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理论的产生及其 对我们文化的意义 1963年+月21日于兰巴密内 (1) 在小时侯,我就感到有同情动物的必要。当时,我 们的晚神只为人类折蒋,这使尚未就学的我感到迷惑不 解。为此,在母来与我结束祈祷并互道晚安之后,我暗 地里还用自已獠的将词为所有生物祈将:“亲爱的上帝, 请保护和周福于所有生灵,使它们免遭灾祸并安宁地休 息. 发生在七八岁时的一件事使我难以忘怀。我的同学 海因里希·布眉希和我用橡皮筋做了弹号,它能用来弹 小石块。当时是蓉天,正值耶稣受难期。在一个晴朗的星 期天早晨,他对我说:“来,现在我们到雪帕山打鸟去!” 这一建议使我吃惊,但由于害怕他会嘲笑我,就没 敢反对。 我们走到一棵缺枝少叶的树附近,树上鸟儿们正在 展嘰中动听地歌唱,毫不畏惧我们。我的同学像狩猎的 印地安人一样弯着腰,给弹号装上小石块并拉紧了它 顺从置他命令式的目光,我也照着他的样子做了,但由 1
于受到极度的良心谴赏,我发断把小石块射向旁边, 正在这一瞬间,教堂的钟声响了,并回酱在朝碱和 鸟儿的歌唱声中,这是敏堂大钟召晚信徒的“主鸣“之前 半小时的“初鸣”。 对我来说,这是来自天菌的声音。我扔下弹弓,惊 走了鸟儿。鸟儿们因此免受我同学的弹马之击,飞回了 自己的赛巢。 从此,每当耶标受建期的钟声在卷天的朝和树林 中回茜时,我总是激动地想到,它曾怎样在我心中宜告 了“你不应杀生”的命令。 在我青年时代就存在的动物保护运动的复兴,也给 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终于敢在公众中坚持并宜 告:同情动物是真正人道的天然要素,人们不能对此不 加理睬。我认为,这是在思想的昏暗中亮起的一盏新的 明灯,并超来越亮。 从1893年起,我在渐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哲学和神 学。在这世纪末期的日子里,我们大学生共同经历了一 些值得注意的事件:尼采和托尔斯泰各种著作的传播。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1900),他的学业几乎还 未结束,就被醇为巴奢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但是, 他并不满足于只研究古希腊文化及其精神,而且也从事 一般文化问题及其精神的研究。从1880年起,尼采装示 反对希带哲学和基督整传统的欧洲文化。他谴责这种欧 洲文化,认为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人的较弱和度缩的 精神,它产生要求爱他人的伦理。为了保护这种伦理, 它还创立了天屑希短的理论。 ·3
根据尼采的想法,真正文化的伦理只能是对生活的 自素和秀敢的肯定,“超人并不受爱的“奴隶道德”的约 束,他坚持“强力意志”的主人道德。 形采以极大的激情阑述了这种关于文化和伦理的本 质的新观点,对当时的人们,特别是背年人,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但就在那时,即那个世纪宋期的时划,托尔斯泰 (1828~1910)的著作也在公众中流行。在他的长篇和短 篇小说中,这位俄罗斯作家和思想家代老了一种不同于 日尔曼的世界观。托尔斯秦肯定伦理的文化。他认为伦 理的文化是地在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中获得的深刻其理。 通过他的短篇小说,托尔斯秦也使我们了解:他是如何 认识真正人道和质朴度诚的。 我们19世纪末的年轻人,就这样与两种不同的世界 观打交道。 在这种状况中,我曾有过极大的尖要。我曾期待宗 教和哲学能共同有力地反对和驳斥尼采。但这种情况没 有出现。也许它们已表示过反对尼采。可是我认为,宗 散和哲学没能也没有尝试在尼采对它们挑战的深度上廊 明伦理的文化。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本人在世纪来期就开始思考这 个问题:我们的文化是否真正具有不可缺少的伦理动 能。这你使我研究文化和伦理问题。在19世纪后半叶, 这个问题受到皙学界的普遍度视。我发现,当时欧洲最 重要的哲学文献根本就不认为文化和伦理是-一个问题; 相反,它们把文化和伦理作为既成的输神成就面接受下 ·3
来。 我自己则不能撰脱这种印象:人们认为水恒的伦理 并没有向人类和社会提出重大的要求,它是“处于休总状 态”的伦望。 从而,在19世纪末,当人们为了确认和评价这一世 纪的成就而回顾和考絮各个领域时,流行的是一种我无 法理解的乐观主义。人们似乎普遍相信,我们不仅在发 明和知识方面取得了进展,而且在精神和伦理领域也达 到了一个前所未有和形也不会失去的高度。但是,我认 为,我们的精神生活似乎不仅没有超过过去的时代,而 且还依赖着前人的某些成就:更有甚者,其中有些遗产 经过我们的手而滋渐消失了。 我清酸地意识到,在有些场合我只能确认:当非人 道的思想公诸奥论时,它们不是遭到拒绝和指责,而是 被简单地接受。所诩“现实政策”受到欢连,尼采的“强力 意志”开始发挥它的危险作用。在一些领域流行的“现实 政策”为它开辟了道路。我认为,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搬 乏似乎已经侵袭了为其工作和成就而自豪的当代人。 从而,我越来越注重探讨18世纪后期的文化和伦 理。 对我生活于其中的时代精神软况,我决定进行深入 研究并作批判性的考察,这一著作的标樾应是:文化和 伦理>,我觉得,我们正处于一个精神按落的时代;因此, 我试图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我们模仿者”。 1900年夏季,我在柏林大学学。在著名的古希赠 语言、文化研究者恐所特·库齐乌斯遗孀的家中,我经
常遇见客有吸引力的柏林学者。一天下午,一些“若鲁 士科学院”的院士在出席了科学院会议之后,来到那里奶 解碰。他们继续讨论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突然,其中 一使先生总结性地说道:“我们大家都贝是模仿者。"这句 话深深地展站了我:我并不是性一意识到“我们生活在 一个模仿者时代”的人。 20世纪初,我花时间研读近儿十年来的哲学伦理学 著作,并考察它们就我们对生物的行为说了些什么。 这些著作的绝大部分都认为这是次要的,只有少数 几本探讨了这个问题。 其中有些作者表示了对动物的司情,但他们为此其 至要请人原谅,因为动物似乎利和我们人并不处于同一等 级。人们几乎不能在任何一本书中看到:人们应该给予 同情动物以更多的重视。 但是,我确信,人们在背学一伦理学中也应该给予 普待动物的要求以一个位置。我认为,诗如帮助动物保 护运动,从理论上论证他们的行动等等,对此似乎都是 很语宜的。 1913年,在结束医学专业的学习之后,为在兰巴雷 内办一个诊所(1872年,美洲长老会的传救协会在那男 建立了徵区),我与我凄子一起前往法属赤道非洲。通过 在这个地区活动的同尔萨斯传教土,我知道那里迫切需 要-一个医生。当时,人门正在同在赤道非洲肆虐的伊睡 病作斗争, 为了能够续从事“我们模仿者这个课题的研究, 我在行李中也带上了足够的哲学书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