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 1、"请鸭嘴兽原谅"(实事求是反对教条) 恩格斯在1895年给康·施密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1843年我在曼彻斯特看见过鸭嘴兽的蛋,并且 傲慢无知地嘲笑过哺乳动物会下蛋这种愚蠢之见,而现在这却被证实了!因此,但愿您对价值概念 不要做我事后不得不请求鸭嘴兽原谅的那种事情吧!"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鸭嘴兽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卵生。通常每次产二卵,由雌兽伏在卵 上孵化,这种动物有乳腺,无乳头,幼兽从雌兽腹面濡湿的毛上舐食乳汁。按过去教科书上的概 念,哺乳动物应该是胎生,不会下蛋,恩格斯一度也拘泥于这种认识,盲目地相信了教科书。后 来,当他弄清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之后,就写了上面一封信,告诉施密特,他也曾经迷信过书本, 希望施密特不要再做那种蠢事。 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象恩格斯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得那样准确无误,重要 的是当认识到错误后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迅速地纠正错误。在这一点上,恩格斯为我们作出了很 好的榜样。 2、牛顿与神学(世界观问题) 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他在自发的唯物论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的理论,对自然 科学特别是对力学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他在哲学上是个盲人。他厌恶理 论思维,曾自我警告:"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呵!"(当时的形而上学指哲学思维)这是他 为了排斥理论思维发出的警告。事实上他自己也不可能摆脱哲学的影响和支配。为了解决 太阳系最初是怎样开始运动以及行星又是如何绕太阳运转这类问题时,他认为除了万有引 力的作用外,还必须有一个"切线力"。这个力从何而来呢?他陷入了困境。于是,他提出 了"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来作为太阳及行星运动的起因,从而,从自发的唯物论坠入唯心论 的泥坑。晚年,他埋头注释《约翰启示录》,写了130万字的神学著作,妄图用科学的发 现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这就完全作了宗教神学的俘虏,阻碍了他在科学上做出新的贡献。 这件事说明,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如果忽视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就会偏离科学的 道路。企图离开哲学的指导是办不到的。 3、王阳明看花(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有个小 故事,很能说明他的哲学思想。 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出去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 物',如此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 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 外。"王阳明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 物。"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典型地说明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4、核电站买羊、太阳黑子与树木年轮 (1)核电站买羊:每当冬季来临之时,秦山核电站应急处的工作人员都要到海盐镇购回三头当 地的羊。他们将羊屠宰分割以后,将羊肉放进烘箱烘干,然后,在各种仪器的帮助下,一步步把羊 肉烧成灰。将好端端的羊肉烧成灰,这是为何?原来是用来检测羊身体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含量。 从1986年起,秦山核电站就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开始对核电站周围的环境进行科学检测。到目前为 止,秦山核电站环境应急处和浙江省放射性监测站,在核电站周围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但根据国 际和国内有关核电站的管理规定,秦山核电站的科研人员还得一如既往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 行环境的监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 1、"请鸭嘴兽原谅" (实事求是反对教条) 恩格斯在1895年给康·施密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1843年我在曼彻斯特看见过鸭嘴兽的蛋,并且 傲慢无知地嘲笑过哺乳动物会下蛋这种愚蠢之见,而现在这却被证实了!因此,但愿您对价值概念 不要做我事后不得不请求鸭嘴兽原谅的那种事情吧!"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鸭嘴兽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卵生。通常每次产二卵,由雌兽伏在卵 上孵化,这种动物有乳腺,无乳头,幼兽从雌兽腹面濡湿的毛上舐食乳汁。按过去教科书上的概 念,哺乳动物应该是胎生,不会下蛋,恩格斯一度也拘泥于这种认识,盲目地相信了教科书。后 来,当他弄清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之后,就写了上面一封信,告诉施密特,他也曾经迷信过书本, 希望施密特不要再做那种蠢事。 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象恩格斯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得那样准确无误,重要 的是当认识到错误后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迅速地纠正错误。在这一点上,恩格斯为我们作出了很 好的榜样。 2、牛顿与神学(世界观问题) 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他在自发的唯物论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的理论,对自然 科学特别是对力学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他在哲学上是个盲人。他厌恶理 论思维,曾自我警告:"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呵!"(当时的形而上学指哲学思维)这是他 为了排斥理论思维发出的警告。事实上他自己也不可能摆脱哲学的影响和支配。为了解决 太阳系最初是怎样开始运动以及行星又是如何绕太阳运转这类问题时,他认为除了万有引 力的作用外,还必须有一个"切线力"。这个力从何而来呢?他陷入了困境。于是,他提出 了"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来作为太阳及行星运动的起因,从而,从自发的唯物论坠入唯心论 的泥坑。晚年,他埋头注释《约翰启示录》,写了130万字的神学著作,妄图用科学的发 现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这就完全作了宗教神学的俘虏,阻碍了他在科学上做出新的贡献。 这件事说明,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如果忽视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就会偏离科学的 道路。企图离开哲学的指导是办不到的。 3、王阳明看花(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有个小 故事,很能说明他的哲学思想。 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出去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 物’,如此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 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 外。"王阳明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 物。"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典型地说明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4、核电站买羊、太阳黑子与树木年轮 (1)核电站买羊:每当冬季来临之时,秦山核电站应急处的工作人员都要到海盐镇购回三头当 地的羊。他们将羊屠宰分割以后,将羊肉放进烘箱烘干,然后,在各种仪器的帮助下,一步步把羊 肉烧成灰。将好端端的羊肉烧成灰,这是为何?原来是用来检测羊身体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含量。 从1986年起,秦山核电站就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开始对核电站周围的环境进行科学检测。到目前为 止,秦山核电站环境应急处和浙江省放射性监测站,在核电站周围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但根据国 际和国内有关核电站的管理规定,秦山核电站的科研人员还得一如既往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 行环境的监测
(2)太阳黑子与树木年轮:科学家道格拉斯经过观察发现,树木年轮的宽窄变化具有11年周 期。他从美国、英国、挪威、瑞典、法国和奥地利等国广泛搜集粗大的树木样本进行分析,都得出 了同样的结论。这一发现给道格拉斯带来了喜悦,也给他增添了烦恼。究竟是是什么原因造成树木 年轮有规律的变化呢?研究了好久,他终于茅塞顿开,太阳黑子数不是有11年变化周期吗?他把树木年 轮变化和太阳黑子数变化一对比,两种变化居然相同!原来是太阳辐射的变化影响了树木的生长。 自此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分析树木年轮来研究太阳。上述案例告诉我们,世界不是孤立事物的 机械堆砌,而是无数事物普遍联系的系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改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 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否则它就什么也不是,就成为不可理解的东西。而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 性、条件性。人们既要承认联系和尊重联系,又要发现联系、认识联系和利用联系。 5、倒流的长江与喜马拉雅海 浩浩长江,奔腾汹涌,一泻干里,流向大海。正如古人诗词所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长江从西向东流入大海,这是最基本的常识。然而,人们很少能够想到,长江并非从来就是 由西向东流的,最早的长江是由东向西流的,万里长江有过倒流的历史?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在 1.5亿年前,万里长江地带经历了从汪洋大海逐步演变为陆地的过程。长江形成后,在1亿年的漫长 岁月里,它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000 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在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 使原来东高西低的地势演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流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流入太平洋。自于青 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唐古拉山主峰一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 雪峰。 同样,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也并非自古就是如此。地质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是 由喜马拉雅海变化而来的。一直到1.8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生 活着当时在水族中称霸的喜马拉雅鱼龙。后来,由于地壳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升出海面,此后不 断上升。现在,珠穆朗码峰仍在缓慢地增高。最为明显的例证是,杜鹃花现在生长在峰区3400-3900 米的高度,但在1万年前则生长在4300米的高度。可见,珠穆朗码峰在1万年间有过剧烈上升的运 动。 上述例说明"倒流的长江与喜马拉雅海"则描述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说明人类所直接接触到的 自然界也是运动变化的产物,并且仍然在运动变化。 6、"能琴善乐"的巧手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部分都是有机地联系着。如果我们随意肢解人体,就会闹出大笑 话。《史记》上有个"燕丹子赠手"的故事:战国时,燕国的燕太子丹,有一次宴请荆轲,并特意要来 一个"能琴善乐"的美人为荆轲助乐。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击,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灵巧的手,连连称 赞:"好手,好手”。一再表示”但爱其手”。于是,太子丹为了讨好荆啊,立即把美人的双手砍断,盛 在盘子里,赠送给荆轲。很显然,盘子里那双血淋淋的手已经不是"能琴善乐"的好手了,也不会引起 人的喜爱了。"燕丹子赠手”,不仅表现了燕丹的野蛮凶残,而且也反映了他的极端的形而上学思想。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义上虽然仍可称作手,但实际 上已不是手了。黑格尔讲得好,"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 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等都改变了,而且它就腐烂起来了,丧失它的整个存在了。 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版,第156页)列宁也 很欣赏这个思想,他在著名的著作《哲学笔记》中写道:"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它们 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亚里士多德)。"(《列宁全集》第38卷,217页) 案例说明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普遍联系着的,手和身体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统一的。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同时部分是整体中的 部分,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部分。整体绝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7、"狼孩"的故事(意识的社会性) 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 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象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 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一个大的年约
(2)太阳黑子与树木年轮:科学家道格拉斯经过观察发现,树木年轮的宽窄变化具有11年周 期。他从美国、英国、挪威、瑞典、法国和奥地利等国广泛搜集粗大的树木样本进行分析,都得出 了同样的结论。这一发现给道格拉斯带来了喜悦,也给他增添了烦恼。究竟是是什么原因造成树木 年轮有规律的变化呢?研究了好久,他终于茅塞顿开,太阳黑子数不是有11年变化周期吗?他把树木年 轮变化和太阳黑子数变化一对比,两种变化居然相同!原来是太阳辐射的变化影响了树木的生长。 自此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分析树木年轮来研究太阳。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世界不是孤立事物的 机械堆砌,而是无数事物普遍联系的系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 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否则它就什么也不是,就成为不可理解的东西。而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 性、条件性。人们既要承认联系和尊重联系,又要发现联系、认识联系和利用联系。 5、 倒流的长江与喜马拉雅海 浩浩长江,奔腾汹涌,一泻千里,流向大海。正如古人诗词所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长江从西向东流入大海,这是最基本的常识。然而,人们很少能够想到,长江并非从来就是 由西向东流的,最早的长江是由东向西流的,万里长江有过倒流的历史?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在 1.5亿年前,万里长江地带经历了从汪洋大海逐步演变为陆地的过程。长江形成后,在1亿年的漫长 岁月里,它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 000 万年前, 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在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 使原来东高西低的地势演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流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流入太平洋。自于青 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唐古拉山主峰——海拔6 621米的各拉丹冬 雪峰。 同样,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也并非自古就是如此。地质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是 由喜马拉雅海变化而来的。一直到1.8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生 活着当时在水族中称霸的喜马拉雅鱼龙。后来,由于地壳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升出海面,此后不 断上升。现在,珠穆朗码峰仍在缓慢地增高。最为明显的例证是,杜鹃花现在生长在峰区3 400-3 900 米的高度,但在1万年前则生长在4 300米的高度。可见,珠穆朗码峰在1万年间有过剧烈上升的运 动。 上述例说明"倒流的长江与喜马拉雅海"则描述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说明人类所直接接触到的 自然界也是运动变化的产物,并且仍然在运动变化。 6、"能琴善乐"的巧手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部分都是有机地联系着。如果我们随意肢解人体,就会闹出大笑 话。《史记》上有个"燕丹子赠手"的故事:战国时,燕国的燕太子丹,有一次宴请荆轲,并特意要来 一个"能琴善乐"的美人为荆轲助乐。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击,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灵巧的手,连连称 赞:"好手,好手"。一再表示"但爱其手"。于是,太子丹为了讨好荆轲,立即把美人的双手砍断,盛 在盘子里,赠送给荆轲。很显然,盘子里那双血淋淋的手已经不是"能琴善乐"的好手了,也不会引起 人的喜爱了。"燕丹子赠手",不仅表现了燕丹的野蛮凶残,而且也反映了他的极端的形而上学思想。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义上虽然仍可称作手,但实际 上已不是手了。黑格尔讲得好,"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 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等都改变了,而且它就腐烂起来了,丧失它的整个存在了。 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版,第156页)列宁也 很欣赏这个思想,他在著名的著作《哲学笔记》中写道:"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它们 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亚里士多德)。"(《列宁全集》第38卷,217页) 案例说明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普遍联系着的,手和身体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统一的。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同时部分是整体中的 部分,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部分。整体绝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7、 "狼孩"的故事(意识的社会性) 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 "神秘的生物"出没 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象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 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一个大的年约
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 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 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 据记载,"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 她们总是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走。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 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早上三点钟,她们象 狼似的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期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 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主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只是在一年以后,当阿玛拉死的时 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 据研究,七、八月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六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 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她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 跑时还得四肢并用。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四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七年后才 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了几句话。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也不怕黑暗 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方向前进时,死去了。据狼孩的喂养者估计,卡玛拉死时己16岁左 右。但她的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 8、"自然界喜欢矛盾”(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光是什么?"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不久,惠更 斯又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由于当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信,"微粒说"占了 上风。19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地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当时,人们确信光 是波,除了波,别的什么都不是。19世纪未,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 但由于光波说已牢固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致使许多学者在新的实验面前踌躇不前。而爱因斯坦却 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尊重实验事实,敢于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这个学说一发表,立 即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议论纷纷。有一天,爱因斯坦的朋友别索问他:"光究竟是什么 呢?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完朋友的话,激动 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 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 事实证明爱因斯坦的话是正确的。正由于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以及理论物理学方面的其他 理论,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金。 9、吹落黄花满地金(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宋朝,有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的学士,人们都称他"苏学士”。 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他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 完,只写了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想道: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敢与秋 露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 笔做墨,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对于苏东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他为了让事实教 训一下苏东坡,便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 风。一天,风息后,苏东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 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响无语,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 这个有趣的故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办任何事情都要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具体分析,干万不能搞经验主义。苏东坡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能不犯错误
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 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 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 据记载,"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 她们总是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走。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 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早上三点钟,她们象 狼似的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狠长时期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 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主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只是在一年以后,当阿玛拉死的时 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 据研究,七、八月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六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 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她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 跑时还得四肢并用。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四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七年后才 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了几句话。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也不怕黑暗 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方向前进时,死去了。据狼孩的喂养者估计,卡玛拉死时己16岁左 右。但她的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 8、"自然界喜欢矛盾"(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光是什么?"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不久,惠更 斯又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由于当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信,"微粒说"占了 上风。19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地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当时,人们确信光 是波,除了波,别的什么都不是。19世纪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 但由于光波说已牢固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致使许多学者在新的实验面前踌躇不前。而爱因斯坦却 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尊重实验事实,敢于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这个学说一发表,立 即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议论纷纷。有一天,爱因斯坦的朋友别索问他:"光究竟是什么 呢?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完朋友的话,激动 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 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 事实证明爱因斯坦的话是正确的。正由于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以及理论物理学方面的其他 理论,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金。 9、吹落黄花满地金(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宋朝,有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的学士,人们都称他"苏学士"。 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他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 完,只写了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想道: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敢与秋 露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 笔做墨,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对于苏东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他为了让事实教 训一下苏东坡,便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 风。一天,风息后,苏东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 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 这个有趣的故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办任何事情都要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具体分析,千万不能搞经验主义。苏东坡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能不犯错误
10、马加爵事件 2004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6幢317号宿舍发现4具男性尸体,经查死者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 术专业2000级的4名学生,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 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4人的同学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而此时马加爵已失踪数天。 马加爵1981出生,今年不到23岁,杀人手段却极其残忍。警方发现尸体死亡原因都为脑部钝器 击打所致。2月23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3月1日又向社会公开发布了通缉令,悬赏20万,查缉 马加爵。据介绍,马加爵平时爱踢足球和打篮球。四个死者中,除龚博住在另一幢楼外,马加爵和 唐学礼、杨开红同住第6宿舍楼317房间,邵瑞杰则住在隔壁的316室。五个人同级,常在一起打球。 据同学说,马加爵生性比较粗暴。平时打球,只要有人踢不好或无意间踢到他身上,他便会动怒, 有时甚至翻脸骂人。马加爵有几个广西老乡以前常来找他玩,后来渐渐不来了。还有同学回忆,马 加爵以前经过316室,只要听到里面的音乐声大一点就会破口大骂。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动了马 加爵的东西,马加爵发现后便一直记恨在心,从此不再理踩该同学。同学都说他性格孤僻,不太好 处。据马加爵以前的中小学老师讲,马加爵读书比较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据马加爵在落网后交代,他之所以杀死同学,起因只为一次打牌时吵架。自认为打牌 不作弊的马加爵,对唐学礼等人说他打牌经常作弊心生怨气,由此产生杀念。马加爵已被 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并已执行。但是,马加爵事件引发的思考却并未就此结束。 案例说明马加爵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外因,即教育、管理 等方面的原因,又有内因,即马加爵个人的原因。两者相比,内因无疑是主要的原因。就 内因而言,既有思想方面的原因,即马加爵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学习与 改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即马加爵性格上的缺陷、正常情感的缺失。 11、即使是科学的理论和真理性的认识,也要在新实践中不断发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 段”,"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 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 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 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 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 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 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 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该观点揭示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12、四月桃花 817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游览江西庐山时,写下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诗中写 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宋代著名的科学家、 文学家沈括看到这首诗,感到非常惊讶,他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说:"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 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会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干虑,必有一失呀!"后来,有 年春夏之交的季节,沈括去游山,见到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四月的天气,山下众花已经凋 谢,而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一片灿烂。沈括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 人,也从中发现了海拔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的到来也就晚于山下。沈括又仔 细地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才发现这首诗的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 晚,于时孟夏月(即四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 同。"白居易的这篇序特地对为什么在人间四月众花已凋的时候大林寺桃花却"始盛开"的原因进行了 说明。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 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
10、马加爵事件 2004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6幢317号宿舍发现4具男性尸体,经查死者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 术专业2000级的4名学生,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 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4人的同学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而此时马加爵已失踪数天。 马加爵1981出生,今年不到23岁,杀人手段却极其残忍。警方发现尸体死亡原因都为脑部钝器 击打所致。2月23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3月1日又向社会公开发布了通缉令,悬赏20万,查缉 马加爵。据介绍,马加爵平时爱踢足球和打篮球。四个死者中,除龚博住在另一幢楼外,马加爵和 唐学礼、杨开红同住第6宿舍楼317房间,邵瑞杰则住在隔壁的316室。五个人同级,常在一起打球。 据同学说,马加爵生性比较粗暴。平时打球,只要有人踢不好或无意间踢到他身上,他便会动怒, 有时甚至翻脸骂人。马加爵有几个广西老乡以前常来找他玩,后来渐渐不来了。还有同学回忆,马 加爵以前经过316室,只要听到里面的音乐声大一点就会破口大骂。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动了马 加爵的东西,马加爵发现后便一直记恨在心,从此不再理睬该同学。同学都说他性格孤僻,不太好 处。据马加爵以前的中小学老师讲,马加爵读书比较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据马加爵在落网后交代,他之所以杀死同学,起因只为一次打牌时吵架。自认为打牌 不作弊的马加爵,对唐学礼等人说他打牌经常作弊心生怨气,由此产生杀念。马加爵已被 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并已执行。但是,马加爵事件引发的思考却并未就此结束。 案例说明马加爵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外因,即教育、管理 等方面的原因,又有内因,即马加爵个人的原因。两者相比,内因无疑是主要的原因。就 内因而言,既有思想方面的原因,即马加爵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学习与 改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即马加爵性格上的缺陷、正常情感的缺失。 11、即使是科学的理论和真理性的认识,也要在新实践中不断发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 段","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 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 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 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 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 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 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 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该观点揭示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12、 四月桃花 817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游览江西庐山时,写下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诗中写 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宋代著名的科学家、 文学家沈括看到这首诗,感到非常惊讶,他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说:"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 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会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后来,有一 年春夏之交的季节,沈括去游山,见到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四月的天气,山下众花已经凋 谢,而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一片灿烂。沈括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 人,也从中发现了海拔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的到来也就晚于山下。沈括又仔 细地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才发现这首诗的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 山高地深;时节绝 晚,于时孟夏月 (即四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 同。"白居易的这篇序特地对为什么在人间四月众花已凋的时候大林寺桃花却"始盛开"的原因进行了 说明。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 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 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 ℃左右。因此
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江西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却是桃花盛开, 一片春色。 无独有偶,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也有一则《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据说,苏东 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逢王不在。苏东坡看见书桌上有一纸咏菊的诗稿,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 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才高气傲的苏学士心想,这老夫子大概糊涂了,菊花最能而耐寒傲霜,如 何秋风一吹便落呢?于是提笔顺口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不久,苏东坡被贬到 黄州任团练副使,心情不快,到了当年九月重阳,一夜秋风刚过,苏东坡邀友赏菊。走进花园一 看,只见花瓣纷落,铺金满地。这时,他才猛然省悟,原来真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事。说明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案例1中,白居易的诗得自于他的游山所见,他在诗序中的分析 也是源于他对于实际情况的观察。沈括起初潮讽和批评白居易的这首诗,是因为他没有真正到这个 地方去观察,只是凭想当然的推测就下结论。他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是由于他看到了实际的 情况。同样,苏东坡否定王安石的咏菊诗是因为没有亲身经历,等到亲眼所见,才知道是自己错 了。这正是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否则,就容易犯错误,闹笑话。 13、昂贵的旧石板 一干多年前的五代南唐时,江宁府(今天的南京市)已是客商云集的繁华京畿之地。一天,一个来 自西域的胡商在漫步郊外时看见一户农家门前有块石板,这块石板是个浑然天成的大圆盘,胡商开 了很高的价钱想买下它。农夫见这个胡商衣着雍容华贵,头戴一顶镶嵌着五光十色宝石的帽子,面 貌白皙、鼻梁高耸、瞳仁碧蓝,显然是个外族人,于是顿生戒心,说这石板是他家的传家宝,不卖! 那个胡商只好悻悻地走了。实际上,这块石板并非农夫的传家宝,而是他在耕田时偶然发现的,由 于觉得这块石板还有些用场,农夫就从泥中把它抠出来搬回了家,用几块砖头支在门前当饭桌用。 当农夫见胡商竟然肯出十两银子买这块石板时,就暗自思忖,既然这个胡商肯出十两银子,想必这 玩意儿会值更多的钱,于是就不肯轻易出手了。胡商走后,农夫立即和妻儿将这块石板抬进院子支 起来。除了继续用它当饭桌,农夫再也想不出可以有其他的用场。 第二天,胡商又登门来商议购买这块石板,农夫开价要一斗黄金或一升珠宝才肯出 卖。虽然胡商没有想到农夫会如此抬高价格,但他还是答应了,只是要回去筹措这笔钱: 胡商走后,农夫非常高兴,终于要发大财了。他赶紧把石板从院子抬进了屋里,点起灯盏 连夜清洗石板上的泥迹油污,并且很起劲地用沙石把石板打磨得非常光溜。他考虑等明天 胡商来时,可以将这块打磨一新的石板的价钱再抬高一倍。 第三天,那个胡商果然带着许多珠宝又来了。农夫抬出石板想要向他索要更高的价 钱,但还没等他开口,胡商便大叫可惜。原来,这块石板是一个天然日晷,石板上原来排 列着十二个小孔,分别表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 辰,每交一个时辰,小孔里就会爬出一只红蜘蛛在孔周围布一个六角形的网,到了下一个 时辰,另一个红蜘蛛也会从下一个小孔出来布同样的网,然后上一个时辰的蛛网就会自动 消失。如此交替进行,人们就会准确无误地判断出现在是几时几刻。普通的日晷只能以太 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而这个天然日晷无论天晴下雨、白天黑夜都能使用,这就是它的 奇妙之处。但现在石板已经磨损,再也不会有红蜘蛛出来布网了,石板也就一文不值了。 农夫听完胡商的解释,叹息不已,后悔莫及。 案例说明对于同一个破旧的石板,农夫认为除了当饭桌没有其他的用途,而胡商则视为至宝,愿 意出巨资高价购买,两者的看法有天壤之别。原因在于,农夫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使他认识不到 这个旧石板的真正用途,而见多识广的胡商侧了解旧石板的精妙之处。同是认识主体,面对同样的 事物,由于其自身素质不同,形成的认识也就不同。也正是因为如此,农夫才把旧石板打磨一新, 认为这样能够卖个好价钱,而胡商则认为打磨一新的石板一文不值
在农历四月上旬, 当庐山脚下的江西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却是桃花盛开, 一片春色。 无独有偶,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也有一则《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据说,苏东 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逢王不在。苏东坡看见书桌上有一纸咏菊的诗稿,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 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才高气傲的苏学士心想,这老夫子大概糊涂了,菊花最能耐寒傲霜,如 何秋风一吹便落呢?于是提笔顺口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不久,苏东坡被贬到 黄州任团练副使,心情不快,到了当年九月重阳,一夜秋风刚过,苏东坡邀友赏菊。走进花园一 看,只见花瓣纷落,铺金满地。这时,他才猛然省悟,原来真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事。说明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案例1中,白居易的诗得自于他的游山所见,他在诗序中的分析 也是源于他对于实际情况的观察。沈括起初嘲讽和批评白居易的这首诗,是因为他没有真正到这个 地方去观察,只是凭想当然的推测就下结论。他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是由于他看到了实际的 情况。同样,苏东坡否定王安石的咏菊诗是因为没有亲身经历, 等到亲眼所见,才知道是自己错 了。这正是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否则,就容易犯错误, 闹笑话。 13、昂贵的旧石板 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南唐时,江宁府(今天的南京市) 已是客商云集的繁华京畿之地。一天,一个来 自西域的胡商在漫步郊外时看见一户农家门前有块石板,这块石板是个浑然天成的大圆盘,胡商开 了很高的价钱想买下它。农夫见这个胡商衣着雍容华贵,头戴一顶镶嵌着五光十色宝石的帽子,面 貌白皙、鼻梁高耸、瞳仁碧蓝,显然是个外族人,于是顿生戒心,说这石板是他家的传家宝,不卖! 那个胡商只好悻悻地走了。实际上,这块石板并非农夫的传家宝,而是他在耕田时偶然发现的,由 于觉得这块石板还有些用场,农夫就从泥中把它抠出来搬回了家,用几块砖头支在门前当饭桌用。 当农夫见胡商竟然肯出十两银子买这块石板时,就暗自思忖,既然这个胡商肯出十两银子,想必这 玩意儿会值更多的钱,于是就不肯轻易出手了。胡商走后,农夫立即和妻儿将这块石板抬进院子支 起来。除了继续用它当饭桌,农夫再也想不出可以有其他的用场。 第二天,胡商又登门来商议购买这块石板,农夫开价要一斗黄金或一升珠宝才肯出 卖。虽然胡商没有想到农夫会如此抬高价格,但他还是答应了,只是要回去筹措这笔钱。 胡商走后,农夫非常高兴,终于要发大财了。他赶紧把石板从院子抬进了屋里,点起灯盏 连夜清洗石板上的泥迹油污,并且很起劲地用沙石把石板打磨得非常光溜。他考虑等明天 胡商来时,可以将这块打磨一新的石板的价钱再抬高一倍。 第三天,那个胡商果然带着许多珠宝又来了。农夫抬出石板想要向他索要更高的价 钱,但还没等他开口,胡商便大叫可惜。原来,这块石板是一个天然日晷,石板上原来排 列着十二个小孔,分别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 辰,每交一个时辰,小孔里就会爬出一只红蜘蛛在孔周围布一个六角形的网,到了下一个 时辰,另一个红蜘蛛也会从下一个小孔出来布同样的网,然后上一个时辰的蛛网就会自动 消失。如此交替进行,人们就会准确无误地判断出现在是几时几刻。普通的日晷只能以太 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而这个天然日晷无论天晴下雨、白天黑夜都能使用,这就是它的 奇妙之处。但现在石板已经磨损,再也不会有红蜘蛛出来布网了,石板也就一文不值了。 农夫听完胡商的解释,叹息不已,后悔莫及。 案例说明对于同一个破旧的石板,农夫认为除了当饭桌没有其他的用途,而胡商则视为至宝,愿 意出巨资高价购买,两者的看法有天壤之别。原因在于,农夫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使他认识不到 这个旧石板的真正用途,而见多识广的胡商则了解旧石板的精妙之处。同是认识主体,面对同样的 事物, 由于其自身素质不同,形成的认识也就不同。也正是因为如此,农夫才把旧石板打磨一新, 认为这样能够卖个好价钱,而胡商则认为打磨一新的石板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