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西瓜育种 西瓜Citrullus lanatus(Thunb.)Manf]是一种世界性的园艺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地域广泛。据联合国 FA0统计,西瓜在世界10大果品中名列第5,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西瓜的年播种面积3330万亩(1 亩=1/15公顷),年产量5386万吨,占世界西瓜栽培面积及总产量的60%,均居世界首位。从食用用途来 看,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水果来看待。从生物学习性和栽培特点来看,应该把它当作蔬菜作物来对待。西 瓜除水果直接食用外,还可制成多种加工品(汁、酱、脯、啤酒)和药品(西瓜霜和果胶等)。除此之 外还有籽用西瓜和饮料西瓜,因此它的用途相当广泛。 第一节起源与种质资源 一、起源 根据古埃及的图片资料,5000-6000年前应有西瓜的栽培。据考证,西瓜原产于非洲沙哈拉沙漠周 围地区,公元前5000-4000年传到埃及。而后,向西传到希腊、罗马、向东传到西亚地区,再传到中国、 日本等地,阿拉伯语、柏柏尔语、梵语、西班牙语和撒丁语的古代文献中都出现过“西瓜”这个名字, 因此,地中海地区和印度等远东地区早就有西瓜的栽培。 I8s7年著名的传教士和探险家David Livingstone在非洲发现了西瓜。由于非洲干早严重,水源不足, 在干早季节人们把它当作水源,我国种植西瓜的记载,最早见于《新五代史·契史附录》(946-953)。19 26年俄国学者瓦维洛夫(NE.Vavilov)将植物遗传变异最丰富的地域作为该物种的起源中心,西瓜被 列入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 西瓜的起源地,曾有过不少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西瓜原产于非洲南部和中部。英国的传教士探险家 里温斯顿(DavidLivingstone)1857年在非洲南部(南纬20一25度)博茨瓦纳共和国境内的卡拉哈里沙 漠(Kalahari Desert)及其周边的萨巴纳热带草原边缘地带,发现了多种野生西瓜群落,其中有带甜味可 食用的,也有无苦味但只能作饲料的,除非洲以外,其它地区只是西瓜的第二故乡或者是早期非洲西瓜 向外传播的“中转站”。 西瓜的栽培历史十分悠久,在古埃及,五六千年前已有西瓜种植,根据古埃及保存的绘画,西瓜栽 培可追溯到史前时代。对西瓜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圣经·民数记》(《The ible·Numbers》,12s0B.C.)。 我国西瓜栽培的历史与埃及相比要晚得多。我国西瓜的文字记载始于五代时期的后汉高祖永福12年(947 AD),合阳县令胡娇曾记载由回纥(即回醉、维吾尔)引入西瓜,因系来自西域,因此称为“西瓜”。 中原地区引种西瓜始于南未1129~1143AD,是通过“丝绸之路”(silkroad)传入内地。 二、种质资源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西瓜进行分类,其中主要是植物学分类、生态型分类以及按经济用途分类。 (一)植物学分类
1 第四章 西瓜育种 西瓜[Citrullus lanatus (Thunb.)Manf.]是一种世界性的园艺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地域广泛。据联合国 FAO统计,西瓜在世界10 大果品中名列第5,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西瓜的年播种面积3330万亩(1 亩=1/15公顷),年产量5386万吨,占世界西瓜栽培面积及总产量的60%,均居世界首位。从食用用途来 看,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水果来看待。从生物学习性和栽培特点来看,应该把它当作蔬菜作物来对待。西 瓜除水果直接食用外,还可制成多种加工品(汁、酱、脯、啤酒)和药品(西瓜霜和果胶等)。除此之 外还有籽用西瓜和饮料西瓜,因此它的用途相当广泛。 第一节 起源与种质资源 一、起源 根据古埃及的图片资料,5000-6000年前应有西瓜的栽培。据考证,西瓜原产于非洲沙哈拉沙漠周 围地区,公元前5000-4000年传到埃及。而后,向西传到希腊、罗马、向东传到西亚地区,再传到中国、 日本等地,阿拉伯语、柏柏尔语、梵语、西班牙语和撒丁语的古代文献中都出现过“西瓜”这个名字, 因此,地中海地区和印度等远东地区早就有西瓜的栽培。 1857年著名的传教士和探险家David Livingstone在非洲发现了西瓜。由于非洲干旱严重,水源不足, 在干旱季节人们把它当作水源,我国种植西瓜的记载,最早见于《新五代史·契史附录》(946-953)。1 9 2 6 年俄国学者瓦维洛夫(N.E. Vavilov)将植物遗传变异最丰富的地域作为该物种的起源中心,西瓜被 列入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 西瓜的起源地,曾有过不少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西瓜原产于非洲南部和中部。英国的传教士探险家 里温斯顿(DavidLivingstone)1857 年在非洲南部(南纬20~25度)博茨瓦纳共和国境内的卡拉哈里沙 漠(Kalahari Desert)及其周边的萨巴纳热带草原边缘地带,发现了多种野生西瓜群落,其中有带甜味可 食用的,也有无苦味但只能作饲料的,除非洲以外,其它地区只是西瓜的第二故乡或者是早期非洲西瓜 向外传播的“中转站”。 西瓜的栽培历史十分悠久,在古埃及,五六千年前已有西瓜种植,根据古埃及保存的绘画,西瓜栽 培可追溯到史前时代。对西瓜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圣经·民数记》(《The ible·Numbers》,1250B.C.)。 我国西瓜栽培的历史与埃及相比要晚得多。我国西瓜的文字记载始于五代时期的后汉高祖永福12年(947 AD),合阳县令胡峤曾记载由回纥(即回鹘、维吾尔)引入西瓜,因系来自西域,因此称为“西瓜”。 中原地区引种西瓜始于南宋1129~1143 AD,是通过“丝绸之路”(silkroad)传入内地。 二、种质资源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西瓜进行分类,其中主要是植物学分类、生态型分类以及按经济用途分类。 (一)植物学分类
西瓜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葫芦科(Cucurbitaceae)的西瓜属(Citrullus),该属的近缘野生种、亚种、 变种很多,具有极为丰富多彩的遗传“多样性”。世界著名的葫芦科植物分类学家杰佛瑞博士(DrJeffery 在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植物标本馆中,保存有西瓜属及其野生近缘种的植物标本数百种。国际植物种质资 源委员会(IBPGR)曾将世界各地保存的西瓜种质资源进行过统计,美国及前苏联均收集保存有40O0余 份西瓜种质材料。我国拥有的西瓜种质材料约1000余份。 关于西瓜的植物学分类,不同的学者意见不尽相同。概括地说西瓜属中有4个主要的“种”,其多 样性最丰富的种就是西瓜种[Citrullus lanatus(Thunb.)Mansf],它包括3个“亚种”:①毛西瓜亚种 (sp.lanatus)。其中有3个“变种”,即卡费尔西瓜(var.caffer)变种,开普西瓜(var.capensis) 和饲用西瓜(vare):②普通西瓜亚种(sp.vulgarisshrad)Furs。其中又有3个变种,即栽培西 瓜(var.valgaris、科尔多凡西瓜(var.cordophanus)及籽瓜变种(var.mcgalaspermus:③ 粘籽西瓜亚种(sp.musos0 dpermus)。 西瓜的近缘野生种主要有药西瓜(C.colocynthis)、入缺须西瓜(C.ecirrhososus)及罗典西瓜 (C.naudianianus)。西瓜属的4个种均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2n=22),可以成功地相互杂交结籽,这为 西瓜的远缘杂交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食用的西瓜,主要是属于普通西瓜亚种中的栽培西瓜,早年有的分类学者曾将栽培西瓜定名为 Citrullusvulgaris. (二)生态型分类 由于普通食用西瓜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且历史悠久,因而在不同地理生态条件下形成了一些不同 的生态型。关于西瓜生态型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定论,众说纷纭。综合不同研究者的观点, 根据我国原有的西瓜地方品种、引入的栽培品种及在有种上发挥了作用的西瓜种质资源,可将其划分为 6个生态型 1.新疆生态型新疆的地方品种群,适应极干早的大陆性气候,大多生长势强,坐果节位高,晚熟, 大果型,皮厚,含糖量不高,种子大,千粒重120克左右。代表品种有阿克塔吾孜、奎克塔吾孜等。 2.华北生态型原产华北,适应暖温带半干早气候,多为中熟种,长势中,果实中至大型,果皮中厚, 质软沙,易倒氯空心,含糖量不高,种子偏大,千粒重80一100克。代表品种:三白、花狸虎、黑油 皮、手巾条、核桃纹等。 3东亚生态型原产我国东南沿海(江、浙)、台湾及日本、韩国一带,适应湿热气候,长势弱,坐 果节位低,多为早、中熟种,果型多数偏小,少数大型,皮薄,肉质软,种子中、小型。代表品种有马 铃瓜、小花狸狐、大和冰琪琳、旭大和、新大和、富研等。我国地方品种大多含糖量较低,日本品种大 多高糖、质优,但抗病性较差,是优质西瓜有种的重要种质资源。 4.俄罗斯生态型原产前苏联伏尔加河中下游及乌克兰草原地带,适应于干早少雨地区,生长势旺, 2
2 西瓜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葫芦科(Cucurbitaceae)的西瓜属(Citrullus),该属的近缘野生种、亚种、 变种很多,具有极为丰富多彩的遗传“多样性”。世界著名的葫芦科植物分类学家杰佛瑞博士(Dr·Jeffery) 在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植物标本馆中,保存有西瓜属及其野生近缘种的植物标本数百种。国际植物种质资 源委员会(IBPGR)曾将世界各地保存的西瓜种质资源进行过统计,美国及前苏联均收集保存有4000余 份西瓜种质材料。我国拥有的西瓜种质材料约1000余份。 关于西瓜的植物学分类,不同的学者意见不尽相同。概括地说西瓜属中有4 个主要的“种”,其多 样性最丰富的种就是西瓜种[Citrullus lanatus(Thunb.)Mansf.],它包括3 个“亚种”:①毛西瓜亚种 (ssp.lanatus)。其中有3 个“变种”,即卡费尔西瓜(var.caffer)变种,开普西瓜(v a r . c a p e n s i s ) 和饲用西瓜(var.citroides);②普通西瓜亚种[(ssp.vulgaris schrad)Fursa]。其中又有3 个变种,即栽培西 瓜(var.v a l g a r i s )、科尔多凡西瓜(v a r . c o r d o p h a n u s )及籽瓜变种(var.megalaspermus);③ 粘籽西瓜亚种(ssp.musosodpermus)。 西瓜的近缘野生种主要有药西瓜(C.colocynthis)、缺须西瓜(C.ecirrhososus)及罗典西瓜 (C.naudianianus)。西瓜属的4个种均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2n=22),可以成功地相互杂交结籽,这为 西瓜的远缘杂交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食用的西瓜,主要是属于普通西瓜亚种中的栽培西瓜,早年有的分类学者曾将栽培西瓜定名为 C i t r u l l u svulgaris。 (二)生态型分类 由于普通食用西瓜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且历史悠久,因而在不同地理生态条件下形成了一些不同 的生态型。关于西瓜生态型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定论,众说纷纭。综合不同研究者的观点, 根据我国原有的西瓜地方品种、引入的栽培品种及在育种上发挥了作用的西瓜种质资源,可将其划分为 6 个生态型。 1. 新疆生态型 新疆的地方品种群,适应极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大多生长势强,坐果节位高,晚熟, 大果型,皮厚,含糖量不高,种子大,千粒重120克左右。代表品种有阿克塔吾孜、奎克塔吾孜等。 2.华北生态型 原产华北,适应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多为中熟种,长势中,果实中至大型,果皮中厚, 瓤质软沙,易倒瓤空心,含糖量不高,种子偏大,千粒重80~100 克。代表品种:三白、花狸虎、黑油 皮、手巾条、核桃纹等。 3.东亚生态型 原产我国东南沿海(江、浙)、台湾及日本、韩国一带,适应湿热气候,长势弱,坐 果节位低,多为早、中熟种,果型多数偏小,少数大型,皮薄,肉质软,种子中、小型。代表品种有马 铃瓜、小花狸狐、大和冰琪琳、旭大和、新大和、富研等。我国地方品种大多含糖量较低,日本品种大 多高糖、质优,但抗病性较差,是优质西瓜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 4.俄罗斯生态型 原产前苏联伏尔加河中下游及乌克兰草原地带,适应于干旱少雨地区,生长势旺
蔓粗壮,结实力强,高产。多为中、晚熟品种,果圆形,新质胞,不易空心倒瓢,大多为红肉,含糖量 较高,代表品种有苏联1、2、3号,小红籽,美丽斯拉夫扬卡等。 5北美生态型原产美国南部德克萨斯、阿瑞桑纳、加里福尼亚等州。适应阳光充足的干早荒漠草原 气候,生长势旺,结实力中等偏低,坐瓜节位高。多为晚熟品种,长果型、大果型居多,皮厚,果肉质 地较粗,耐贮运,适应性较广,含糖量高,一般抗病性较强。代表品种有查里斯顿、久必利、蜜宝、克 伦生、糖里等。美国品种是我国西瓜有种的重要种质资源。 6非洲生态型非洲是西瓜的起源地,种质资源极为丰富。按食用方式可分为生食和熟食两大类。笔 者1984年及1989年曾由博茨瓦纳(Botswana)的泰勒博士(Dr.Taylar)处引入多种非洲西瓜珍贵种质资 源。性状各异,在有种上极有价值。其中有一些抗病性极强,个别材料在人工接种枯菱病的抗性鉴定中 几乎完全不发病,是选育抗病品种和砧木品种的宝贵材料。 (三)按经济用途分类 1.按成熟期分类可分为早熟品种、中早熟品种、中晚熟品种及晚熟品种。 2按栽培方式分类可分为露地品种、保护地专用品种及露地保护地兼用品种。 3按种子的多少及有无分类可分为有籽西瓜(二倍体西瓜入、少籽西瓜(其中包括染色体易位西瓜) 及无籽西瓜(三倍体西瓜)。 4按果实大小分类可分为大果型西瓜、中果型西瓜及小果型(也称“迷你型”)高档礼品西瓜。 5按其它性状的分类也可按果实形状(圆形、椭圆、长筒形等)、果实色泽(花皮、黑皮、绿皮、 黄皮、网纹皮等)、果肉色泽(红肉、粉红肉、黄肉、白肉等)等种类分类。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有不同 的爱好,“见智见仁”,不应依据这些“表征”判断品种的优劣。我国西瓜有种工作者应因时因地制宜地 根据市场规律选有和选用最适宜的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第二节开花授粉与性状遗传 ·、开花授粉习性 西瓜的花较小,一般是单性花,雄异花同株,少数为雄全同株(产生完全花和雄花)和雌全同株(产 生雌花和完全花)。花冠呈绿黄色,联合成管状,深裂成5个裂片:3个雄蕊插在花冠的基部。一般每 隔几朵雄花出现一朵雕花或两性花,有时可连续出现几朵雌花。第一朵雌花者生节位与品种遗传性有关。 也受环境的影响,早熟品种一般若生在第5-7节,晚熟品种一般在10-13节,以后每隔57节出现一朵 雌花,子蔓上雌花者生的节位较低。第24朵雌花的子房较大,发有较好,可用作杂交授粉。 西瓜为异花授粉植物。一般于太阳出来后不久便开花。正常情况下,只保持开放l。雌花在开花 前1-2d和开花后1-2d,均具有受精能力。因此,如天气不好,可以重复授粉或蕾期授粉。但以开花当 天611时授粉的效果最好。雄花的花粉在开花前后一天,也有发芽力,但以当天开花的花粉发芽率最高。 3
3 蔓粗壮,结实力强,高产。多为中、晚熟品种,果圆形,瓤质脆,不易空心倒瓤,大多为红肉,含糖量 较高,代表品种有苏联1、2、3 号,小红籽,美丽斯拉夫扬卡等。 5.北美生态型 原产美国南部德克萨斯、阿瑞桑纳、加里福尼亚等州。适应阳光充足的干旱荒漠草原 气候,生长势旺,结实力中等偏低,坐瓜节位高。多为晚熟品种,长果型、大果型居多,皮厚,果肉质 地较粗,耐贮运,适应性较广,含糖量高,一般抗病性较强。代表品种有查里斯顿、久必利、蜜宝、克 伦生、糖里等。美国品种是我国西瓜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 6.非洲生态型 非洲是西瓜的起源地,种质资源极为丰富。按食用方式可分为生食和熟食两大类。笔 者1984年及1989年曾由博茨瓦纳(Botswana)的泰勒博士(Dr.Taylar)处引入多种非洲西瓜珍贵种质资 源。性状各异,在育种上极有价值。其中有一些抗病性极强,个别材料在人工接种枯萎病的抗性鉴定中 几乎完全不发病,是选育抗病品种和砧木品种的宝贵材料。 (三)按经济用途分类 1. 按成熟期分类 可分为早熟品种、中早熟品种、中晚熟品种及晚熟品种。 2.按栽培方式分类 可分为露地品种、保护地专用品种及露地保护地兼用品种。 3.按种子的多少及有无分类 可分为有籽西瓜(二倍体西瓜)、少籽西瓜(其中包括染色体易位西瓜) 及无籽西瓜(三倍体西瓜)。 4.按果实大小分类 可分为大果型西瓜、中果型西瓜及小果型(也称“迷你型”)高档礼品西瓜。 5.按其它性状的分类 也可按果实形状(圆形、椭圆、长筒形等)、果实色泽(花皮、黑皮、绿皮、 黄皮、网纹皮等)、果肉色泽(红肉、粉红肉、黄肉、白肉等)等种类分类。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有不同 的爱好,“见智见仁”,不应依据这些“表征”判断品种的优劣。我国西瓜育种工作者应因时因地制宜地 根据市场规律选育和选用最适宜的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第二节 开花授粉与性状遗传 一、开花授粉习性 西瓜的花较小,一般是单性花,雌雄异花同株,少数为雄全同株(产生完全花和雄花)和雌全同株(产 生雌花和完全花)。花冠呈绿黄色,联合成管状,深裂成 5 个裂片;3 个雄蕊插在花冠的基部。一般每 隔几朵雄花出现一朵雌花或两性花,有时可连续出现几朵雌花。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与品种遗传性有关。 也受环境的影响,早熟品种一般着生在第 5-7 节,晚熟品种一般在 10-13 节,以后每隔 5-7 节出现一朵 雌花,子蔓上雌花着生的节位较低。第 2-4 朵雌花的子房较大,发育较好,可用作杂交授粉。 西瓜为异花授粉植物。一般于太阳出来后不久便开花。正常情况下,只保持开放 1d。雌花在开花 前 1-2d 和开花后 1-2d,均具有受精能力。因此,如天气不好,可以重复授粉或蕾期授粉。但以开花当 天 6-11 时授粉的效果最好。雄花的花粉在开花前后一天,也有发芽力,但以当天开花的花粉发芽率最高
授粉后5h,花粉管可达柱头的分歧点,再过5h达基部,24h到达胚株,完成受精过程,开花期的最适 温度为25℃。 二、性状遗传 (一)果形长形果对圆环形果为不完全显性。 (二)瓜瓢颜色受单基因控制,红色地黄色为显性,鲜黄色对粉红色为显性,白菜对红色为显性。 (三)果皮颜色和质地受单基因控制,深绿色对浅为显性,完全一致的深绿色对条绿色为显性,条绿 色对浅绿色为显性,果实表面有沟对光滑为隐性。 (四)植株生长习性植株生长习性主要受节间长短的影响。节间长短受2个基因(wl和dv2控制, 长对短为显性。dw1/dw1与dw2/dv2杂交时,F1产生正常的蔓,F1产生9长蔓:3短节间、矮化:3多 分枝、矮化:1双隐性短蔓的分离比例。双隐性短蔓植株适合密植和机械化采收。 (五)叶形叶片的裂片受单基因控制,裂片对非裂片为不完全显性。它是一个很好的苗期标记性状。 (六)性别表现受单基因控制,大多数品种是雌雄异花同株(A)。雄株(aa)胡雄花和完全花。唯雄异 花同株对雄全同株为显性。Wts等(1967)在诱发突变中发现了一种叶片无短绒毛的雄性不有株。它是 种多次基因,对可育有绒毛为隐性。 (七)抗病性抗病性是西瓜的重要性状,研究它的遗传对抗病有种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枯菱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病害。众多的抗病性遗传研究表明抗病性是多基因 控制的。显隐性取决于抗源材料。大多数抗病材料的抗病对感病为隐性。 炭疽病:引起炭疽病的病原物有几个不同的生理小种。西瓜的抗病性受一对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 为显性。由于抗性为显性且受一对基因控制,因此,抗炭疽病有种没有抗枯菱病育种那么复杂。只要找 到一个抗病亲本,就可选有出抗病的F1。 白粉病:受单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第三节主要育种成熟与研究进展 西瓜有种研究工作在我国的蔬菜作物有种研究工作中称得上起步较早、成绩显著,在种质资源引 进、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 一、我国西瓜有种的进展 1我国近半个世纪以来,西瓜已实现了至少四次品种更新换代,实现了100%的西瓜种子“一代杂种化” 和良种化。 建国初期至上世纪60年代,我国西瓜生产以地方农家品种为主。如核桃纹、黑油皮、手巾条、花狸 虎、马铃瓜、喇嘛瓜、三白、滨瓜等。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国外引入优良品种,主要是引自日、美等国,如新大和、旭大和系统。 4
4 授粉后 5h,花粉管可达柱头的分歧点,再过 5h 达基部,24h 到达胚株,完成受精过程,开花期的最适 温度为 25℃。 二、性状遗传 (一)果形 长形果对圆环形果为不完全显性。 (二)瓜瓤颜色 受单基因控制,红色地黄色为显性,鲜黄色对粉红色为显性,白菜对红色为显性。 (三)果皮颜色和质地 受单基因控制,深绿色对浅为显性,完全一致的深绿色对条绿色为显性,条绿 色对浅绿色为显性,果实表面有沟对光滑为隐性。 (四)植株生长习性 植株生长习性主要受节间长短的影响。节间长短受 2 个基因(dw1 和 dw2)控制, 长对短为显性。dw1/dw1 与 dw2/dw2 杂交时,F1 产生正常的蔓,F1 产生 9 长蔓:3 短节间、矮化:3 多 分枝、矮化:1 双隐性短蔓的分离比例。双隐性短蔓植株适合密植和机械化采收。 (五)叶形 叶片的裂片受单基因控制,裂片对非裂片为不完全显性。它是一个很好 的苗期标记性状。 (六)性别表现 受单基因控制,大多数品种是雌雄异花同株(A/-)。雄株(a/a)胡雄花和完全花。雌雄异 花同株对雄全同株为显性。Watts 等(1967)在诱发突变中发现了一种叶片无短绒毛的雄性不育株。它是一 种多次基因,对可育有绒毛为隐性。 (七)抗病性 抗病性是西瓜的重要性状,研究它的遗传对抗病育种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枯萎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病害。众多的抗病性遗传研究表明抗病性是多基因 控制的。显隐性取决于抗源材料。大多数抗病材料的抗病对感病为隐性。 炭疽病:引起炭疽病的病原物有几个不同的生理小种。西瓜的抗病性受一对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 为显性。由于抗性为显性且受一对基因控制,因此,抗炭疽病育种没有抗枯萎病育种那么复杂。只要找 到一个抗病亲本,就可选育出抗病的 F1。 白粉病: 受单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第三节 主要育种成熟与研究进展 西瓜育种研究工作在我国的蔬菜作物育种研究工作中称得上起步较早、成绩显著,在种质资源引 进、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 一、我国西瓜育种的进展 1 我国近半个世纪以来,西瓜已实现了至少四次品种更新换代,实现了100% 的西瓜种子“一代杂种化” 和良种化。 建国初期至上世纪 60 年代,我国西瓜生产以地方农家品种为主。如核桃纹、黑油皮、手巾条、花狸 虎、马铃瓜、喇嘛瓜、三白、滨瓜等。 进入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由国外引入优良品种,主要是引自日、美等国,如新大和、旭大和系统
蜜宝(SugarBaby)、久比利Jubilee)、查里斯顿(CharlestonGray)、克伦生(Crimson Sweet)等。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展了自己的西瓜有种工作,初期以常规有种为主。主要亲本材料是地方 品种、日本品种和美国品种。 至上世纪80年代,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成为我国西瓜育种的重点,先后育成了许多不同类型、不同 成熟期的一代杂种西瓜新品种,并逐步将海外品种挤出了中国大陆。基本实现了我国西瓜主栽品种的国 产化、一代杂种化及良种化。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结果。由于传统 的地方品种退出了生产,许多古老的宝贵的农家品种散失,即使在科研、教学单位有幸被保存的农家品 种也由于多代的繁殖而发生“遗传漂变”(genetic drif)从而失去了固有性状,导致了西瓜种质多样性 (Diversity)的一定损失,这是应记取的教训。 2育成了一批丰产、优质、抗病或具有特殊性状的优良西瓜新品种,剑造了极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 益,其中有些品种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常规品种中育系列品种、早花、兴城红、郑州3号等。 (2)杂种一代品种)早熟品种。郑杂系列品种、京欣一号及“京欣一号类型”、早佳、金兰、爱耶 一号及爱耶系列品种。2)中晚熟品种。新澄一代、丰收2号、湘蜜、蜜桂、齐红、汴杂等,台湾引入的 新红宝、金钟冠龙等,以及西农8号及各种“西农8号类型”,郑抗系列、京抗系列等。 (3)无籽西瓜品种黑蜜2号、蜜致1号、无籽3号、郑抗无籽系列、广西无籽系列、雪峰无籽系 列、洞庭无籽系列、津密无籽系列、蜜都无籽、小红玉无籽、台湾农友新1号无籽、蜜黄、惠宝无籽等。 (4)“迷你型”(mini typ心)礼品瓜及特色西瓜我国台湾农友种苗公司率先育成一批优良特色西瓜品 种:如红玲、秀玲、宝冠、小兰、金兰、新金兰、黑美人、新小凤等。大陆近年来也先后有成若干具有 不同特色的“迷你型”礼品小西瓜,如红小玉、黄小玉、金福、红小帅、黄小帅、小红铃、小金铃、秀 丽及爱耶丽系列袖珍西瓜等。 二、我国西瓜有种技术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 】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及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牵头,组织全国有关教学、科 研单位协作,开展了西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研究工作。共收集西瓜种质资源1100余份, 经整理、鉴定,送入国家品种资源库保存的西瓜资源795份,为进一步开展西瓜育种和遗传理论的研究 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王浩波、王鸣等2002)在对美国1870~2001年有成的235个西瓜品种选育方法 及系谱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美国一百多年间的西瓜育种发展历程,计算了91个通过杂交选育的品种 的直接亲本和祖先亲本的核遗传贡献值,评定出核心直接亲本和核心祖先亲本及核心中间亲本,对我国 今后西瓜育种工作如何重点引进和有效利用这些核心种质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2采用常规有种与现代有种技术相结合的有种策略 1)采用辐射诱变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并结合创新的抗病育种鉴定方法育成了丰产、优质、高抗、耐
5 蜜宝(SugarBaby)、久比利(Jubilee)、查里斯顿(CharlestonGray)、克伦生(Crimson Sweet)等。 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我国开展了自己的西瓜育种工作,初期以常规育种为主。主要亲本材料是地方 品种、日本品种和美国品种。 至上世纪 80 年代,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成为我国西瓜育种的重点,先后育成了许多不同类型、不同 成熟期的一代杂种西瓜新品种,并逐步将海外品种挤出了中国大陆。基本实现了我国西瓜主栽品种的国 产化、一代杂种化及良种化。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结果。由于传统 的地方品种退出了生产,许多古老的宝贵的农家品种散失,即使在科研、教学单位有幸被保存的农家品 种也由于多代的繁殖而发生“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从而失去了固有性状,导致了西瓜种质多样性 (Diversity)的一定损失,这是应记取的教训。 2 育成了一批丰产、优质、抗病或具有特殊性状的优良西瓜新品种,剑造了极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 益,其中有些品种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 常规品种 中育系列品种、早花、兴城红、郑州 3 号等。 (2) 杂种一代品种 1)早熟品种。郑杂系列品种、京欣一号及“京欣一号类型”、早佳、金兰、爱耶 一号及爱耶系列品种。2)中晚熟品种。新澄一代、丰收 2 号、湘蜜、蜜桂、齐红、汴杂等,台湾引入的 新红宝、金钟冠龙等,以及西农 8 号及各种“西农 8 号类型”,郑抗系列、京抗系列等。 (3) 无籽西瓜品种黑蜜 2 号、蜜玫 1 号、无籽 3 号、郑抗无籽系列、广西无籽系列、雪峰无籽系 列、洞庭无籽系列、津蜜无籽系列、蜜都无籽、小红玉无籽、台湾农友新 1 号无籽、蜜黄、惠宝无籽等。 (4) “迷你型”(mini type)礼品瓜及特色西瓜我国台湾农友种苗公司率先育成一批优良特色西瓜品 种:如红玲、秀玲、宝冠、小兰、金兰、新金兰、黑美人、新小凤等。大陆近年来也先后育成若干具有 不同特色的“迷你型”礼品小西瓜,如红小玉、黄小玉、金福、红小帅、黄小帅、小红铃、小金铃、秀 丽及爱耶丽系列袖珍西瓜等。 二、我国西瓜育种技术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 1 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及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牵头,组织全国有关教学、科 研单位协作,开展了西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研究工作。共收集西瓜种质资源 1 100 余份, 经整理、鉴定,送入国家品种资源库保存的西瓜资源 795 份,为进一步开展西瓜育种和遗传理论的研究 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王浩波、王鸣等(2002)在对美国 1870~2001 年育成的 235 个西瓜品种选育方法 及系谱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美国一百多年间的西瓜育种发展历程,计算了 91 个通过杂交选育的品种 的直接亲本和祖先亲本的核遗传贡献值,评定出核心直接亲本和核心祖先亲本及核心中间亲本,对我国 今后西瓜育种工作如何重点引进和有效利用这些核心种质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2 采用常规育种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策略 1)采用辐射诱变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并结合创新的抗病育种鉴定方法育成了丰产、优质、高抗、耐