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上古”,有的于脆就指的是神农氏时期。结绳就 是用绳子打结,以结的形状和数量的不同表达某种 信息。近代某些少数民族如南美洲的秘鲁印第安人 和中国云南的哈尼族人,确实存在这种“绳结语言” 的遗迹。 以上可以归为“间接造字”说。还有一种“直接 造字”说,认为黄帝时的史官仓颉(é)观察了自然界 鸟兽蹄爪的痕迹各自不同,悟出其中道理,从而创造 了汉字(《说文解字·叙》)。 所谓伏羲氏、神农氏或仓颉等等,都是上古神话 中的帝王或圣人。关于他们和汉字起源关系的说 法,尽管有某些合理的成分,但是都只是传说或猜 想,不能科学地解答这个问题。直到近代接受西方 先进的语言文字理论,加之一系列的考古发现,才使 人们对汉字起源的认识,有了较大的飞跃。 现代科学认为文字产生于各种原始的图画和刻 划符号,是集体创作的产物。汉字也是如此。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大量的岩画遗存, 如内蒙、新疆、江苏、广西、福建、云南、青海等地都有 所发现。岩画就是凿刻在山崖石壁上的各种原始图 画或符号,表现内容大多是狩猎、神灵、舞蹈、繁殖 等,可以认为是我们的先民在记录着大自然母亲给 予自己的种种信息并要将其传留给子孙后代。 在中华古代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不少陶 2
制、石制等器物上契刻或绘写有较为抽象的符号或 图形,例如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距今约 5000~70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300~4800年) 的陶器上的图形、符号(图2),可以认为具有一定的 原始文字性质。 TTN1 sM4V下业 X+1N】EE 关 女 图2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末行) 陶器上的图形、符号 尤其是1983年~1987年于仰韶文化中心所在 的河南省中部舞阳县北的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随 3
葬物中所发现的个别契刻符号的形体,甚至与我们 将在下文介绍的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的某些字形有 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运用碳14等现代年代测定技 术,测出贾湖遗址的年代,大约是距今7000~8000 年,比迄今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现的古代文字的源头 如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Sumer)象形符号(约5500 年前)、埃及象形文字(约5000年前)还要早。尽管 贾湖遗址的契刻符号为数甚少,不足以认定已经成 为一种文字,但是大体可以认为这些符号也具有某 种原始文字性质,并且与距今约3300年前的殷墟甲 骨文存在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 殷墟甲骨文已然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汉文字,它 与这之前数千年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乃至贾糊遗 址的刻绘符号或图形,以及上述各种岩画图像符形 之间,存在哪些联系或是可能有的中间环节,还远远 谈不上很清楚明白。因此,汉字的起源,至今还是一 个有待考古材料的丰富和理论认识的深化,才能最 终解决的神秘之谜。 我国最早的古书之一一《尚书》的《多士》篇中 有句话:“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说明殷人的祖先 已经拥有用文字记载的典册(古代书籍),也就是说, 在商朝建立以前,汉字已经形成体系并且进入实用 阶段了。因此我们认为:汉字起码形成于前此的夏 代中期,即大约距今4000年以前。 4
改字的尊乳 最浅白地说,语言,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话,是 由一个个的词语所组成的;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 工具,是一种书面的语言。汉字,自然是用来记录汉 语的工具。 汉字,有着非常独特而巧妙的设计。 根据古书的记载,我们的先民(其中的“圣人”) 创造汉字的时候,是完全取法大自然的:“仰则观象 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说文解字·叙》)即是天象、地形、鸟 兽的花纹、适合于不同土质的物产,近的参考自己身 体各部位,远的参考各种自然事物。这样创制出来 的字,当然与客观世界的物体形象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古代汉字中的“日、月、山、水、手、刀”等,都酷肖它 们所记录的汉语的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这一类 的字,叫做“象形字”。 在表示具体事物的象形字上加某些记号,可以 进一步地表示事物的较为细微的部分,比如在“刀” 的刀口部位加一点,表示刀刃,就是“刃”字。在表示 正面站立的人的臂下部位两边各加一点,表示腋窝, 就是“亦”字(这个字后来被借去作虚词用,于是又造 了“腋”字)。在表示地平线的—一上加一短横,表示 5
“上”;同理,在线的下头加一短横,就表示“下”了。 这一类的字,叫做“指事字”。 有的较为复杂、较为抽象的一些事物或概念,就 用象形字的组合加以体现,如两个一前一后的“人”, 表示跟从的“从”;三个人在一起,就表示很多的人, 也就是“众”了。再如“日”和“月”合起来,表示光亮, 成为“明”字;人靠在树边,表示休息,成为“休”字。 这样的字,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的组合,使 人领会较为复杂或抽象的意思,叫做“会意字”。构 成会意字组成部分的单个象形字,都成了新字的部 件。 有的会意字可以由好几个部件组成。例如表示 烧火煮饭的“爨”(cun)字,它的古文字字形表示一 个人的双手正把锅放在灶台上,底下另一个人把木 头塞进灶里生了火,这就开始做饭了,真是一幅生动 细腻的古代先民的行炊图! 可以想见,如同上述这类形体较为复杂的字,创 制起来是比较花费功夫的。大千世界万物纷繁,新 鲜事情层出不穷,以至于难以从容造字,产生了文字 记录语言的滞后现象。我们要知道,语言的物质外 壳是语音;文字记录语言,首先是要把语音保存下 来。于是人们在面对新事物、新观念而来不及创制 新字的时候,就权宜性地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 例如“东”字,古文字形体是一个表示两头扎口的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