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一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 (注意:所有问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评阅) 一、单项选择题(1X1X40=40分。从每一个问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 答案,并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把它涂上。)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3.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 D.核心 4.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D.世界是统一的 5.“心诚则灵,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D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时间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运动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7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实物B.体积和重量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8.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脑的进化 B.动物心理的产生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哲学寓意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0.度是 A事物的量 B.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程度 C.事物存在的关节点 D.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 11.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祸得福,福祸相依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动击西 12.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201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 (注意:所有问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评阅) 一、单项选择题(1╳1╳40=40 分。从每一个问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 答案,并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把它涂上。)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 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3.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 基本内核 C. 精髓 D. 核心 4.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D.世界是统一的 5.“心诚则灵,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D.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6. 时间空间是 A. 物质的唯一特性 B. 运动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整理材料的工具 D. 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7.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实物 B.体积和重量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8.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脑的进化 B. 动物心理的产生 C.语言的产生 D. 劳动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哲学寓意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0.度是 A.事物的量 B.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程度 C.事物存在的关节点 D. 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 11.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祸得福,福祸相依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动击西 12.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 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D.科学实验 14.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 A是不可靠的 B.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是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D.是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B.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重构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反映 18.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19.概念、判断、推理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区别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21.“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22.“射人先射马,摘贼先擒王”这句话主要体现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矛盾分析的方法 C.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D.抓住主要矛盾的原理 23.“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4.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要善于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D.人们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25.否定方面是 A.事物的消极方面 B.矛盾的主要方面 C.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 D.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26.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A.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 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 D. 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D.科学实验 14.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 A.是不可靠的 B. 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是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 D. 是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 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B.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重构 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反映 18.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 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19.概念、判断、推理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 意识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区别 D.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21.“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 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22.“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句话主要体现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矛盾分析的方法 C.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D.抓住主要矛盾的原理 23.“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4.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要善于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D. 人们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25.否定方面是 A.事物的消极方面 B.矛盾的主要方面 C.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 D.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26.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27.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8费尔巴哈说:“皇宫中的人想的问题和茅屋中的人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这句话说明了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29.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发展科学技术 D.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0.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31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中介是 A.社会关系 B.社会意识 C地理环境 D.生产劳动 3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指 A.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B.人类自身生产各种条件的总和 C.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33.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 A人口少、增长慢 B.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C人口多、密度大 D.人口不增也不减 34.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A.上层建筑 B.阶级和国家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 35.交往的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是 A.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B.科学交往和技术交往 C.国家交往和民族交往 D.主动交往和被动交往 36.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37.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8.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39.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40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27.生产方式是 A 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8.费尔巴哈说:“皇宫中的人想的问题和茅屋中的人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这句话说明了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29.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发展科学技术 D.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0.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31.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中介是 A.社会关系 B.社会意识 C.地理环境 D.生产劳动 3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指 A.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B.人类自身生产各种条件的总和 C.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33.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 A.人口少、增长慢 B.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C.人口多、密度大 D.人口不增也不减 34.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A.上层建筑 B.阶级和国家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 35.交往的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是 A.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B.科学交往和技术交往 C.国家交往和民族交往 D.主动交往和被动交往 36.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37.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8.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39.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40.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二、判断题(1X1X10=10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正确的涂“A”,错误的 涂“B”) 4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2.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4.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45.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6.在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47.国家是调和社会上不同的集团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产物。 48.一切为了群众,就是要替群众包打天下,为群众做主。 49.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50.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简答题(1X6X5=30分,每个问题的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 5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2.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53.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54.简述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 55.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 56如何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四、论述题(在57、58、59三道题中任选2题作答,共20分,答案写在答题 纸上) 57.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8试述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59.试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二、判断题(1╳1╳10=10 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正确的涂“A”,错误的 涂“B” ) 4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2.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4.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45.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6.在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47.国家是调和社会上不同的集团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产物。 48.一切为了群众,就是要替群众包打天下,为群众做主。 49.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50.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简答题(1╳6╳5=30 分,每个问题的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 5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2.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53.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54.简述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 55.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 56.如何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四、论述题(在 57、58、59 三道题中任选 2 题作答,共 20 分,答案写在答题 纸上) 57.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8.试述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59.试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