范畴 D.永恒范畴 33.马克思认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商品二因素理论 B.劳动二重性理论 C.货币理论 D.价值规律理论 34.新旧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3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普遍联系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3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推动了技术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37.资本主义工资是 A.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B.劳动的价格 C.劳动价值的转化形式 D.劳动的价值 38.认识的主体是 A.自我意识 B.有生命的个人 C.有情感的个人 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39.商品经济所特有的劳动是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生产劳动 D.非生产劳动 4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A.由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B.由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C.由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决定的 D.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4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A.生产过剩 B.生产绝对过剩 C生产相对过剩 D.生产供小于求 4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国家政权 43.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哲学 B.艺术 C,道德 D.政治法律思想 44.下列属于马克思经济学特有的范畴是 A.价值 B.剩余价值 C.利润 D利息 45.阶级斗争是阶级对抗社会发展的 A最终决定力量 B.根本动力 C.直接动力 D.间接动力 4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充足的货币财富 B.机器代替手工工具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商业资本高度发展 47.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劳动者 48.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国家是 A.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制定的契约 B.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D.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 49.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内容是人的 A.社会关系 B.劳动 C道德 D.思维 50.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国家政权 D.思想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卷第5页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 卷 第5页 共 8 页 39.商品经济所特有的劳动是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 生产劳动 D.非生产劳动 4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A.由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B.由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C.由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决定的 D.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4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A.生产过剩 B.生产绝对过剩 C.生产相对过剩 D.生产供小于求 4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国家政权 43.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哲学 B.艺术 C.道德 D.政治法律思想 44.下列属于马克思经济学特有的范畴是 A.价值 B.剩余价值 C.利润 D.利息 45.阶级斗争是阶级对抗社会发展的 A.最终决定力量 B.根本动力 C.直接动力 D.间接动力 4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充足的货币财富 B.机器代替手工工具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商业资本高度发展 47.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劳动者 48.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国家是 A.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制定的契约 B.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D.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 49.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内容是人的 A.社会关系 B.劳动 C.道德 D. 思维 50.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国家政权 D.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