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201421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50、实习1周 、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 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土壤的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土壤分类体系及我们国家主 要土壤类型。对于我们国家主要土壤类型,详细介绍了其分布规律、成土条件、成土过程 剖面形态、基本理化性质、亚类的划分及其特征和利用改良。 2、地位和任务: 土壤地理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限定选修课程,学生通过对这门课 程的学习,能够了解、掌握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土壤怎样进行 分类,我们国家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其利用改良, 从而对我们国家的土壤资源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3、总体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的成土因素、成土过程、我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及我们国家主要土壤 类型。对于我们国家土壤类型,重点学习地带性土壤和一些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土 条件、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理化性质、亚类的划分及其特征和利用改良。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土壤地理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限定选修课程,要求先期开设的课程有地质学 基础、土壤学。这门课程也为土地资源及土地评价、土壤改良学、农业环境保护学等后续课 程打好了基础 修订的依据: 依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地理学教学计划要求,为达到教学目 的和要求而修订。 二、教学大纲内容 绪论 1、教学目的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2014212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 50、实习 1 周 一、编写说明 1、 课程简介: 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土壤的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土壤分类体系及我们国家主 要土壤类型。对于我们国家主要土壤类型,详细介绍了其分布规律、成土条件、成土过程、 剖面形态、基本理化性质、亚类的划分及其特征和利用改良。 2、 地位和任务: 土壤地理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限定选修课程,学生通过对这门课 程的学习,能够了解、掌握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土壤怎样进行 分类,我们国家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其利用改良, 从而对我们国家的土壤资源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3、 总体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的成土因素、成土过程、我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及我们国家主要土壤 类型。对于我们国家土壤类型,重点学习地带性土壤和一些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土 条件、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理化性质、亚类的划分及其特征和利用改良。 4、 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土壤地理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限定选修课程,要求先期开设的课程有地质学 基础、土壤学。这门课程也为土地资源及土地评价、土壤改良学、农业环境保护学等后续课 程打好了基础。 5、 修订的依据: 依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地理学教学计划要求,为达到教学目 的和要求而修订。 二、教学大纲内容 绪论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及土壤地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了解土壤与土地的关系、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内容 2、教学内容 (1)中国土壤幻灯片:(2)土壤发生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3)土壤分类学的概念与研究内 容:(4)土壤地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5)土壤与土地的关系;(6)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的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的概念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实践内容观看中国土壤幻灯片。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及土壤地理学的概念与硏究内容,了解土壤与土地 的关系、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内容。自学时间0.5小时 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壤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发生层的形成。 2、教学内容: (1)成土因素学说的建立:(2)气候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3)生物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 (4)母质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5)地形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6)时间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 (⑦)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土壤发生的影响:;(8)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发展的影响;(9)土壤的形成 过程:(10)土壤发生层的表示符号:(1)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景观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和基本成土过程。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土壤的成土因素和土壤成土过程 教学的难点是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形成的因素和基本成土过程。自学时间4小时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及土壤地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了解土壤与土地的关系、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内容。 2、教学内容: (1)中国土壤幻灯片;(2)土壤发生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3) 土壤分类学的概念与研究内 容;(4) 土壤地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5)土壤与土地的关系;(6)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的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的概念。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实践内容观看中国土壤幻灯片。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及土壤地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了解土壤与土地 的关系、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内容。自学时间 0.5 小时。 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壤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发生层的形成。 2、教学内容: (1)成土因素学说的建立;(2)气候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3) 生物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 (4) 母质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5) 地形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6) 时间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 (7)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土壤发生的影响;(8) 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发展的影响;(9)土壤的形成 过程;(10)土壤发生层的表示符号;(11)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景观。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和基本成土过程。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土壤的成土因素和土壤成土过程。 教学的难点是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学习、掌握土壤形成的因素和基本成土过程。自学时间 4 小时
第二章土壤分类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分类的概念、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世界主要土壤分类体 系:了解土壤分类的发展史及土壤分类的应用。 2、教学内容 (1)土壤分类的概念与发展历史:(2)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3)世界主要土壤分类体系 (4)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及其与其他土壤分类系统的对比:(5)土壤分类的应用。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 教学难点是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体系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土壤分类的概念、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自学时间1.5小时 第三章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了解中国的气候、地势与地貌、成土母 质、植被类型的概况及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2、教学内容 (1)气候因素;(2)地势与地貌;(3)成土母质:(4)植被因素:(5)人类活动;(6)中国土壤的 地理分布规律。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中国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中国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
第二章土壤分类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分类的概念、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世界主要土壤分类体 系;了解土壤分类的发展史及土壤分类的应用。 2、教学内容: (1)土壤分类的概念与发展历史;(2)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3)世界主要土壤分类体系; (4)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及其与其他土壤分类系统的对比;(5)土壤分类的应用。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 教学难点是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体系。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土壤分类的概念、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自学时间 1.5 小时。 第三章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了解中国的气候、地势与地貌、成土母 质、植被类型的概况及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2、教学内容: (1)气候因素;(2)地势与地貌;(3)成土母质;(4)植被因素;(5)人类活动;(6)中国土壤的 地理分布规律。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中国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中国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实践内容观看中国土壤幻灯片。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中国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了解中国的气候、地势与地貌、成土母质、植被 类型的概况及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自学时间1.5小时 第四章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 程、基本性质及其利用改良。 2、教学内容 (1)棕色针叶林土:(2)暗棕壤;(3)白浆土。 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其利用 改良。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暗棕壤和白浆土 5、实验与实践内容:野外观察暗棕壤的成土条件和土壤剖面。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 其利用改良。自学时间1.5小时 第五章棕壤与褐土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棕壤与褐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其利 用改良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实践内容观看中国土壤幻灯片。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中国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了解中国的气候、地势与地貌、成土母质、植被 类型的概况及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自学时间 1.5 小时。 第四章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 白浆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 程、基本性质及其利用改良。 2、教学内容: (1) 棕色针叶林土;(2)暗棕壤;(3) 白浆土。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 白浆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其利用 改良。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暗棕壤和白浆土。 5、实验与实践内容:野外观察暗棕壤的成土条件和土壤剖面。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 白浆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 其利用改良。自学时间 1.5 小时。 第五章棕壤与褐土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棕壤与褐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其利 用改良
2、教学内容 (1)棕壤:(2)褐土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棕壤与褐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其利用改良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棕壤与褐土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棕壤与褐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其利用改良。自学时 间1小时 第六章黄棕壤与黄褐土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 其利用改良 2、教学内容: (1)黄棕壤:(2)黄褐土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其利用改良。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黄棕壤。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其利用改良 学时间1小时
2、教学内容: (1) 棕壤;(2) 褐土。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棕壤与褐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其利用改良。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棕壤与褐土。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棕壤与褐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其利用改良。自学时 间 1 小时。 第六章黄棕壤与黄褐土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 其利用改良。 2、教学内容: (1) 黄棕壤;(2)黄褐土。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其利用改良。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黄棕壤。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基本性质及其利用改良。自 学时间 1 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