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血液循环(The Circulation) 教学学时:7学时 教学重点: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生理特性、心动周期、动 脉、血压及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教学难点:1.心肌的生物电现象;2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心血管活动的 反射性调节。 1.心脏的泵血功能 [目的与要求] 掌握心动周期;心输出量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熟悉心脏功能储备概念 重点]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心脏功能储备概念 [难点] 心输出量、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心脏功能储备概念三者间的复杂关系 1.1心脏泵血功能的周期性活动 1.3.1心动周期与心率 1.3.1.1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的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1.3.1.2心率 正常动物安静时每分钟的心跳的次数 1.3.2心脏泵血过程和机理 1.3.2.1心房收缩期
第 3 章 血液循环(The Circulation) 教学学时:7 学时 教学重点: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生理特性、心动周期、动 脉、血压及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教学难点:1.心肌的生物电现象;2.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心血管活动的 反射性调节。 1.心脏的泵血功能 [目的与要求] 掌握心动周期;心输出量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熟悉心脏功能储备概念 [重点]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心脏功能储备概念 [难点] 心输出量、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心脏功能储备概念三者间的复杂关系 1.1 心脏泵血功能的周期性活动 1.3.1 心动周期与心率 1.3.1.1 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的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1.3.1.2 心率 正常动物安静时每分钟的心跳的次数 1.3.2 心脏泵血过程和机理 1.3.2.1 心房收缩期
1.3.2.2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 1.3.2.3心脏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 心动周期的分期: 等容收缩期 射血期 等容舒张期 充盈期 心室内压 〈动脉压 >动脉压 〈动脉压 《动脉压 >心房压 >心房压 >心房压 《心房压 房室瓣 关 关 关 开 动脉瓣 关 开 关 关 血流 不动 心室→动脉 不动 心房心室 心室容积 不变 缩小 不变 扩张 1.3.2.4心音 第一心音:收缩音;第二心音:舒张音 1.3.3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13.3.1每博输出量、心输出量 1)每博输出量:一个心动周期中一侧心室 输出的血量 2)每分输出量=每博输出量×心率 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4)心指数: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表面积的每分输出量。 5)心力贮备 概念:心输出量随机体需要而相应增大的这种能力。 1.3.3.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3.2.2 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 1.3.2.3 心脏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 心动周期的分期: 等容收缩期 射血期 等容舒张期 充盈期 心室内压 动脉压 ➢动脉压 动脉压 动脉压 ➢心房压 ➢心房压 ➢心房压 心房压 房室瓣 关 关 关 开 动脉瓣 关 开 关 关 血流 不动 心室➔动脉 不动 心房➔心室 心室容积 不变 缩小 不变 扩张 1.3.2.4 心音 第一心音:收缩音;第二心音:舒张音 1.3.3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1.3.3.1 每博输出量、心输出量 1)每博输出量:一个心动周期中一侧心室 输出的血量 2)每分输出量=每博输出量×心率 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4)心指数: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表面积的每分输出量。 5)心力贮备 概念:心输出量随机体需要而相应增大的这种能力。 1.3.3.2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心肌的异长自身调节:心肌纤维的初长度增加,导致心肌收缩强度增加的这种机 理。 2)心肌的等长自身调节:仅靠心室肌自身收缩能力而影响心输出量的调节。 3)心率:在生理限度内,增加心率可以增加心输出量。 4)外周阻力: 1.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目的与要求] 掌握: 心肌细胞、自律细胞生物电的特征和产生机制;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发的心肌细胞和心脏收缩特征: 自律细胞的自律性与正常起搏点、异位起搏点的关系;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熟悉: 不同动物自动中枢特点,兴奋在心脏中的传导及心脏收缩特征 [重点] 心肌细胞、自律细胞生物电的特征和产生机制: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难点] 建立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是与心脏泵血功能相适应的基本概念。 1.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类型: 1.1.1心肌细胞的类型及特征
1)心肌的异长自身调节:心肌纤维的初长度增加,导致心肌收缩强度增加的这种机 理。 2)心肌的等长自身调节:仅靠心室肌自身收缩能力而影响心输出量的调节。 3)心率:在生理限度内,增加心率可以增加心输出量。 4)外周阻力: 1.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目的与要求] 掌握: 心肌细胞、自律细胞生物电的特征和产生机制;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发的心肌细胞和心脏收缩特征; 自律细胞的自律性与正常起搏点、异位起搏点的关系;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熟悉: 不同动物自动中枢特点,兴奋在心脏中的传导及心脏收缩特征 [重点] 心肌细胞、自律细胞生物电的特征和产生机制;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难点] 建立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是与心脏泵血功能相适应的基本概念。 1.1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类型: 1.1.1 心肌细胞的类型及特征
(1)工作细胞(普通心肌细胞):构成心房、心室壁。有何结构特征?何谓功能合 胞体?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但不具自律性。心房和心室细胞。 (2)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几 乎没有收缩功能。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1.1.2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以心室肌为例 11.2.1静息电位 K+向细胞膜外流动所产生的K+跨膜电位-K+的平衡电位 1.1.2.2动作电位 与神经、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相比,其特点是: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 动作电位的升支与降支不对称。 离子流向与离子通道 1)内向离子电流:正离子内流或负离子外流-→使膜电位升高趋正 2)外向离子流-正离子外流或负离子内流-→使膜电位降低趋负 离子通道: A.电压依从性通道:快钠、钾离子通道 B.化学依从性通道化学门控离子通道 C.时间依从性通道 D.慢通道(背景电流):钙离子通道 动作电位曲线: (1)除(去)极过程0期:是由于Na快速内流而形成。 (2)复极1期:是由K+外流而形成
(1)工作细胞(普通心肌细胞):构成心房、心室壁。有何结构特征?何谓功能合 胞体?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但不具自律性。心房和心室细胞。 (2)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几 乎没有收缩功能。P 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1.1.2 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以心室肌为例 1.1.2.1 静息电位 K+ 向细胞膜外流动所产生的 K+跨膜电位--K+的平衡电位 1.1.2.2 动作电位 与神经、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相比,其特点是: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 动作电位的升支与降支不对称。 离子流向与离子通道 1)内向离子电流:正离子内流或负离子外流--→使膜电位升高趋正 2)外向离子流--正离子外流或负离子内流--→使膜电位降低趋负 离子通道: A.电压依从性通道:快钠、钾离子通道 B.化学依从性通道-化学门控离子通道 C.时间依从性通道 D.慢通道(背景电流):钙离子通道 动作电位曲线: (1)除(去)极过程—0 期:是由于 Na+快速内流而形成。 (2)复极 1 期:是由 K+外流而形成
(3)2期复极化一平台期:同时有C2+缓慢内向流动和少量K*外向流动而引起。 (4)复极化3期:K+再生性外流促进膜内电位向负性转化。 (5)4期-静息期:膜电位基本上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依靠Na-K+泵转运Na+、 K+和Na+-Ca2+交换作用维持正常的离子分布。 1.1.3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快反应自律细胞(蒲肯野氏纤维) (1)复极1、2、3期和心室肌自律细胞一样。 (2)复极4期:非静息期,缓慢地自动去极化,舒张期最大电位。 慢反应自律性细胞(窦房结的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特征 (1)去极化:-70毫伏上升到0毫伏,钙离子内流。 (2)复极1、2、3期-缓慢的复极化,钾离子外流。 (0毫伏~-70毫伏特) (3)复极4期:(自动去极化)舒张期最大电位。 1.2心肌的生理特性 1.2.1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所有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 1.2.1.1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有效(绝对)不应期:从0期去极化到3期复极化-55v这段时间。 2)相对不应期-电位由-60毫伏→-80毫伏 3)超常期-电位由-80毫伏→-90毫伏 1.2.1.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兴奋性的高低和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相关
(3)2 期复极化—平台期:同时有 Ca2+缓慢内向流动和少量 K+外向流动而引起。 (4)复极化 3 期:K+再生性外流促进膜内电位向负性转化。 (5)4 期-静息期:膜电位基本上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依靠 Na+-K+泵转运 Na+、 K+和 Na+-Ca2+交换作用维持正常的离子分布。 1.1.3 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快反应自律细胞(蒲肯野氏纤维) (1)复极 1、2、3 期和心室肌自律细胞一样。 (2)复极 4 期:非静息期,缓慢地自动去极化,舒张期最大电位。 慢反应自律性细胞(窦房结的 P 细胞)的跨膜电位及特征 (1)去极化:-70 毫伏上升到 0 毫伏,钙离子内流。 (2)复极 1、2、3 期--缓慢的复极化,钾离子外流。 (0 毫伏~ -70 毫伏特) (3)复极 4 期:(自动去极化)舒张期最大电位。 1.2 心肌的生理特性 1.2.1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所有心肌细胞都具有兴奋性。 1.2.1.1 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有效(绝对)不应期:从 0 期去极化到 3 期复极化-55mv 这段时间。 2)相对不应期--电位由-60 毫伏→-80 毫伏 3)超常期--电位由-80 毫伏→-90 毫伏 1.2.1.2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兴奋性的高低和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