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党”当“偏袒”讲,有贬义,现代汉语“党”指“集团”时,无贬义,所以也没有“偏 (四)特点差异 (22)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3)不愤不启,不排不发。(《论语·述而》) 以上这些差异,都很细微,如果不仔细分辨,不容易发现,便有可能用今义去附古义,造成 解释上的错误或理解上的肤浅。所以,对这些差异,既要用心分辨,又要善于总结、认识积累。 这是提高古代汉语阅读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训练 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另一方面,那就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有着不同历史阶段的差异, 又毕竟是同一民族的语言,语言的变化不是靠着摧毁旧质而完全以新质替代的方式来进行的, 而是以新成分来丰富现行成分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又有着十分 密切的联系。词义也是这样,只看到它们的差异而看不到它们的联系,也是片面的。古今词义 的相同之处毕竟很多,即使是相异之处,只要它们确实是同属一个词的词义,也必须有着内在 的联系。找到这种丙在的联系,把古今词义沟通起来,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方面,在分辨古 今词义的差异时,同时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掌握辨析时的分析,不至于把这种差异绝对 化:第二方面,现代汉语是我们的现行口头语言,说现代汉语的人学古代汉语,跟中国人学外 语或外国人学汉语无论如何是不一样的。沟通古今词义,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理解未知, 大大加快词汇量积累(词主量应包括在词汇量之内)的有效率。 沟通古今词主的方法有两种 种是在现代汉语双音词语素中、成语语素中、方言口语中、专有名词中找到某些古义保留 的痕迹。例如: (24)“冢聊无路,介聊戏莽,不亦左乎?”(《左传·昭公四年》) (25)“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是之枉也。”(《荀子·五霸》) (26)“陈于军中而疏行首。”(《左传·成公十六年》) (27)“令尹头祁、莫敖屈理除道梁渼,营军临随,随人惧,行成。”(《左传·庄公四年》 上面几个例子中,都有一些词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单用时已消逝了,但还可以查出一些存留 的痕迹。例如(24)的“左”当“不便”、“不顺”讲,这个意义现代汉语单独使用“左”时已 消亡了,但口语中个别地方还存有痕迹,如“左性子”。例如(25)的“枉”当“不直”讲,这 个意义现代汉语一般说“弯”、“曲”而不用“枉”,但一想到“冤枉”就是“冤曲”,再想到“枉 尺直寻”这个成训中“枉”与“直”相对而言,便感到“枉”的“不直”义不难理解也不难记 忆。例(26)“行首”即“行道”,也就是军宫中的出口通道。有这个用法。但想到“自首”就 是“自道”,也就是自己说出内幕,自己导破案(用章太炎说),对“行首“的古义便容易接受 了。例(27)的“除”当“更换”讲,“除道”就是“改道”,现代汉语一般没有这个意义,但 “除夕‘就是新年与旧年更替之夜,完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除”作“更换”讲这一古义。例 (28)的“爽”是“差错”,现代汉错过了约会叫“爽约”,也还保留着这个古义的痕迹 以上这种方法固然能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沟通,也会给学习者以深刻的印象,但古义在今 天的词语中留有痕迹的情况毕竟是不多的。沟通古义和今义,更重要的需要靠第二种办法,也 就是找到古义与今义的共同特点或相关特点,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前面所举的例⑤, “武”当“步迹”讲,现代汉语虽然没有这个意义,但“武装”的“武”、“武士”的“武”都 要突出行军走路的特点,因而与“步武”义相关。例⑥,“官宿其业”的“宿”当“安守”讲, 真实是由“住宿”义引申来的,住宿则安定,“宿其业”即“安于其业”。例(12)的“如”当 “应该”讲,与“如果”、“如同”义都有有“从顺”的特点,顺着理走就是应当,顺着设想的 方向发展就可说“如果”,和被比事物一致便是“如同”,也都有“顺”意。 11
11 (21)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党”当“偏袒”讲,有贬义,现代汉语“党”指“集团”时,无贬义,所以也没有“偏 袒”义。) (四) 特点差异 (22)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3)不愤不启,不排不发。(《论语·述而》) 以上这些差异,都很细微,如果不仔细分辨,不容易发现,便有可能用今义去附古义,造成 解释上的错误或理解上的肤浅。所以,对这些差异,既要用心分辨,又要善于总结、认识积累。 这是提高古代汉语阅读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训练。 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另一方面,那就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有着不同历史阶段的差异, 又毕竟是同一民族的语言,语言的变化不是靠着摧毁旧质而完全以新质替代的方式来进行的, 而是以新成分来丰富现行成分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又有着十分 密切的联系。词义也是这样,只看到它们的差异而看不到它们的联系,也是片面的。古今词义 的相同之处毕竟很多,即使是相异之处,只要它们确实是同属一个词的词义,也必须有着内在 的联系。找到这种丙在的联系,把古今词义沟通起来,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方面,在分辨古 今词义的差异时,同时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掌握辨析时的分析,不至于把这种差异绝对 化;第二方面,现代汉语是我们的现行口头语言,说现代汉语的人学古代汉语,跟中国人学外 语或外国人学汉语无论如何是不一样的。沟通古今词义,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理解未知, 大大加快词汇量积累(词主量应包括在词汇量之内)的有效率。 沟通古今词主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在现代汉语双音词语素中、成语语素中、方言口语中、专有名词中找到某些古义保留 的痕迹。例如: (24)“冢聊无路,介聊戏莽,不亦左乎?”(《左传·昭公四年》) (25)“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是之枉也。”(《荀子·五霸》) (26)“陈于军中而疏行首。”(《左传·成公十六年》) (27)“令尹头祁、莫敖屈理除道梁溠,营军临随,随人惧,行成。”(《左传·庄公四年》) 上面几个例子中,都有一些词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单用时已消逝了,但还可以查出一些存留 的痕迹。例如(24)的“左”当“不便”、“不顺”讲,这个意义现代汉语单独使用“左”时已 消亡了,但口语中个别地方还存有痕迹,如“左性子”。例如(25)的“枉”当“不直”讲,这 个意义现代汉语一般说“弯”、“曲”而不用“枉”,但一想到“冤枉”就是“冤曲”,再想到“枉 尺直寻”这个成训中“枉”与“直”相对而言,便感到“枉”的“不直”义不难理解也不难记 忆。例(26)“行首”即“行道”,也就是军宫中的出口通道。有这个用法。但想到“自首”就 是“自道”,也就是自己说出内幕,自己导破案(用章太炎说),对“行首“的古义便容易接受 了。例(27)的“除”当“更换”讲,“除道”就是“改道”,现代汉语一般没有这个意义,但 “除夕‘就是新年与旧年更替之夜,完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除”作“更换”讲这一古义。例 (28)的“爽”是“差错”,现代汉错过了约会叫“爽约”,也还保留着这个古义的痕迹。 以上这种方法固然能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沟通,也会给学习者以深刻的印象,但古义在今 天的词语中留有痕迹的情况毕竟是不多的。沟通古义和今义,更重要的需要靠第二种办法,也 就是找到古义与今义的共同特点或相关特点,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前面所举的例⑤, “武”当“步迹”讲,现代汉语虽然没有这个意义,但“武装”的“武”、“武士”的“武”都 要突出行军走路的特点,因而与“步武”义相关。例⑥,“官宿其业”的“宿”当“安守”讲, 真实是由“住宿”义引申来的,住宿则安定,“宿其业”即“安于其业”。例(12)的“如”当 “应该”讲,与“如果”、“如同”义都有有“从顺”的特点,顺着理走就是应当,顺着设想的 方向发展就可说“如果”,和被比事物一致便是“如同”,也都有“顺”意
古义与今主所以能找到这些内在的联系,归根结度是因为它们都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彼 此都有引申关系,都能在同一引申义列中找到位置。所以,要想科学地抓住它们之间的联系,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这些主项引申的特点-本义。本义是维系同词的不同义项的枢纽。古今 词义共同或相关的特点,存在于本义之中。例如: (29)“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和”在这晨当唱歌时的“和声”讲,“和”字从“口”,“唱和”义正是它的本义。《诗经·郑 风·箨兮》:“倡,予和女。”“倡”即“唱”,本义是“领唱”,要领必有和,“和”即“应答”, 引申为“在一起”,白居易《长恨歌》“回看血泪相和流”,就是“血和泪流在一起”,以后发展 为现代汉语连词的“和”,也是从甲、乙在一起的意义逐渐虚化来的。 (30)“班荆与食。”(《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31)“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别友人》) 班荆与食”是“分开荆草一块儿吃”。“班马”就是“离群的马”。“班”在这两个地方都当 “分离”讲。“班”字从刀将玉分成两半,《说文·一上·珏部》:“班,分瑞玉。”“分”是“班 的本义,“班”在现代汉语里有“班组”的意思,这个意义正是从“分”来的,班组是把一群人 分工再组合的。人本义出发来理解,“班荆”、“班马”的“分”义便很容易和“班且”的“班” 联系起来了 (32)“宿妆惆怅依高阁。”(温庭筠《酒泉子》) (33)“叶上初阳乾宿雨。”(周邦彦《苏幕遮》) 两个“宿”字都当“旧”讲。“宿收”是没有换过的旧妆,“宿雨”是老早下过没有干的雨。 这个意义,现代汉语尚存痕迹,例如,“宿怨”,就是“旧怨”,但已不常用,常用义是“住”, 如“住宿”、“宿舍”。考査“宿”的本义,甲骨文作,人在房子里躺在席子上,“住宿”是它 的本义。经过一次住宿就隔了一夜,变成了另一天,隔夜的事物便陈旧了。所以《商君书·垦 令》:“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宿治”,“宿治”即“旧治”。“宿 妆”、“宿雨”的“宿”与“住宿”义的联系,经过分析后就很清楚了 从本义和引申的角度看,古义与今义不过是拴在同一锁链上的不同环节而已 如果我们既能把古今词义的差异分清,又能将古今词义的联系找到,将它们沟通,那么,我 们积累文言词汇的数量可以大大增多、速度可以大大增快,理解古代文献词义的准确和深刻程 度,也可以大大增强了
12 古义与今主所以能找到这些内在的联系,归根结度是因为它们都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彼 此都有引申关系,都能在同一引申义列中找到位置。所以,要想科学地抓住它们之间的联系,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这些主项引申的特点----本义。本义是维系同词的不同义项的枢纽。古今 词义共同或相关的特点,存在于本义之中。例如: (29)“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和”在这晨当唱歌时的“和声”讲,“和”字从“口”,“唱和”义正是它的本义。《诗经·郑 风·箨兮》:“倡,予和女。”“倡”即“唱”,本义是“领唱”,要领必有和,“和”即“应答”, 引申为“在一起”,白居易《长恨歌》“回看血泪相和流”,就是“血和泪流在一起”,以后发展 为现代汉语连词的“和”,也是从甲、乙在一起的意义逐渐虚化来的。 (30)“班荆与食。”(《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31)“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别友人》) “班荆与食”是“分开荆草一块儿吃”。“班马”就是“离群的马”。“班”在这两个地方都当 “分离”讲。“班”字从刀将玉分成两半,《说文·一上·珏部》:“班,分瑞玉。”“分”是“班” 的本义,“班”在现代汉语里有“班组”的意思,这个意义正是从“分”来的,班组是把一群人 分工再组合的。人本义出发来理解,“班荆”、“班马”的“分”义便很容易和“班且”的“班” 联系起来了。 (32)“宿妆惆怅依高阁。”(温庭筠《酒泉子》) (33)“叶上初阳乾宿雨。”(周邦彦《苏幕遮》) 两个“宿”字都当“旧”讲。“宿收”是没有换过的旧妆,“宿雨”是老早下过没有干的雨。 这个意义,现代汉语尚存痕迹,例如,“宿怨”,就是“旧怨”,但已不常用,常用义是“住”, 如“住宿”、“宿舍”。考查“宿”的本义,甲骨文作 ,人在房子里躺在席子上,“住宿”是它 的本义。经过一次住宿就隔了一夜,变成了另一天,隔夜的事物便陈旧了。所以《商君书·垦 令》:“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宿治”,“宿治”即“旧治”。“宿 妆”、“宿雨”的“宿”与“住宿”义的联系,经过分析后就很清楚了。 从本义和引申的角度看,古义与今义不过是拴在同一锁链上的不同环节而已。 如果我们既能把古今词义的差异分清,又能将古今词义的联系找到,将它们沟通,那么,我 们积累文言词汇的数量可以大大增多、速度可以大大增快,理解古代文献词义的准确和深刻程 度,也可以大大增强了
第2教学周3第1、2节(第4次课) 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古代汉语的多义词 词义的引申 在文言文里,常常可以遇到同一个词有多个意义,从上下文观察,可以作出各种不同的翻译 日: 节: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节,竹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刀者无厚。(《庖丁解牛》(节,动物的关节)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节,季节)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廉颇蔺相如列传》)(“礼节”一词古今义同) 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谭嗣同》(“节制”一词古今义同) 节器用。(《左传·成公十八年》)(节,节省)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促织》)(节,节伯)。 一个词为什么会有多项意义?这些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在文言文阅读中时常会发生 的问题 词的多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引申,凡是由同一起点引申出的意义,彼此都有联系。词义 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申而产生一系列新义。叫做引申。 从理论上说,引申是以一个词发生时期最早的意义为起点的,但是,由于语言产生的历史久 远,词的原始意义很难确定,因此,传统语言学设置了一个可操作的概念,叫做本义。本义是 由汉字字形分析出的词的义项,因此,它也必然是中国古代文献大量产生时期所能考证出来的 最早词义。例如“节”字,这的繁体字作“節”,从“竹”,本义是“竹节”,竹节每隔一段就出 现一个,它把竹子分割成若干段,并且限制着、约東着这些段的长短,因而,许多有相等段落 的东西都用“节”来命名。“季节”时间段落,“节拍”是音乐或有规律敲击声的小段,“章节” 是文章的段落等等。用来约束段落的东西也叫“节”,如“节气”是约束时间段落的一个点。约 束和限制行为也称“节”,如“节制”是限制人随便思想和行动,“节省”是限制人随便花钱等 等。限制人的规矩当然也可以叫“节”,如“礼节”。这样,我们便可以从“节”的本义出发, 将它的诸多引申义系连丰收以下义列 被截分的事物:季节、章节、节奏 截分截分他物的东西:节气、节日 节(竹节)限制受到限制的地为:节制、节省、节约 限制他人的东西:符节、节杖、礼节 又如“关”字,常见的意义有以下几种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老子》)(关,门闩) 门虽设而常关。(《归来去辞》(关,关门)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关,关口,要塞)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促织》),(关,涉及,关系) 无门籍者,有急奏,令监司马仗家引对,不得关碍。(《新唐书·颜真卿传》)(关,阻挡)
13 第 2 教学周 3/第 1、2 节(第 4 次课) 第 页 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多义词 一、 词义的引申 在文言文里,常常可以遇到同一个词有多个意义,从上下文观察,可以作出各种不同的翻译。 如: 节: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节,竹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刀者无厚。(《庖丁解牛》(节,动物的关节)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节,季节)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廉颇蔺相如列传》)(“礼节”一词古今义同) 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谭嗣同》(“节制”一词古今义同) 节器用。(《左传·成公十八年》)(节,节省)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促织》)(节,节伯)。 一个词为什么会有多项意义?这些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在文言文阅读中时常会发生 的问题。 词的多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引申,凡是由同一起点引申出的意义,彼此都有联系。词义 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申而产生一系列新义。叫做引申。 从理论上说,引申是以一个词发生时期最早的意义为起点的,但是,由于语言产生的历史久 远,词的原始意义很难确定,因此,传统语言学设置了一个可操作的概念,叫做本义。本义是 由汉字字形分析出的词的义项,因此,它也必然是中国古代文献大量产生时期所能考证出来的 最早词义。例如“节”字,这的繁体字作“節”,从“竹”,本义是“竹节”,竹节每隔一段就出 现一个,它把竹子分割成若干段,并且限制着、约束着这些段的长短,因而,许多有相等段落 的东西都用“节”来命名。“季节”时间段落,“节拍”是音乐或有规律敲击声的小段,“章节” 是文章的段落等等。用来约束段落的东西也叫“节”,如“节气”是约束时间段落的一个点。约 束和限制行为也称“节”,如“节制”是限制人随便思想和行动,“节省”是限制人随便花钱等 等。限制人的规矩当然也可以叫“节”,如“礼节”。这样,我们便可以从“节”的本义出发, 将它的诸多引申义系连丰收以下义列: 被截分的事物:季节、章节、节奏 截分 截分他物的东西:节气、节日 节 (竹节) 限制 受到限制的地为:节制、节省、节约 限制他人的东西:符节、节杖、礼节 又如“关”字,常见的意义有以下几种: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老子》)(关,门闩) 门虽设而常关。(《归来去辞》(关,关门)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关,关口,要塞)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促织》),(关,涉及,关系) 无门籍者,有急奏,令监司马仗家引对,不得关碍。(《新唐书·颜真卿传》)(关,阻挡)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犹未敢然。(《狱中杂记》)(关,关文。古代平行机构来往的文书) 要想把这些意义系连起来,先得探录它的本义。“关”的繁体字作“閣”,从“门”,“门闩” 是它的本义。门闩的特点一是横贯门后,一是有阻挡门扇不使开开的作用。这两个特点决定两 个引申方向可以系连出如下义列 连贯:关联将箭与弓属连:关弓 连系双方的公文:关文 门闩 闭合:关闭管开合的装置:机关 阻碍而闭合 关闭以防守的地方:关塞 阻碍:关碍 从“关”的引申义列中还可以看出,引申不但可以是多方向的,还可以是多层次的。由“门 闩”义引申为“关联”义,这是第一层,再由“关联”义引申为“关弓”、“关文”义,这已是 第二层了。 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形式,词通过引申的方式不断产生新义项,这些义项从其产生过程看, 是历时的,有先后的。但是,词义的运动不是以一对一的更替形式来进行,而往往是以一加 的积累方式来进行的,尤其是文言文,因为仿古作品存在,就使更多历时而产生的义项表现为 共时的存在,也就是说,许多义项,都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同时存在着、使用着。对于文方的阅 读者来说,完全不必去推究这些义项产生的先后历史,只需要明了这些义项相互的词义系连 只是平面地按照义项的关系表现它们的多向与我层,并不能说明这些义项引申的先后。例如 在“关”的引申义列中,“关联”、“关闭”、“关碍”三义同在第一层,并不等于它们同时产生 它们的产生应当是有先后的,但我们没有去推究;“关弓”、“关塞”等义在第二层,也未见得它 们都比放在第一层的义项晚,它们产生的先后我们也不去推究了。探求词的主项何时产生,这 是词汇史要作的事,一般的阅读者暂时可以不去深究。 从引申义列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词的引申义之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联系:在同的义列中, 义项之间存在着逻辑的联系。例如,“季节”、“章节”、“节奏”的“节”,都有被截分成小段这 共同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比较明胡:“机关”的“关”是制约开合的,与“关”的“关闭 义也有逻辑联系,可以一眼就看明白的。然而在异向的主列之间,义项和主项的关系便往往不 合逻辑,而是生活的联系。例如,“关”的“连贯”义与“障碍”义,在逻辑上并不相关:“节 的“季节”义和“礼节”义,乍一看也想不出有什么联系。它们的联系存在在本主中,是本义 所标示的事物决定的,离开了本义所标示的事物,这种联系便变得不可理解。例如,“连贯”和 “障碍”这两个特点,同时存在于门闩上,所以才有联系;“季节”有被截分的特征,“礼节” 有约束人的特征,都来自竹节这个事物。所以,这种联系是生活化的。不论是哪种联系,都需 要追溯到本义,才能看清 词义在引申中表现出的系统性,对我们积累和教学文言词汇,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个词的 诸多义项,散见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里,往往是很难掌握的,把它们系连起来,就不再 是零星散乱的了。便于理解,也便于记忆。特别是对于义项很多的常用词,更有必要用系连的 方法加以整理。以“间”字为例,在常见的文言中,“间”字有以下一些解释: (1)缝隙。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吕氏春秋·长利》) (2)一定的空间内。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 (3)一定的时间内。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4)中间。两山之间有川焉。(《周礼·冬宫·考工记》) (5)隔断。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6)夹杂,羼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夜雨剪新韭,新炊间黄粱。(《赠卫八处士》) (7)参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14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犹未敢然。(《狱中杂记》)(关,关文。古代平行机构来往的文书) 要想把这些意义系连起来,先得探录它的本义。“关”的繁体字作“闗”,从“门”,“门闩” 是它的本义。门闩的特点一是横贯门后,一是有阻挡门扇不使开开的作用。这两个特点决定两 个引申方向可以系连出如下义列: 连贯:关联 将箭与弓属连:关弓 连系双方的公文:关文 门闩 闭合:关闭 管开合的装置:机关 阻碍而闭合 关闭以防守的地方:关塞 阻碍:关碍 从“关”的引申义列中还可以看出,引申不但可以是多方向的,还可以是多层次的。由“门 闩”义引申为“关联”义,这是第一层,再由“关联”义引申为“关弓”、“关文”义,这已是 第二层了。 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形式,词通过引申的方式不断产生新义项,这些义项从其产生过程看, 是历时的,有先后的。但是,词义的运动不是以一对一的更替形式来进行,而往往是以一加一 的积累方式来进行的,尤其是文言文,因为仿古作品存在,就使更多历时而产生的义项表现为 共时的存在,也就是说,许多义项,都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同时存在着、使用着。对于文方的阅 读者来说,完全不必去推究这些义项产生的先后历史,只需要明了这些义项相互的词义系连, 只是平面地按照义项的关系表现它们的多向与我层,并不能说明这些义项引申的先后。例如, 在“关”的引申义列中,“关联”、“关闭”、“关碍”三义同在第一层,并不等于它们同时产生, 它们的产生应当是有先后的,但我们没有去推究;“关弓”、“关塞”等义在第二层,也未见得它 们都比放在第一层的义项晚,它们产生的先后我们也不去推究了。探求词的主项何时产生,这 是词汇史要作的事,一般的阅读者暂时可以不去深究。 从引申义列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词的引申义之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联系:在同的义列中, 义项之间存在着逻辑的联系。例如,“季节”、“章节”、“节奏”的“节”,都有被截分成小段这 一共同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比较明胡;“机关”的“关”是制约开合的,与“关”的“关闭” 义也有逻辑联系,可以一眼就看明白的。然而在异向的主列之间,义项和主项的关系便往往不 合逻辑,而是生活的联系。例如,“关”的“连贯”义与“障碍”义,在逻辑上并不相关;“节” 的“季节”义和“礼节”义,乍一看也想不出有什么联系。它们的联系存在在本主中,是本义 所标示的事物决定的,离开了本义所标示的事物,这种联系便变得不可理解。例如,“连贯”和 “障碍”这两个特点,同时存在于门闩上,所以才有联系;“季节”有被截分的特征,“礼节” 有约束人的特征,都来自竹节这个事物。所以,这种联系是生活化的。不论是哪种联系,都需 要追溯到本义,才能看清。 词义在引申中表现出的系统性,对我们积累和教学文言词汇,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个词的 诸多义项,散见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里,往往是很难掌握的,把它们系连起来,就不再 是零星散乱的了。便于理解,也便于记忆。特别是对于义项很多的常用词,更有必要用系连的 方法加以整理。以“间”字为例,在常见的文言中,“间”字有以下一些解释: (1) 缝隙。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吕氏春秋·长利》) (2) 一定的空间内。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 (3) 一定的时间内。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4) 中间。两山之间有川焉。(《周礼·冬宫·考工记》) (5) 隔断。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6) 夹杂,羼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夜雨剪新韭,新炊间黄粱。(《赠卫八处士》) (7) 参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8)间或,断断续续。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9)隔阂。故君多间。(《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10)离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1)秘密地,悄悄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2)量词(计算房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间”是一个用途很广因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初学文言文的人遇见这样一个多义词,而且 很多义项又与今天不一致,便很难掌。但是如果把这些义项都用引申义串连起来,就容易理解 了。“间”的繁体字是“閒”,月光由两个门扇中照进屋内,表示门缝儿,所以,缝隙是它的本 义。缝隙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它介于两物之间,二是它使两物隔离。一切意义都是从这两个特 点发展出来的,介于两物间,所以有“中间”之义,直接发展出一定的空间和一定的时间的意 思。在中间,有空隙,就可以介入,“夹杂”、“羼入”“参加”都是介入,只是前二者说物,后 者说人,这是一个引申方向。使两物隔离,就有“断”义,人的关系远了、断了、有空隙了 就是“隔阂”,就是“离间”,跟大家都隔开,就是“秘密地”,隔断几次,就发生断断续续的状 态,大房子用墙隔断一次,就隔出一间,所以又发展出计算房屋的量词,这是另一个引申方向。 将这个引申义列整理出来,就是: 居中(一定的时、空之是)一介入其中 中断一多次中断 缝隙隔开有距离-—使产生距离一使与大家隔断 隔开房屋产生的量 有了这样一个系统的引申主列,对有些不易理解的用法,只要找到它在引申义列中的位置, 也就容易理解了。例如,我国古代把颜色分成“正色”与“间色”两类,拿衣服颜色来说,青、 黄、赤、白、黑为正色,其他杂色为间色。《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毛 传:“绿,间色:黄,正色。”什么叫“间色”?即是红、黄、青三种颜色的混合色。混合色为 什么叫“间色”?这个“间”,居于引申义列的第一列的第二层,由介入其中而来。两色混合, 其状态正是彼此介入它色之中。这样分析,一个似乎很古奥的用法也就变得接近生活了。又如, 前代有一种注释,叫做“间诂”,比较有名的如孙诒让的《墨子间诂》,“间诂”就是夹注。孙诒 让的《墨子间诂自序》说:“间者,发其疑忤,诂者,正其训释。”所谓“发其疑忤”者,就是 哪儿有问题就注哪儿,夹在文中,断断续续,和每句每字都注的体例有别 把意义放在引申义列中去理解,还可以抓住它的特点,以区别它与其他近义词的意义差别。 例如,“替”与“间”都有“悄悄地”、“秘密地”意思。前面已经说过,“间”的“秘密”义是 从“与众人隔离”这个特点来的。而“潜”的本义是“沉入水下”,它的“秘密”义是从“隐藏 自己”这一特点来的。“潜师”是秘密行军,也就是把军队隐没在树林时或黑暗中。古代绝不说 “间师”,是因为这两个词的“秘密”义各有特点和侧重。而这种词义特点,只有在找到本义或 系连出引申义理之后,才能看清楚的。所以,掌引申的系统性,不但是整理词义的需要,而且 是加深对语言表达意义的理解体会的需要 、汉字字形分析与词的本义 引是占是由本义为起点的。本义是文献大量产生阶段所能考证出来的最早词义。传统的作法 是从文字字形中来确定本义。因为汉字是据义构形的,与字形相应的字义,一定在汉字产生前 就有了,而且,人们采用这个义来据以造字,总是因为它比较具体,应用比较广泛,因而也就 相对地比较原始。从字形确定本义,要做两个工作:一是分析字形,研究造字意图,以推测它 作为构形依据的意义:二是从文献语言中去考查,看这个意义是否确实使用过。在以形索义的 时候,对象形字(包括指示、会意)可以直接看它的形体,对形声字,只能从它的形符中确定
15 (8) 间或,断断续续。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9) 隔阂。故君多间。(《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10) 离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11) 秘密地,悄悄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2) 量词(计算房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间”是一个用途很广因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初学文言文的人遇见这样一个多义词,而且 很多义项又与今天不一致,便很难掌。但是如果把这些义项都用引申义串连起来,就容易理解 了。“间”的繁体字是“閒”,月光由两个门扇中照进屋内,表示门缝儿,所以,缝隙是它的本 义。缝隙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它介于两物之间,二是它使两物隔离。一切意义都是从这两个特 点发展出来的,介于两物间,所以有“中间”之义,直接发展出一定的空间和一定的时间的意 思。在中间,有空隙,就可以介入,“夹杂”、“羼入”、“参加”都是介入,只是前二者说物,后 者说人,这是一个引申方向。使两物隔离,就有“断”义,人的关系远了、断了、有空隙了, 就是“隔阂”,就是“离间”,跟大家都隔开,就是“秘密地”,隔断几次,就发生断断续续的状 态,大房子用墙隔断一次,就隔出一间,所以又发展出计算房屋的量词,这是另一个引申方向。 将这个引申义列整理出来,就是: 居中(一定的时、空之是)----介入其中 中断----多次中断 缝隙 隔开 有距离----使产生距离----使与大家隔断 隔开房屋产生的量 有了这样一个系统的引申主列,对有些不易理解的用法,只要找到它在引申义列中的位置, 也就容易理解了。例如,我国古代把颜色分成“正色”与“间色”两类,拿衣服颜色来说,青、 黄、赤、白、黑为正色,其他杂色为间色。《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毛 传:“绿,间色;黄,正色。”什么叫“间色”?即是红、黄、青三种颜色的混合色。混合色为 什么叫“间色”?这个“间”,居于引申义列的第一列的第二层,由介入其中而来。两色混合, 其状态正是彼此介入它色之中。这样分析,一个似乎很古奥的用法也就变得接近生活了。又如, 前代有一种注释,叫做“间诂”,比较有名的如孙诒让的《墨子间诂》,“间诂”就是夹注。孙诒 让的《墨子间诂自序》说:“间者,发其疑忤,诂者,正其训释。”所谓“发其疑忤”者,就是 哪儿有问题就注哪儿,夹在文中,断断续续,和每句每字都注的体例有别。 把意义放在引申义列中去理解,还可以抓住它的特点,以区别它与其他近义词的意义差别。 例如,“替”与“间”都有“悄悄地”、“秘密地”意思。前面已经说过,“间”的“秘密”义是 从“与众人隔离”这个特点来的。而“潜”的本义是“沉入水下”,它的“秘密”义是从“隐藏 自己”这一特点来的。“潜师”是秘密行军,也就是把军队隐没在树林时或黑暗中。古代绝不说 “间师”,是因为这两个词的“秘密”义各有特点和侧重。而这种词义特点,只有在找到本义或 系连出引申义理之后,才能看清楚的。所以,掌引申的系统性,不但是整理词义的需要,而且 是加深对语言表达意义的理解体会的需要。 二、汉字字形分析与词的本义 引是占是由本义为起点的。本义是文献大量产生阶段所能考证出来的最早词义。传统的作法 是从文字字形中来确定本义。因为汉字是据义构形的,与字形相应的字义,一定在汉字产生前 就有了,而且,人们采用这个义来据以造字,总是因为它比较具体,应用比较广泛,因而也就 相对地比较原始。从字形确定本义,要做两个工作:一是分析字形,研究造字意图,以推测它 作为构形依据的意义;二是从文献语言中去考查,看这个意义是否确实使用过。在以形索义的 时候,对象形字(包括指示、会意)可以直接看它的形体,对形声字,只能从它的形符中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