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
第一讲:经典物理学的困难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教学目的] 1、了解经典物理学中某些难题解决中遇到的困难; 2、使学生掌握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 3、掌握光的波粒二象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经典物理的几种观点的对比; 2、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的解释; 3、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解释 [教学内容] 量子论的应用前景、内容及特点 量子论的应用前景 量子力学的基本内容 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的差别 二、经典物理学的困难 1、维恩和瑞利-金斯的黑体辐射公式 维思位移公式 λnx·T=常数 (1.1) 维思公式 P,dv=Gexpl-C2rlv'dv T (12) 瑞利-金斯公式 p dv ckt vdv (13) 瑞利金斯公式与维恩公式刚好相反,只在低频时与实验结果符合,而在高 频时与实验结果不符 2、普朗克的展体辐射公式 为了解决经典物理遇到的这个困难,1900年10月,普朗克给出了一个 两参数经验公式 (14) exp c2 在高频区域,与维恩公式完全一致
第一讲:经典物理学的困难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教学目的] 1、了解经典物理学中某些难题解决中遇到的困难; 2、使学生掌握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 3、掌握光的波粒二象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经典物理的几种观点的对比; 2、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的解释; 3、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解释。 [教学内容] 一、量子论的应用前景、内容及特点 量子论的应用前景 量子力学的基本内容 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的差别 二、经典物理学的困难 1、 维恩和瑞利-金斯的黑体辐射公式 维恩位移公式 λmax ⋅T =常数 (1.1) 维恩公式 ν ν ν ρνdν exp d 3 1 2 ⎟ ⎠ ⎞ ⎜ ⎝ ⎛ = − T c c (1.2) 瑞利-金斯公式 ν ν π ρν ν d 8 d 2 3 c kT = (1.3) 瑞利-金斯公式与维恩公式刚好相反,只在低频时与实验结果符合,而在高 频时与实验结果不符。 2、 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 为了解决经典物理遇到的这个困难,1900 年 10 月,普朗克给出了一个 两参数经验公式 ν ν ν ρ ν ν d exp 1 d 3 2 1 ⎟ − ⎠ ⎞ ⎜ ⎝ ⎛ = T c c (1.4) 在高频区域,与维恩公式完全一致。 1
在低频区域,与瑞利金斯公式一致 普朗克量子假说:对于一定频率V的辐射,物体只能以hv为能量单 位吸收或发射它,h是一个普适常数。换句话说,物体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 时,只能以量子的方式进行,每个量子的能量为 e=h (19) 普朗克公式 prdus8rh d v hv (1.10) kT 3、普朗克常数 h 105457266×10-34Js (1.12) 4、光电效应 1877年,赫兹( Hertz)证明了紫外光对放电的影响,从而导致在实验 上发现了光电效应。光电效应的实验现象是:当用紫外光照射到某些金属(例 如,钠)的表面上时,立刻就会有电子的发射,于是在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由于电子是由光引发的,故称之为光电子 、光的波粒二象性 1、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 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大胆地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他认为光(电 磁辐射)是由光量子组成,每个光量子的能量E与辐射频率v的关系是 E=hv (1.14) 此即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1916年,爱因斯坦给出的这个关系被实验所证 实 同时给出了光量子的动量与辐射波长的关系为 h 2、光的波粒两象性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改变了传统的观念,它认为光在传播的过程中表现 出波动的性质,而光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则具有粒子的性质,此即光的波动 粒子两象性,简称光的波粒两象性
在低频区域,与瑞利-金斯公式一致。 普朗克量子假说:对于一定频率ν 的辐射,物体只能以 hν 为能量单 位吸收或发射它,h是一个普适常数。换句话说,物体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 时,只能以量子的方式进行,每个量子的能量为 ε = hν (1.9) 普朗克公式 ν ν π ν ρν ν d exp 1 8 d 3 3 ⎟ − ⎠ ⎞ ⎜ ⎝ ⎛ = kT c h h (1.10) 3 、普朗克常数 1.05457266 10 J s 2 34 ≡ = × ⋅ − π h = (1.12) 4、光电效应 1877 年,赫兹(Hertz)证明了紫外光对放电的影响,从而导致在实验 上发现了光电效应。光电效应的实验现象是:当用紫外光照射到某些金属(例 如,钠)的表面上时,立刻就会有电子的发射,于是在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由于电子是由光引发的,故称之为光电子。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1、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 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大胆地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他认为光(电 磁辐射)是由光量子组成,每个光量子的能量 E 与辐射频率ν 的关系是 E = hν (1.14) 此即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1916 年,爱因斯坦给出的这个关系被实验所证 实。 同时给出了光量子的动量与辐射波长的关系为 λ h p = (1.15) 2、光的波粒两象性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改变了传统的观念,它认为光在传播的过程中表现 出波动的性质,而光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则具有粒子的性质,此即光的波动 -粒子两象性,简称光的波粒两象性 2
第二讲:玻尔理论和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教学目的] 1、了解原籍光谱的分布; 2、掌握玻尔理论的主要内容; 3、重点掌握德布洛意的物质波假设; 4、掌握一般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玻尔理论的解释 2、德布洛意对物质波的假定; 3、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教学内容] 原子光谱 巴耳末公式 (2.1) n=1为莱曼( Lyman)线系、n=2为巴耳末线系和n=3为帕邢( Paschen) 线系。 光谱项的整数函数 CR (2.2) 并合规则 7(n)-7(m) (2.3) 、玻尔的量子论 1、玻尔的量子假说 玻尔量子论包括如下两个极为重要的假设: a、定态假定:原子只能够稳定地存在于与分立的能量相应的一系列状 态中,即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些状态称为定态。 跃迁假定:原子在能量分别为En和En的两个定态之间跃迁时 发射或吸收的电磁辐射的频率v满足如下的关系式 hy=E-e 光谱项的整数函数
第二讲:玻尔理论和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教学目的] 1、了解原籍光谱的分布; 2、掌握玻尔理论的主要内容; 3、重点掌握德布洛意的物质波假设; 4、掌握一般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玻尔理论的解释; 2、德布洛意对物质波的假定; 3、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教学内容] 一、原子光谱 巴耳末公式 ⎟ ⎠ ⎞ ⎜ ⎝ ⎛ = −2 2 1 1 n m ν nm cRH (2.1) n =1为莱曼(Lyman)线系、n = 2为巴耳末线系和 n = 3为帕邢(Paschen) 线系。 光谱项的整数函数 2 ( ) n cR T n H = (2.2) 并合规则 T(n) T(m) νnm = − (2.3) 二、玻尔的量子论 1、玻尔的量子假说 玻尔量子论包括如下两个极为重要的假设: a、定态假定: 原子只能够稳定地存在于与分立的能量相应的一系列状 态中,即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些状态称为定态。 B、跃迁假定: 原子在能量分别为 和 的两个定态之间跃迁时, 发射或吸收的电磁辐射的频率 En E m ν 满足如下的关系式 En Em hν = − (2.4) 光谱项的整数函数 3
E (2.5) 2、玻尔-索莫菲量子化条件 玻尔角动量量子化条件(旧量子论) 即作圆周运动的电子的角动量J只能是h的整数倍, 1.2.3 (2.6) 玻尔-索末菲量子化条件 Pk aqk 1,2,3, (2.7) 三、德布洛意物质波假设 德布洛意假定:包括光子在内的所有的粒子在运动中都既表现出粒子的 行为,也表现出波动的行为。此即波粒两象性的完整表述。将其用公式表示 出来,称之为德布洛意关系 E=he 九k (2.8) 物质波或德布洛意波:与粒子运动相联系的波称为。 对于自由运动粒子而言, E 2 .9) 相应的德布洛意波长为 h (2.10) 2 mE 四、物质波假设的实验验证 1925年,戴维逊( Davisson)和革末( Germer)用一束具有一定能量和 动量的电子射向镍片,试图得到电子的衍射图案。但是,总是不能如愿。由 于一次偶然事故的发生,改用镍单晶代替多晶镍片,使他们成功地完成了电 子的衍射实验,得到了与X射线衍射图形非常相似的衍射图形。后来,随着 实验手段的不断改善,其它的粒子(中子、质子、中性原子等)的衍射图形 陆续被发现,从而,德布洛意的物质波假设得到了实验验证
h E T n n ( ) = − (2.5) 2、玻尔-索莫菲量子化条件 玻尔角动量量子化条件(旧量子论) 即作圆周运动的电子的角动量 J 只能是 = 的整数倍, J = n= , n = 1,2,3," (2.6) 玻尔-索末菲量子化条件 ∫ pkdqk = hnk , nk =1,2,3," (2.7) 三、德布洛意物质波假设 德布洛意假定:包括光子在内的所有的粒子在运动中都既表现出粒子的 行为,也表现出波动的行为。此即波粒两象性的完整表述。将其用公式表示 出来,称之为德布洛意关系: E = =ω ; p k G = G = (2.8) 物质波或德布洛意波:与粒子运动相联系的波称为。 对于自由运动粒子而言, m p E 2 2 = (2.9) 相应的德布洛意波长为 mE h 2 λ = (2.10) 四、 物质波假设的实验验证 1925 年,戴维逊(Davisson)和革末(Germer)用一束具有一定能量和 动量的电子射向镍片,试图得到电子的衍射图案。但是,总是不能如愿。由 于一次偶然事故的发生,改用镍单晶代替多晶镍片,使他们成功地完成了电 子的衍射实验,得到了与 X 射线衍射图形非常相似的衍射图形。后来,随着 实验手段的不断改善,其它的粒子(中子、质子、中性原子等)的衍射图形 陆续被发现,从而,德布洛意的物质波假设得到了实验验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