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行文 第三节表达方式(续) 三、抒情 (一)抒情的含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作者在行文中自然会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态 度,抒情就是用于抒发和表达作者情感的手法。它是诗歌、散文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手法之一。 (二)抒情的方式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直截了当地表白自己的感情。直接抒情的优点是率 直公开,感情真挚亲切,感人至深。但如果缺乏热情,或缺少铺垫,则会流于空泛、浅露, 所以此法不宜多用、滥用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悲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 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 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 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日:“韩氏两世,惟 此而已『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又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 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 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 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
第三章 行文 第三节 表达方式(续) 三、抒情 (一)抒情的含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作者在行文中自然会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态 度,抒情就是用于抒发和表达作者情感的手法。它是诗歌、散文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手法之一。 (二)抒情的方式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直截了当地表白自己的感情。直接抒情的优点是率 直公开,感情真挚亲切,感人至深。但如果缺乏热情,或缺少铺垫,则会流于空泛、浅露, 所以此法不宜多用、滥用。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悲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 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 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 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 此而已!”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又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 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 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 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
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 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日:“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 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天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天 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 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 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 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 之孑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日:“是疾矣,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 以为忧也。呜呼!而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 云:汝殁以六月〓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 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侗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健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殓不得 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天。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
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 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 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 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 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 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 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 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矣,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 以为忧也。呜呼!而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 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 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健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殓不得 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
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 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盲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借助于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来曲折地抒发感情,把感情融合在写 景、叙事、说理之中。间接抒情具有依附性,它依附于事、理、景之中,熔情、景、事、理 于一炉,使文章文情并茂、多姿多彩。从表现依托来分,可划分为叙述抒情、描写抒情和议 论抒情三种 (1)叙述抒情 叙述抒情是借叙事来抒情,在叙述中抒情。叙述抒情与一般叙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 不在于详细具体地述说事件经过,而重在表现因事而生的某种情感体验。所以,它往往只选 取事件中最具感染力、影响最大的某个片断予以叙说,并侧重于主观感受和内心情感。 悲愤诗 蔡琰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 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借助于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来曲折地抒发感情,把感情融合在写 景、叙事、说理之中。间接抒情具有依附性,它依附于事、理、景之中,熔情、景、事、理 于一炉,使文章文情并茂、多姿多彩。从表现依托来分,可划分为叙述抒情、描写抒情和议 论抒情三种。 (1)叙述抒情 叙述抒情是借叙事来抒情,在叙述中抒情。叙述抒情与一般叙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 不在于详细具体地述说事件经过,而重在表现因事而生的某种情感体验。所以,它往往只选 取事件中最具感染力、影响最大的某个片断予以叙说,并侧重于主观感受和内心情感。 悲愤诗 蔡琰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捶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终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向:“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躇,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欺欷,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干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推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2)描写抒情 描写抒情就是借景抒情。描写抒情与一般描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为了再现客观景 物的自然形态,而是借此传递作者的主观感受。这种写法,把主观感情融化到客观景物的描 写之中,使画中有人、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或便加捶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终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躇,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2)描写抒情 描写抒情就是借景抒情。描写抒情与一般描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为了再现客观景 物的自然形态,而是借此传递作者的主观感受。这种写法,把主观感情融化到客观景物的描 写之中,使画中有人、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西湖即景 于敏 上次来杭州,有一天碰上阴雨。“冒雨游山也莫嫌,却缘山色雨中添”,想起这两句诗, 就去攀玉皇山。拾级而上,路湿苔滑,一会儿浑身汗漉漉的了。美好的事物要辛勤地探索 果然!云气潝潝蒙蒙,一派淡灰色的调子衬托着这个背景,挂了万干水珠的竹子格外青翠。 站在山顶上,一边可以俯瞰钱塘江。江水浩浩渺渺,从雾迷云封的天边曲折而下。对面的萧 山只是一抹淡淡的背影 山顶上风大雨大,只好在茶榭里避雨。窗外翠竹摇曳,从这里远望,一种奇特的、出乎 意想的美景使我惊呆了。西湖宛如墨染了一般,完全变成浓黑的了。“波漂菰米沉云黑”,信 然!“沉云黑”三字出自胸臆,也还是得于自然。中国画里有一派米点山水,用饱墨浑洒大 大小小的点子,或疏或密,或浓或淡,用来表现山雨空溟的景色。我一向以为这种技法写意 太甚,用处是不大的。不想一个偶然的机会纠正了我的看法。湖水是浓黑的,而苏堤则是一 条白色的带子,堤上的六桥竟宛如汉白玉雕刻的了。变幻的天工造成奇特的黑白对比,这美 是我生平未见的。要在画面上传神地写实,似乎非米点的技法莫办。 这次来杭州,一下火车,碰巧又是个雨天。“湖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 句诗提起我的兴致,又冒雨去泛湖。苍茫的湖上只有我一叶扁舟,可见象我这样的疯子原是 不多的。虽然全身淋湿,我丝毫也不后悔。上次雨中登山,领略了非常的湖景,这次乘雨泛 舟,又欣赏了出奇的山色。雨中的山色,其美妙完全在若有若无之中。若说它有,它随着浮 动的轻纱-般的云影,明明已经化作蒸腾的雾气。若说它无,它在云雾开豁之间,又时时显 露出淡青色的、变幻多姿的、隐隐约约、重重叠叠的曲线。著无,颇感神奇;着有,倍觉亲 切。要传神地描绘这幅景致,也只有用米点的技法
西湖即景 于敏 上次来杭州,有一天碰上阴雨。“冒雨游山也莫嫌,却缘山色雨中添”,想起这两句诗, 就去攀玉皇山。拾级而上,路湿苔滑,一会儿浑身汗漉漉的了。美好的事物要辛勤地探索, 果然!云气滃滃蒙蒙,一派淡灰色的调子。衬托着这个背景,挂了万千水珠的竹子格外青翠。 站在山顶上,一边可以俯瞰钱塘江。江水浩浩渺渺,从雾迷云封的天边曲折而下。对面的萧 山只是一抹淡淡的背影。 山顶上风大雨大,只好在茶榭里避雨。窗外翠竹摇曳,从这里远望,一种奇特的、出乎 意想的美景使我惊呆了。西湖宛如墨染了一般,完全变成浓黑的了。“波漂菰米沉云黑”,信 然!“沉云黑”三字出自胸臆,也还是得于自然。中国画里有一派米点山水,用饱墨浑洒大 大小小的点子,或疏或密,或浓或淡,用来表现山雨空溟的景色。我一向以为这种技法写意 太甚,用处是不大的。不想一个偶然的机会纠正了我的看法。湖水是浓黑的,而苏堤则是一 条白色的带子,堤上的六桥竟宛如汉白玉雕刻的了。变幻的天工造成奇特的黑白对比,这美 是我生平未见的。要在画面上传神地写实,似乎非米点的技法莫办。 这次来杭州,一下火车,碰巧又是个雨天。“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 句诗提起我的兴致,又冒雨去泛湖。苍茫的湖上只有我一叶扁舟,可见象我这样的疯子原是 不多的。虽然全身淋湿,我丝毫也不后悔。上次雨中登山,领略了非常的湖景,这次乘雨泛 舟,又欣赏了出奇的山色。雨中的山色,其美妙完全在若有若无之中。若说它有,它随着浮 动的轻纱一般的云影,明明已经化作蒸腾的雾气。若说它无,它在云雾开豁之间,又时时显 露出淡青色的、变幻多姿的、隐隐约约、重重叠叠的曲线。若无,颇感神奇;若有,倍觉亲 切。要传神地描绘这幅景致,也只有用米点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