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4.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理在事先 B.“感觉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1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 B.“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C.“心外无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6.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或意志造成的 C.由神创造的或者是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 D.由两个本原构成的 17.《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 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A.朴素辩证法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8.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19.“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所以,以后的各种情况都可以精 确无误地推演出来。”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0.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6 A.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 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 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4. 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 A.“理在事先” B.“感觉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 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15. 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C.“心外无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6.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 A. 客观存在的 B. 人的意识或意志造成的 C. 由神创造的或者是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 D. 由两个本原构成的 17. 《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 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 A. 朴素辩证法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观点 D. 相对主义观点 18. 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 A. 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 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 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 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19. “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所以,以后的各种情况都可以精 确无误地推演出来。”这是一种(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0. 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客观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论 2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2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实物性 B.运动 C.客观实在性 D.结构性 2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24.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25.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C.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综合 26.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2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统一
7 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客观性的唯心主义 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论 21.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 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C.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D. 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2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实物性 B. 运动 C. 客观实在性 D. 结构性 2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24.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 A. 手脚分工 B. 语言的产生 C. 社会的出现 D. 劳动 25. 意识的本质是( ) A. 人脑的分泌物 B. 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C.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D. 观念的综合 26. 相对静止是指( ) A. 事物绝对不动 B. 事物永恒不变 C. 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 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27.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统一
28.“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29.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又进一 步指出:“人不能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辩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30.《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己。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 B.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C.“绝对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 E.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3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矛盾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33.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B.主观的精神活动 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 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B.矛盾着的对立面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35.“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8 28. “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一种(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朴素辩证法观点 C. 相对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观点 29.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又进一 步指出:“人不能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辩论 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 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30.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3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 A. 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 B. 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C. “绝对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 E.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3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 A. 矛盾性 B. 存在性 C. 物质性 D. 可知性 33.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 A. 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B. 主观的精神活动 C. 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 D. 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34.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B. 矛盾着的对立面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 C.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观点 D.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35. “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
A.形而上学孤立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诡辩论观点 36.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这属于()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37.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 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 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38.发展的实质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9.新旧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4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 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规律
9 A. 形而上学孤立观点 B. 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诡辩论观点 36. 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这属于( ) A.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C. 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 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37. 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 50 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 材价格计算,最多值 300 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 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 20 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 ) A. 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 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 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38. 发展的实质是( ) 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9. 新旧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 ) A. 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 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 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 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4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 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1.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规律
4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43.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 4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45.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4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联系的多样性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事物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4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 48.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 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49.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 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 0
10 42.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43.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 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 44.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45. 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 A. 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 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46.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的普遍联系 B. 联系的多样性 C.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 事物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47.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斗争性和同一性 C. 变动性和稳定性 D. 绝对性和相对性 48. 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 体现了(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49.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 59%。90 分看似一个非 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