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消化与吸收(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教学学时:7时 教学重点: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胃液分泌及其调节、胃肠运动及调节、小肠的 化学性消化作用、胰液、胆汁、小肠液的生成及作用、瘤胃和网胃的消化、营养 成份吸收部位、方式及途径。 教学难点:1.消化管平滑肌的特点及电位变化:2.瘤胃内的环境特点、微生物及 其作用、消化过程、嗳气:3.营养物质在消化管与血液间的交换。 1概述 [目的与要求) 掌握: 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2.消化道神经支配特点;3.胃肠道激素的生理功能 熟悉: 消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的消化方式。 [重点] 1.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2.消化道神经支配特点: 3.胃肠道激素的生理功能。 [难点)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中静息电位、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间的 关系。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被消化后透过消化管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第 5 章 消化与吸收(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教学学时:7 时 教学重点: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胃液分泌及其调节、胃肠运动及调节、小肠的 化学性消化作用、胰液、胆汁、小肠液的生成及作用、瘤胃和网胃的消化、营养 成份吸收部位、方式及途径。 教学难点:1.消化管平滑肌的特点及电位变化;2.瘤胃内的环境特点、微生物及 其作用、消化过程、嗳气;3.营养物质在消化管与血液间的交换。 1 概述 [目的与要求] 掌握: 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2.消化道神经支配特点;3.胃肠道激素的生理功能 熟悉: 消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的消化方式。 [重点] 1.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2. 消化道神经支配特点; 3. 胃肠道激素的生理功能。 [难点]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中静息电位、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间的 关系。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被消化后透过消化管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1.1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咀嚼和胃肠运动 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的酶对食糜进行分解的过程 微生物消化:反刍动物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对食糜(特别是粗纤维)进行消化而被 动物自身利用的过程。 1.2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1.2.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2)较大的展长性;(3)持续的收缩或紧张性: (4)自动节律性收缩:(5)消化道平滑肌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较敏感,对 电刺激不敏感。 1.2.2胃肠道平滑肌的电生理学特性 1.2.2.1静息点位:钾离子的平衡电位膜电位值大约-55一-60毫伏。 12.2.2基本电节律(慢波电位):肌源性的大小不等的去极化波,波幅变动于5 15毫伏之间持续时间1~4秒。 1.2.2.3动作电位 当慢波电位超过一定临界值时,可触发一个或多个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幅度就越大。 ※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肠平滑肌发生较大和多个动作电位并引发较强的收缩;刺 激交感神经则降低动作电位。 三种肌肉组织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比较
1.1 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咀嚼和胃肠运动 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的酶对食糜进行分解的过程 微生物消化:反刍动物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对食糜(特别是粗纤维)进行消化而被 动物自身利用的过程。 1.2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1.2.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2)较大的展长性;(3)持续的收缩或紧张性; (4)自动节律性收缩;(5)消化道平滑肌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较敏感,对 电刺激不敏感。 1.2.2 胃肠道平滑肌的电生理学特性 1.2.2.1 静息点位:钾离子的平衡电位,膜电位值大约-55~-60 毫伏。 1.2.2.2 基本电节律(慢波电位):肌源性的大小不等的去极化波,波幅变动于 5~ 15 毫伏之间持续时间 1~4 秒。 1.2.2.3 动作电位 当慢波电位超过一定临界值时,可触发一个或多个动作电位。 ※ 动作电位的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幅度就越大。 ※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肠平滑肌发生较大和多个动作电位并引发较强的收缩;刺 激交感神经则降低动作电位。 三种肌肉组织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比较
RP AP 骨骼肌、神经 K外流 Ha内流去极化,K外流复极化 心肌 K外流 Wa内流去极化,K外流复极化,Ca 内流。 平滑肌 +少量Ha内流,C1外流, Ca”及少量Ha内流 Ca扩散并与泵活动有关 1.3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1.3.1外来神经(extrinsic nervous system),又称植物性神经。 内脏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胃肠道既受交感神经又受付交感神经的双重 支配。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于肾上腺能纤维,分泌肾上腺素。其兴奋时抑制胃 肠运动和腺体分泌。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多数是胆碱能纤维,兴奋时引 起胃肠道运动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少数为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纤维,其作 用视具体器官而异,引起胃容受性舒张即是这类神经的抑制作用。 l.3.2内在神经系统(intrinsic nervous system)又称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主要是存在于粘膜下及肌间神经丛,其细胞突起交织成网自成一个特殊的内在 神经体系,能对胃肠道的功能起到局部调节作用。 (1)肌间神经丛 (2)粘膜下神经丛 1.4胃肠激素 胃肠的内分泌细胞 (1)消化道是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2)APUD系统:胃肠激素都有摄取胺前体和脱羧的作用,把这些细胞都归于 APUD系统。 (3)脑肠肽:有些胃肠激素还可存在于脑内,所以称为脑肠肽
1.3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1.3.1 外来神经(extrinsic nervous system),又称植物性神经。 内脏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胃肠道既受交感神经又受付交感神经的双重 支配。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于肾上腺能纤维, 分泌肾上腺素。其兴奋时抑制胃 肠运动和腺体分泌。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多数是胆碱能纤维,兴奋时引 起胃肠道运动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少数为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纤维,其作 用视具体器官而异,引起胃容受性舒张即是这类神经的抑制作用。 1.3.2 内在神经系统(intrinsic nervous system)又称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主要是存在于粘膜下及肌间神经丛,其细胞突起交织成网自成一个特殊的内在 神经体系,能对胃肠道的功能起到局部调节作用。 (1)肌间神经丛 (2)粘膜下神经丛 1.4 胃肠激素 胃肠的内分泌细胞 (1)消化道是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2)APUD 系统:胃肠激素都有摄取胺前体和脱羧的作用,把这些细胞都归于 APUD 系统。 (3)脑肠肽:有些胃肠激素还可存在于脑内,所以称为脑肠肽
胃肠激素作用的形式 (1)激素进入血液循环而起作用 (2)作为旁分泌物而起作用 (3)作为外分泌物进入肠腔而起作用 胃肠激素的主要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2)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 (3)营养作用:一些胃肠激素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称 作营养作用。 2摄食 [目的与要求] 掌握: 1.动物采食的方式;2采食中枢;3.动物采食的调控。 熟悉: 动物采食的调控。 [重点] 1.采食中枢;3动物采食的调控。 [难点] 动物采食的调控。 2.1摄食方式 2.2动物采食的调控 2.2.1食物中枢
胃肠激素作用的形式 (1)激素进入血液循环而起作用 (2)作为旁分泌物而起作用 (3)作为外分泌物进入肠腔而起作用 胃肠激素的主要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2)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 (3)营养作用:一些胃肠激素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称 作营养作用。 2 摄食 [目的与要求] 掌握: 1.动物采食的方式;2.采食中枢;3.动物采食的调控。 熟悉: 动物采食的调控。 [重点] 1.采食中枢;3.动物采食的调控。 [难点] 动物采食的调控。 2.1 摄食方式 2.2 动物采食的调控 2..2.1 食物中枢
(1)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的外侧部。 刺激下丘脑外侧部引起动物狼吞虎咽样的食欲。 (2)饱感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腹内侧部。 刺激下丘脑内侧部引起动物产生饱感而拒食。 2.2.2反射性调节 (1)营养的调节:目的在于维持体内正常的营养需要 1)血糖浓度:血糖浓度降低会引起饥饿。 2)氨基酸:血中氨基酸浓度减少,引起食欲。 3)脂肪酸:血中脂肪酸浓度增加,抑制食欲。 (2)非代谢性调节 1)习惯对进食的影响 2)胃肠道的充胀程度的影响:抑制食欲。 3)体温:体温升高,饱感中枢兴奋,食欲降低。 3.口腔内消化 [目的与要求] 掌握: 1.唾液的成分及生理作用;2.唾液分泌的调控。 熟悉: 唾液的生理作用。 [重点] 1.唾液的成分及生理作用;2.唾液分泌的调控。 [难点]
(1)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的外侧部。 刺激下丘脑外侧部引起动物狼吞虎咽样的食欲。 (2)饱感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腹内侧部。 刺激下丘脑内侧部引起动物产生饱感而拒食。 2..2.2 反射性调节 (1)营养的调节:目的在于维持体内正常的营养需要 1)血糖浓度:血糖浓度降低会引起饥饿。 2)氨基酸:血中氨基酸浓度减少,引起食欲。 3)脂肪酸:血中脂肪酸浓度增加,抑制食欲。 (2)非代谢性调节 1)习惯对进食的影响 2)胃肠道的充胀程度的影响:抑制食欲。 3)体温:体温升高,饱感中枢兴奋,食欲降低。 3.口腔内消化 [目的与要求] 掌握: 1.唾液的成分及生理作用;2.唾液分泌的调控。 熟悉: 唾液的生理作用。 [重点] 1.唾液的成分及生理作用;2.唾液分泌的调控。 [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