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1014202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 教学时数: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0学时。 、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 土壤学是以物理、化学、地质学、生物学为基础,以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为研究对象 研究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促进土壤肥力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课程 主要内容有: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理化性质。 2、地位和任务: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 了解、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为以后其它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 的基础。 3、总体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要求先期开设的课程有地质学、化学、 植物学。这门课程为农业化学、土壤地理学、土地资源与评价等后续专业课程打好了基础。 修订的依据: 依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学教学计划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 要求而修订。 二、教学大纲内容 绪论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 念及土壤学的内容;土壤科学的发展过程:土壤学在近期农业生产中的任务
《土壤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1014202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 教学时数:理论课 40 学时,实验课 10 学时。 一、编写说明 1、 课程简介: 土壤学是以物理、化学、地质学、生物学为基础,以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为研究对象, 研究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促进土壤肥力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课程 主要内容有: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理化性质。 2、 地位和任务: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 了解、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为以后其它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 的基础。 3、 总体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4、 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要求先期开设的课程有地质学、化学、 植物学。这门课程为农业化学、土壤地理学、土地资源与评价等后续专业课程打好了基础。 5、 修订的依据: 依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学教学计划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 要求而修订。 二、教学大纲内容 绪论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 念及土壤学的内容;土壤科学的发展过程;土壤学在近期农业生产中的任务
2、教学内容 (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成系统中的重要地位;(2)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3)土壤科 学的发展过程及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4)土壤学在近期农业生产中的任务。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土壤的概念、组成:土壤学的内容:土壤力的概念:另外简单介绍土壤的形成,为 以后讲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打基础。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的概念、组成;土壤学的内容;土壤力的概念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土壤的概念、组成;土壤学的内容;土壤力的概念。自学时间1小时。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组成、性质;土壤粘土矿物的种类、性质及分 布规律。 2、教学内容: (1)土壤矿物质组成:(2)土壤粘土矿物;(3)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矿物质种类、性质和分布规律。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难点是土壤粘土矿物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组成、性质;土壤粘土矿物的种类、性质及分布规律 自学时间1小时
2、教学内容: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成系统中的重要地位;(2) 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3) 土壤科 学的发展过程及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4) 土壤学在近期农业生产中的任务。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土壤的概念、组成;土壤学的内容;土壤力的概念;另外简单介绍土壤的形成,为 以后讲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打基础。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的概念、组成;土壤学的内容;土壤力的概念。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土壤的概念、组成;土壤学的内容;土壤力的概念。自学时间 1 小时。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组成、性质;土壤粘土矿物的种类、性质及分 布规律。 2、教学内容: (1) 土壤矿物质组成;(2) 土壤粘土矿物;(3) 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矿物质种类、性质和分布规律。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难点是土壤粘土矿物。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组成、性质;土壤粘土矿物的种类、性质及分布规律。 自学时间 1 小时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和提高土壤有 机质积累的措施。 2、教学内容 (1)土壤有机质的状况: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的概念: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2)土 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3)土壤腐殖质:土壤 腐殖质的形成、组分、性质、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5)提 高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农业措施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中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措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难点是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机理及性质:影响 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积累 的措施。自学时间2小时 第三章土壤生物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因素、区系发生和分布 及微生物活性。 2、教学内容 (1)土壤生物的多样性:(2)影响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3)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 (4)土壤微生物活性及表征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和提高土壤有 机质积累的措施。 2、教学内容: (1) 土壤有机质的状况: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的概念;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2) 土 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3) 土壤腐殖质:土壤 腐殖质的形成、组分、性质、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4)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5) 提 高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农业措施。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中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措 施。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难点是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机理及性质;影响 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积累 的措施。自学时间 2 小时。 第三章 土壤生物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因素、区系发生和分布 及微生物活性。 2、教学内容: (1)土壤生物的多样性;(2)影响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3)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 (4)土壤微生物活性及表征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土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因素、区系发生和分布及微生物活性。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土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因素、区系发生和分布及微生物 活性。自学时间2小时 第四章土壤质地、孔性、结构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的质地、孔性、结构性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掌握改良土壤质 地、培育良好土壤结构性的途径与措施 2、教学内容 (1)土壤质地:(2)土壤孔性:(3)土壤结构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土壤的质地、孔性、结构性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掌握改良土壤质地、培育良好土 壤结构性的途径与措施。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质地特性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结构体的种类、形态和对土壤肥力 的影响:土壤孔隙数量及大小分级。难点是土壤结构体的形成机制 实验与实践内容 土壤实验:土壤容重、比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 土壤实验:土壤团粒结构水稳性的测定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土壤的质土、孔性、结构性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掌握改良土壤质地、培育 良好土壤结构性的途径与措施。自学时间2小时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土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因素、区系发生和分布及微生物活性。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土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因素、区系发生和分布及微生物 活性。自学时间 2 小时。 第四章 土壤质地、孔性、结构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的质地、孔性、结构性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掌握改良土壤质 地、培育良好土壤结构性的途径与措施。 2、教学内容: (1)土壤质地; (2) 土壤孔性; (3) 土壤结构;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土壤的质地、孔性、结构性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掌握改良土壤质地、培育良好土 壤结构性的途径与措施。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质地特性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结构体的种类、形态和对土壤肥力 的影响;土壤孔隙数量及大小分级。难点是土壤结构体的形成机制。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土壤实验:土壤容重、比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 土壤实验:土壤团粒结构水稳性的测定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土壤的质土、孔性、结构性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掌握改良土壤质地、培育 良好土壤结构性的途径与措施。自学时间 2 小时
第五章土壤力学性质和耕性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力学性质和土壤耕性。 2、教学内容 (1)土壤力学性质:(2)土壤耕性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力学性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土壤耕性含义及改良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耕性含义及改良。难点是土壤力学性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土壤力学性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土壤耕性含义及改良。自学时间2小时。 第六章土壤水分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的能量观点;土壤水分的运动、 土壤溶质的运移。 2、教学内容 (1)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的有效和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测定方法;(2)土壤水分的能量观点:土水势的概念;土壤总水势、分水势:(3)土壤水分运 动:液态水的运动;气态水的运动:(4)土壤溶质的运移。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的能量观点;土壤水分的运动。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常数和有效性及土壤水分运动规律。难点
第五章土壤力学性质和耕性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力学性质和土壤耕性。 2、教学内容: (1)土壤力学性质; (2) 土壤耕性;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壤力学性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土壤耕性含义及改良。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耕性含义及改良。难点是土壤力学性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学习、掌握土壤力学性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土壤耕性含义及改良。自学时间 2 小时。 第六章 土壤水分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的能量观点;土壤水分的运动、 土壤溶质的运移。 2、教学内容: (1) 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的有效和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测定方法;(2) 土壤水分的能量观点:土水势的概念;土壤总水势、分水势;(3) 土壤水分运 动:液态水的运动;气态水的运动;(4)土壤溶质的运移。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的能量观点;土壤水分的运动。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水分的形态、性质,土壤水分常数和有效性及土壤水分运动规律。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