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观察亚麻成株和其他麻类作物幼苗,9月份观察除亚麻之外的麻类作物成株。①主要观 察各种麻类作物的田间生有表现及不同麻类作物的异同点。②注意区分油用、纤维用和兼用亚麻: 长果种和园果种黄麻:大麻雄株和雌株:紫秆和绿秆苘麻:兰麻在北方栽培(观察标本用)的特殊 防护技术。 6.芝麻 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注意区分不同分枝类型、结蒴类型、叶形等性状。在9月份 注意观察田间水分状况对生育的影响(水涝死苗等)。 7,油菜 6月份观察成株,注意区分芥菜性、白菜型和甘蓝型的差异。 8.牧草类 在两次观察中根据田间牧草作物的种植情况认识不同牧草种、栽培管理措施的影响等。 9.药用作物 根据田间种植情况、时间和教师背景知识,适当参观认识主要药用作物。 10.适当注意观察各类作物的主要伴生杂草、病虫害的田间发生情况。 四、作业报告 自行设计表格或其他表达形式,就本次观察的作物在田间生育的最主要特征进行概括总结
5 6 月份观察亚麻成株和其他麻类作物幼苗,9 月份观察除亚麻之外的麻类作物成株。① 主要观 察各种麻类作物的田间生育表现及不同麻类作物的异同点。② 注意区分油用、纤维用和兼用亚麻; 长果种和园果种黄麻;大麻雄株和雌株;紫秆和绿秆苘麻;苎麻在北方栽培(观察标本用)的特殊 防护技术。 6.芝麻 6 月份观察幼苗,9 月份观察成株。注意区分不同分枝类型、结蒴类型、叶形等性状。在 9 月份 注意观察田间水分状况对生育的影响(水涝死苗等)。 7.油菜 6 月份观察成株,注意区分芥菜性、白菜型和甘蓝型的差异。 8.牧草类 在两次观察中根据田间牧草作物的种植情况认识不同牧草种、栽培管理措施的影响等。 9.药用作物 根据田间种植情况、时间和教师背景知识,适当参观认识主要药用作物。 10.适当注意观察各类作物的主要伴生杂草、病虫害的田间发生情况。 四、作业报告 自行设计表格或其他表达形式,就本次观察的作物在田间生育的最主要特征进行概括总结
实习三小麦生育期间的苗情调查、田间诊断和管理 一、目的和要求 (一)熟悉小麦各生有时期进行田间苗情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二)学会对所调查的麦田进行分类排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分类管理的技术意见。 (三)学习科研和生产技术管理中常用的调查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 (四)一般以每2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完成一个样点的性状调查。3个左右小组为一大组, 完成一块麦田的调查。 二、工具和设备 每次调查因内容不同略有区别。一般需要皮尺、钢卷尺、竹竿或废弃细木棍(田间定点用,可 就地取材)、感量1%天平、土钻和铝盒、电热干燥箱。 三、时间安排 本指导书列出了几乎所有生有时期需调查的内容。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时要求安排。一 般至少要进行2次,即越冬前和起身或拔节期实习。如果作为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实习,可以全生育 期中连续讲行。成熟期的产量预测和考种在下一节介绍。 四、内容和调查方法 本指导书列出的调查内容较多,也很详细。最主要的调查项目包括群体动态(基本苗、总茎数)、 个体性状(主茎叶片数、植株高度、单株茎数或分蘖数)、田间水分状祝等。其他项目可以根据需要 选做。实习地块的选择,在大田中可以以农户或品种或不同管理模式为单位,在试验田中以小区为 单位。 (一)种植基础和管理措施调查记载 以地块为单位,认真调查和记截品种、种子处理方法、播种量、播种期、播种方式(行距配置): 常年整地和施肥情况、常年产量和前茬产量:施肥种类(化肥包括产地、有效成分含量)和数量: 整地方法等。以上内容最好从播种准备时开始记载,记载不完全的可以补充调查。 生育期间继续做好各种栽培措施的时间、数量、实施方法等的记载。 (二)基本苗调查 1.调查时间开始分集前后。 2.调查方法以地块为单位,每地块至少定3个样点(有重复的试验田小区可以定1个点)。 样点的选择,在试验小区中应距离小区各边缘1m以上,在大田应距离地头、地边、畦埂3m以 上。每个点的面积为1m2。如果长期调查很多样点,调查任务繁重,可以把样点面积减为0.5m。 目前生产中也常用以下的方法确定样点面积:等行距播种或宽窄垄播种的调查1m长的2行,三 密一稀播种的调查1m长的3行,其面积(m)为样点行数乘以平均行距(m)。各样点的位置 以地头或地边为参照物,进行详细记载。样点四角处以竹竿或木棍扦插作为标志,为以后定点调 查群体总茎数动态的依据。 3.调查结果在样点中计数苗数,填写在相应的记录本或表格中,并计算为每m基本苗数 6
6 实习三 小麦生育期间的苗情调查、田间诊断和管理 一、目的和要求 (一)熟悉小麦各生育时期进行田间苗情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二)学会对所调查的麦田进行分类排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分类管理的技术意见。 (三)学习科研和生产技术管理中常用的调查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 (四)一般以每 2 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完成一个样点的性状调查。3 个左右小组为一大组, 完成一块麦田的调查。 二、工具和设备 每次调查因内容不同略有区别。一般需要皮尺、钢卷尺、竹竿或废弃细木棍(田间定点用,可 就地取材)、感量 1%天平、土钻和铝盒、电热干燥箱。 三、时间安排 本指导书列出了几乎所有生育时期需调查的内容。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时要求安排。一 般至少要进行 2 次,即越冬前和起身或拔节期实习。如果作为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实习,可以全生育 期中连续进行。成熟期的产量预测和考种在下一节介绍。 四、内容和调查方法 本指导书列出的调查内容较多,也很详细。最主要的调查项目包括群体动态(基本苗、总茎数)、 个体性状(主茎叶片数、植株高度、单株茎数或分蘖数)、田间水分状况等。其他项目可以根据需要 选做。实习地块的选择,在大田中可以以农户或品种或不同管理模式为单位,在试验田中以小区为 单位。 (一)种植基础和管理措施调查记载 以地块为单位,认真调查和记载品种、种子处理方法、播种量、播种期、播种方式(行距配置); 常年整地和施肥情况、常年产量和前茬产量;施肥种类(化肥包括产地、有效成分含量)和数量; 整地方法等。以上内容最好从播种准备时开始记载,记载不完全的可以补充调查。 生育期间继续做好各种栽培措施的时间、数量、实施方法等的记载。 (二)基本苗调查 1.调查时间 开始分蘖前后。 2.调查方法 以地块为单位,每地块至少定 3 个样点(有重复的试验田小区可以定 1 个点)。 样点的选择,在试验小区中应距离小区各边缘 1 m 以上,在大田应距离地头、地边、畦埂 3 m 以 上。每个点的面积为 1 m2。如果长期调查很多样点,调查任务繁重,可以把样点面积减为 0.5 m2。 目前生产中也常用以下的方法确定样点面积:等行距播种或宽窄垄播种的调查 1 m 长的 2 行,三 密一稀播种的调查 1 m 长的 3 行,其面积(m2)为样点行数乘以平均行距(m)。各样点的位置 以地头或地边为参照物,进行详细记载。样点四角处以竹竿或木棍扦插作为标志,为以后定点调 查群体总茎数动态的依据。 3.调查结果 在样点中计数苗数,填写在相应的记录本或表格中,并计算为每 m2 基本苗数
(株/m2),亦即每公顷以万为单位的苗数(万株hm2)。以后的数据计算相同 (三)越冬前调查 1,调查时间 当秋季平均气温下降到0-3℃时,冬小麦地上部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这时麦苗的素质对 能否安全越冬及将来穗数多少、产量高低都有影响。因此,无论是试验田还是大田,一般进入越 冬期前都要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对苗情分类排队,为以后管理提供依据 2.田间调查 以大田地块(或试验小区,下同)为单位,在调查基本苗时所定的样点上计数总茎数(主茎 和分蘖的总和)。计数分蘖的标准:分蘖从其母茎叶鞘中伸出1厘米以上。以后各时期标准相同。 将每个地块的3个点的总茎数平均,即为总茎数的值。总茎数除以该块地的平均基本苗,即 为单株茎数。 3.取样和分样 要进行单株考察时,需要取样和分样。在同一块地上多点取样0株左右,带回室内(试验小 区面积小又有重复的,可以取20-30株)。将全部苗按单株茎数(1,2,3,.)多少分开,按 不同茎数的苗占样本总株数的比例取30株(试验小区有重复的,可以取10-20株),作为考苗样 本。同时要使30株考苗样本的平均单株茎数与田间调查的单株茎数大致相等,以便将来群体与个 体调查的数据互相对应。 例如:某块地平均基本苗为18万/庙,平均总茎数为73.8万/亩,平均单株茎数为4.1个。 所取50株苗中,单株1个茎的2株,占4%:2个茎的3株,占6%:3个茎的8株,占16%: 4个茎的23株,占46%:5个茎的9株,占18%:6个茎的3株,占6%:7个茎的2株,占4% 按相应比例取30株,则应该取单株1个茎的12株,实取1株:2个茎的18株,实取2株 3个茎的4.8株,实取5株:4个茎的138株,实取14株:5个茎的54株,实取5株:6个茎的 1.8株,实取2株:7个茎的12株,实取1株。 实际取苗30株的总茎数为1×1+2×2+3×5+4×14+5×5+6×2+7×1=129,平均单株茎 数为4.3,与田间调查的4.1基本相同。如果想调整到与田间完全相同,可以把7个茎的1株去掉, 换上1株2个茎的,则30株的总茎数成了124,平均单株茎数即为4.1个。 4.考苗 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以下内容,并填入冬前单株考察表(表1)。 (1)株号:按考察顺序的编号。从其中选出与平均单株茎数大致相同的3株排在最前面,作 为测定叶面积指数用的样株,以避免重复测量。 (2)株高(cm):从分蘖节到将苗抻直后最上部叶的项部。 (3)主茎可见叶数:主茎上伸出下一叶叶鞘的所有叶片数。 (4)主茎展开叶数:主茎上展开的叶数。 (5)单株茎数:包括主茎和分蘖在内的茎数。 (6)≥3叶的大茎数(包括主茎和大分菜)
7 (株/ m2),亦即每公顷以万为单位的苗数(万株/hm2)。以后的数据计算相同。 (三)越冬前调查 1.调查时间 当秋季平均气温下降到 0~3C 时,冬小麦地上部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这时麦苗的素质对 能否安全越冬及将来穗数多少、产量高低都有影响。因此,无论是试验田还是大田,一般进入越 冬期前都要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对苗情分类排队,为以后管理提供依据。 2.田间调查 以大田地块(或试验小区,下同)为单位,在调查基本苗时所定的样点上计数总茎数(主茎 和分蘖的总和)。计数分蘖的标准:分蘖从其母茎叶鞘中伸出 1 厘米以上。以后各时期标准相同。 将每个地块的 3 个点的总茎数平均,即为总茎数的值。总茎数除以该块地的平均基本苗,即 为单株茎数。 3.取样和分样 要进行单株考察时,需要取样和分样。在同一块地上多点取样 50 株左右,带回室内(试验小 区面积小又有重复的,可以取 20~30 株)。将全部苗按单株茎数(1,2,3,.)多少分开,按 不同茎数的苗占样本总株数的比例取 30 株(试验小区有重复的,可以取 10~20 株),作为考苗样 本。同时要使 30 株考苗样本的平均单株茎数与田间调查的单株茎数大致相等,以便将来群体与个 体调查的数据互相对应。 例如:某块地平均基本苗为 18 万/亩,平均总茎数为 73.8 万/亩,平均单株茎数为 4.1 个。 所取 50 株苗中,单株 1 个茎的 2 株,占 4%;2 个茎的 3 株,占 6%;3 个茎的 8 株,占 16%; 4 个茎的 23 株,占 46%;5 个茎的 9 株,占 18%;6 个茎的 3 株,占 6%;7 个茎的 2 株,占 4%。 按相应比例取 30 株,则应该取单株 1 个茎的 1.2 株,实取 1 株;2 个茎的 1.8 株,实取 2 株; 3 个茎的 4.8 株,实取 5 株;4 个茎的 13.8 株,实取 14 株;5 个茎的 5.4 株,实取 5 株;6 个茎的 1.8 株,实取 2 株;7 个茎的 1.2 株,实取 1 株。 实际取苗 30 株的总茎数为 1×1+2×2+3×5+4×14+5×5+6×2+7×1=129,平均单株茎 数为 4.3,与田间调查的 4.1 基本相同。如果想调整到与田间完全相同,可以把 7 个茎的 1 株去掉, 换上 1 株 2 个茎的,则 30 株的总茎数成了 124,平均单株茎数即为 4.1 个。 4.考苗 将分好的样本逐株考察以下内容,并填入冬前单株考察表(表 1)。 (1)株号:按考察顺序的编号。从其中选出与平均单株茎数大致相同的 3 株排在最前面,作 为测定叶面积指数用的样株,以避免重复测量。 (2)株高(cm):从分蘖节到将苗抻直后最上部叶的顶部。 (3)主茎可见叶数:主茎上伸出下一叶叶鞘的所有叶片数。 (4)主茎展开叶数:主茎上展开的叶数。 (5)单株茎数:包括主茎和分蘖在内的茎数。 (6)≥3 叶的大茎数(包括主茎和大分蘖)
表1小麦冬前单株考察表 户主(或地点) 品种(或处理): 年 月日 23 主叶长(m 主茎展 次 6 其它叶片长宽 数 567 经叶王面(。》挂 重0株 叶面指影人8探 (7)次生根条数。 (8)主茎叶的长度和宽度(cm):自下向上测定主茎各叶的长度(从叶片基部到最顶端的长 度)和宽度(测量叶片最宽处)。 (9)把3株样株除主茎以外的其他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也逐叶测定(只测定绿叶,1/2长度变 黄的叶子视为黄叶,不测量),并分别记载。未展开的叶子只测定已伸出叶鞘的部分。 8
8 表 1 小麦冬前单株考察表 户主(或地点): 品种(或处理): 年 月 日 株 号 株高 (cm) 主 茎 可 见 叶 主 茎 展 开 叶 单 株 茎 数 ≥3 叶 大 茎 数 次 生 根 数 主茎叶长/宽(cm) 其它叶片长/宽 (cm)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平 均 其它数据: 基本苗(株/m2): 总茎数(个/m2): 样叶干重:(g/3 株) 绿叶干重(g/27 株): 叶鞘干重(g/30 株): 叶面积指数: (7)次生根条数。 (8)主茎叶的长度和宽度(cm):自下向上测定主茎各叶的长度(从叶片基部到最顶端的长 度)和宽度(测量叶片最宽处)。 (9)把 3 株样株除主茎以外的其他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也逐叶测定(只测定绿叶,1/2 长度变 黄的叶子视为黄叶,不测量),并分别记载。未展开的叶子只测定已伸出叶鞘的部分
5.干物质测定 (1)把所有植株的地下部剪掉(为了各株一致,地中茎也一起剪掉)。 (2)把3株样株的全部绿叶单独剪下,装到一袋中。把其他植株的绿叶、黄叶及全部植株的 叶鞘分别剪下,分开装袋。各个袋上详细写上地块(或处理小区)名称、内容物名称、日期等。 (3)把所有纸袋先置于105℃的烘箱中杀青30mn,然后降温到80℃左右烘干到衡重(约 需24山,但如烘箱中烘的样品较多要延长时间)。 (4)冷却后在结度001以上的天平上称重,并分别记载为样叶重、绿叶重、凿叶重、叶鞘重」 称重后样品保存待测养分含量等其他内容。 6.计算 (1)将第4项第(2)~(8)小项30株的值平均(可以以后计算),即为该样本各参数的平 均值。 (2)把3株样株主艺叶和其他叶片长宽的乘积和除以12,得到样叶面积。即样叶面积=Σ (长度×宽度)÷12 (3)把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相加,得到叶片总重。叶片总重和叶鞘重分别除以30,得单 株叶片重和叶鞘重 (4)叶面积指数的计算: 叶面积指数=(样叶面积cm?÷样叶重g)×绿叶总重g(样叶与绿叶相加)÷30×基本苗(株 m2)÷10000 7.穗分化过程观察 每2一3天从每块地取苗35株,观察穗分化进程,准确记载幼穗形态。此项观察一般从返青 后开始,但对穗分化开始较早的偏春性品种,有的需要从冬前开始。 8.土壤调查 (1)土壤水分:一般按自土表向下0-10、10-20和20-40cm土层取土,用烘干法测定含水 量。每块地取35点平均,了解越冬前土壤水分状况。如有特殊需要,取土深度可以再加深。 (2)土壤养分:如果需要,可以按以上方法取0-20cm土层的土壤,按植物营养学的方法测 定土壤速效养分,包括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供以后施肥参考。 (四)返青期调查 1.详细记载各块地的返青期。 2.目测田间死蘖或死苗情况。死集或死苗较严重且品种(地块)间有差异时,按越冬期调查 点调查返青期总茎数及死茎数,并计算越冬分蘖存活百分率。 3.幼穗分化观察:每2-3天每块地取有代表性的苗,详细观察记载主茎穗的分化进程 (五)起身期调查 1.调查时间:起身期。标准:春2叶伸出,春1叶与越冬叶的叶耳距达到1.5cm左右。 2。田间调查:准确记载不同地块的起身期。先到起身期的先进行调查。 ()总茎数:以地块为单位,在调查基本苗时所定的样点上计数总茎数(主茎和分藥)。标 9
9 5.干物质测定 (1)把所有植株的地下部剪掉(为了各株一致,地中茎也一起剪掉)。 (2)把 3 株样株的全部绿叶单独剪下,装到一袋中。把其他植株的绿叶、黄叶及全部植株的 叶鞘分别剪下,分开装袋。各个袋上详细写上地块(或处理小区)名称、内容物名称、日期等。 (3)把所有纸袋先置于 105C 的烘箱中杀青 30 min,然后降温到 80C 左右烘干到衡重(约 需 24 h,但如烘箱中烘的样品较多要延长时间)。 (4)冷却后在精度 0.01 以上的天平上称重,并分别记载为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叶鞘重。 称重后样品保存待测养分含量等其他内容。 6.计算 (1)将第 4 项第(2)~(8)小项 30 株的值平均(可以以后计算),即为该样本各参数的平 均值。 (2)把 3 株样株主茎叶和其他叶片长宽的乘积和除以 1.2,得到样叶面积。即样叶面积=Σ (长度×宽度)÷1.2 (3)把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相加,得到叶片总重。叶片总重和叶鞘重分别除以 30,得单 株叶片重和叶鞘重。 (4)叶面积指数的计算: 叶面积指数=(样叶面积 cm2÷样叶重 g)×绿叶总重 g(样叶与绿叶相加)÷30×基本苗(株 /m2)÷10000 7.穗分化过程观察 每 2~3 天从每块地取苗 3~5 株,观察穗分化进程,准确记载幼穗形态。此项观察一般从返青 后开始,但对穗分化开始较早的偏春性品种,有的需要从冬前开始。 8.土壤调查 (1)土壤水分:一般按自土表向下 0~10、10~20 和 20~40 cm 土层取土,用烘干法测定含水 量。每块地取 3~5 点平均,了解越冬前土壤水分状况。如有特殊需要,取土深度可以再加深。 (2)土壤养分:如果需要,可以按以上方法取 0~20 cm 土层的土壤,按植物营养学的方法测 定土壤速效养分,包括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供以后施肥参考。 (四)返青期调查 1.详细记载各块地的返青期。 2.目测田间死蘖或死苗情况。死蘖或死苗较严重且品种(地块)间有差异时,按越冬期调查 点调查返青期总茎数及死茎数,并计算越冬分蘖存活百分率。 3.幼穗分化观察:每 2~3 天每块地取有代表性的苗,详细观察记载主茎穗的分化进程。 (五)起身期调查 1.调查时间:起身期。标准:春 2 叶伸出,春 1 叶与越冬叶的叶耳距达到 1.5 cm 左右。 2.田间调查:准确记载不同地块的起身期。先到起身期的先进行调查。 (1)总茎数:以地块为单位,在调查基本苗时所定的样点上计数总茎数(主茎和分蘖)。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