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血液(Blood) 教学学时:4学时 [目的与要求刻 掌握: 1.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 2.血液渗透压、pH值、红细胞数相对稳定的机制 熟悉: 1.血液的功能 2.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 了解: 1血细胞生理特性 2.血型及输血原则 重点 1.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 2.血液渗透压、pH值、红细胞数相对稳定的机制 3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 [难点] 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 1内环境与稳态 1.1体液 机体细胞内外的液体(包括溶解于液体中的溶质)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 内液(40%45%)和细胞外液(20-25%)。细胞外液包括血浆(5%)、组织液
第 2 章 血液(Blood) 教学学时:4 学时 [目的与要求] 掌握: 1.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 2.血液渗透压、pH 值、红细胞数相对稳定的机制 熟悉: 1.血液的功能 2.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 了解: 1.血细胞生理特性 2.血型及输血原则 [重点] 1.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 2.血液渗透压、pH 值、红细胞数相对稳定的机制 3.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 [难点] 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 1 内环境与稳态 1.1 体液 机体细胞内外的液体(包括溶解于液体中的溶质)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 内液(40%-45%)和细胞外液(20-25%)。细胞外液包括血浆(5%)、组织液
(15%)、淋巴液和脑脊液 1.2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概念: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达 到的动态平衡。 2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2.1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浆:血浆蛋白、水、钠、钾、钙、铁、磷、镁等离子… 血液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比容的概念:每100毫升血液被离心压紧的血细胞所占的容积,称为红细 胞比容(hematocritvalue)或红细胞压积 (2)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包括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即血浆和血细胞总和,简称血量。占体重的6-8% 循环血量:在心血管中流动的血液。 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脾、皮下静脉丛和皮肤等处的血液量。 2.3血液的理化特性 2.3.1颜色、气味、密度 2.3.2血液的粘滞性 概念:液体流动时,由于液体分子间相互碰撞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 出粘着的特性
(15%)、淋巴液和脑脊液 1.2 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概念: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达 到的动态平衡。 2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2.1 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浆:血浆蛋白、水、钠、钾、钙、铁、磷、镁等离子… 血液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比容的概念:每 100 毫升血液被离心压紧的血细胞所占的容积,称为红细 胞比容( hematocritvalue)或红细胞压积 (2)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包括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即血浆和血细胞总和,简称血量。占体重的 6--8% 循环血量:在心血管中流动的血液。 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脾、皮下静脉丛和皮肤等处的血液量。 2.3 血液的理化特性 2.3.1 颜色、气味、密度 2.3.2 血液的粘滞性 概念:液体流动时,由于液体分子间相互碰撞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 出粘着的特性
血液的粘滞性和血液中的血细胞数日、血浆蛋白数日呈正相关。 血液粘滞性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1)影响血流速度 2)影响血流阻力 2.3.3血液的渗透压: 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是指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 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 中晶体物质(如电解质)形成的血浆渗透压主称为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对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由血浆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称为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 为等渗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溶液是等张溶液。“张力”实际上 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如NaCI不能透过细胞膜,所 以0.85%-0.9%的NaCI即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而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 故1.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是 等张溶液。 渗透压大小与溶质的颗粒数有关。颗粒愈多,渗透压愈大,水总是从渗透压 高的一侧流向低的一侧。 2.3.4血液的酸碱度 2.3.4.1血液的正常PH值(7.35-7.45) 耐受极限值(6.9一7.8) 2.3.4.2血液正常PH值的维持
血液的粘滞性和血液中的血细胞数目、血浆蛋白数目呈正相关。 血液粘滞性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1)影响血流速度 2)影响血流阻力 2.3.3 血液的渗透压: 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是指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 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 中晶体物质(如电解质)形成的血浆渗透压主称为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对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由血浆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称为胶体渗透压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 为等渗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溶液是等张溶液。“张力”实际上 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如 NaCl 不能透过细胞膜,所 以 0.85%-0.9%的 NaCl 即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而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 故1.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是 等张溶液。 渗透压大小与溶质的颗粒数有关。颗粒愈多,渗透压愈大,水总是从渗透压 高的一侧流向低的一侧。 2.3.4 血液的酸碱度 2.3.4.1 血液的正常 PH 值(7.35—7.45) 耐受极限值(6.9—7.8) 2.3.4.2 血液正常 PH 值的维持
1)血液中的酸碱缓冲对的中和作用 红细胞中的缓冲对:KHb/HHb、KHb-0/HHb-02 血浆缓冲对:NaHC03/H2CO3Na2、HPO4/NaH,PO4 碳酸氢钠和碳酸缓冲对(20:1) 碱储:生理学上,常把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看作是血液中的碱储。 2)呼吸系统在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3) 泌尿系统在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2.4血液的主要机能 2.4.1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2.4.2传递体液调节信息(例如:激素) 2.4.3参与机体内环境的调节 2.4.4对机体有防御保护作用 3.血细胞及其功能 4.1红细胞生理 4.1.1形态、数量和功能 红细胞的形态: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是无核,双面内凹形:禽类的则为有核的椭圆 形。 红细胞数量的正常值:血液机能正常的重要保证。 红细胞的功能: 1)血红蛋白对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2)对机体代谢酸产物起缓冲作用
1) 血液中的酸碱缓冲对的中和作用 红细胞中的缓冲对:KHb/HHb、KHb-02/HHb-02 血浆缓冲对:NaHC03/H2CO3Na2、HPO4/NaH2PO4 碳酸氢钠和碳酸缓冲对(20 :1) 碱储:生理学上,常把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看作是血液中的碱储。 2) 呼吸系统在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3) 泌尿系统在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2.4 血液的主要机能 2.4.1 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2.4.2 传递体液调节信息(例如:激素) 2.4.3 参与机体内环境的调节 2.4.4 对机体有防御保护作用 3.血细胞及其功能 4.1 红细胞生理 4.1.1 形态、数量和功能 红细胞的形态: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是无核,双面内凹形;禽类的则为有核的椭圆 形。 红细胞数量的正常值:血液机能正常的重要保证。 红细胞的功能: 1)血红蛋白对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2)对机体代谢酸产物起缓冲作用
血红蛋白的缓冲对:还原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血红蛋白钾盐和还原血红 蛋白。 4.1.2红细胞的特性 4.1.2.1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概念:红细胞在血液(抗凝血)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4.1.2.2渗透脆性和溶血 1)生理状态下,红细胞内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红细胞形态不变。 2)如果血浆的渗透压低于红细胞内的渗 透压,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而引起红细胞破裂-溶血。 3)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 0.9%的氯化钠溶液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称之为生理盐水。 血沉:在实验条件下,抗凝血中红细胞下沉的速度。 4.1.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1.3.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4.1.3.2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1)骨髓的造血机能:动物出生后,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的维一器官。 2)机体处于新的红细胞不断生成,衰老的红细胞不断被清徐的动态平衡之中。 每4个月红细胞被全部更新一次。 3)红细胞生成的原料 蛋白质:构成珠蛋白的原料 铁:血红素构成所需 4) 红细胞成熟因子:维生素B2和叶酸
血红蛋白的缓冲对:还原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血红蛋白钾盐和还原血红 蛋白。 4.1.2 红细胞的特性 4.1.2.1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概念:红细胞在血液(抗凝血)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4.1.2.2 渗透脆性和溶血 1)生理状态下,红细胞内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红细胞形态不变。 2)如果血浆的渗透压低于红细胞内的渗 透压,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而引起红细胞破裂--溶血。 3)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 0.9% 的氯化钠溶液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称之为生理盐水。 血沉:在实验条件下,抗凝血中红细胞下沉的速度。 4.1.3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1.3.1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4.1.3.2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1)骨髓的造血机能:动物出生后,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的维一器官。 2)机体处于新的红细胞不断生成,衰老的红细胞不断被清徐的动态平衡之中。 每 4 个月红细胞被全部更新一次。 3)红细胞生成的原料 蛋白质:构成珠蛋白的原料 铁:血红素构成所需 4) 红细胞成熟因子:维生素 B12和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