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运思 第一节取材 、材料的概念、分类与作用 (一)材料是作者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搜集起来,可用来提炼和表现文章主题的事实 和观念。材料的概念十分宽泛,它可能是作者专门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的,也可能是生活和工 作中不经意间得来的;它可以是写入文章中的内容,也可以是没有写入文章中的资料。 1、素材 指作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尚未经过集中、提炼的原始生活材料 相对于题材,素材比较分散、杂乱,处于原生态,它主要留存在作者的记忆中或者是笔记本 我在课件中放了一段有关作家梁晓声的介绍。梁晓声写过很多知青题材的小说,这与他 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没有这段知青生活,就没有知青作家梁晓声(他也有可能成为 另一种类型的作家 2、题材 广义一一指作品描写的领域,如工业题材、城市题材、知青题材 狭义一—指作者从客观现实生活中选择出来,用以体现文章主题的具体生活材料。 3、题材与素材关系 素材是题材的基础,题材是从素材中整理、加工、提炼出来的。 章福庆和章运水就是鲁迅小说《故乡》的素材。闫土的故事就是《故乡》的题材。我们 可以看到,《故乡》的素材经过鲁迅的改造和再创造,转化成了小说的题材。 (二)材料的分类 1、事实性材料 客观存在的或者是书本提供的具体事物:人物、场景、事件、统计数据…… 当代作家古华的创作谈 在一篇创作谈里,我曾经说过一点这样的体会:“近两年我习作小说,不再象自己在文 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前那样,去编造故事,拼凑情节,而是利用生活中的现成的 人和事,进行改造、提炼,努力使之典型化,省事又省力。来自生活,也就象生活本身一样 朴素,真实,而且少了一斧凿痕迹。”(《文艺报》一九八一年十六期《土壤与收获》) 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生活这块土地上培植出来的苗木(间或也有些枝技干挺俊的大树 土地爷》、《芙蓉镇》《爬满青藤的小屋》、《金叶木莲》、《浮屠岭》《丝竹园歌女》等习作
1 第二章 运思 第一节 取材 一、材料的概念、分类与作用 (一)材料是作者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搜集起来,可用来提炼和表现文章主题的事实 和观念。材料的概念十分宽泛,它可能是作者专门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的,也可能是生活和工 作中不经意间得来的;它可以是写入文章中的内容,也可以是没有写入文章中的资料。 1、素材 指作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尚未经过集中、提炼的原始生活材料。 相对于题材,素材比较分散、杂乱,处于原生态,它主要留存在作者的记忆中或者是笔记本 里。 我在课件中放了一段有关作家梁晓声的介绍。梁晓声写过很多知青题材的小说,这与他 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没有这段知青生活,就没有知青作家梁晓声(他也有可能成为 另一种类型的作家)。 2、题材 广义——指作品描写的领域,如工业题材、城市题材、知青题材。 狭义——指作者从客观现实生活中选择出来,用以体现文章主题的具体生活材料。 3、题材与素材关系 素材是题材的基础,题材是从素材中整理、加工、提炼出来的。 章福庆和章运水就是鲁迅小说《故乡》的素材。闰土的故事就是《故乡》的题材。我们 可以看到,《故乡》的素材经过鲁迅的改造和再创造,转化成了小说的题材。 (二)材料的分类 1、事实性材料 客观存在的或者是书本提供的具体事物:人物、场景、事件、统计数据…… 当代作家古华的创作谈: 在一篇创作谈里,我曾经说过一点这样的体会:“近两年我习作小说,不再象自己在‘文 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前那样,去编造故事,拼凑情节,而是利用生活中的现成的 人和事,进行改造、提炼,努力使之典型化,省事又省力。来自生活,也就象生活本身一样 朴素,真实,而且少了一些斧凿痕迹。”(《文艺报》一九八一年十六期《土壤与收获》) 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生活这块土地上培植出来的苗木(间或也有些枝干挺俊的大树)。 《土地爷》、《芙蓉镇》、《爬满青藤的小屋》、《金叶木莲》、《浮屠岭》、《丝竹园歌女》等习作
就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炼而成的。“省事又省力”这话是不尽准确的,应当 说,这种对生活原型的改造、提炼,是一种煞费苦心的慘淡经营,比之先入为主地编造故事 更见功力,更费心血 事实性材料不仅是组成记叙文的重要部分,在议论文、应用文的写作中也是必需的。 2、观念性材料 又称理论材料,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具有一定影响的人类思想 戎果 A:经过科学实验证明的科学材料,主要指科学原理和公理定式 B: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被大家公认的常理,常表现为民间的俗谚、格言、成 语等。一些名人名言,由于说话人本身的权威性,也成了不证自明的公理。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釆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 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 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在写作中的作用 A:材料是作者提炼思想、形成观点的基础。 山东作家莫言以自己的家乡高密县为背景,创作了中篇小说《红高粱》。虽然莫言没有 参加过抗日战争,但他是在自己的家乡童年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这部作品的,这是一种生 活的“第三世界”。所以他说,“我的第三世界是在我种高粱,吃高粱的基础上,是在我的祖 父祖母父亲母亲喝过高粱酒后讲的高粱话的基础上,加上了我的高粱想象力胡乱捣鼓岀来 的。 B:写作时,材料是表现主题、证明观点的依据。 余秋雨写的《抱愧山西》,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山西,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是 富甲天下的地方,它是后来才衰落的。初读此文的时候,我也像余秋雨一样的震惊。因为在 我的印象中,山西就是大寨,山西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山药蛋派”,山西就是“穷” 和“土”。但是,我又是那样信服余秋雨告诉我们历史事实。因为他在这篇文章中有充足的 证据,想不信都难 2
2 就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炼而成的。“省事又省力”这话是不尽准确的,应当 说,这种对生活原型的改造、提炼,是一种煞费苦心的惨淡经营,比之先入为主地编造故事 更见功力,更费心血。 事实性材料不仅是组成记叙文的重要部分,在议论文、应用文的写作中也是必需的。 2、观念性材料 又称理论材料,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具有一定影响的人类思想 成果。 A:经过科学实验证明的科学材料,主要指科学原理和公理定式。 B: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被大家公认的常理,常表现为民间的俗谚、格言、成 语等。一些名人名言,由于说话人本身的权威性,也成了不证自明的公理。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 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 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在写作中的作用: A:材料是作者提炼思想、形成观点的基础。 山东作家莫言以自己的家乡高密县为背景,创作了中篇小说《红高粱》。虽然莫言没有 参加过抗日战争,但他是在自己的家乡童年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这部作品的,这是一种生 活的“第三世界”。所以他说,“我的第三世界是在我种高粱,吃高粱的基础上,是在我的祖 父祖母父亲母亲喝过高粱酒后讲的高粱话的基础上,加上了我的高粱想象力胡乱捣鼓出来 的。” B:写作时,材料是表现主题、证明观点的依据。 余秋雨写的《抱愧山西》,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山西,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是 富甲天下的地方,它是后来才衰落的。初读此文的时候,我也像余秋雨一样的震惊。因为在 我的印象中,山西就是大寨,山西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山药蛋派”,山西就是“穷” 和“土”。但是,我又是那样信服余秋雨告诉我们历史事实。因为他在这篇文章中有充足的 证据,想不信都难
二、材料的搜集 储材的现实意义: 第一、大量吸取各种信息,保证作者在写作时材料充实,使文章言之有物。 第二、搜集材料的过程,是积累写作能量、寻求写作动机的过程。 第三、触发写作冲动,增加写作热情 搜集材料的方法 (一)观察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地察看、了解客观事物或客观现象。观察与一般的“看” 不同。因为观察不仅要求很仔细地“看”,而且在“看”的过程中,还要联想、推理、判断 为了搜集写作材料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看”是感觉层 面的动作,“观察”是知觉层面的动作。感觉层面的“看”,往往表现为走马观花、漫不经心 因而视觉所接受的外界种种色彩和图像的刺激,如潮水般涌来,也如潮水般退去,在头脑中 留下的印象是模糊的,而观察是一种伴有积极思维活动的行为,人在观察的时候,会像感光 照片一样把观察对象“定格”在大脑皮层上,同时伴有联想、推理、判断等心理活动。 在观察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是一种目的明确的行为 2、观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3、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观察 4、要怀着兴趣去观察世界 (二)体验 体验就是主体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体验可以理解为“经验生活”,经验生活与经历生活不同 北大教授曹文轩指出:“经验与经历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经验固然来自于经历,但 却远远大于经历。经历是一个个的实体,但经验却是对它的抽象。一个人的经历是什么就是 什么,是多少就是多少,这就像他档案中的材料一样,是不能被修改的,也是不能被随意增 加与减少的。由于它是有一定数量的—即使经历再丰富的人,其经历也是有一定的数量 的,而且,这数量即使再打得惊人,也不足以维持一个小说家的大肆挥霍——如果是拣最 精彩的部分使用,那么这种挥霍则就更不能长久。因为同样的经历只允许在他的作品里出现 一次。出现第〓次,就是自我抄袭,就将成为他职业上的污点,从而就会在评价他是否是优 秀的小说家时,被批评家们发难。然而,经验虽然也是有限的,但却可以反复出现。"(曹文
3 二、材料的搜集 储材的现实意义: 第一、大量吸取各种信息,保证作者在写作时材料充实,使文章言之有物。 第二、搜集材料的过程,是积累写作能量、寻求写作动机的过程。 第三、触发写作冲动,增加写作热情。 搜集材料的方法: (一)观察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地察看、了解客观事物或客观现象。观察与一般的“看” 不同。因为观察不仅要求很仔细地“看”,而且在“看”的过程中,还要联想、推理、判断。 为了搜集写作材料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看”是感觉层 面的动作,“观察”是知觉层面的动作。感觉层面的“看”,往往表现为走马观花、漫不经心, 因而视觉所接受的外界种种色彩和图像的刺激,如潮水般涌来,也如潮水般退去,在头脑中 留下的印象是模糊的,而观察是一种伴有积极思维活动的行为,人在观察的时候,会像感光 照片一样把观察对象“定格”在大脑皮层上,同时伴有联想、推理、判断等心理活动。 在观察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是一种目的明确的行为 2、观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3、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观察 4、要怀着兴趣去观察世界 (二)体验 体验就是主体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体验可以理解为“经验生活”,经验..生活与经历..生活不同。 北大教授曹文轩指出:“经验与经历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经验固然来自于经历,但 却远远大于经历。经历是一个个的实体,但经验却是对它的抽象。一个人的经历是什么就是 什么,是多少就是多少,这就像他档案中的材料一样,是不能被修改的,也是不能被随意增 加与减少的。由于它是有一定数量的——即使经历再丰富的人,其经历也是有一定的数量 的,而且,这数量即使再打得惊人,也不足以维持一个小说家的大肆挥霍——如果是拣最 精彩的部分使用,那么这种挥霍则就更不能长久。因为同样的经历只允许在他的作品里出现 一次。出现第二次,就是自我抄袭,就将成为他职业上的污点,从而就会在评价他是否是优 秀的小说家时,被批评家们发难。然而,经验虽然也是有限的,但却可以反复出现。”(曹文
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2年7月版)所以,鲁迅郑重其事地指出:“作者写出创作 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里的“亲 历”和“经历”,就是曹文轩所说的“经历”和“经验。而经验,就是对生活的体验的结果。 在鲁迅的小说中,有一个“看客”的群体意象。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 《示众》等作品中,这些面目模糊的形象是小说的重要人物形象。从鲁迅的创作谈中我们知 道,“看客”意象的最早生活源头是他在日本留学时看到的那张幻灯片,后来鲁迅把他对国 民性的思考融入这一形象中,孕育出他笔下这一非常特殊的人物群像。所以,我们可以说 “看客”就是鲁迅的经验的产物。 体验的作用: 第一、可以直接进入创作,成为塑造形象、创造意境的艺术材料。 第二、可能成为了解和理解间接生活的依托和条件。 (三)调查采访 调查,是人们为了了解客观实际情况而进行的考察。采访,则是人们为了搜集材料而 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调査研究活动,现在专指媒体记者为了搜集了解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调查活 两种常见的调查采访的方法 1、访谈法 访谈法,就是调査采访者通过对调査对象的访问交谈来了解情况、收集信息的方法。访 谈法是相当一部分文体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等搜集写作材料的主要方法,也是 文学创作和实用文体写作时搜集写作材料的重要方法 访谈法可以分成个别访谈法和集体访谈法两种。 个别访谈法,是指调査采访者与单个的当事者或知情者会晤,通过交谈获取信息的方法 集体访谈法,是指调査采访者采用座谈会的方式,与两个以上的当事者或知情者交谈, 从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第一,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尊重被访谈者。 第三,艺术地控制访谈进程。 第四,做好访谈记录。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査法,是指调査采访者使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并选择特定调査对象了解情况或征 询意见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有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两种基本形式。 开放式问卷—一问卷中所列问题不给出固定、规范的标准答案的问卷,调查对象可以
4 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 2002 年 7 月版)所以,鲁迅郑重其事地指出:“作者写出创作 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里的“亲 历”和“经历”,就是曹文轩所说的“经历”和“经验”。而经验,就是对生活的体验的结果。 在鲁迅的小说中,有一个“看客”的群体意象。在《狂人日记》、《阿 Q 正传》、《药》、 《示众》等作品中,这些面目模糊的形象是小说的重要人物形象。从鲁迅的创作谈中我们知 道,“看客”意象的最早生活源头是他在日本留学时看到的那张幻灯片,后来鲁迅把他对国 民性的思考融入这一形象中,孕育出他笔下这一非常特殊的人物群像。所以,我们可以说, “看客”就是鲁迅的经验的产物。 体验的作用: 第一、可以直接进入创作,成为塑造形象、创造意境的艺术材料。 第二、可能成为了解和理解间接生活的依托和条件。 (三)调查采访 调查,是人们为了了解客观实际情况而进行的考察。采访,则是人们为了搜集材料而 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现在专指媒体记者为了搜集了解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调查活 动。 两种常见的调查采访的方法 1、访谈法 访谈法,就是调查采访者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访问交谈来了解情况、收集信息的方法。访 谈法是相当一部分文体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等搜集写作材料的主要方法,也是 文学创作和实用文体写作时搜集写作材料的重要方法。 访谈法可以分成个别访谈法和集体访谈法两种。 个别访谈法,是指调查采访者与单个的当事者或知情者会晤,通过交谈获取信息的方法。 集体访谈法,是指调查采访者采用座谈会的方式,与两个以上的当事者或知情者交谈, 从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第一, 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 尊重被访谈者。 第三, 艺术地控制访谈进程。 第四, 做好访谈记录。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采访者使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并选择特定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 询意见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有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两种基本形式。 开放式问卷——问卷中所列问题不给出固定、规范的标准答案的问卷,调查对象可以
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由回答 如: 你看了电影《英雄》后,有什么感想? 封闭式问卷,是指调查者预先罗列出若干可能的答案,由调查对象选择回答。 你对电影《英雄》的评价 1、很好2、-般3、不怎么样4、很差 (四)阅读 阅读就是看书看报并领会其内容。本章所说的阅读,是作者为了写作,通过看书看报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还包括上网浏览)的方法搜集材料的方法 阅读的方式有两种。 略读又称为泛读、浏览,它是阅读者为了节约时间,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定阅读量 的阅读方法 精读是指一字一句反复仔细地阅读。 古人对读书非常重视,看作是写作的必要准备。读书对写作的益处,一是提高写作者 的整体文化素质,二是为写作储材。 读书应该精读与略读双管齐下,既打开眼界,又有一定深度,才与写作有益 (五)实验 人们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某种活动 用实验的方法搜集写作材料,这在理工农医领域中撰写专业论文时经常使用,但在社 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用得很少。 三、材料的剪裁 搜集写作材料,要求材料尽可能多,这样,作者在提炼主题时,能有坚实的基础,在 运用材料时,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但是,当你提笔开始写作时,在材料的选用上就要小心 谨慎。材料的使用与文章的主题、文体、作者想达到的艺术效果等有关,决不能搜集到多少 材料,就使用多少材料 (一)材料应与主题相统 文章的中心是主题,主题宛如夜空的明月,材料是围绕着明月的星星:主题宛如军队 的主帅,材料是主帅统领下的士兵。与主题无关,材料就会失去意义。因此,选材的第一条 标准,就是看选用的材料是否切题。凡是能够很好地表达主题、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材料 就选用之,凡是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它多么生动感人,无论作者如何喜欢它 也必须舍弃之。 写文章应以主题为中心,所有的材料都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而决定去留,所以曹丕强
5 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由回答。 如: 你看了电影《英雄》后,有什么感想? 封闭式问卷,是指调查者预先罗列出若干可能的答案,由调查对象选择回答。 如: 你对电影《英雄》的评价: 1、很好 2、一般 3、不怎么样 4、很差 (四)阅读 阅读就是看书看报并领会其内容。本章所说的阅读,是作者为了写作,通过看书看报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还包括上网浏览)的方法搜集材料的方法。 阅读的方式有两种。 略读又称为泛读、浏览,它是阅读者为了节约时间,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定阅读量 的阅读方法。 精读是指一字一句反复仔细地阅读。 古人对读书非常重视,看作是写作的必要准备。读书对写作的益处,一是提高写作者 的整体文化素质,二是为写作储材。 读书应该精读与略读双管齐下,既能打开眼界,又有一定深度,才与写作有益。 (五)实验 人们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某种活动。 用实验的方法搜集写作材料,这在理工农医领域中撰写专业论文时经常使用,但在社 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用得很少。 三、材料的剪裁 搜集写作材料,要求材料尽可能多,这样,作者在提炼主题时,能有坚实的基础,在 运用材料时,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但是,当你提笔开始写作时,在材料的选用上就要小心 谨慎。材料的使用与文章的主题、文体、作者想达到的艺术效果等有关,决不能搜集到多少 材料,就使用多少材料。 (一)材料应与主题相统一 文章的中心是主题,主题宛如夜空的明月,材料是围绕着明月的星星;主题宛如军队 的主帅,材料是主帅统领下的士兵。与主题无关,材料就会失去意义。因此,选材的第一条 标准,就是看选用的材料是否切题。凡是能够很好地表达主题、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材料, 就选用之,凡是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它多么生动感人,无论作者如何喜欢它, 也必须舍弃之。 写文章应以主题为中心,所有的材料都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而决定去留,所以曹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