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奇新茶》 •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奇新茶》 •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 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 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 -茶气味苦甘,微寒无毒,主治瘘疮,利小 便,去痰热,止渴,悦志。下气消食,破热气, 除瘴气,清头目,治中风昏愦,治伤暑,治热毒 赤白痢,止头痛-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 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 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 -茶气味苦甘,微寒无毒,主治瘘疮,利小 便,去痰热,止渴,悦志。下气消食,破热气, 除瘴气,清头目,治中风昏愦,治伤暑,治热毒 赤白痢,止头痛-
2.茶的名字 茶有文字记载已有4千多年了。 成书于秦汉间的古文字书《尔雅,释木》: “苦荼” 。 东晋·郭璞注:“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 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 ” 在唐代以前:荼,或槚、舛、茗、蔎等。 自唐代后统一:陆羽《茶经》将“荼”改为” 茶
2.茶的名字 茶有文字记载已有4千多年了。 成书于秦汉间的古文字书《尔雅,释木》: “苦荼” 。 东晋·郭璞注:“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 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 ” 在唐代以前:荼,或槚、舛、茗、蔎等。 自唐代后统一:陆羽《茶经》将“荼”改为” 茶
古代对茶的描写 • 秦汉间,《尔雅,释木》: “苦荼” , • 东晋·郭璞注:“树小如桅子,冬生叶, 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 为茗,蜀人名之苦荼”
古代对茶的描写 • 秦汉间,《尔雅,释木》: “苦荼” , • 东晋·郭璞注:“树小如桅子,冬生叶, 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 为茗,蜀人名之苦荼”
茶字的变化: • 在唐代以前:荼,或槚、舛、茗、蔎。 • 唐至今:茶、茗
茶字的变化: • 在唐代以前:荼,或槚、舛、茗、蔎。 • 唐至今:茶、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