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的国际化之痛 一TCL集团简介 1.TCL集团 TcL的表面意思是Today China Lion(今日的中国雄狮),至于实际上的含义一直是TCL 领导层内部的商业机密。 1981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原广东省惠阳地区电子工业公司与港商合资成立 “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生产销售录音磁带。这个当时注册资本只有620万 港币,员工不到300人的小企业是中国最早的12家合资企业之一。今天的TCL集团便发韧 于此。 1985年,TCL抓住通讯行业市场发展机会,进军电话机领域,成立了“TCL通讯设备 有限公司”,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电话机产销量全国第一,并将由此建立的领先地位保 持至今。1986年,TCL商标在国家工商管理局正式注册,“TCL”品牌从此走向全国走向世 界。 90年代初,TCL抓住国内彩电行业竞争激烈但国产中大屏幕彩电生产能力弱的机会,先 从大屏幕切入获得成功后再反向小屏幕延伸,短短三年就使TCL王牌彩电跻身国内三强,随 即TCL开始大规模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TCL扬长避短,成功实践了“先占市场再建工厂” 的商业模式。 此后,TCL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企业由产品经营提升到品牌经营,成功实施多元 化战略,业务领域不断扩大。1992年,TCL研制生产出TCL王牌大屏幕彩电并成功投放市场。 此后的数年间,TCL相继兼并香港陆氏彩电项目、成立河南TCL-美乐电子有限公司、改革内 蒙古彩虹电视机厂成立内蒙古TCL电器有限公司、兼并无锡虹美电视机厂成立TCL数码科技 (无锡)有限公司,在激烈的彩电市场竞争中后来居上,脱颖而出,走在了国内同行业的前 列,为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3月,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仅用两年 时间,2001年即实现手机年销售130万台,销售收入30亿元,翌年,销量突破600万部, 收入近90亿元,成为国产手机第一强。与此同时,TCL不断开拓,业务领域扩展到电脑、 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小家电、照明电器等,并且很快在这些领域内跻身全国同行业的前 列。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TCL探索出一整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和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 营销理念。从1991年在上海建立第一家销售公司开始,先后推出“有计划的市场推广”、“区 域市场推广”战略,实施“深耕细作”和“千店工程”计划,近几年又开展以“幸福快车” 为标志的服务营销,一步步地使TCL的营销网络遍布全国,甚而覆盖全球市场。 200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TCL集团有限公司基础上整体变更设立TCL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4月19日,经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注册,注册资本1,591, 935,200元。公司发起人为TCL集团有限公司全体原有股东共49人,包括惠州市投资控股 有限公司、南太电子(深圳)有限公司、飞利浦、金山、联富、东艺、住友商事株式会社 和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李东生等42名自然人。图1为其股本结构。 TCL是国内比较早的致力于资本运作和体制创新的国有企业。1993年3月,TCL通讯设 备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交所上市,1999年11月,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股票在香港联交 所上市,2004年1月,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交所整体上市,2004年9月,TCL 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从1997年TCL成为惠州市首批国有资产授权经 营试点企业开始到2004年TCL集团整体上市,TCL从国有控股企业逐步转变为多元投资为 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日趋科学和完善。 1
1 TCL 的国际化之痛 一 TCL 集团简介 1.TCL 集团 TCL 的表面意思是 Today China Lion(今日的中国雄狮),至于实际上的含义一直是 TCL 领导层内部的商业机密。 1981 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原广东省惠阳地区电子工业公司与港商合资成立 “TTK 家庭电器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生产销售录音磁带。这个当时注册资本只有 620 万 港币,员工不到 300 人的小企业是中国最早的 12 家合资企业之一。今天的 TCL 集团便发韧 于此。 1985 年,TCL 抓住通讯行业市场发展机会,进军电话机领域,成立了“TCL 通讯设备 有限公司”,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电话机产销量全国第一,并将由此建立的领先地位保 持至今。1986 年,TCL 商标在国家工商管理局正式注册,“TCL”品牌从此走向全国走向世 界。 90 年代初,TCL 抓住国内彩电行业竞争激烈但国产中大屏幕彩电生产能力弱的机会,先 从大屏幕切入获得成功后再反向小屏幕延伸,短短三年就使 TCL 王牌彩电跻身国内三强,随 即 TCL 开始大规模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TCL 扬长避短,成功实践了“先占市场再建工厂” 的商业模式。 此后,TCL 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企业由产品经营提升到品牌经营,成功实施多元 化战略,业务领域不断扩大。1992 年,TCL 研制生产出 TCL 王牌大屏幕彩电并成功投放市场。 此后的数年间,TCL 相继兼并香港陆氏彩电项目、成立河南 TCL-美乐电子有限公司、改革内 蒙古彩虹电视机厂成立内蒙古 TCL 电器有限公司、兼并无锡虹美电视机厂成立 TCL 数码科技 (无锡)有限公司,在激烈的彩电市场竞争中后来居上,脱颖而出,走在了国内同行业的前 列,为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9 年 3 月,TCL 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仅用两年 时间,2001 年即实现手机年销售 130 万台,销售收入 30 亿元,翌年,销量突破 600 万部, 收入近 90 亿元,成为国产手机第一强。与此同时,TCL 不断开拓,业务领域扩展到电脑、 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小家电、照明电器等,并且很快在这些领域内跻身全国同行业的前 列。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TCL 探索出一整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和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 营销理念。从 1991 年在上海建立第一家销售公司开始,先后推出“有计划的市场推广”、“区 域市场推广”战略,实施“深耕细作”和“千店工程”计划,近几年又开展以“幸福快车” 为标志的服务营销,一步步地使 TCL 的营销网络遍布全国,甚而覆盖全球市场。 2002 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 TCL 集团有限公司基础上整体变更设立 TCL 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4 月 19 日,经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注册,注册资本 1,591, 935,200 元。公司发起人为 TCL 集团有限公司全体原有股东共 49 人,包括惠州市投资控股 有限公司、南太电子(深圳)有限公司、飞利浦 、金山、联富、东芝、住友商事株式会社 和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李东生等 42 名自然人。图1为其股本结构。 TCL 是国内比较早的致力于资本运作和体制创新的国有企业。1993 年 3 月,TCL 通讯设 备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交所上市,1999 年 11 月,TCL 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股票在香港联交 所上市,2004 年 1 月,TCL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交所整体上市,2004 年 9 月,TCL 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从 1997 年 TCL 成为惠州市首批国有资产授权经 营试点企业开始到 2004 年 TCL 集团整体上市,TCL 从国有控股企业逐步转变为多元投资为 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日趋科学和完善
住友 东芝 金山 南太 联富 飞利浦 0.2% 1.04% 3.12% 3.12% 4.22% 6.3% 其他公众股 工会 战略投资者 管理层 国有股 52.8% 7.68% 8.69% 12.84% TCL集团 图1TCL的股权结构 在国内业务迅猛发展的同时,TCL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1998年,TCL在 印度建立首个海外生产基地。1999年,TCL越南公司在越南的河内市、岘港市同时开张。建 厂5年来,TCL越南工厂2005年彩电生产量超过30万台、D生产量达5万多台,TCL品 牌电视机在越南实现销售27万台,拥有19.3%的市场占有率,位列所有品牌中第二名,成 为越南市场上仅次于三星的品牌,也是进入前三甲的唯一中国品牌。与此同时,TCL越南公 司自2000年以来连续6年销量和销售额、市场份额保持快速增长,并且至今仍然保持强劲 的增长势头。 除了印度和越南外,TCL还在菲律宾建立海外工厂,另外TCL还在美国、俄罗斯、新加 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设立了公司或商务机构。表1为TCL在境外的集团成员。 表1境外集团成员企业 序号 企业名称 1 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上市) 2 TCL海外控股有限公司 TCL控股(BVI有限公司 4 TCL(越南)有限公司 J TCL巴朗(印度)有限公司 6 TCL-太阳有限公司(菲律宾) > TCL电子(美国)公司 8 TCL通讯设备(国际)有限公司 迄今为止,TCL的国际化业务发展走过了三个阶段:一是从90年代初到1998年,主要 以OM、ODM形式为国外著名品牌代工:二是1998年后从新兴市场开始销售自有产品,培 养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品牌影响力:三是从2003年后,通过兼并重组,国际化战略取得 突破。2004年分别兼并重组法国Thomson彩电业务和Alcatel业务,TCL成为全球最大的彩 电生产商和世界主流移动终端产品供应商,构建起覆盖全球市场的业务架构。表2为TCL 兼并公司。 2
2 图 1 TCL 的股权结构 在国内业务迅猛发展的同时,TCL 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1998 年,TCL 在 印度建立首个海外生产基地。1999 年,TCL 越南公司在越南的河内市、岘港市同时开张。建 厂 5 年来,TCL 越南工厂 2005 年彩电生产量超过 30 万台、DVD 生产量达 5 万多台,TCL 品 牌电视机在越南实现销售 27 万台,拥有 19.3%的市场占有率,位列所有品牌中第二名,成 为越南市场上仅次于三星的品牌,也是进入前三甲的唯一中国品牌。与此同时,TCL 越南公 司自 2000 年以来连续 6 年销量和销售额、市场份额保持快速增长,并且至今仍然保持强劲 的增长势头。 除了印度和越南外,TCL 还在菲律宾建立海外工厂,另外 TCL 还在美国、俄罗斯、新加 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设立了公司或商务机构。表1为 TCL 在境外的集团成员。 表 1 境外集团成员企业 序号 企业名称 1 TCL 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上市) 2 TCL 海外控股有限公司 3 TCL 控股(BVI)有限公司 4 TCL(越南)有限公司 5 TCL 巴朗(印度)有限公司 6 TCL-太阳有限公司(菲律宾) 7 TCL 电子(美国)公司 8 TCL 通讯设备(国际)有限公司 迄今为止,TCL 的国际化业务发展走过了三个阶段:一是从 90 年代初到 1998 年,主要 以 OEM、ODM 形式为国外著名品牌代工;二是 1998 年后从新兴市场开始销售自有产品, 培 养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品牌影响力;三是从 2003 年后,通过兼并重组,国际化战略取得 突破。2004 年分别兼并重组法国 Thomson 彩电业务和 Alcatel 业务,TCL 成为全球最大的彩 电生产商和世界主流移动终端产品供应商,构建起覆盖全球市场的业务架构。表2为 TCL 兼并公司。 住友 0.2% 东芝 1.04% 金山 3.12% 南太 3.12% 联富 4.22% 飞利浦 6.3% 其他公众股 52.8% 工会 7.68% 战略投资者 管理层 8.69% 国有股 12.84% TCL 集团
表2TCL集团兼并的公司 年份 兼并公司(或业务) 1996 香港陆氏公司彩电项目 1997 河南美乐电视机厂 1999 内蒙古彩虹电视机厂 1999 金科集团 1999 瀚林汇软件公司 1999 开思软件公司 2000 中山索华空调厂 2001 无锡永固电机厂 2002 Schneider(德国) 2003 G0-VIDE0(美国) 2003 数码乐华 2004 Thomson彩电业务(法国) 2004 Alcatel手机业务(法国) 从成立至今,TCL集团发展的步伐迅速而稳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 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01年,T℃L集团销售总额211亿元,利润7.15亿元,税金10.8亿 元,出口创汇7.16亿美元,在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列第6名,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 企业之一。2003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82.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5.7亿元人民币。2004年, TCL集团全球营业收入近500亿人民币,2005年,TCL集团全球营业收入516.76亿元人民 币,其中来自海外的营业收入贡献超过50%,全年彩电累计实现销量2259万台(其中海外 销售超过1300万台),跃居全球首位:手机销售超过1000万台(其中海外销售750万台), 是全球彩电产量最大的企业。2006年,TCL在全球各地销售超过2100万台彩电,1100万 部手机,实现全球营业收入468.55亿元,其中,海外营业收入超过中国本土市场营业收入,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在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行榜中,TCL集团排名第 四,连续10年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十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TCL连续12年 保持年均42.65%的增长速度。 经过多年发展,TCL已是中国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2001年,TCL品牌价值144.69亿 元,在全国知名品牌中排第5名。2003年,TCL品牌价值为267.12亿元人民币。2005年品 牌价值超过336亿元人民币。2006年TCL品牌价值达367.25亿元人民币,位居中国最有价 值的商业品牌第三名。详见图2。 目前,TCL集团已形成以多媒体电子、移动通讯、数码电子为支柱,包括家电、核心 部品(模组、芯片、显示器件、能源等)、照明和文化等产业在内的产业集群。其中彩电、 手机、电话机、个人电脑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领先优势。 TCL企业文化具有典型的合金文化和移民文化特点:融合中外、兼容并蓄,鼓励创新、 允许失败、变革创新、知行合一等,这些特征经常见诸于企业和员工的日常行为之中。TCL 的合金文化和移民文化,注定了TCL文化属性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截至2007年1月底,TCL集团在国内拥有员工65506人,国外6878人,并拥有三家 上市公司,分别是:TCL集团(SZ.000100)、TCL多媒体科技(HK.1070)、TCL通讯科技 (HK.2618)。 3
3 表 2 TCL 集团兼并的公司 年份 兼并公司(或业务) 1996 香港陆氏公司彩电项目 1997 河南美乐电视机厂 1999 内蒙古彩虹电视机厂 1999 金科集团 1999 翰林汇软件公司 1999 开思软件公司 2000 中山索华空调厂 2001 无锡永固电机厂 2002 Schneider(德国) 2003 GO-VIDEO(美国) 2003 数码乐华 2004 Thomson 彩电业务(法国) 2004 Alcatel 手机业务(法国) 从成立至今,TCL 集团发展的步伐迅速而稳健,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连 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01 年,TCL 集团销售总额 211 亿元,利润 7.15 亿元,税金 10.8 亿 元,出口创汇 7.16 亿美元,在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列第 6 名,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 企业之一。2003 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 282.5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 5.7 亿元人民币。2004 年, TCL 集团全球营业收入近 500 亿人民币,2005 年,TCL 集团全球营业收入 516.76 亿元人民 币,其中来自海外的营业收入贡献超过 50%,全年彩电累计实现销量 2259 万台(其中海外 销售超过 1300 万台),跃居全球首位;手机销售超过 1000 万台(其中海外销售 750 万台), 是全球彩电产量最大的企业。2006 年,TCL 在全球各地销售超过 2100 万台彩电,1100 万 部手机,实现全球营业收入 468.55 亿元,其中,海外营业收入超过中国本土市场营业收入,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在 2006 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行榜中,TCL 集团排名第 四,连续 10 年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十强。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TCL 连续 12 年 保持年均 42.65%的增长速度。 经过多年发展,TCL 已是中国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2001 年,TCL 品牌价值 144.69 亿 元,在全国知名品牌中排第 5 名。2003 年,TCL 品牌价值为 267.12 亿元人民币。2005 年品 牌价值超过 336 亿元人民币。2006 年 TCL 品牌价值达 367.25 亿元人民币,位居中国最有价 值的商业品牌第三名。详见图2。 目前,TCL 集团已形成以多媒体电子、移动通讯、数码电子为支柱,包括家电、核心 部品(模组、芯片、显示器件、能源等)、照明和文化等产业在内的产业集群。其中彩电、 手机、电话机、个人电脑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领先优势。 TCL 企业文化具有典型的合金文化和移民文化特点:融合中外、兼容并蓄,鼓励创新、 允许失败、变革创新、知行合一等,这些特征经常见诸于企业和员工的日常行为之中。 TCL 的合金文化和移民文化,注定了 TCL 文化属性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截至 2007 年 1 月底,TCL 集团在国内拥有员工 65506 人,国外 6878 人,并拥有三家 上市公司,分别是:TCL 集团(SZ.000100)、TCL 多媒体科技(HK.1070)、TCL 通讯科技 (HK.2618)
400 350 367.25 300 267.12 250 200 144.69 150 100 56.38 50 6.9 0 1995年 1998年 2001年 2003年 2006年 图2TCL品牌价值成长历程 2.李东生其人 李东生,1957年7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技术系,学士学位。 李东生大学毕业后即在TCL任职,1996年12月担任TCL集团董事长兼CE0.作为TCL 集团的创始人之一,自担任TCL集团CEO以来,李东生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使命感,确 立了将"TCL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的宏伟目标。多年来,李东生始终坚持不 懈地推行企业的"变革创新",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收购了多家国内家电企业,实现 了T℃L集团的低成本扩张,逐步建立起在多媒体显示终端、移动信息终端国内市场的领先地 位。表3给出了李东生在TCL的主要经历。 表3李东生与TCL 年份 职务 1985 TCL通讯设备公司总经理 1986 广东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引进部主任 1990 惠州市电子通讯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兼团委书记 1993 TCL电子集团公司总经理 1996 李东生出任TCL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1997年,为改变当时TCL电子集团100%国有控股的现状,实现产权制度改革,为企 业持续发展增加动力,李东生抛开当时备受争议的存量资产,以国有资产增量作为管理层股 权激励指标。他与惠州市政府签订了为期5年的授权经营协议:核定当时TCL净资产约为 3亿元,全部归政府所有,每年企业净资产增长率不得低于10%,如增长在10%一25%, 管理层可获得增长部分的15%:增长25%一40%,管理层可得增长部分30%:增长40%以 上,管理层可得45%。根据上述协议,作为第一责任人,李东生需交50万元风险抵押金, 且从授权经营之日起,基本工资只发50%,达到目标才能领到100%工资。由于当时现金不 够,李东生将自己和父亲的房子做了抵押。 5年后,李东生交出了一份难以想象的答卷:TCL国有资产增长了两倍多。地方政府 除每年分红1亿多元外,税收从1亿元增加近11亿元。 2002年,在李东生的带领下,TCL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以820万欧元并购德国 Schneider,成为在当地的第一家中国制造企业。2004年,李东生要同时整合了两个亏损大 户法国Thomson公司彩电业务与Alcatel全球手机部门。 4
4 6.9 56.38 144.69 267.12 367.25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1995年 1998年 2001年 2003年 2006年 (亿元) 图 2 TCL 品牌价值成长历程 2. 李东生其人 李东生,1957 年 7 月出生。1982 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技术系,学士学位。 李东生大学毕业后即在 TCL 任职,1996 年 12 月担任 TCL 集团董事长兼 CEO。作为 TCL 集团的创始人之一,自担任 TCL 集团 CEO 以来,李东生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使命感, 确 立了将"TCL 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 的宏伟目标。多年来,李东生始终坚持不 懈地推行企业的"变革创新",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收购了多家国内家电企业,实现 了 TCL 集团的低成本扩张,逐步建立起在多媒体显示终端、移动信息终端国内市场的领先地 位。表3给出了李东生在 TCL 的主要经历。 表 3 李东生与 TCL 年份 职务 1985 TCL 通讯设备公司总经理 1986 广东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引进部主任 1990 惠州市电子通讯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兼团委书记 1993 TCL 电子集团公司总经理 1996 李东生出任 TCL 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1997 年,为改变当时 TCL 电子集团 100%国有控股的现状,实现产权制度改革,为企 业持续发展增加动力,李东生抛开当时备受争议的存量资产,以国有资产增量作为管理层股 权激励指标。他与惠州市政府签订了为期5年的授权经营协议:核定当时 TCL 净资产约为 3亿元,全部归政府所有,每年企业净资产增长率不得低于 10%,如增长在 10%-25%, 管理层可获得增长部分的 15%;增长 25%-40%,管理层可得增长部分 30%;增长 40%以 上,管理层可得 45%。根据上述协议,作为第一责任人,李东生需交 50 万元风险抵押金, 且从授权经营之日起,基本工资只发 50%,达到目标才能领到 100%工资。由于当时现金不 够,李东生将自己和父亲的房子做了抵押。 5年后,李东生交出了一份难以想象的答卷:TCL 国有资产增长了两倍多。地方政府 除每年分红1亿多元外,税收从1亿元增加近 11 亿元。 2002 年,在李东生的带领下, TCL 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以 820 万欧元并购德国 Schneider,成为在当地的第一家中国制造企业。2004 年,李东生要同时整合了两个亏损大 户法国 Thomson 公司彩电业务与 Alcatel 全球手机部门
2004年1月,TCL集团通过与子公司TCL通讯换股,实现集团整体上市。当时TCL 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个人持有股份市值近6亿元。 20多年里,李东生将一个地方小企业,运作成中国电子工业五强。他率领TCL在彩 电、手机、电脑领域后来居上一在国内彩电市场巨亏的2002年,TCL卻依然赢利:TCL 手机更是曾创下国内企业第一、中国手机市场仅次于摩托罗拉、诺基亚品牌的业绩。 李东生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永远不知道疲倦的追赶者”。 表4李东生的社会荣誉 年份 社会荣誉 1995 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 2002 党的十六大代表 2002 CCTV200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获得唯一年度创新奖 2003 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04 被《财富》评为“2004亚洲年度经济人物” 2004 被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法国国家荣誉勋章,这是法国政府首次授予中国大陆企业家的最高国 家荣誉 2004 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和有线新闻网(CNN)200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名商界人士 2004 CCTV200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二TCL彩电业务国际化一收购德国Schneider、与联姻法国Thomson TCL集团的海外并购从彩电开始,先后收购德国的Schneider和法国Thomson,后来拓 展到手机领域,并购法国Alcatel。 1.TCL并购动因 本世纪初,彩电业己经是我国制造业中发展最成熟、竞争也最激烈的行业。在20世纪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其平均利润水平在20%以上。但到了2001年,由于国内各大彩 电生产商大打价格战,出现了彩电史上的首次全部亏损。 国际上,我国彩电出口销售也陷入困境。从1988年开始,欧盟对来自中国的彩电 立案反倾销,征收的税率从15.3%到28.8%,2001年的税率已经高达44.6%。我国出口 欧洲的彩电逐年减少,最后几乎被完全赶出欧洲市场。此时的TCL集团已经是颇具竞 争力的企业。在全球化大背景下,TCL集团也正在走国际化的道路。TCL集团引进五家 战略投资者一一东芝、住友商事、香港金山、南太和联富后,摇身变为具有国际化色彩的股 份公司。同时TCL的“阿波罗计划”也渐渐浮出水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大海外扩张是其 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2.Schneider简介 Schneider成立于l889年,位于德国巴伐利亚洲的图克海姆市,号称是“德国三大民族 品牌之一”,在德国家喻户晓。它最初从事木材加工,1953年进入音响制造领域,1983年生 产出第一台电视机,1986年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亏损:2001 年,其开发的镭射产品失败,公司巨额投资无法收回:2002初,由于无法偿还债务,Schneider 被债权人告上法庭,这家具有113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宣布破产。 在破产时,Schneider有3条彩电生产线,可年产彩电l00万台,在欧洲有颇为畅通的 销售渠道,销售额高达2亿欧元,彩电的市场份额超过41万台,超过了欧盟给予中国7家 家电企业40万台配额的总和。其市场主要集中在德国、英国和西班牙,旗下有两个著名的 品牌:Schneider和Dual。 3.Thomson简介 法国Thomson成立于1893年,当时叫做Thomson-Brand公司,1968年与CSF(无线 5
5 2004 年1月,TCL 集团通过与子公司 TCL 通讯换股,实现集团整体上市。当时 TCL 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个人持有股份市值近6亿元。 20 多年里,李东生将一个地方小企业,运作成中国电子工业五强。 他率领 TCL 在彩 电、手机、电脑领域后来居上——在国内彩电市场巨亏的 2002 年,TCL 卻依然贏利;TCL 手机更是曾创下国内企业第一、中国手机市场仅次于摩托罗拉、诺基亚品牌的业绩。 李东生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永远不知道疲倦的追赶者”。 表 4 李东生的社会荣誉 年份 社会荣誉 1995 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 2002 党的十六大代表 2002 CCTV2002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获得唯一年度创新奖 2003 CCTV2003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04 被《财富》评为“2004 亚洲年度经济人物” 2004 被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法国国家荣誉勋章,这是法国政府首次授予中国大陆企业家的最高国 家荣誉 2004 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和有线新闻网(CNN) 2004 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 25 名商界人士 2004 CCTV2004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二 TCL 彩电业务国际化——收购德国 Schneider、与联姻法国 Thomson TCL 集团的海外并购从彩电开始,先后收购德国的 Schneider 和法国 Thomson,后来拓 展到手机领域,并购法国 Alcatel。 1. TCL 并购动因 本世纪初,彩电业已经是我国制造业中发展最成熟、竞争也最激烈的行业。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其平均利润水平在 20%以上。但到了 2001 年,由于国内各大彩 电生产商大打价格战,出现了彩电史上的首次全部亏损。 国际上,我国彩电出口销售也陷入困境。从 1988 年开始,欧盟对来自中国的彩电 立案反倾销,征收的税率从 15.3%到 28.8%, 2001 年的税率已经高达 44.6%。我国出口 欧洲的彩电逐年减少,最后几乎被完全赶出欧洲市场。此时的 TCL 集团已经是颇具竞 争力的企业。在全球化大背景下,TCL 集团也正在走国际化的道路。TCL 集团引进五家 战略投资者——东芝、住友商事、香港金山、南太和联富后,摇身变为具有国际化色彩的股 份公司。同时 TCL 的“阿波罗计划”也渐渐浮出水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大海外扩张是其 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2.Schneider 简介 Schneider 成立于 1889 年,位于德国巴伐利亚洲的图克海姆市,号称是“德国三大民族 品牌之一”,在德国家喻户晓。它最初从事木材加工,1953 年进入音响制造领域,1983 年生 产出第一台电视机,1986 年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但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后,开始亏损;2001 年,其开发的镭射产品失败,公司巨额投资无法收回;2002 初,由于无法偿还债务,Schneider 被债权人告上法庭,这家具有 113 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宣布破产。 在破产时,Schneider 有 3 条彩电生产线,可年产彩电 100 万台,在欧洲有颇为畅通的 销售渠道,销售额高达 2 亿欧元,彩电的市场份额超过 41 万台,超过了欧盟给予中国 7 家 家电企业 40 万台配额的总和。其市场主要集中在德国、英国和西班牙,旗下有两个著名的 品牌:Schneider 和 Dual。 3. Thomson 简介 法国 Thomson 成立于 1893 年,当时叫做 Thomson-Brand 公司,1968 年与 CSF(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