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泌尿 教学学时:4学时 教学重点: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尿的生成及尿生成的调节、肾脏调节酸碱 平衡的功能。 教学难点:尿的生成过程及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1.尿的生成 1.1肾脏的结构特点 1.1.1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单位:肾脏的结构与功能基本单位称为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囊 肾小管(近端小管、髓袢细段、远端小管) 1.1.2肾单位的类型 皮质肾单位:位于外皮质层和中皮质层,肾小球体积小,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 脉粗,髓襻短只达外髓质层,甚至不到髓质。 髓旁肾单位:分布于近髓质的皮质内层,肾小球体积大,髓襻长深入到内髓质层 或乳头部,出球小动脉不仅缠绕于近曲小管,而且还形成了U形直小血管深入髓 质与髓襻伴行。近髓肾单位在尿的浓缩和稀释中起到重要作用。 1.1.3肾小球旁器 (1)近球细胞: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因而皮质肾单位含肾素较多,对尿的 生成起主要作用
第 7 章 泌尿 教学学时:4 学时 教学重点: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尿的生成及尿生成的调节、肾脏调节酸碱 平衡的功能。 教学难点:尿的生成过程及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1.尿的生成 1.1 肾脏的结构特点 1.1.1 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单位:肾脏的结构与功能基本单位称为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囊 肾小管(近端小管、髓袢细段、远端小管) 1.1.2 肾单位的类型 皮质肾单位:位于外皮质层和中皮质层,肾小球体积小,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 脉粗,髓襻短只达外髓质层,甚至不到髓质。 髓旁肾单位:分布于近髓质的皮质内层,肾小球体积大,髓襻长深入到内髓质层 或乳头部,出球小动脉不仅缠绕于近曲小管,而且还形成了 U 形直小血管深入髓 质与髓襻伴行。近髓肾单位在尿的浓缩和稀释中起到重要作用。 1.1.3 肾小球旁器 (1)近球细胞: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因而皮质肾单位含肾素较多,对尿的 生成起主要作用
(2)致密斑:致密斑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接触,可感受小管液中NaCI 含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到颗粒细胞,调节肾素的分泌与释放。 (3)间质细胞 1.1.4肾脏的血液循环 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 (1)肾血流量大 (2)两次小动脉和两次毛细血管网 (3)髓旁肾单位的“U形直小血管 肾血流的调节 (1)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2)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1.2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1.2.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可以滤入肾小囊,形成超 滤液或称原尿(initial urine)。 单位时间(一分钟)内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rate,GFR) 单位时间里(一分钟)流经两侧肾的血浆量叫肾血浆流量。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1.2.1.1滤过膜的通透性 有三层,内层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层,上面有许多窗孔;中间层是非细胞性的
(2)致密斑:致密斑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接触,可感受小管液中 NaCl 含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到颗粒细胞,调节肾素的分泌与释放。 (3)间质细胞 1.1.4 肾脏的血液循环 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 (1)肾血流量大 (2)两次小动脉和两次毛细血管网 (3)髓旁肾单位的“U”形直小血管 肾血流的调节 (1)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2)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1.2 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1.2.1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可以滤入肾小囊,形成超 滤液或称原尿(initial urine) 。 单位时间(一分钟)内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单位时间里(一分钟)流经两侧肾的血浆量叫肾血浆流量。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1.2.1.1 滤过膜的通透性 有三层,内层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层,上面有许多窗孔;中间层是非细胞性的
基膜,是一种微纤维网;外层是肾小囊的上皮细胞层,其细胞表面有足状突起并交 错形成裂隙称为足细胞。交错的足细胞间隙上有一层滤过裂隙膜,对大分子物质的 滤过起到机械屏障作用。在三层膜上都覆盖着带负电的糖蛋白,能阻止带负电的 物质通过,起到电化学屏障作用。 不同物质通过滤过膜的能力称为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permeability),取决 于被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及其所带的电荷。 1.2.1.2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是滤过作用的唯一动力。 皮质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粗而短,血流阻力小;出球小动脉细而长,血流阻力 大,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其它器官的毛细血管血压高。 当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肾小球滤过净流量为零,就达到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因此,只有入球小动脉起始端到滤过平衡点的一段肾小管有滤过 作用。 1.2.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球滤过液进入肾小管称为小管液(tubular fluid),小管液经过肾小管和集 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作用最后排出体外的液体称为终尿(uine). 重吸收是指溶质从小管液中转运到血液中的过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各种物 质重吸收具有选择性; 1.2.2.1重吸收的部位 近球小管一葡萄糖、氨基酸、钠钾离子
基膜,是一种微纤维网;外层是肾小囊的上皮细胞层,其细胞表面有足状突起并交 错形成裂隙称为足细胞。交错的足细胞间隙上有一层滤过裂隙膜,对大分子物质的 滤过起到机械屏障作用。在三层膜上都覆盖着带负电的糖蛋白,能阻止带负电的 物质通过,起到电化学屏障作用。 不同物质通过滤过膜的能力称为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permeability),取决 于被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及其所带的电荷。 1.2.1.2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是滤过作用的唯一动力。 皮质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粗而短,血流阻力小;出球小动脉细而长,血流阻力 大,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其它器官的毛细血管血压高。 当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肾小球滤过净流量为零,就达到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因此,只有入球小动脉起始端到滤过平衡点的一段肾小管有滤过 作用。 1.2.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球滤过液进入肾小管称为小管液(tubular fluid),小管液经过肾小管和集 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作用最后排出体外的液体称为终尿(urine). 重吸收是指溶质从小管液中转运到血液中的过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各种物 质重吸收具有选择性 ; 1.2.2.1 重吸收的部位 近球小管-葡萄糖、氨基酸、钠钾离子
髓袢降支一水、Na+、CI,升支一Na+ 远球小管一水、Na+CI厂 1.2.2.2重吸收的方式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转运方式有被动转运和主动两种,路经有跨细胞途径和旁细 胞途径进行物资转运。根据主动转运过程中能量来源的不同,又分为原发性主动 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1.2.2.3几种物资的重吸收 (1)钠离子 1)近曲小管:“泵-漏式”的重吸收机制: 2)髓袢升支:在升支细段是被动扩散的,而其余部分则是主动重吸收的。 (2)C1 (3)水的重吸收 渗透作用。 (4)葡萄糖的重吸收 肾糖阈: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有一个限度的,这一浓度限度称为~。 (⑤)氨基酸的重吸收: (6)HCO3的重吸收: (7)K+的重吸收: 1.2.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分泌是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代谢产物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腔)中的 过程。 (1)H+的分泌
髓袢降支-水、Na+ 、 Cl-, 升支-Na+ 远球小管-水、Na+ Cl- 1.2.2.2 重吸收的方式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转运方式有被动转运和主动两种,路经有跨细胞途径和旁细 胞途径进行物资转运。根据主动转运过程中能量来源的不同,又分为原发性主动 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1.2.2.3 几种物资的重吸收 (1)钠离子 1)近曲小管:“泵-漏式”的重吸收机制; 2)髓袢升支:在升支细段是被动扩散的,而其余部分则是主动重吸收的。 (2)Cl- (3)水的重吸收 渗透作用。 (4)葡萄糖的重吸收 肾糖阈: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有一个限度的,这一浓度限度称为~。 (5)氨基酸的重吸收: (6)HCO3 - 的重吸收: (7)K+ 的重吸收: 1.2.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分泌是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代谢产物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腔)中的 过程。 (1)H+的分泌
(2)NH3的分泌 (3)K+的排泄 1.3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凡能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到 尿的生成。 1.3.1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 有四个方面:(1)滤过面积(2)滤过膜通透性(3)有效滤过压(4)肾血流量 也有关。 1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及其通透性: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会因其生活环境的水 和盐度不同,其肾单位数量及其结构而有很大的差异。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凡能影响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渗压的因素都能 影响到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从而影响到肾小球的滤过率。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由于血管平滑肌具有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动脉血压 在10.6~23.9kPa(80~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具有自身调节机制。肾小球的 肾血流量可维持恒定,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及有效滤过压也能维持恒定。 (2)囊内压鱼类和两栖类的肾小管颈区和中段小管壁有纤毛,纤毛的不断摆 动可把小管液不断从肾小囊移向肾小管,从而降低囊内压,增加肾小球的滤过作 用。 (3)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情况下变化不大,只有当全身血浆蛋白浓度明显下 降,则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 1.3.2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
(2)NH3的分泌 (3)K+的排泄 1.3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凡能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到 尿的生成。 1.3.1 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 有四个方面:(1)滤过面积(2)滤过膜通透性(3)有效滤过压(4)肾血流量 也有关。 1.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及其通透性: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会因其生活环境的水 和盐度不同,其肾单位数量及其结构而有很大的差异。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凡能影响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渗压的因素都能 影响到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从而影响到肾小球的滤过率。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由于血管平滑肌具有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动脉血压 在 10.6~23.9 kPa(80~180 mmHg)范围内变化时, 具有自身调节机制。肾小球的 肾血流量可维持恒定,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及有效滤过压也能维持恒定。 (2)囊内压 鱼类和两栖类的肾小管颈区和中段小管壁有纤毛,纤毛的不断摆 动可把小管液不断从肾小囊移向肾小管,从而降低囊内压,增加肾小球的滤过作 用。 (3)血浆胶体渗透压 正常情况下变化不大,只有当全身血浆蛋白浓度明显下 降,则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 1.3.2 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