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运动传导路 Motor pathway 解剖学教研室 周庭永
运 动 传 导 路 Motor pathway 解剖学教研室 周庭永
运动传导路的组成 特指从相关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骨骼肌)之间 的神经联系,一般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级 皮质核束 锥体系 皮质脊髓侧束 上运动 (直接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神经元 通路) 锥体外系(间接通路) 下运动 脑干内的躯体运动性神经元 最后 神经元1脊髓前角内的躯体运动性神经元J∫公路
运动传导路的组成 特指从相关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骨骼肌)之间 的神经联系,一般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级。 锥体系 (直接 通路)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核束 上运动 神经元 锥体外系(间接通路) 下运动 神经元 脑干内的躯体运动性神经元 脊髓前角内的躯体运动性神经元 最后 公路
锥体系(直接通路)Pyramidal system (一)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1.皮质脊髓束的组成及行程 脊髓 前角 对侧 上下 7590%皮脊束交叉形成 肢肌 中央前回上 皮脊侧束达尾节 对侧 2/3及中央 经内囊后肢及 旁小叶前部 大脑脚脑桥 躯干 部分逐节交 肌和 的锥体细胞 基底部延髓锥 皮脊束中未 叉至对侧 上下 (Betz C) 体 交叉纤维形 肢 成皮脊前束 达胸节 部分始终于 K同侧 同侧下降 躯干
中央前回上 2/3及中央 旁小叶前部 的锥体细胞 (Betz C) 经内囊后肢及 大脑脚 脑桥 基底部延髓锥 体 75~90%皮脊束交叉形成 皮脊侧束达尾节 对侧 上下 肢肌 同侧 躯干 肌 脊髓 前角 皮脊束中未 交叉纤维形 成皮脊前束 达胸节 部分逐节交 叉至对侧 对侧 躯干 肌和 上下 肢肌 部分始终于 同侧下降 一、锥体系(直接通路)Pyramidal system (一)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1.皮质脊髓束的组成及行程
(1)上运动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 上23和中央旁小叶前半(4.6区 即第一运动区)的Betz细胞。 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行经 内囊后肢前端;中脑大脑脚中 3/5;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集中 形成锥体,向下分为:皮质脊 髓侧束,管理对侧躯干、上、 下肢肌。皮质脊髓前束,管理 对侧躯干和肢体及同侧躯干肌。 (2)下运动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髓前角内侧运动 核和外侧运动核。 轴突经脊神经前根参与组成 脊神经,分布于躯干肌和上下 肢肌
(1)上运动(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 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 上2/3和中央旁小叶前半(4.6区, 即第一运动区)的Betz细胞。 轴突 组成皮质脊髓束,行经 内囊后肢前端;中脑大脑脚中 3/5; 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集中 形成锥体,向下分为:皮质脊 髓侧束,管理对侧躯干、上、 下肢肌。皮质脊髓前束,管理 对侧躯干和肢体及同侧躯干肌。 (2)下运动(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位于脊髓前角内侧运动 核和外侧运动核。 轴突 经脊神经前根参与组成 脊神经,分布于躯干肌和上下 肢肌
2.特点 (1)倒立定位投射于大脑皮质中央前 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半(4.6区及第二运 动区一岛叶皮质),其代表区面积大小决 定于所代表器官运动的精细程度。 (2)经内囊后肢(脚)前部。 (3)躯干肌受双侧大脑皮质管理,上、 下肢肌只受对侧大脑皮质对侧管理。 (4)皮质脊髓束中只有管理精细运动 的纤维(约占20%)上运动神经元直接终 止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其余大部需要中 继。 3.皮质脊髓束受损的表现 (1)锥体交叉以上受损(如脑溢血、脑 栓塞时):对侧上、下肢硬瘫,浅反射 消失,深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2)锥体交叉以下受损(如脊髓外伤或 脊髓灰白质炎时):同侧上、下肢硬瘫, 浅反射消失,深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 ediale
2.特点 (1)倒立定位投射于大脑皮质中央前 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半(4.6区及第二运 动区—岛叶皮质),其代表区面积大小决 定于所代表器官运动的精细程度。 (2)经内囊后肢(脚)前部。 (3)躯干肌受双侧大脑皮质管理,上、 下肢肌只受对侧大脑皮质对侧管理。 (4)皮质脊髓束中只有管理精细运动 的纤维(约占20%)上运动神经元直接终 止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其余大部需要中 继。 3.皮质脊髓束受损的表现 (1)锥体交叉以上受损(如脑溢血、脑 栓塞时):对侧上、下肢硬瘫,浅反射 消失,深(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2)锥体交叉以下受损(如脊髓外伤或 脊髓灰白质炎时):同侧上、下肢硬瘫, 浅反射消失,深(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